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谢山

漫谈鲁迅

谢山

(1974年)



  有人说,鲁迅的杂文越后期越好,我却对其前期的杂文特别感兴趣。顺手引一条:鲁迅说到幼时听长辈的训诲,遵从照行。“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多么生动,这就是所谓“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写照。

  杂文是当代最好的文学。如果说各个时代有各自的文艺体格,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传奇,那末现代就要数得上杂文了。“还是杂文时代”,这句话在几十年前已受到批评,然而鲁迅的杂文至今却仍动人,也许这已出于鲁迅的意外。

  最近看了一套鲁迅文选(青年自学丛书),杂文选两本,小说诗歌散文选和书信选各一本,一些精彩的竟未选入。例如鲁迅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是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历史上所谓一乱一治,实际上只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又如他写道:蚊子的可恶处,在它咬人一口之前,先要嗡嗡一大阵,似在数说被咬之罪状,应该受咬。类此还有一些,可见选本之不可靠。

  一般说,书信没有杂文那样精彩,作文章总要刻意求工,写信则随便得多,也正因如此,倒可以从书信中看到一些公开文章中看不到的材料。他在书信中写道:“叭儿之类,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友’,因为防不胜防……为了防后方,我就得横站,不能正对敌人,而且瞻前顾后,格外费力。”这一段是众人熟悉的,还有写得很沉痛的:“以我自己而论,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有一个工头在背后用鞭子打我,无论我怎样起劲的做,也是打,而我回头去问自己的错处时,他却拱手客气地说,我做得好极了,他和我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真常令我手足无措。我不敢对别人说关于我们的话,对于外国人,我避而不谈,不得已时,就撒谎。你看这是怎样的苦境?”我们亦可想见其内心的痛苦。他甚至说:“英雄们却不绝的来打击……甚至在集会上宣布我的罪状。我其实也真的可以什么也不做了,不做倒无罪。”(这些都见于他临死一年左右之内的信)鲁迅不是党员,他只是参加了“左联”,后来“左联”解散,改组为“文艺家协会”,鲁迅便拒绝参加,于是被攻击为“危害统一战线”。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不死,继续发展下去又将如何?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已家喻户晓。但阿Q毕竟是个什么人?把他说成贫苦农民的典型,未免“诬蔑”农民。有人把他说成“一个贫苦而尚未觉悟的农民的典型,”“他虽然落后但仍有革命的要求”。按逻辑应该如此,可在小说中却很难说得清有哪件事可称得上“革命”的。当他睡在土谷祠时发梦,只是未庄的人都跪在他跟前喊饶命,叫人把几个老爷家的床和桌椅搬来土谷祠,接着又想哪个女人好……这就是他梦想的“革命”,连旧小说中“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想法都没有。这样,准不准革命又有什么意义?而且他还向他一向痛恨的假洋鬼子去请求准他投向革命!评论家在“不准农民参加革命”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实无必要。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没有土地,没有房屋,比贫农还不如,是最最革命的,然而在鲁迅笔下找不到哪一件事是可值得人们同情的。写“中间人物”被批判过,阿Q实是中间以下的人物,无论按旧的或按新的标准来论。其实从整个未庄,也看不出哪一个人或哪一件事反映了革命的光芒。其它如《风波》、《故乡》等也如此。他在《药》中写到一个革命者的侧影。也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形象,而小说中的看客和听众(农民)都是那么落后,没有一丝革命要求,也不懂得要革命。读这些文字使人沉重得想哭,然而这一些人物却是真实的,个个都似站在我们面前。鲁迅不愧是伟大的写实主义作家。

  据人说,鲁迅在写那些小说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只有杂文、译作,没有再写小说。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吶喊》和《彷徨》,同样闻名。一般说法,没有找到人生明确的目标时,便有苦闷,便要彷徨,有了信仰(理想),有了方向,便不会再傍徨。其实并非如此,现实也不是如此单纯。这似乎是平面几何的方法,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于是把自己和伟大目标之间划一直线,这就是“路”,从路此端便可望见路尽头是阳光万道,光明灿烂。可惜在现实世界里,这条路很少是成直线的平坦大道,绝大多数是曲折而又崎岖不平的。当你望着那个光芒万丈的目标时,心境异常兴奋,一切犹疑恐惧都没了;当你不是坐着尽唱赞歌,而是想大步走近它时,便发现原来没有直路可通。总之,必须弯弯曲曲,找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比如长江和黄河吧,如把发源地和入海口划一直线,便可发现实际的河流和这条“路线”差得多远,每一段上的方向误差又是多大。无论长江、黄河怎么曲折,因为我们明知路是已形成了的,在飞机上可以俯瞰它的流向,对它的转向也不会担心。然而历史的路是由我们自己踏出来的,它并没有预先划定它的路线,树好路标,谁也不能事先就断定路是一定不会错的,又不可能找一架可以飞越历史的飞机俯瞰一下路线是否有误。如果我们走着走着,不是离目标越来越近,似乎越来越远,也就难免犹疑彷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