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陈其昌

学生运动的研究

陈其昌〔陈清晨〕

(1936年1月5日)


  刊载于《青年界》杂志,1936年第9卷第2期第11∽16页,署名:陈清晨。



  去年12月13日,胡适博士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为学生运动进一言》的评论文章。开头他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太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于是胡博士继续说:“这条公式是古今中外都可以适用的。从东汉、北宋的太学生干政运动,直到近年的‘公车上书’,留学生组织革命党,五四运动,民十三以后的国民革命,共产党运动等等,这都是古今一例的。从中国两千年的学生干政,到欧洲各国最近三百年中的种种政治革命与社会运动……也都是中外一理的。”

  但是我把胡博士的这一条所谓历史公式稍稍审视了一下,即看出这只是几句不着边际的含糊语,一点历史公式的气味都没有。所谓“变态的社会国家”有什么明确的内容?“政治太腐败”与不太腐败有什么界限?“国民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就不会发生学生干政运动吗?那么像过去一两年日本学生的秘密政党活动怎会发生呢?胡博士或许答道:这不算是学生运动呀!那么,“公车上书,留学生组织革命政党,国民革命,共产党运动等”,怎算是学生运动呢?不但太学生干政、公车上书、留学生组织革命党、国民革命运动与五四、五卅运动绝不是“古今一例”,即这些与欧洲近三百年的种种政治革命、社会运动也绝非“中外一理”。胡博士所自夸为上下古今通用的万灵公式,只要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是一张一踏糊涂的烟膏药。


  学生运动是几乎全体学生都可参加,并且可以普遍发生于各地的,青年学生要求实行政治意见的运动。这种运动是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后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未发生以前,像现代的学校制度还未普遍在一国内成立,因此青年学生与群众无法密切团结。并且一国之内,交通不便,消息传达不易。这时候,只会发生“秀才造反”,而不会发生学生运动。即使某部分知识分子偶尔缘遇结合表示一下政治意见,如太学生干政等,然而,这只限于一地方、一时间的,绝无法由一地广及全国并且支持的时间至一月到数月之久,像五四、五卅运动那样的。

  但学生运动不常发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里,而大都发生于资本主义统治下的落后国家中。因为在落后国家中,一般民众不得受教育,无知识,并且终日被压迫在生活劳动的重负下,因而无能力也无间暇去过问政事。在这种环境里,青年学生群众受先进思想的熏陶(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或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上被压迫人类的解放等),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向,只有他们这团体是有新知识的;并且他们无经营生活的压迫,因而也是有时间的;并且旧习惯在心理上管束不深,因而又是勇敢的,活泼的。这种青年,在遇有政治的刺激时,即在广大民众之先形成为反抗迫害的学生运动。中国、埃及、印度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常有学生运动,而英、美、法、德所以无有或有而无力,其原因即在此。

  但学生群众未受过社会生活的恶势力之实际的磨练,因而他们虽是纯洁的,但也是无经验的,在社会斗争上说即是脆弱的。这种脆弱与纯洁,使他们一遇恶势力的诱惑时即容易发生动摇。再则,学生团体是求知识的结合,相互之间无实际生活利害上的共同关系,他们的运动不过是为了纯洁理想上的某种目标,因而他们之间不能有牢固的联系,共同行动不易持久。所以学生运动对于社会只有发动的作用,而没有支持发展下去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是生活上同受压迫的民众。所以学生运动发生后如无民众的接替,不久要消沉下去。这可以用九一八的学生运动来做例子。

  青年学生的思想与意志大都是不一致的、常在变动的。因此,本着某种目标而发生的学生运动,在发展中容易起分化。分化后,右一部分将放弃过去运动的目标,而投降到旧社会的势力下;左一部分则将本着比原来更彻底化了的理想,而投身于解放民众的事业。由这个特点,可知每一场学生运动发生时,即预兆了社会的变动不久将要到来。

  至于学生运动的对象,大都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运动对象。如: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等。在中国学生运动的历史上,五四是反对二十一条要求的;五卅是反对上海南京路的大屠杀的;九一八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最近的学生运动则是挽救民族的危亡的。而这些运动的反面,也即是反抗封建势力、军阀、卖国汉奸等。不但中国如此,最近埃及的学生运动也是反对英帝国主义的。但到了社会阶层的斗争激烈化,而斗争的对象成了本国内的某一部分人时,则不会产生学生运动或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而某部分学生在为参加整个学生运动时,即分别投身于政党做独立活动去了。留学生组织革命党,国民革命运动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是与五四、五卅运动绝对不同其性质与运动阶段的。日本学生之参加秘密政党活动,也是属于这一类。

  上述的这几点学生运动的特性,虽不完全,虽不无特别的例外,但确实是“中外一理”的。虽然五四运动不同于五卅,五卅也不同于九一八,九一八也不同于现在,但如以五四、五卅、九一八以及最近的学生运动做例子来说,上述几点可毫不夸大的说是学生运动的历史公式。

  根据上述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并观察目前由反对“华北伪自治运动”而起的全国学生救国运动。


  去年12月中,遍及全国各地的广大学生运动起始于北平。眼看着东北三省丧失、热河丧失、冀北丧失,而对方野心犹不止,眼看平津又要丧失,整个华北都将不保。抑制了几年的愤怒与忧虑的青年学生,在这整个民族要沦为帝国主义的奴隶的关头,能坐看魑魅魍魉在白昼横行而不发一声吗?绝对不能!于是,北平的青年学生高声一呼,热血热汗在大刀、皮带之下飞溅时,全国学生的血都沸腾了,像火花般地轰鸣起各地的学生救国运动!

  下面,我把12月9日以后约1个月的全国各地的学生运动情形,简单叙述一下。

  12月9日,北平各校学生在经过彻夜的准备以后,数千人罢课举行游行示威,并向国民政府驻平办事长官何应钦请愿六点:(1)反对所谓自治运动;(2)要求何宣布此次为伪自治运动事件与日方交涉经过;(3)不得任意捕人;(4)保障地方安全;(5)停止一切内战;(6)准许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学生队伍分两部分,城内的一部分在游行时被军警的皮带所抽击,水枪所扫射,并到处遇到军警的阻碍,然而学生仍是百折不饶地完成了他们的游行。城外的一部分,从燕大、清华出发,经过许多阻碍,好不容易抵达西直门,但城门已关闭,于是在寒风中、寒冷中与军警在城门相持了一整天。这次游行的结果,学生被捕去者甚多,而各学校遂落到军警的监视下。然而学生又秘密集会,预备在16日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那天,做第二次大示威。16日,冀察政务委员知道群情激昂,所以改期成立,但各校学生却举行了第二次示威。他们连夜连日的秘密预备,于天还未明的五时许即冲出了军警封锁的校门,出发示威。那天参加者不下五六万人,但到处都遇到军警的残酷的击打和逮捕,并遭到大刀与手枪的砍射。这次被伤、被捕者甚多。但学生大众仍继续前进,至夜深十时始散。

  北平两次的学生运动与受伤、被捕,激起了各地学生青年的愤怒,于是全国学生运动都不断爆发于各地,他们的请愿要求,除类似北平者外,都有援助北平学生、惩办残害北平学生的军警当局等条。

  18日,天津学生响应北平学生,数千人游行示威,自早晨八时到下午五时始散。南开学生并组织赴京请愿团,下南请愿。同日,南京学生数千人秘密准备后,冲出了军警的包围,作联合的游行示威并请愿。同日,济南各校学生,在会议筹备示威、请愿时,被军警所驱散,学生代表不得已移到城外山上开会,但当局即日命令各校提前放假。广州、邕宁也都有示威游行。

  19日,上海学生于下午四时出发游行请愿,沿途集合各学校,彻夜进行布置。次日天未明时到达市政府,在大雨中请愿。天津学生总罢课。南京学生数万人作第二次游行示威。

  20日,武汉、长沙各处都有数千学生大游行。

  21日,开封、杭州学生游行或请愿,杭州浙大校长郭任远压制学生运动,被学生所驱逐。

  23日,上海学生组织进京请愿团,数千人被阻于北车站。同日,北平学生于二次游行后分批出发向各地民众演讲宣传。察哈尔各地学生也有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表示。武汉学生万余人大游行,所过之处,市民鼓掌。开封有两万余学生游行;安庆也有万人以上的学生游行;上海有市民、学生的联合大示威。这一天,可说是这次全国运动中形式最高涨的一天。

  24日,开封学生罢课、游行,并对市民演讲。

  25日,西安各校学生游行并请愿。

  26日,南京学生决议停课三天,出发向民众做宣传;太原学生游行示威并向民众演讲;福州、厦门等处也均有游行;南昌、成都有游行请愿。开封学生、南通学生拟进京请愿,不遂,陇海路交通停阻。

  响应北平的学生运动,突然激散于各地以后,表面上即形消沉,原因大部分为学校与地方当局的干涉以及提前放寒假等。但许多地方学生则都放弃了游行请愿方法,而深入民间做宣传、启发工作。如平津学生数百人,1月4日徒步抵安次,分途做救国宣传;广州中大定于1月8日起,停课一月,出发各县,宣传救国。此外,行政院当局已命令各省市大学学生与中校校长,各派代表进京,于1月15日集齐听令政府意见并贡献意见,因之有一部分学生与中校校长都忙于选派代表工作,而淡漠了学生运动。现在,各地学生入京听训代表在京报到者甚多。又在全国学生运动紧张时,政府当局除命令制止外,并在京、沪、汉三市宣布戒严,禁止集会游行。这也阻止了学生运动的发展。

  这次救国的学生运动之忽然风起云涌地产生,曾引起了胡适博士的“空谷足音”之感,并且他在上述的一篇文章里也曾用“先扬后抑”的笔法把这运动大大的称赞了一下,但是仅在两日以后,这种运动又突然地销声匿迹,或转入民间的原因,却不是胡博士的那条古今中外都可通行的历史公式,所能解释得通的。因为这条所谓历史公式,毫无科学的根据、分析与综合。


  一般来说,这次学生运动是与以前的五四、五卅、九一八等运动的意义与行动规律相同的,它的产生、发展与转变,都可以用上述的几点原则来解释、来说明。但如严格的分析起来,这次运动自与五四、五卅等,又有许多点的不同。不同点约略如下:

  第一,这次运动表示了学生群众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毅然发难的精神。华北的环境,不但有军警的监视、围困与皮带、大刀、手枪的对付,并且还有外人的时时干涉。在那里不但行动是困难的,而且连说话也是不容易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不是因为在救国宣言上签名,而被人载去问过话吗?然而学生大众则毫无畏惧地奋起于这种环境中,喊出了多年没听见的众人所要喊的声音!他们面对着冷风、冰水、大刀、皮带,毫不畏缩。五四、五卅运动的爆发之始,虽然也有这种纯洁胆大的气味,然而到底不及这次的严肃感人。

  第二,发难以后的英勇奋斗与耐苦坚持的精神,也是前几次运动所不及的。各地的示威都是彻夜预备,彻夜进行;或未明即出发至夜不归,而滴水不入口的;或是在军警监视包围之下,用严密计划与组织而冲出校门的,如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处都是如此。饥饿、风雪、失眠、刀光剑影,一切都阻止不了他们的继续奋斗,这是前几次运动中所少看见或未看见的。

  第三,他们转变向民众宣传救国,较前几次运动都快而坚决,并且意见也较深刻。在一次、二次的示威以后,他们大都突然不见了,而见到他们的地方则是在民众之间。五四、五卅时代虽都向民众做宣传,但宣传的态度没有现在这样的坚决与深刻。而反一方面,现在坚决的、深刻的做宣传的人,也没有五四、五卅时代那样的普遍、那样的多。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条件,所造成彼此的不同。

  勇敢的本着你们的认识前进吧,中国的青年学生!你们是民族的光,民族的血。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是要你们来做先锋的!

一九三六,一,五。




感谢 先知在1917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