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30卷

经济破坏迫在眉睫

(1917年5月14日〔27日〕)



  关于灾难临头的消息、议论、恐惧和传闻愈来愈多了。资本家的报纸恐吓人们,口沫飞溅地大声斥责布尔什维克,并且拿库特列尔不点名提到的“某个”工厂、“某些”工厂、“某个”企业等等来大肆宣扬。真是希奇的手法,古怪的“证据”……为什么不说出一个工厂的名字呢?为什么不让公众和工人有可能来查对这些蓄意扰乱人心的传闻呢?
  资本家先生们不难了解,如果他们拿不出被确切提到的企业的确切材料,那只会使自己陷入可笑的境地。资本家先生们,要知道,你们就是政府,你们在16位部长中占10位,你们负有责任,你们在发号施令。政府中占多数的发号施令的人只是把库特列尔不点名提到的事渲染一番,害怕公开而直率地发表意见,企图把责任推到其他不掌权的政党身上,这难道就不可笑吗?
  小资产阶级党派的报纸,民粹主义者和孟什维克的报纸也在抱怨,不过口吻稍有不同,与其说是在责难可怕的布尔什维克(责难当然也是少不了的),不如说是在反复申述善良的愿望。由上述两党的联盟掌握了编辑部的《消息报》,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该报在5月11日第63号上登载了两篇关于同经济破坏作斗争问题的文章,两篇文章的内容是相同的。其中一篇的标题是《临时政府想要什么?》。这个标题加得极……怎样说才缓和一些呢?……极不谨慎(正象民粹主义者和孟什维克加入帝国主义者的内阁那样“不谨慎”)。如果把标题改为《临时政府想要什么并许诺了什么?》,那也许更正确些。
  另一篇文章是《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经济部的决议》。下面的摘录最能确切地表达该文的内容:
  “对许多工业部门来说,实行国家贸易垄断(面包、肉类、食盐、皮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对另一些工业部门来说,建立由国家调节的托拉斯(开采煤和石油,生产金属,制造糖和纸)的条件已经成熟,此外,几乎对一切工业部门来说,当前的情况要求国家调节原料和成品的分配并要求规定价格……同时应当把一切信用机关置于国家社会当局的监督之下,以制止利用国家所调节的商品进行投机活动……此外应当……采取最坚决的措施,直到实行劳动义务制来同寄生行为作斗争……国家遭到了灾难,要把国家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只有全体人民作出创造性的努力才能办到,而领导人民的是自觉地担负起〈哼……哼……!?〉拯救被战争和沙皇制度破坏的国家这一巨大任务的国家政权。”
  除了我们用了黑体字的最后半句话(这是以纯粹小市民的轻信态度要资本家“担负起”他们所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个纲领是宏伟的。又是监督,又是托拉斯国家化,又是制止投机活动,又是实行劳动义务制——我的天,这同“可怕的”布尔什维主义有什么区别呢?“可怕的”布尔什维克有过更多的要求吗?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是形形色色的市侩和庸人硬是不愿意了解的地方:对于“可怕的”布尔什维主义的纲领不得不承认,因为其他的纲领不能使我们摆脱真正危险、真正可怕的崩溃,但是……但是资本家“承认”这个纲领(见“新”临时政府的宣言中有名的第3节)[42]是为了不执行这个纲领。民粹主义者和孟什维克“信任”资本家,并且教人民也要有这种极端有害的信任。当前政治局势的全部实质就在这里。
  对托拉斯实行监督——公布它们的全部报表,立即召开它们的职员代表大会,工人自己必须参加监督,允许各大政党的代表独立实行监督,——这些只需公布一项法令就可以实行,而草拟这项法令只要一天就够了。
  盛加略夫之流、捷列先科之流、柯诺瓦洛夫之流公民们,为什么迟迟不进行这项工作呢?准社会党人部长切尔诺夫和策列铁里两位公民,为什么迟迟不进行这项工作呢?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民粹主义和孟什维主义的领袖公民们,为什么迟迟不进行这项工作呢?
  除了建议立即对托拉斯、银行、商业、“寄生虫”(这是《消息报》编辑笔下难得出现的一个绝妙好词……)和食物实行这种监督以外,我们没有提出别的什么东西,也没有人能够提出别的什么东西。除了“全体人民作出创造性的努力……”,别的也确实想不出来。
  不过不要相信资本家的话,不要相信孟什维克和民粹主义者的天真的(说得最轻,也是天真的)希望,似乎资本家能够实行这种监督。
  经济破坏迫在眉睫。灾难日益临近。资本家一直在使一切国家走向毁灭。唯一的生路是:树立革命纪律,采取革命阶级即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革命措施,使全部国家政权转归这个阶级掌握,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实行这种监督,真正能够胜利地“同寄生行为作斗争”。


载于1917年5月14日(27日)《真理报》第57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32卷第74—76页



  注释:

 [42]指1917年5月6日(19日)俄国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发表的宣言第3节,其中说:“临时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同国内的经济破坏作斗争,为此将进一步有计划地对产品的生产、运输、交换和分配实行国家和社会监督,必要时还将组织生产。”——[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