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陈其昌

国际政治现状

陈清晨〔陈其昌〕

(1932年4月)


刊载于《青年界》杂志,1932年第2卷第3期第201-213页,署名:陈清晨。


进行中的国际军缩会议


  正在日内瓦集议的军缩会议,开始于本年2月2日,是历史上第一次宏大而重要的国际减缩军备的会议。到会代表232人,代表约60个国家,主席为英国前外务大臣韩德森。这是国际联盟经过了6年以上的不断预备的结果,是鼓吹了12年的结晶体。它的面前是一个极其复杂繁难,无论成功和失败,与人类前途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2月开会以后,接受了许多国家的提案,因为国联要开大会,便宣布延会四星期,至4月11日再开。

  会议再开以后,各国代表纷纷提出军缩标准的意见,有性质的减缩与数量的减缩两大主张之分歧。主张性质的减缩者,主要的为法国。法国主张编设国际军队归国联指挥;军用机、重炮、载八英寸口径大炮或一万吨以上的战舰、潜水艇等各国禁止,独国际军队得使用。同意此种主张者,有小协约等许多小国家,但意、英、美等都反对。主张数量的减缩者,为德、意、英、美、日、中、俄等国家。这些国家都主张禁用某种危险军械,如坦克车、活动重炮、毒气、爆炸飞机、飞机母舰、潜艇等。其中主张最彻底的是苏联、德国和中国。中国与苏联不但主张要禁止一切侵略的军械,如大军舰、潜艇、飞机母舰、军用飞机、坦克车、重炮、化学军器等,并且提议按照各国地理的形势,人口之多寡,边界之长度等,保留最小数量的各种军队。中国代表的这种完全减缩军备的计划的提出,使在会代表都吃一惊,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这些样军器中,除飞机外,中国一样也没有。德国主张禁止侵略的军器,并废除足以给他国以危害的自卫军器。它也似乎赞同潜艇、飞机母舰与大军舰之绝对废止。但在主张数量的减缩者方面,赞成苏联、德国、中国的提议者寥寥,赞成英、美、意等逐步减缩者甚多。每次会议上,各国代表辩论甚为激烈。但日本代表常特作曲解附会之论表示赞成法国之主张。

  20日讨论一个以逐步减缩为军缩标准的决议草案,结果,除苏联投反对票外,一致表决通过。这算是打销了完全或绝对裁除的主张。此时以前,各大国政治领袖,如英首相麦克唐纳、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德总理布鲁宁、法总理泰狄欧、意外相格兰地等,群集日内瓦。他们到日内瓦的目的,虽并不专在解决军缩问题,但他们对军缩问题极为重视,则十分显然。

  逐步缩减的标准决定后,于是面前遇到的是性质减缩呢,还是数量的减缩这两个难题。代表后一主张的是美、意所提出的缔结国际公约废除若干种侵略军器的计划书,这计划书为代表前一主张的法国所坚决反对。两方各有拥护者,并争持甚烈,各不相下,会议有将陷僵局之势。

  于是美、英、法、德的四个政治元首便进行私下会商。结果在22日的会议上,全体一致地通过了一个决议案,内容是:“本会议对于性质地减缩军备的主张,暂时保留至以后讨论,目前先讨论某种军器应由国际专约规定废除或归国际管理之原则。”这议案是英外相西门提出的,这样便暂时避过了这个足致僵局的暗礁,使会议暂由别的小径前进。

  但这个决定,实际上即暂时结束了这次的会议。因为即在当日,布鲁宁和泰狄欧便驰回德、法去参加选举运动,格兰地亦返罗马,把会议的讨论让给几个次等代表去敷衍。26日,会议又议决暂停举行,让所组织之海军委员会开会,讨论哪种是自卫或侵略的军器。

  闻在总会中,德、法、意意见冲突甚烈。法国提出安全保障为军缩先决问题,意在遏制德、意;德以实行军缩须以平等原则,意言惟有军缩是安全保障之基础,以对抗法国。在海军委员会上德、法代表冲突之严厉,几使会议停顿。法、德、意三主要代表之回国即亦表示军缩进行之困难。

  为打破难关计,史汀生与麦克唐纳居中调停,结果决定于29日在日内瓦举行美、英、法、德、意五国巨头的会议,讨论解决法、德之冲突。布鲁宁已来日内瓦等待了。但27日,泰狄欧忽电告史、麦,因病不能到会;于是史汀生表示失望,要马上回美国,格兰地留罗马不来,麦克唐纳也表示不再在日内瓦久留了,军缩前途,陡形无望。泰狄欧之托病不来,当有两因:(一)希特勒党近在德国选举上之得势,使法国不欲实行军缩;(二)法国选举在5月初举行,五国会议上如赞成军缩妥协,将使泰狄欧在选举中受到打击。此外,还有人说,是为避免英、美联合的压迫。

  但法国方面极力解释,说泰狄欧之不来,实因有病,并非托故;又经过麦克唐纳之转滑,于是史汀生允许不即回美国了,会议前途,又有了继续讨论的可能。

  但军缩总会议,无论如何是必待法国选举以后才能再开的。

史汀生赴日内瓦


  在目前远东风云紧急,日、美各耀兵炫武,欧洲经济状况几陷绝境:全世界有立被暴风疾雨震荡袭击气象之势时,握世界霸权的美国的国务总理史汀生忽然有欧洲之行,这不得不算是极足令人注意的事件。

  史氏赴欧目的,表面上说是为担任美国总代表出席正在集会的世界军缩大会;胡佛总统宣称,史氏之赴日内瓦为欲与别国协力获得世界和平威胁解决办法,而参加军缩会议。但因此行之极重要,各方面都不相信其目的竟如此简单,因而便传说纷纭,推测不一。有谓其欲谋使美国与国联接近者,有谓其主因为远东问题,有谓其欲解决与美国有重大关系之国际问题:如战债问题、军缩问题等者。

  但就事实观察推论之:“五强(美、英、法、德、意)会议之结果,决定讨论战债赔款问题之洛桑会议,6月16日召集。”(4月21日联合通讯社日内瓦电)又21日史汀生向美国国务院报告云,“今日与欧洲各要人所谈事项系限于军缩及远东问题。”(同上)则胡佛所说,史汀生赴欧不谈战债问题,及史氏16日在日内瓦对新闻记者谈话所说渠不欲讨论上海问题的话,都是慌言或误传了。远东形势目前既这样地危急,各帝国主义应付步调几个月来又那样地不能统一;欧洲各国经济政治情形有立即陷于大混乱之势;美帝国主义的经济网是密布在东方和西方的,两方面的安危与它都有深切的关系;所以,说“史汀生赴欧的主因是远东问题”固然不错,但他是决不会轻视欧洲经济及军缩问题的。

  史汀生于4月8日离美;15日到巴黎后,立即往谒杜美总统,并会泰狄欧总理,作长时间的密谈,16日到日内瓦,即与各国代表及国联要员谒拜往来,濒作密商。目疾方剧的英首相麦克唐纳便急剧挢医飞向巴黎,会同泰狄欧于21日抵日内瓦。于是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英首相麦克唐纳、法总理泰狄欧、德总理布鲁宁、意外相格兰地、及其他各国政治领袖,便在日内瓦合成空前盛大的高级政治领袖的集会,考虑法、德亲善,法、意海军协定,军缩,多瑙河流城各国经济救济问题,远东问题,赔款战债问题等。这盛大集会,可以说部分地是受了史汀生赴欧影响而成的。

  欧战停后,在从事结束战争摧毁而将进于所谓国际“和平”发展的时候,威尔逊总统赴欧出席巴黎和会;现今在世界恐慌的扫荡下,各国政治经济组织有将大崩坏的危险的时候,史汀生赴欧“参加军缩会议”。时间虽不同,但把后者的重要比之前者则是对的,虽然两人将同样不会有大成就。

多瑙河流域经济救济会议之破裂


  4月6日,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因英政府之召集,在伦敦开会,讨论救济多瑙河流域各国经济窘困办法。出席代表,英国为首相麦克唐纳、外相西门、财相张伯伦、商部大臣任锡曼,法国为财长弗兰定,德国为外次蒲洛,意国为外长格兰地;四国各有专门委员随同出席。但议至8日,因四国主张不能一致而会议破裂。

  召开救济多瑙河各国经济会议之提议,并非始于此次。本年初英国政府曾非正式地提出过多瑙五国关税联盟的计划,但因恐召各强国间的纠纷,所以该计划终未正式提出。此次会议之发起者为法总理泰狄欧。泰氏以多瑙河经济联盟计划书,分送英、德、意等各国政府,其计划拟联合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及罗马尼亚五国于一个互惠的经济基础上,以发展五国利益为目标,作欧洲总改造的初步;但同时必须“尽可能地顾全”这联合以外的各国的利益。对这计划书三国复文都以某种保留条件而同意讨论以后,于是英国便提议在伦敦开英、法、德、意四国会议。对这开会地点的提议,法国虽有“会议不必在伦敦举行”的表示,但终于接受了。这便是4月6日开始的四国会议。

  四国为什么这样关心多瑙各国的经济穷困呢?这自然是因为这些小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与四国及全欧洲有密切的联系。原来多瑙流域各小国,只奥与捷克工业发达,其余匈、罗、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都是农业国家。这些国家平时都是英、法、美资本活动的市场,只英国一国,闻投资已达英金20亿镑之巨。但自这次世界恐慌开始(1929)以后,欧洲大陆各国家,无论农工业,生产贸易既经衰落,而关税壁垒之筑高又相竞成风,于是各小农业国家的经济既大受困穷,而各工业国家的经济亦无法振兴,至于资源被《巴黎和约》所剥夺,平时即非常困苦的奥国,更无论了。所以近一年余,这些小国家时时放出财政将破产、外债本息将停止支付的呼声。欧洲各强国,对这种穷困若不救济,则所投资本不但将整数丧失,而且所必然发生的扰乱也将使欧洲各大国的地位发生动摇。至于政治上,欧洲东南部向来是欧陆各强国纵横捭阖的场所,借口对小国经济的救济而达排他利己之企图,自然是帝国主义的本色,自然亦是成就这次四国会议的主要原因。四国会议据说是个预备会,俟四国利益分配均匀以后,将联合多瑙小国,或让各小国单独开正式会议,讨论组织联盟办法。

  至四国会议上讨论情形,开始时虽通过一对于多瑙河各穷困国家必须予以扶助之原则,但以后即意见歧异,各不相让。不能调和之意见,为:(一)所谓多瑙河流域者究竟包含若干国。法主张为匈、奥、捷克、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按后三者即所谓小协约,法帝国主义的工具也),德、意主张南斯拉夫除外,意大利与保加利亚当包在内;(二)英、法主张组织一多瑙河流域各国关税联盟,德、意反对,盖恐此联盟将受英、法支配,使法在欧陆势力益形巩固;(三)各国不愿放弃其与多瑙各国商约内之最惠国权利。虽众口一词地主张当急筹办法以救多瑙各国免遭破产,但怎样救济之主要问题,会场上竟置之不提。至会议破裂后,会议公布之停会原因,为:开会讨论结果发现许多经济点须继续研究,而国联会议将开,故不得不暂停云。

  破裂后,德、意各报都谓法国欲利用各小国的困穷及其财力之优越以求达其政治目的,破裂责任法国负之云。

  资本主义之桎梏,已把欧洲的自然资源割裂限制,使经济无法再发展了。打破这种人为的国界与关税的界限,自为救济的唯一道路,但这决不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之下所能办得到的。

日俄关系之恶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的态度可谓过度地隐忍和沉默,但是近一月来,这种态度已显然变更,这乃是事实逼迫的结果。

  在日军由南满而进侵北满时,横断中东路,占领哈尔滨,苏联对之只希望不侵犯它的地位,仍隐忍无所表示。但是日军的侵犯范围,却一天天地扩大起来了:中东铁路已受了它的威胁,组织白俄进行反苏联运动,屡次用军用飞机窥探苏联边境。此时苏联的态度,是一面将东铁车辆材料输往俄境,一面向日本作缓和的警告。但日军的侵犯是不会这样便停止的:北满义勇军的蜂起,日本认为是受苏联帮助,因而对赤俄加以仇视,4月12日日兵车失事事件,指为苏联阴谋,因大捕哈尔滨赤俄人并加以刑讯,又声释哈尔滨俄领事署布置暴动并破坏中东路,即命令中国警察加以搜查,又拘捕东铁俄职员,并积极地组织白俄供以饷械使向俄边扰乱。这种不断的预备侵略的行动,使苏联不得不表示严厉的态度。

  苏联名人拉狄克(Radek)在4月10日的苏联政府机关报上发表文章警告日本道,如日本真要攻击苏联,则苏联将与美国联盟以对抗日本。苏联的党政机关报上,几乎每日都有警告日本不要冒险,苏联有充分军力足以抵抗外人侵犯的文字。最露骨的是从前秘而不宣的在远东的军事布置,现在竟在莫斯科与日内瓦两方面公然承认了。4月18日莫斯科电云:“今日莫斯科当局已承认集中大兵于远东边境及彻底准备国防事”(联合通讯社)。又19日日内瓦消息:“今日苏联代表团发言人告国联会员,谓苏联已有四十万大军屯驻西伯利亚,并有四百架轰炸飞机业经建造,备保境御侮之用。” (同上)同时并命令在东北各商业机关尽一个月内结束回国,中东路俄员亦全体召回;全体共产党员都实施军事训练;海参崴从事巩固炮台工程,设空军与潜艇根据地。这种种都表明苏联对日本态度已较前严厉了。

  而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对苏联这种态度则是恶声相答。4月22日荒木陆相在大阪某团体讲演,谓北满之混乱,系俄国厚集兵力于边界所致(路透消息)。而欧洲白俄都纷纷赴满洲。

  但这种形势,并不表示日俄即要冲突,而只表示日俄关系已进一步地恶化,及将来武装冲突之可能。苏联是决不会首先起衅的;日本帝国主义如要进攻苏联,那只有在它压服了满洲以后,现在尚非其时。

停战会议之在上海和日内瓦


  在上海开了十四次的中日停战会议,忽因我国政府声明移交国联解决,而于4月11日起停顿下来了。

  领导这停战会议的,是英国驻华公使蓝博森。在十四次的会议中,我国代表最初是表示决不让步的,但是后来竟软化起来而承认把吴淞、江湾、引翔港及闸北一部分划为日军退驻区域。驻军地点既因让步而解决了以后,于是便进而讨论日军完全撒退日期问题。我国要求日本规定一完全撤退日期;日本谓撤退日期的早晚,要以上海秩序完全恢复的早晚为定,不能预先规定。两相坚持,会议不能前进。英帝国主义的代表蓝博森,为了要想消灭远东混乱以保障英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于是便于4月7日提出了所谓折中办法三项,其内容为:日本发一笼统宣言,声明六个月内日军可有条件地完全撤退;对此宣言中国亦发一宣言表示接受;然后即此散会,先让日军在租界外暂驻,六个月后再说。对这样的滑稽办法,我国代表竟允许讨论了,不过六个月嫌太多,要求改为三个月,日本不允;又让步要求改为四个月,日本仍不允许。于是因上海等处各民众团体之反对屈辱退让,日军撤退问题政府便移交国联解决。

  国联为中日问题所组织的十九国特别委员会于16日开会。除过第一次的公开会议外,其余会议都是秘密进行。特委会主席比外长希孟(Hymans)提出一解决撤兵问题的草案,征求日本同意。该草案内容为:停战会议在上海继续举行;常能恢复日军及早撤退;如何为常能恢复及何时日当撤退,由国联在上海任命之混合委员团决定,并报告国联,然后国联再依据报告,命日军撤退。日本对此草案坚决反对,谓日军最后撤退日期,日本自有决定之权,它国不得干涉。我国政府当然是要顺服地接受此草案的。可是日本反对固然坚决,但这草案竟于19日由特委会的秘密会议上通过了。

  日本自始即是否认特委会的资格的,并曾令其日内瓦代表不许参加。希孟议案成立后,日本反对特委会及国联声浪更形扩大,希孟虽竭力私下疏通,但僵局仍无法打开。因而特委会的第二次的公开会议至今不敢召集。而上海方面,则因蓝博森之调和奔走沪、宁间,时有会议将行续开的空气。

  现国联已定于30日召集特别大会讨论此事,但上海却已于28日又开了非正式的停战会议。这是什么把戏呢?这表示了日内瓦所制造的压迫空气的效力与蓝博森转弯之成功。我们看我国政府再作怎样借口的退步吧!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