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陈其昌

莱茵问题的归趋

陈其昌〔陈清晨〕

(1936年)


  刊载于《青年界》杂志,1936年第9卷第5期第13∽19页,署名:陈清晨。


  3月7日早晨,希特勒的军队数万人突然开入了莱茵地带。于是欧战后17年来的莱茵非武装区,又有了德国兵士的踪迹。同日希特勒发表演讲,宣告废止《罗加诺公约》,和莱茵地带不驻兵的条约限制,废止的理由说是法、苏协定之成立。德国政府也通知《罗约》签字各国(英、法、意、比),除声明废止该公约外,表示愿在英、意担保下与法、比等国订立2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声明如果《国联盟约》能与《凡尔赛条约》分离,德国准备复返国联。希特勒的这种爆炸式的行为,使火山上的欧洲,立时又发生了大战即将临头的恐怖。

  希特勒为什么要进兵莱茵地带呢?最浅薄的解释,是说他想准备德、法的战争。德、法虽属世仇,然德、法战争必招致极大的牺牲;法国不愿战,即炸弹般的希特勒也避免战。为什么呢?因为法国备德已久,东境数百里长的伟大防御工程,希特勒知之甚详,在他的兵力还未十分充足的现在,他不愿即与法国武力相见。所以希特勒之进兵莱茵,即使有意于准备将来德、法的战争,而这点也不是他的直接目的。希特勒进兵莱茵的直接目的,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之,即:巩固西防以便进攻东邻,外挑纷争以安国内人心是也。


  德国人民在希特勒统治下的经济生活的困苦,使他们对政府当局常发生不满的情绪,过去几年中,纳粹党冲锋队因其不稳而遭到屠杀;钢盔团因其不稳而遭到解散;最近的普选,虽然政府运用各种方法来压制、引诱,但投票反对希特勒的竟有几百万人之多。这些事实都表示出了一般人民对于希特勒政府之如何的不满。过去他消散这不满的方法,是对内欺侮犹太人,对外反对《凡尔赛条约》。在这种不满情绪之产生与消减的过程中,他则压榨出民众的贫乏汗水,来作为制造军火的资本。至消散不满的方法之运用,他大都以富于刺激性的爆炸行为出之。现在虽然萨尔区的收回的兴奋时期已久,人民积存的不满又当再施一次消散的手术了,于是进兵莱茵。莱茵进兵,在经济上、政治上对于德国虽无甚重大的意义,但它是可以给欧洲人民以恐怖,同时即给德国人民以兴奋。在进兵之后,希特勒又立刻解散众议院而重新选举,这更加重了对于人民的刺激,也提高了人民对于“元首”的信赖。

  但进兵莱茵终是极冒险的事。稍一不慎即发生第二次欧战。所以,如说这样的冒险行为的主要目的仅在于安定国内人心,希特勒虽形似鲁莽,也绝不如此。故进兵莱茵自有更重要的原因存在。这原因即是想巩固西境的防线,以便进而侵略东邻各国。这绝不是凭空猜想,而实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所必然要走的道路。

  希特勒所继承的德国,是一个经济极端穷困的国家。他上台以后,即实行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所谓“封闭经济”政策(Autarkie),想由此得到国内经济的改良,一方面则拼全力发展军事工业,预备在将来欧洲大屠杀中给德国资本家寻一条出路。但这种封闭的经济政策,在世界经济已打成一片的现代,是绝对无法行得通的;所以到1934年德国对外贸易入超甚巨,而国库现金不得不大量外流,由前几年的2067亿马克减到不及1亿马克。于是乃采用新计划,一方面限制外货流入,一方面奖励国内生产。这种新计划实行后,虽然因不合理的强制使对外贸易在表面上平衡了,但国内生产原料却极端缺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以致最近,养牛的村子也缺乏牛油,农民谷物常被强制收买,在城市中买一颗鸡蛋都须排班守候或预约。这种经济情形表示如不向外国发展,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便只有窒息而死亡。

  但在希特勒眼中,德国人民连年的穷困却得到了很大的代价,这即是海、陆、空军的军备与军实都已大大扩充了。这本就是希特勒的经济计划之主要目的。那么,现在不是可以更进一步向外发展了吗?当然是的。不过向哪方面发展却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过去德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久为列强所瓜分,收回无望。向西方吧?强敌的法国不是好对付的。向南方图谋“德奥合并”吧?这是墨索里尼所不能允许的;前几年的活动的结果已给了希特勒不少的痛苦。那么,向东方吞并波兰、捷克吧?这在目前德国所处的欧洲环境中当然是最有希望的出路。但捷克是世仇法国的盟国,而波兰又不即不离于德、法、苏三强之间;要想有事于波、捷,便须顾及到法、苏,并且必须先巩固了西线的边防,才可以向东边进攻。这是近数年来中欧的形势,希特勒连年的埋头苦干,专造军火,目的就在打破这形势。但不幸在他的军备刚才相当充实时,法、苏已订立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法苏协定》,苏、捷也定了相同的协定。希特勒的德国,便这样地处在法、苏、捷克的大包围之下。这岂是希特勒所能忍受的?于是希特勒便利用着意、法、英在意阿问题上的破绽,而突然向莱茵进兵了。理由是《法苏协定》已破坏了《罗加诺公约》。

  所以希特勒进兵莱茵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恢复莱茵区的武装,使西境巩固以便专力向东方发展;在于要打破《法苏协定》和它所造成的包围圈形势,以扫除东进的阻碍。这不但可由希特勒之以反《法苏协定》作进兵理由这一点看出来,而且可有希特勒的演讲与其向各《罗约》签字国所提出的建议的内容看出来。

  希特勒进兵莱茵后的演讲说:他无论如何都反对与苏联合作;因为苏联以造成全世界布尔什维克化为目的。希特勒说这话是很有意义的,他不但要用这话去勾搭英国(英国最怕苏联赤化印度和远东),还用这话表示他要对苏联进攻,因为苏联是可供德帝国主义发展最大最肥的地方,也是英、法所最能同意他去进攻的国家。希特勒再三声明,他愿与法、比缔结25年的不侵犯条约,并愿由英、意担保。这声明表示了他今后用兵的目的不在西方,而在东方。他再三声明,愿与德国东南和东北边界的邻国的捷克与立陶宛缔结不侵犯公约,这声明好像表示他在东方也无野心似的,但事实上,这声明马上即被参加国联会议的德国代表所切实否认了。3月17日,他们说德国只愿订立《西欧互助公约》,不愿订立《东欧公约》。以德国目前的经济、政治状况,他不向东方发展还向何处去呢?

在彼不在此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希特勒进兵莱茵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西方边防,以便进攻东方。为进攻东方的便利,他当然是也希望打破《法苏协定》与《苏捷协定》对于德国的包围了。

  希特勒的进兵莱茵的爆炸行为,已把整个欧洲逼到战祸将临的恐怖中。1月以来,法国的焦急与军事调动,英国的慎重与调解,《罗加诺公约》签字国的开会与《四国协定》草案的订立,英国为保法、比安全的书面声明,以及希特勒之拒绝《四国协定》草案的建议,而另提绝对不同的新建议——这一切以莱茵问题为中心的扰攘与变动,已占据了世界报纸的中心地位,并迷惑了世界一般人的视线,好像莱茵问题的解决时期还渺茫得很似的。不过就一般形势看来,希特勒进兵莱茵的主要目的是否会达到呢?这是不难由各国对此问题的态度来推测个大概的。因为英、意的态度是决定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

  法国是这个问题的中心,前途是战争或和平,大半取决于法国的态度。在事变初起时,法国政府态度甚为惊恐与激昂,军事调动忙碌,又加重了战争的空气。法国总理萨罗演说道:《罗加诺公约》为保障法、比安全的壁垒,必须予以维持;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省会,在法国边境)绝不容许处于德国炮火威胁之下。态度甚为坚决。外相弗朗丹在《罗约》各签字国代表会议上演说道:“法国愿与德国进行谈判,但有先决条件,即已经破坏的国际条约必须恢复如旧,莱茵河非武装区域的德军必须先撤退。”态度也很强硬。

  但激昂态度最足以造成战争的空气。法国愿即对德开战吗?这是任何法国当局所踌躇而不敢肯定答复的。因此,在事变发生后不久,法国当局便在“镇静”的格言下,稍趋缓和,缓和的具体事实是法国对于《罗约》签字国的《四国协定》草案表示了满意。草案已不要求德国撤退莱茵驻军,而只要求在德国的西部边境上划一窄条地带归国际军队驻扎。由强硬态度到缓和,可算是法国在这问题上的很大的让步了。

  法国的让步,自然是在英国的相当保障下获得的;所以这让步不但表示法国不愿对德战争,也表示它极希望英、法合作。因为英、法的合作是法国安全的保障,并是法国过去所曾长期祈祷求之的。所以如果英国肯给予保障,法国可以再对德让步。但莱茵问题是有关于法帝国主义的生存的问题,如果让德军无条件地驻扎在莱茵区域中,则德国军事工程的设备必逐渐建立,法国今后将不得不处在德国军力的威胁下,时刻有被侵略的危险。所以法国的让步自有其限度。法国正式通知英国道(3月24日):它对于《四国协定》不愿再有所让步,并不愿再在伦敦讨论德国任何对案云。前一点大概可认为是近于真意的表示。今后法国是否再会有让步,大概要决定于英国对法保障的程度。

  英国在目前欧洲实处于决定和、战局势的地位。它在罗加诺会议上以担保法、比安全的办法,获得了法国的让步,成立了《四国协定》,使莱茵问题初起时造成的僵局得以打破。英国以书面向法、比保障道:现行调解工作如果失败,则英国政府即当与法、比合作,设法应付并保障法、比的安全。这文件的内容无论将来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但今后法、英关系大概可以因事变发展而更加密切,这就大大的减少了法、德两国发生战争的可能。英帝国主义的精神在于设法维持现状,免去战争。它这次之所以慨然允许保障法、比的安全,是因为它已认清莱茵事件太严重了。

  英国一方面保障法、比的安全,一方面则对德国表示斥责与同情,向德国声明,《四国协定》不是哀的美敦书而是建议,如果德国能提出新对案,英国则欢迎而愿予以考虑云。这种办法可把德国引到和平谈判之中。而这种调解态度也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因为这在事实上对于德国有利益,而且德国目前也不愿战。但现在《四国协定》被希特勒所完全拒绝了,并且他提出了新对案。英国必然主张继续与之折衷,这样拖延时间的方法,使德国在莱茵的地位更牢固,法国的反抗情绪更低落——这样,英国一方面已给予法、比的安全保障,一方面也使德国获得了现实利益。英国在肯坚定地站在和平保障者与调解者地位的时候,意大利在这件事上的地位变得不重要;但英国的这种调解方法,就现在来说,虽然可以消散紧张空气于一时,却不能减轻德、法的冲突,并且因希特勒的实际利益更扩大,使法国的地位更受威胁,反而会加重两国的矛盾。

  由此可知,德、法的莱茵冲突,目前已严重到离战争不远的地步,如不想实际的解决办法,则冲突虽然稍被缓和,而再发展一步,将仍触到战争。这在德、法、英三国当局,都是很清楚的。这种实际解决的方法,现在希特勒已经坚决地提了出来,但在英国则大概还在踌躇寻觅之中吧?

  希特勒所提出的解决德、法冲突的办法,是在西边与法、比成立不侵犯条约,而在东边则让他自由发展。这办法虽未明白提出,但暗示得非常明确。英国对这暗示的办法是否同意呢?在目前欧洲状况的面前,它是会同意的。因为每在事实面前屈服的英帝国主义,深深知道,与其让战争在西欧或中欧的危险最甚的地方爆发,不如让它在东欧偏远处无甚威胁的地方爆发。希特勒的领土欲望必须给路使之发泄;战争发生于东欧,即可发泄希特勒的欲望,又可消减西欧的战争危机,且可打击苏联的势力,一举而数问题可得解决,英国是可以同意的。虽然它知道东欧战争一发生有牵连、扩大的危险,但那种还是属于将来的。

  法国怎样呢?它现在对于希特勒的建议,当然还是反对的。因为它总想包围住德国,不使其向外发展,如果让它向某一方面发展,则周围各小国将被它各个击破,而他的势力将更扩大;德国势力之扩大,即是法国势力之缩小。法国当局说:按照希特勒的建议,德国对于东、西两方边界,虽然采取攻守各异之姿势;攻守之势既殊,故所采用的方略自然不同;一旦在莱茵河防御工程建设完毕之后,德国既无西顾之忧,而可向中、东欧自由发展。为防备此点,所以法国现在的主张是:和平是整个的,集体安全当不分东西一齐进行。这是法国目前的主张。但主张是可以随环境的要求而变动的,在今后如果希特勒步步紧逼,法国自己将不愿战争,英国则虽有保障安全的允诺,然游离于虚浮的外交言辞之间,这时候法国自会对于战争与允许德国东进二者之间加以决择,而最后被采取的将不是前者,而是后者。这时候《法苏协定》也自会被海牙法庭或其他类似的组织所取消。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希特勒的愿望是有实现的可能的。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但这在英、法帝国主义看来,是解决德国问题和莱茵问题之最便利的办法。到这时候,捷克、波兰或会成为中立国,而苏联则成了欧洲炮火攻击对象。(参看本期本刊《一月来的国际:希特勒进兵莱茵区》)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