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布哈林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 《共产主义ABC》(1919)

第二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 第十四节 小生产与大生产的斗争
· 第十五节 无产阶级的依附地位,劳动后备军,女工和童工劳动
· 第十六节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竞争,危机
· 第十七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 第十八节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共产主义的条件



第十四节 小生产与大生产的斗争


  (一)小生产和大生产在工业中的斗争。拥有上万名工人和设有巨大而奇异的机器的大工厂并不是一向就有的。它们的出现是逐渐的,并且在几乎完全破产的手工业和小工业的残骸上发展起来的。要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争夺买主的斗争即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斗争中谁能得胜呢?谁能把买主拉到自己一边,并且使他离开自己的竞争者(对手),谁就是胜利者。而要能把买主拉到自己一边,主要靠的是使自己的商品价格更加便宜[1]。而谁又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卖商品呢?这就是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很明显,大工厂主比小工厂主或手工业者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卖商品,因为他的商品价值比较低。大生产在这里具有大量的优越性。首先,大生产的优越性在于,企业资本家能够装备较好的机器,使用较好的工具和各种器械。手工业者、小业主的日子很难过,一般都用手摇机床干活,他们连想都不敢想那些先进的大机器,因为他们没有添置机器的这笔钱。小资本家也同样没有力量采用最新式的机器。因此,企业越大,技术就越完备,劳动就越有成效,厂主在制造每一件商品上的花费也就越少。

  在美国和德国的大工厂里,甚至有自己的科学实验室,经常进行各种新的发明,并且把科学同生产结合起来。这些发明属于本企业的秘密,只供本企业享用。在小生产和手工劳动的情况下,几乎事件产品都是由同一个工人来做;在用机器劳动和很多工人的情况下,一个工人只做产品的一部分,另一个工人做第二部分,第三个做第三部分,等等。这样,工作进展就会大大加快(这就叫分工)。这方面的优越性如何,在1898年的一份美国的调查材料中已早有说明。下面就是这份材料。制造十个犁。手工方式制做:总共用两个工人,干十一种不同的工作,共用了一千一百八十个小时,得到五十四美元。用机器制做同样的东西,有五十二个工人,分九十七种工作(工人愈多,工作的分类就越多):工作了三十七个小时二十八分钟,得到七点九美元(可见时间花费少得多,劳动价值也便宜得多)。制造一百个钟表齿轮。手工方式制做:有十四个工人,分四百五十三种工作,用了三十四万一千八百六十六个小时,得到八万零八百二十二美元。机器制做:有十个工人,分一千零三十八种工作,用了八千三百四十三小时,得到一千七百九十九美元。织五百码方格布。手工方式:有三个工人,分十九道工序(不同的工作),用了七千五百三十四个小时,得到一百三十五点六美元。用机器:有二百五十二个工人,分四十三道工序,用了八十四小时,得到六点八一美元。这类的例子是可以举出很多的。除此之外,很多生产部门,如机车、战舰的制造和采矿业等等,只有依靠高度的技术才能管理,这是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所完全办不到的。

  大生产在各方面都能节省,如厂房、机器、原料、照明和取暖、劳动力、废物利用等等。确实,我们假设以一千个小作坊和一个与这些小作坊生产能力相等的大工厂来比较,建设一座大而好的厂房要比建一千座小的要容易;原料分散在一千个小作坊里损耗就比较大(丢失、浪费等等);一个大工厂的照明和取暖比一千个小屋子更容易解决;诸如收拾、打扫、守卫、维修等等也比较容易。一句话,大工厂里在各方面都比较经济节省。

  在购买原材料和生产上所必需的一切物品时,大经济也处在有利的地位。按批发价购买商品比较便宜,而且质量更优良;况且大工厂主很了解市场,知道在哪里购买更便宜。同样,小企业在出卖它的商品时总是吃亏。大工厂主不但很了解什么地方能高价出售(为了这个目的,他拥有自己的跑外代表,他经常与交易所打交道,在这儿收集各种商品销路的情报,他几乎与全世界都有联系);除此之外,他还能够等待时机。譬如,如果他的商品现在价格低,他可以把这种商品放在仓库里存起来,等价格上涨以后再拿出来卖。小业主就不可能这样做。他靠卖东西为生。他一卖掉商品,就立即拿所得到的钱来维持生活,因为他没有剩余。所以他无论如何也必须把商品卖掉,否则他就要饿死。很清楚,他会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损失。

  此外,大生产还具有一个优越性:信贷。如果大企业家急需要钱的话,他随时都能借到。无论哪家银行总是愿意把钱借给“名牌”企业,并且要的利息也比较低。而对微不足道的小业主却几乎没有人信得过。即使信得过,那利息也高得出奇。这就使小生产者很容易落入高利贷者的魔爪。

  大经济所具有的这些优越性告诉我们,为什么小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破产。大资本战胜了它、夺走了买主、使它破了产,使它的主人变为无产者或流浪汉。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小业主仍在继续为争取生存而奔波。他使尽自己全身力量,亲自工作,并强迫他的工人和家里人拼命劳动,但结果还是不得不向资本让位。经常可以看到,表面上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小业主,实际上却完全依赖于大资本家,为大资本家工作,没有大资本家,他寸步难行。小生产者时常依附于高利贷者,他仅仅在表面上是独立的,而实际上是在为这个贪残的剥削者工作;或者依附于购买他的商品的收购商;或者依附于他所为之工作的商店(这里,他的独立也仅仅是表面的,实际上,他已经成为那个大商店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常常是资本家向他提供原料,也有时提供原料和工具(我国的手工业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从这里已经完全清楚地看到,手工业者已成为资本的名符其实的附庸;还有另外一些依附于资本的形式,在一些大企业附近,有时设立一些小修理作坊,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无非是工厂的一个小小螺丝钉——仅此而已。在这里,它们只在表面上是独立的。有时可以看到,破了产的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小资本家,从一个生产部门或商业部门被赶出来,又转到另一个大资本的势力还不很强大的部门中去。特别是破了产的业主常常变为小商贩,等等。大资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从各方面把小生产排挤掉。雇用几千、甚至几万工人的巨大企业在增加。大资本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个体劳动所有制日渐消失,为大资本所有制所取而代之。

  俄国小生产的败落,可以用手工业者为例说明。有些手工业者用自己的原料生产产品(熟制毛皮匠、编筐工人等等)并把产品卖给别人。后来,手工业者开始为固定的(只为一个)资本家(莫斯科的制帽商、玩具制造商、鬃制品制造商等等)干活。再往后,他就从他的定货人那里领取原料,并正式陷入依附地位(巴甫洛夫的制锁匠、布尔马基诺的钳工)。最后,他按件数从定货人那里领取工钱(例如,特维尔的制钉工、基姆雷制鞋匠、马卡里耶夫的编席工、巴甫洛夫的制刀匠)。手工织布工也陷入了这种依附地位。在英国,处在灭亡状态的小生产得到了一个“血汗制度”的外号——它的处境十分艰难在德国,从1882至1895年这段时间,小企业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八点六,中等企业(拥有六至五十个工人)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四点一,而大企业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从那时起,大量的中等企业也被挤垮了。在俄国,工厂也在相当迅速地挤垮手工业者。俄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是纺织(织布)业。如果我们把棉纺业中的工厂工人人数和该行业中手工业者的人数的变化加以比较,那我们就可以看出工厂排挤手工业者的速度该有多快了。请看下面的数字:

年份

工厂的工人人数

手工业者人数

1866

94566

66178

1879

162691

50152

1894-1895

242051

20475


  1866年,在棉纺织工业中,工厂工人与手工业者的人数是一百与七十之比,而到1894-1895年,就已经不是七十,而是八了。在俄国,大生产的发展得到了加强是因为外国资本一下子建了一些大企业。到了1902年,大企业的工人人数几乎占整个产业工人的一半(百分之四十)。

  1903年,雇用一百个以上的工厂,在俄国欧洲部分占所有工厂总数的百分之十七,而工人人数占所有工厂工人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点六。

  各国大生产的胜利带来了小生产者的痛苦。有时整个区和整个职业都差不多灭绝了(例如,德国的西西里亚的织布工、印度的织布工等等)。

  (二)小生产和大生产在农业中的斗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农业中也有象在工业中进行的那种小生产和大生产的斗争。有象资本家经营自己的工厂那样经营自己的庄园的地主,有大富农、中农、自己经常到外边或者给地主和富农打短工的贫农,还有雇农——这一切都象工业中有大资本家、中等工厂主、手工业者和雇佣工人一样。在农村也和城市里一样,大地产总比小地产组织得完善。

  大农场主可以运用先进技术。使用农业机器(电犁、蒸汽犁、收割机、割草机、割捆机、播种机、脱粒机、蒸汽脱粒机等等)对于小农业主和农民来说,往往几乎是根本办不到的。小作坊的手工业者没有必要添置昂贵的机器(他也没有钱买,就是买了也得不偿失),同样,农民也不会买蒸汽犁,即使他买了也用不上,因为要赚回买这种大机器的本钱,需要很多土地,而不是那种仅仅养活一只鸡的一小块地方。

  能否充分地利用机器和工具,取决于土地的数量。一架马拉的犁,需有三十公顷(一公顷等于十分之九俄亩)土地,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条播机、收割机、脱粒机——需有七十公顷;蒸汽脱粒机——需有二百五十公顷;蒸汽犁——需有一千公顷。现在,有的地方已使用电力机器耕作,但也同样需要有大的农场才行。

  灌溉、沼泽地的排水、挖渠(安装粘陶瓷排水管道),敷设田间铁路、公路等等,多半只有大农场主才能办到。大农场和工业中的情形一样,在工具、材料、劳动力、取暖、照明等等方面都比较节省。

  在大农场里,每俄亩土地所需的田间小道、栅栏和篱笆也将会少些,掉落在田间小道上的种子也会少些。

  除此之外,大农场主可以雇用农艺师,完全按照正规办法经营自己的农业。

  在贸易和贷款方面,情况也和工业一样:大农场主比较了解市场,他能够等待时机,能比较便宜地购买所必需的一切,比较贵地出卖自己的产品。小农户只剩下一条路:拼出全身的力气奋斗。小农业只有通过紧张劳动、减少自己的消费和节衣缩食的办法来维持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下,也只有这样它才能幸存下来。还有一种东西对小农户的破坏性更大,那就是沉重的赋税。资本主义国家把巨大的负担加给小农户:只要回想一下沙皇时代加给农民的赋税,也就明白了,——任你倾家荡产,税是非交不可的。

  一般可以说,农业中的小生产比工业中的小生产生命力要强一些。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灭亡得相当快,而各国农村农民经济的根基还稍微牢固一些。但是,这里也同样的出现了大部分人的贫困化。只是常常不那么明显。有时从土地数量上看,农场似乎并不大,而实际上,它却大得很,投资既多,雇的工人数量又很可观(例如,大城市附近的菜园主)。有时相反,有很多农户,看起来似乎是完全独立的,而实际上他们差不多等于雇佣工人:他们或是受雇在邻人的庄园里干活,或是去打短工,或是到城里做工。在各国农民中发生的一切,也和在手工业者中发生的一切一样。他们中一少部分人成为富农-土豪(店主、高利贷者,这些人逐渐增大自己的地产);其余的人或者坚持着,或者最终破产:卖掉牛马,成为无马农民;后来份地也不见了,于是就完全流落到城市,或者成为雇农。无马农民变为雇佣工人,雇用工人的富农-土豪变为地主或资本家。

  这样,在农业中大量的土地、工具、机器、牲畜都掌握在少数最大的资本家-地主手里,而千百万工人都为他们干活,千百万农民得依附于他们。

  在资本最发达的美国,有一些巨大的庄园,那里的工作和工厂一样。象工厂只生产某一种产品一样,这里的情形也是如此。有的大片田地种满了草莓,或者种满了果树;有专门的家禽业;在种植小麦的地方是使用机器劳动。很多部门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例如,有“雏鸡大王”(几乎一切雏鸡的生产都集中在这个资本家手里),“鸡蛋大王”等等。


第十五节 无产阶级的依附地位,劳动后备军,女工和童工劳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越来越多的人变成雇佣工人。破产的手工业者、农民、商人、破了产的中等资本家——一句话,一切被抛弃的人,一切被大资本打倒了的人,都被抛进无产阶级的行列。随着财富不断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人民群众日益成为他们的雇佣奴隶。

  由于中间阶层和中等阶级不断破产,工人的数量总是多于资本的需要。这样,资本就把工人拴住了。他必须为资本家干活。他要是不愿意,资本家可以找到千百个其他人。

  但是,这种对资本的依附地位的日益加深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单单是由于各居民阶层的破产。资本对工人的统治不断加强,还因为资本经常裁剪它所多余的工人,并用这些工人来为它建立起一批后备的劳动力。这是怎样发生的呢?情况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每一个工厂主都在努力为自己降低商品价值。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断引进机器。但是,这种机器常常是取代了工人,使一部分工人成为多余的人。引进机器,这就是说,一部分工人要被解雇。这些人由工厂的在业工人变为失业者。而由于引进新机器的做法处处都在采用,不是在这个生产部门,就是在那个生产部门,所以显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就始终存在着失业。要知道,资本家关心的并不是让所有人都有工作,或是把商品提供给所有人,而是要榨取更多的利润。所以他们自然就要把那些已经不能象过去那样为他们带来利润的工人抛向街头。

  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也确实看到,大城市里经常有着大量的失业者。这里,无论是中国工人,还是日本工人,都是从遥远的地方来找工作的破产的农民,还有刚刚流落到城市的农村青少年,以及从前的小店主和手工业者;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在工厂干了很久的冶金工人、印刷工人或纺织工人,他们是由于引进了新机器而被赶出工厂的。这些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资本的后备劳动力的来源,或是象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后备军。劳动后备军的存在,经常性的失业使资本家有可能加强工人阶级的依附地位和对工人阶级的压迫。资本利用机器从一部分工人身上榨取比从前更多的金钱;另一部分工人却因此而被抛弃街头。而被抛弃街头的工人又成了资本家手里的鞭子,用来驱使在业的工人。

  产业后备军造成了人们的极端野蛮、贫困、饥饿、死亡甚至犯罪的现象。那些多年的不能找工作的人,逐渐变成了酒鬼,沦为流浪汉、乞丐等等。在一些大城市——伦敦、纽约、汉堡、柏林、巴黎——都有一整片住满了这类失业者的街区。在莫斯科,希牡丹罗夫市场就属于这类地方。这里正在形成一个新的阶层,他们已经脱离劳动,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了。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叫做流氓无产阶级(无赖无产阶级)。

  机器的使用还产生了一种女工和童工劳动,这种劳动更便宜,因而对资本家也更有利。过去,在出现机器以前,工作需要有特殊的技能,有时甚至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而现在连小孩子也可以使用某些机器干活,只要还未傻到不会挥手或动脚的程度就行。因此,在机器出现以后采用女工和童工劳动的做法越来越广泛。女工和童工不能象男工人那样反抗资本家。他们比较驯服,更不敢反抗,常常相信牧师和上司对他们所说的一切。所以工厂主常用女工代替男工,并强迫童工用自己的血汗铸成作为他的利润的金币。

  1913年,女职工数量如下:法国——六百八十万,德国——九百四十万,奥匈帝国——八百二十万,意大利——五百七十万,比利时——九十三万,美国——八百万,英格兰和威尔士——六百万。俄国女工的数量经常不断地增加。1900年,女工占整个工厂男妇工人的百分之二十五(即四分之一),1908年占百分之三十一,几乎是三分之一,1912年占百分之四十五;在有些生产部门女工占大多数。例如,在纺织部门,1912年八十七万工人中女工是四十五万三千,即一半还多(超过百分之五十二)。在战争年代里,女工的数量大大增加。至于童工,尽管受到禁止,但在很多地方仍很盛行。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童工劳动可以说比比皆是。

  这样一来,工人的家庭解体了。既然妻子,有时连孩子都在工厂,那还有什么家庭生活可言呢!

  既然妇女进了工厂,成为女工,那她们就和男人一样时时感受到失业的威胁。资本家也同样会把她们赶出门外;她们也在加入产业后备军的行列;她们和男人一样也会沉沦到社会最底层。由此就出现了卖淫,即妇女把自己出卖给街上的陌生的男人。没有吃的,没有工作,到处被人轰赶;即使有工作,收入也很可怜,这就使她们不得不间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后来这种新行当便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职业娼妓阶层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一些大城市,娼妓占有很大的数量。象汉堡和伦敦这样的城市,有数以万计这种不幸的妇女。资本家建立了一些大型的,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妓院,妓女们成了利润和发财的源泉。有一种贩卖白种女奴的广泛的国际商业。这种商业的中心是阿根廷(在南美洲)的城市。极其恶劣的是在所有欧洲和美洲的城市里盛行着幼女卖淫的现象。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发明出越来越好的机器、建设越来越大的工厂和商品数量越来越增加,也就越发加深了资本的压迫、产业后备军的贫困和灾难、以及工人阶级对其剥削者的依附地位。

  假如不存在私有制,一切都是共同使用,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那时,人们会直接缩短的劳动日,爱惜自己的体力,节省自己的劳动,关心自己的休息。而当资本家引起机器的时候,他关心的是利润:他没有必要缩短劳动日,这只会使他遭受损失。资本家使用机器不是为了解放人,而是为了使人沦为奴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用于机器设备、各种装置、宽阔的厂房、巨大的高炉等等;而用于雇用工人的资本反而越来越少。从前手工业劳动时,用于手摇车床和其他工具的费用并不大;几乎全部资本用于雇用工人。现在正相反:绝大部分用于添置各种机器设备,而这就是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不象破产者的数量增加得那样快,这些破产者都变成了无产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越发达,资本对工人的压迫越重,因为越难找到工作,生活就越艰难。


第十六节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竞争,危机


  工人阶级的灾难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不是为公众带来好处,而是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给很多工人带来失业和破产。但是这些灾难的加重也还有其他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很糟糕。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没有任何总的计划。每一个工厂主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自行其是。他要同其他人争取买主,同他们“竞争”。

  现在产生了一个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斗争是缓和了还是加强了。

  初看起来,可能觉得这种斗争缓和了。的确,资本家变得越来越少;大的吞并了小的;过去上万个不同的企业主互相斗争——竞争很残酷;现在这些竞争对手少了——斗争变得不那么尖锐了。说是可以这样说,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不错,竞争对手是减少了。但是每一个竞争对手变得比以前的竞争对手更强大和更有力了。他们的斗争比过去变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更平静了,而是更残酷了。一旦整个国家由少数几个资本家主宰着,那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会互相打起来。这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现在竞争是在资本家大财团之间,在它们的国家之间进行。在这里,它们的斗争不但靠低廉的价格,而且还靠诉诸武力。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竞争仅仅是在竞争者的数量方面减少了,然而它的残酷和破坏程度却越来越加深了[2]

  还有一种现象必须指出:这里是所谓的危机。这些危机是什么样子?表现在哪里?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生产出的各种商品过了量。价格跌落,可是商品却无销路。仓库里各种各样的产品堆积如山,可就是卖不出去,因为没有买主。当然有很多饥饿的工人,但是他们所得无几,他们能买的东西,几乎一点也不能超过他们平时所购买的数量。于是破产开始了。在一种生产部门中首先是小型和中型企业支持不住而破产、倒闭;接着是更大些的企业。然而这一生产部门本来是从另一个工业部门购买商品的,而另一个部门又是向另一别的部门购买商品的。譬如说,成衣企业向制呢企业购买呢子,而制呢企业又向生产毛的企业购买毛等等。成衣企业破产了,就是说根本没有人再向制呢商购买呢子了——制呢工厂开始破产,紧接着生产毛的部门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各处的工厂开始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流落街头,失的人数增加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工人的生活变得比平时更加糟糕。而生产出的商品却很多。仓库都要被撑破了。大战以前常常是这样:工业是蒸蒸日上的,工厂主的事业发展得很可观;后来,突然——倒闭、破产、失业;紧接着是事业停滞;再往后又重新好转,接着又十分顺利地发展;然后再一次倒闭……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周而复始”。

  人们因为财富而变成了乞丐,这种奇怪的状况说明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然而却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上面已经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乱状态,即通常所说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每一个企业主和工厂主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自己对自己负责。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过多(商品过剩)的问题迟早会发生。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即当生产不是为了市场的时候,生产过剩不是什么危险的事。而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这里,任何一个工厂主为了购买继续生产所需要的商品,首先必须卖掉自己的商品。一旦一个地方由于生产混乱而使机器停转了,那么这种情况立刻就会由这一部门影响到另一部门——普遍的危机爆发了。

  这些危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大批商品毁掉了。小生产的残余就象被铁扫帚扫过一样。部分大企业也破产了。所有企业都很难站得住脚。

  当然,危机的主要灾难是落到工人阶级的身上。

  一些工厂完全倒闭,另一些则压缩了生产,每周只有几天工作,还有一些暂时关闭。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产业后备军扩大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贫困和遭受的压迫也随之加深了。在危机期间,工人阶级本来就很困难的境况更加恶化了。

  以1907——1910年席卷欧美(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的资料为例。在美国,工会会员中失业人数增加的情况为:1907年6月——百分之八点一,10月——百分之十八点五,11月——百分之二十二,12月——百分之三十二点七(在建筑工业中——百分之四十二,在成衣业——百分之四十三点六,在烟草业中甚至达百分之五十五);一般性的失业(不光计算有组织的工人)当然还要更多。在英国,1907年夏天失业的百分比是百分之三点四至百分之四;11月增加到百分之五,12月——百分之六点一;1908年6月达到百分之八点二;在德国,到1908年1月,失业的百分比比前几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至于压缩生产,例如,美国的熔铁量由1907年的二千六百万吨降到1908年的一千六百万吨(一吨是六十一普特)。

  危机期间商品价格下跌。那时,资本家先生们为了利润不受损失,便采取破坏性的方式。例如在美国他们把一些高炉熄灭了。更有意思的是巴西的咖啡种植园主们的行动。为了保持咖啡的高价,他们把成袋的咖啡扔进大海。现在全世界都感到了饥饿和产品缺乏之苦。这种饥饿和产品缺乏都是资本主义战争的结果,都是进行毁灭性战争的资本主义造成的。在和平时期,资本主义被多余的产品压得喘不过气,但是这些产品也不是卖给工人的,因为工人的口袋空空如也。工人从这些多余产品中只能得到一样东西:失业及其各种灾祸。


第十七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有两个主要矛盾,两个主要缺点:第一,它是“无政府的”(它的无组织性);第二,它实际上是由两个敌对的社会(阶级)组成的。我们还看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竞争表现出来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一切更加尖锐,更加不协调和更带有破坏性。在这里,社会的不协调性不是减小了,而是扩大了。社会分成两部分,即分成阶级的现象也同样如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阶级之间的分化和裂痕同样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在这一头——资本家那里聚积着地球上的一切财富,在另一头——被压迫阶级那里聚积着一切贫困、痛苦和眼泪。产业后备军产生了一个蜕化、粗野、彻底贫困化了的社会阶层。即使那些有工作的人的生活同资本家也越来越不一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差别日益扩大。过去,有一些中小资本家,他们当中很多人同工人比较接近,生活比工人略好些。现在则完全不同了。那些大老爷过着从前任何人作梦也没有想到的生活。不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生活总的来说有所改善;二十世纪前夕总的来说工资有所增加。但在同一时期内,资本家的利润增加得更快。现在工人群众和资本家的差别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资本家,这完全是另一种人,真是高不可攀。资本主义愈发达,一小撮最富有的资本家升得就愈高,横在这一小撮无冕皇帝和千百万沦为奴隶的无产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愈深。

  我们说过,工人的工资固然增加了,但是利润增加得更快,因此,两个阶级之间的差距也扩大了。然而从二十世纪开始,工资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但在同一时期内,利润却空前增加。就是说,尤其在最近一个时期,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极其迅速地加剧了。

  十分明显,既然这种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它迟早会导致工人同资本家的冲突。假如他们之间的差别减少了,假如工人的状况越来越接近于资本家,那当然会是“平安无事,谢天谢地”。可是事情并非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同资本家不是日益接近,而是离得越来越远。这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尖锐化。

  资产阶级学者们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们想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将生活得越来越好。右派社会党人也跟在他们后边鼓吹这种论点。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断言工人会逐渐地富起来,自己也会变成资本家。当然,这一切都纯属谎言。实际上,与资本家的状况相比较,工人的状况变得越来越恶劣。以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假设我们以1890——1899年期间的工资购买力(即消费品的价格计算,工人能够买多少消费品)为一百,那么工资购买力逐年的变化为:1890年——九十八点六;1895年——一百点六;1900年——一百零三;1905年——一百零一点四;1907年——一百零一点五。这就是说,工阶级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整个这段时间几乎是停滞不动的。工人在1907年能购买的食品、衣服和其他消费品,和他在1890年所能购买的差不多,只稍微有增加(百分之三)。而在同一时期内,美国的亿万富翁(一些最大的工业主)榨取了巨额利润,他们所得到的大量剩余价值大幅度地增加了。显然,资本家的生活水平,他们的骄奢、纵欲享乐等等,提高了好几倍。

  阶级斗争基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这种利益实质上是不可调和的,正象狼和羊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一样。

  任何人都不难了解,资本家的利益是使工人的工作时间尽可能长,而付给他们的工资尽可能少;相反,工人的利益是工作尽可能少而工资尽可能多。所以毫不奇怪,工人阶级自产生时起,它为争取提高工资和缩短工作日进行的斗争就开始了。

  这种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来没有平息过。但这种斗争并不仅仅局限于为了多得几块钱。在一切地方,只要那里有资本主义制度,工人群众都坚信必须消灭资本主义本身。工人们开始思索,怎样才能用一种公平的、劳动的、平等友爱的制度来代替这可恨的制度。这样就产生了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

  工人阶级的斗争不止一次地遭到很多挫折。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已蕴藏着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为什么?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味着把最广大阶层的人民变为无产者。大资本的胜利就是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的破产;它不断地扩大雇佣工人的队伍。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人数。无产阶级就象一个巨大的多头蛇式的怪物;砍掉一个头,又长出另外十个。当资产阶级镇压了工人起义时,它就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使几万、几百万小业主和农民破产;把他们抛在资本家的铁蹄之下,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的敌人即无产阶级的人数增加了。但是,工人阶级不仅从数量上变得强大了,除此之外,它还越来越团结。为什么?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厂增加了。而每一个工厂里聚集着几千名,有时几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在一起并肩地劳动着。他们看到了资本家老板是怎样在剥削他们。他们看到了工人与工人都有是朋友和同志。联合在一个工厂里的无产者在各自的工作中养成了共同行动的习惯。他们之间最容易取得一致意见。所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不但人数增加了,而且团结性也更加提高了。

  大工厂增加得越快,资本主义发展得越快,城乡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得也就越快。这就造成了人口在数百万以上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结果在相对不大的空间里——在大城市里——集结了巨大数量的居民,在这些居民当中,工厂的无产阶级占最大多数。他们栖身于拥挤、肮脏、烟气腾腾的街区里,而一小撮掌握一切的老板却住在豪华的私邸。这一小撮人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工人的人数则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团结得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斗争不可避免的尖锐化必定以工人阶级的胜利而告结束。不管资产阶级玩弄什么诡计,工人阶级迟早会同资产阶级发生激烈的冲突,把它从宝座上推下去,砸毁资产阶级的强盗国家,并建立自己新的、劳动的、共产主义的制度。因此,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这场斗争中产生了三种主要形式的工人组织,这就是:按照职业把工人联合起来的工会;合作社,主要是以摆脱经纪人-商人为目的的消费合作社;最后是工人阶级的政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共产党),这些政党在自己的纲领中写的是要为工人阶级的政权而斗争。阶级之间的斗争越尖锐,工人运动的一切形式越应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上联合起来。那些对事物持正确态度的工人运动的领袖始终认为,必须在一切工人组织中实行紧密的团结和合作。例如,他们说,工会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行动统一是很必要的,所以工会在政治态度上不能是“中立的”(即在政治上漠不关心),而应当和工人阶级的政党共同前进。

  最近一个时期的工人运动中又出现了几种新的形式,其中主要的是工人代表苏维埃。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在本书的很多地方都将谈到。

  因此,我们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观察中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如下判断:资本家的数量减少了,但他们却变得更富有,更有势力;工人的数量越来越增加,同时他们的团结也越来越增强了,尽管发展还不平衡;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这两个阶级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也就是导致了共产主义革命。


第十八节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共产主义的条件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资本主义正在自己为自己挖掘坟墓,因为它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者,并且它越发展,它树的死敌数量就越多,越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然而,资本主义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敌人,它还为社会生产的新组织,为新的协作的、共产主义的经济准备了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现在就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参看第十一节《资本》),资本在不断地扩大它的数量。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并入他的资本。因此资本不断增多。而资本增多就意味着可以扩大生产。这种资本的增加,资本这种在一部分人手里扩充就称为资本的积累或资本的积聚。

  我们也乍到(参看第十四节《小生产和大生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小生产灭亡了:中小工业主和商人都破了产,更有用说手工业者——他们都被大资本家吃掉了。这些中小资本家过去所有的资本都从他们手里消逝了,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到大剥削者的手里。这些大剥削者手里的资本增加了,因为别人手里的资本都流失了。这样资本就由过去分散在各种人手里而汇集到少数人手里了。现在,小资本家破产之后,这些资本便被那些在斗争中获胜了的人所掌握。这种从前处在分散状态中的资本的汇集,就称为资本的集中。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就是资本汇集在少数人手里,还并不意味着生产的积聚和集中。假设,资本家用积累的剩余价值买下了邻居的小工厂,并且象过去一样让它继续生产。这里积累是完成了,而生产还照旧进行。但一般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实际生活中,通常的情况(因为这样做对资本家有好处)是资本家对原有的生产进行改造,合并扩大生产,并且扩建原有的工厂。这样不但扩大了资本,而且生产本身也扩大了。生产变得巨大了,添置了大量机器,把数千名工人联合在一起。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十来个大工厂就能满足全国的商品需要。实质上这里工人在为整个社会生产,就是说,劳动已经社会化了。而支配权和利润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种生产的集中和积聚也使得无产阶级革命之后的真正的协作生产成为可能。

  的确,假如没有这种生产的集中,假如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而生产还是零星分散在仅有两、三个人做工的几十万个小作坊里,那就没有任何可能把这些小作坊组织起来,并把它们纳入社会化的轨道。资本主义愈发达,生产愈集中,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之后就愈易掌握它。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敌人,不但导致共产主义革命,而且还奠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书目:除了和第一章书目的那些书以外,还有:亚·波格丹诺夫和伊·斯切潘诺夫《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二卷第二分册(工业资本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杰克·伦敦《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关于土地问题,参看: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尼·列宁《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卡尔·考茨基《社会主义和农业(答爱·大卫)》。弗·伊林(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美国)》。弗·伊林(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尔日维茨基《土地问题》。帕尔乌斯《世界市场和农业危机》。




[1] 这里指大战以前。在战争破坏之后,不是卖主招徕买主,而是买主巴结卖主。 [2] 详细情况可参看帝国主义战争一章。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