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楼国华 -> 楼国华:鲁迅:其人,其事,及其时代

鲁迅诗的曲解(三)

——“自题小像”——



  鲁迅的旧诗,和毛泽东的词,在旧文学中自然是了不起的作品,最主要他们都是言之有物,但诚如毛泽东所说,如果当作倡导一种文学形式来说,那么怕会是“谬种流传”了,因为没有“寒窗十年”的功夫,谁也做不出旧诗词来的。时代距离得太远了,即使旧词章也能表现得新思想,毛泽东也未必把他的指令写在他的诗词里,诗词总是表达个人感情的。
  鲁迅年轻时候的诗,意境都很平凡,直到二十一岁时,他写的诗才脱出了因袭的窠臼,有他自己的感情,这首诗就是《自题小像》(这题目一定不是原有的,而是人家给他安上去的)。
  二十一岁是一九零一年,这年他在南京路矿学堂毕业了,他已接触到新思想,第二年就去日本留学了。奇怪的是,从曹聚仁起,到做《鲁迅时新解》的那位先生止,都派这首诗是鲁迅一九零三年所作,因为他那年写这首诗在小照上送给许季茀。实则鲁迅另有手写的这首诗稿,明明写着“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为什么到五十一岁时再写这首诗,我想也许和柔石等被捕杀有关,他身处危境,想起当年自勉自誓的句子,觉得“此志不渝”吧,这首诗是: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因为每个人都把这首诗安排在一九零三年(作《鲁迅旧诗笺注》的张向天则推定为“一九零二年九月二十五日鲁迅先生二十一岁生辰之后,述志抒怀之作。”),所以引起了《新解》作者如下的议论:“鲁迅是一九零二年四月到东京留学的。当时中国正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旧民主主义时期……章炳麟、蔡元培等在日本创立了‘光复会’……鲁迅……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形成了民族革命的思想。一九零三年他毅然决然地剪去了象征满清统治的辫子以后,照了一帧小照送给朋友许寿裳,并写了这首诗,满怀着热爱祖国的激情,感慨祖国同胞的还没有觉悟,立下了献身于民族革命的誓言。”
  这种解释包含了几重错误,“光复会”创立于一九零四年的上海,发起人为蔡元培与龚胞铨,那时章炳麟尚在狱中,他的加入“光复会”,大约是去了日本以后的事。他一到日本便主持当时革命刊物《民报》(八月出版的第六号,即章所编);鲁迅受教章氏之门,则是一九零八年的事。鲁迅虽认识许多革命者,并不为献身于民族革命运动,他不是有行动的革命党人,这都有鲁迅本人的文字可稽的。解诗的人如果预先安排鲁迅是个革命家,然后给他戴上这顶纸糊冠,那就永远不会符合历史的真实,可是人们最喜爱做这种鲁迅生前痛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