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勃鲁埃 -> 1917—1923年德国革命

本书中的术语

(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组织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nabhängig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USPD),简称“独立党”。1917年4月6日—8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反战派在哥达召开大会,成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在1920年10月12日—17日的非常代表大会上,独立党分裂为左右两派,左派于同年12月初与德国共产党合并为德国统一共产党;右派在1922年9月20日—23日的代表大会上决定回归社民党,剩下一小部分中派党员依然坚持独立党的名称,但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最终在三十年代初正式解散,加入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德国工会总委员会(Generalkommission der Gewerkschaften Deutschlands),它是社会主义工会运动的联合机构,成立于1890年11月16日,1919年7月5日解散,改组为全德工会联合会。它受德国社会民主党影响很深,它旗下的工会一般统称为“自由工会”(Freie Gewerkschaften)。

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KPD),简称“德共”。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斯巴达克斯同盟与左翼激进派召开大会,合并为德国共产党(斯巴达克斯同盟)(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artakusbund﹞,KPD﹝S﹞),简称“德共(斯)”。在1920年11月1日—3日的德共五大上取消了党名中的“斯巴达克斯同盟”,改称“德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支部)”。1920年12月4日—7日,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左派)举行统一大会,合并为德国统一共产党(Vereinigte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VKPD),简称“统一共产党”。在1921年8月22—26日举行的耶拿代表大会上又取消了党名中的“统一”两字,再次改称“德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支部)”。纳粹篡权后转入地下。德国解放后,东部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Sozialistischen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西部的德国共产党于1956年被取缔后转入地下,1968年9月22日重建,改称德意志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DKP)。

德国共产党(反对派)(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Opposition﹞,KPD-O或KPO),简称“德共(反对派)”。1928年共产国际六大闭幕后,许多反对六大的极左路线的共产党员被打成“右派”开除出党,他们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反对派)。1932年1月,德国共产党(反对派)的一部分党员加入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篡权之后转入地下。

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Kommun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KAPD或KAP),简称“共工党”。1920年4月3日—4日,德国共产党内的极左反对派在柏林召开大会,成立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它反对参加议会选举,主张共产主义者退出工会,建立新的工人组织“工人总联合会”。1922年分裂为埃森派和柏林派。埃森派于1927年解散,柏林派于纳粹篡权之后转入地下。

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Kommunistischer Jugendverband Deutschlands,KJVD),简称“共青团”。它是德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1918年10月26日—27日,受斯巴达克斯派影响的青年团体在柏林召开代表会议,成立自由社会主义青年团(Freie Sozialistische Jugend,FSJ)。1919年10月18日—20日,自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柏林举行第三次代表会议,会议通过决议,要求全体团员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拥护者退出了代表会议,并于同年12月14日—16日成立社会主义无产青年团(Sozialistische Proletarierjugend ,SPJ)。1920年11月德国共产党(斯巴达克斯同盟)与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左派)合并为德国统一共产党后,自由社会主义青年团与社会主义无产青年团合并为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Internationale Kommunisten Deutschlands,IKD),简称“际共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在柏林出版的《光线》(Lichtstrahlen)杂志,形成了一个左翼激进派集团,它自称“德国国际社会主义者集团”(Internationale Sozialisten Deutschlands,ISD),它公开反对战争和机会主义,并参加了齐美尔瓦尔德会议,还与布莱梅和汉堡等地的左翼激进派小组建立了联系。1918年11月23日,布莱梅左翼激进派小组改称“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1918年12月15日—17日,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第一次代表会议在柏林举行。1918年12月24日,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在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决定与斯巴达克斯同盟合并。在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举行的斯巴达克斯同盟与左翼激进派代表大会上,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与斯巴达克斯同盟合并为德国共产党(斯巴达克斯同盟)。

德国青年工人联合会(Verband junger Arbeiter Deutschlands,FJAD),1906年2月11日,德国南部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中央组织,即德国青年工人联合会。同年12月25日—26日,德国北部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在柏林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德国自由青年组织联盟(Vereinigung der freien Jugendorganisationen Deutschlands)。1908年4月8日帝国国会通过《帝国结社法》,禁止十八岁以下的青年参加政治性结社和集会。因此,德国青年工人联合会于同年5月3日举行非常代表大会,决定解散联合会,改为青年鼓动工作中央委员会。但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体依然以各种形式继续活动,本书中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就是这些青年团体的统称。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SAPD或SAP),简称“社工党”。1931年9月,以马克斯·塞德维茨和库尔特·罗森菲尔德为首的左翼反对派被德国社会民主党开除出党,同年10月4日,他们在柏林举行第一次代表会议,宣布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篡权后转入地下。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简称“社民党”。1875年2月14日—15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Sozialdemokratische Arbeiterpartei,SDAP)与全德工人联合会(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ADAV)在哥达举行合并代表大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78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通过后转入地下。1890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失效后,于同年10月12日—18日的哈勒代表大会上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1917年4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分裂出去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剩余的部分有时也被人们称作“社民党多数派”(Mehrheitssozialisten)或“社民党右派”(Rechtssozialisten)。1922年9月24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右派)重新统一,称德国统一社会民主党(Vereinigt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VSPD)。在1924年6月11日—14日的代表大会上删去了党名中的“统一”两字。纳粹篡权后转入地下。德国解放后,东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共产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

德国统一社会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简称“统一社会党”。1946年4月21日,德国东部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1989年12月16日改称“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Sozialistischen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SED-PDS),1990年2月4日改称“民主社会主义党”。2005年7月17日改称“左翼党/民主社会主义党”(Die Linkspartei/PDS)。2007年6月16日改称“左翼党”(Die Linke)。

德国五金工会(Deutscher Metallarbeitverband,DMV),简称“五金工会”。它是德国金属工人的产业工会,1891年6月6日成立,1933年5月2日被纳粹当局强行解散。

革命工长组织(Revolutionäre Obleute),一战爆发后,在柏林五金工会内部,出现了以里夏德·米勒为首的一部分持反战立场的工人组织者,他们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工会总委员会的“国内和平”政策,并建立了自己的秘密网络,这个网络后来就被人们称为“革命工长组织”。从1916年开始,革命工长组织积极参加了多次政治性群众罢工的组织工作,并在十一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9年一月起义和三月斗争失败后瓦解。

工人总联合会(Allgemeine Arbeiter-Union,AAU),简称“工总”,是由极左派建立的工团主义组织,1920年2月14日在汉诺威正式成立。

共产主义社(Kommunistische Arbeitsgemeinschaft,KAG),简称“共产社”。1920年9月26日,以保尔·列维为首的一批因反对三月行动而被开除出党的共产党员成立了“共产主义社”。1922年2月22日,共产主义社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列宁同盟(Leninbund),1928年4月,以胡戈·乌尔班斯、路特·费舍、阿尔卡季·马斯洛夫等人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因支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反对派而被开除出党后,成立了列宁同盟。

技术应变组织(Technische Nothilfe,TeNo),1919年9月30日成立,其目的是在发生罢工时提供工贼,破坏罢工。纳粹篡权后,被纳入警察部门。德国解放后被盟军勒令解散。

全德工会联合会(Allgemeiner Deutscher Gewerkschaftsbund,ADGB),简称“全德工联”。1919年6月30日—7月5日,德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纽伦堡举行。大会决定建立更坚固的联合形式,因此解散了原先的德国工会总委员会(Generalkommission der Gewerkschaften Deutschlands),建立了全德工会联合会。1933年5月2日被纳粹当局强行解散。

斯巴达克斯同盟(Spartakusbund),一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立即形成了一个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的左派集团,1915年3月5日,该派在柏林举行代表会议,会上决定发行《国际》杂志,因此得名“国际派”(Die Gruppe Internationale)。1916年1月1日,国际派在柏林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上决定发行《斯巴达克斯通信》(Spartakusbriefe),因此得名“斯巴达克斯派”(Spartakusgruppe)。1917年4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成立后,斯巴达克斯派决定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918年11月11日,斯巴达克斯派成立了斯巴达克斯同盟。1918年12月30日——1919年1月1日,斯巴达克斯同盟与左翼激进派举行大会,合并为德国共产党(斯巴达克斯同盟)。

自由职员总联合会(Allgemeiner freier Angestelltenbund,AfA),简称“自职联”。它是一个以白领职员为主的工会,前身是1917年成立的自由职员联盟协会(Arbeitsgemeinschaft freier Angestellte-Verbände),1920年11月6日改为自由职员总联合会。

报刊


《柏林日报》(Berliner Tageblatt):1872年1月1日创刊,持自由派立场,发行量很大,1939年1月31日被纳粹当局停刊。

《柏林午间新闻》(Berliner Zeitung am Mittag):1878年1月1日创刊,原名《柏林新闻》(Berliner Zeitung);1904年改为小报,改称《柏林午间新闻》,同年10月22日发行了改版后的第一期;1943年2月26日停刊,1953年11月19日复刊,重新改称《柏林新闻》。

《德意志日报》(Deutsche Tageszeitung):保守派报纸,1894年11月28日创刊,1934年4月30日停刊。

《弗斯报》(Vossische Zeitung):广受欢迎的自由派报纸,创刊于1617年,历史上曾用过多个名字,自1785年起采用《弗斯报》的名字,以纪念该报主编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弗斯(Christian Friedrich Voß,1724—1795)。

《共产主义者》(Der Kommunist):德国国际共产主义者集团的机关报。

《工人政治》(Arbeiterpolitik):布莱梅左翼激进派的机关报,1916年6月24日创刊,1919年3月停刊。

《国际新闻通讯》(德语:Internationale Presse-Korrespondenz;法语:Correspondance Internationale;英语:International Press Correspondence),共产国际的新闻刊物,1921年秋季创刊,最初用德语、法语、英语三种语言出版,后增至八种,编辑部设在柏林。纳粹篡权后,转移到多国以多种名义继续出版。共产国际解散时停刊。

《红旗报》(Die Rote Fahne):德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18年11月9日创刊,原为斯巴达克斯同盟机关报。纳粹篡权后转入地下,在国外秘密编辑发行。二战爆发后逐步停止出版。

《前进报》(Vorwärts):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1876年10月1日创刊,由爱森纳赫派的《人民国家报》(Der Volksstaat)和拉萨尔派的《社会民主党人》(Der Social-Demokrat)合并而成。纳粹篡权后转入地下,在国外编辑发行。德国解放后,于1948年9月11日重新发行,改称《新前进报》(Neuer Vorwärts)。1955年1月1日重新改称《前进报》。

《自由报》(Freiheit):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机关报,1918年11月15日创刊;1922年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重返社会民主党后,于9月30日停刊。

其他


布什马戏场(Circus Busch):著名的布什马戏团的表演场地,也是柏林最大的会场之一;1895年建成,1937年拆除。


大柏林(Groß-Berlin):柏林市及周边地区的统称。

大柏林工人士兵苏维埃执行委员会(Vollzugsrat der Arbeiter- und Soldatenräte Großberlin),一般简称执委会或柏林执委会,它是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后的临时议会;它的地位相当于1917年2月后的彼得格勒苏维埃。

地方局(Oberbezirk):为了克服地委众多、工作不够集中的缺点,德共设立了地方局,每个地方局统辖若干地区委员会。

地区委员会(Bezirk):德共的地区组织,简称“地委”。在1919年6月14日—15日于柏林举行的德共(斯)秘密代表会议上,设立了22个地区委员会。在1922年德共共有27个地区委员会。每个地区委员会由数个区委员会(Unterbezirk)组成。

区委员会(Unterbezirk):德共的基层组织,简称“区委”。每个区委员会由数个地方党组(Ortsgruppe)组成。

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革命后的德国临时政府;一些邦也成立了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

政治书记(Polleiter):负责领导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时也叫Politischer Sekretär。

中央局(Zentrale):德共在1919年1月—1925年7月之间的核心领导机构,它是中央委员会(Zentralausschuss)的常务机关,其职能相当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请勿与“中央委员会”混淆。中央局委员由党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1925年7月12日—17日举行的德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修改了党的组织结构,撤销了中央局,将中央委员会(Zentralkomitee)定为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委员会(Zentralausschuss):党的中央领导机关,由各地区的代表组成。除中央局委员之外,中央委员会委员均按照各地区委员会的提议选举产生。1925年7月12日—17日举行的德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修改了党的组织结构,撤销了中央局,将中央委员会由Zentralausschuss改称Zentralkomitee,使中央委员会成为党的领导机构,下辖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

组织主任(Orgleiter):负责领导组织工作的党员。有时也叫组织书记(Organisationssekretär)。





上一篇(序言)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