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里斯·哈曼 ->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何在》

译者前言



  2005年底买到Chris Harman的小册子《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何在》(原先译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之后,先选译了两篇:《工人阶级》,《工人何以趋向革命》。我的感受是:虽然颇为简约,但写得不错,有启发作用。后来偶然碰到一位左派老外,我送了他一本工人诗歌纸刊。他很高兴看到其中刊载的这两篇译文,说他以前当工人的时候曾读过此书,获益不少。

  书中的马列道理和知识,对多数左翼入门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写这样的小册子,似乎只是炒炒冷饭的勾当,学者不屑为之。但在劳工最无权利、最受压榨的本土,偏偏最缺乏这类有价值的、合适的通俗读物。一两年前,萌发了写作这类读物的打算,但心中没底,于是想到:不妨先把这本小册子译出来,做个参考。

  与我国的教科书论述相比,本书的一个优点是针对性强。书中批判的许多观念,也已随复辟而泛滥。关于“劳动创造世界”、“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剩余价值论”等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本书的论述角度仍值得借鉴(个人以为,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也应当简要谈及)。新的劳工启蒙读物同样要非常注意针对性、论述角度和语言。问题不仅在于“文笔要生动活泼”,而且,应当使工人感到所谈的内容切合自身的利益和经验。作者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也很灵活,并不以“五阶段”为框架,而是着重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本身,阶级斗争的成败决定了社会进步、停滞或倒退的观点——对处于“最后的斗争”前夜的我们来说,这也是值得不断提起注意的。

  其它如《如何改造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等章节,同样有助于带领读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基本的革命问题。尤其是关于工人革命政党的论述,跟传承自斯大林主义一脉的、充斥“党崇拜”和“为民作主”气味的论调全然不同。

  不过,这本小册子看来是写给已有左翼倾向和斗争经验的群众看的,中国的劳工教育小册子还需要作者们自己来设计,需要不同层次、专题的系列读物,能够解释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针对当前的种种意识形态发言,能够解答工人的诸般疑问,能够因应当前形势来总结工人抗争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作者Chris Harman是《社会主义劳工报》主编,多年从事工运,也是英国社会主义劳工党(Socialist Workers Party)中央委员会会员之一,观点属于托派。但他把苏联、东欧等“东方集团国家”定性为“国家资本主义”,这与托洛茨基的论断相左。

  托洛茨基把斯大林为首的官僚层篡权后的苏联称为“堕落的工人国家”、“官僚变态的工人国家”,是一种不稳固的、“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一个矛盾的社会”,或者是工人阶级采取政治革命推翻官僚层,向社会主义前进,或者是官僚层复辟资本主义。因此,苏联社会的性质尚未为历史所决定,前途要取决于国内和国际的阶级斗争。他也批判了把苏联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含糊说法(见《被背叛的革命》第九章《苏联国内社会关系》)。

  最早翻译《工人何以趋向革命》时,对其中一段便有疑惑: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曾经一而再地动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1871年的法国……1980年的波兰。”

  这等于把1980年的波兰当作资本主义。后来译到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与战争》,其中说到:

  “冷战是这一斗争的继续,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沙条约(the Warsaw Pact)之中彼此对抗。”

  这也表明作者把苏东各国认定为资本主义国家。

  在另一本著作《民族问题的重返》的第12章《民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当代理论》中,他把这些国家称为“由竞争性积累的动力所支配的社会——形同变种资本主义组织的国家”。

  “竞争性积累的动力”诚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整个国家来说,这种动力的确存在于原“社会主义阵营”,也就是在经济上力求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这仍然不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就像这些国家无法取消价值规律,仍受其影响,但价值规律在这些社会中并不占支配地位。此外,工人与官僚层的关系,跟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与老板的关系也相当不同。

  由于不曾读到作者详细发挥的论述,这里只能做这样的提醒和简要说明。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