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里斯·哈曼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英〕克里斯·哈曼

(2004年1月)


来源:《社会科学报》2004 年5月20日第7 版“国外动态”栏目。文 陈衍东 编译 裴文睿
说明:本文是从发表于《社会主义评论》(Socialist Review)杂志(2004年1月,总第281期)上的文章《Will China beat the US?》编译的,删节了相当部分的内容。这篇编译文章与其它一些编译文章合并题为“海外学者论中国”。这里只选取克里斯·哈曼的论述部分。标题由上传者另题。——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吸引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注。本刊从海外对中国诸多的评论中选取了几篇涉及中国社会秩序、中国农村问题、中国法制、中国经济等几方面的最新材料,供读者参考。

中国模式的独特性


  中国采取的市场模式被论证为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范本。克里斯·哈曼却透过这种言过其实的论调找寻事实的真相。
  中国突然之间处在了世界经济发展讨论的中心,这并不足以为奇。中国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逃过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席卷东亚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危机,它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出口以平均每年17%的速度增长,一些评论家将中国称为新的“世界加工厂” ,并预言2010 年以前中国出口量将超越美国。

误解


  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取得的工业成就与它重新引入许多传统的市场机制──证券交易、以利润报表来衡量工业成就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自主权──的步调是一致的,这对过去许多左派人士所持有的第三世界国家援引世界资本主义的规则将不能取得经济发展这一信条构成挑战。
  新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抓住这一点,宣称中国采取的市场模式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仿效的范例。他们认为只有彻底消除国家控制,国家才能繁荣起来,国民的普遍贫困状况才能得到改善。这一论点有三个主要缺陷:
  首先,正是因为有了在此之前三十年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成就才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前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成功地融入世界市场将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贫穷的、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饥饿边缘的国家里,人民群众负担巨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中达到了最高点。如果没有在此之前巨大牺牲换来的重工业发展,中国的出口业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它们依赖北方老工业基地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兴私营企业提供廉价、丰富的原料。
  其次,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发展的过于乐观忽略了其发展的不均衡。除了拥有摩天大楼的城市之外,中国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村,那里的人们仍然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世界银行预测有2. 04 亿人──六分之一的人口每天依靠不足一美元过活。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即使在相对靠近大城市的农村也可能是极其贫困的。
  乡村贫困、失业,老工业中的工人被大量削减、低廉的工资,这些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并不只是偶然现象,而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最后,中国发展模式的辩护者争辩说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将会把农民引入现代行业,农民收入将会随着整个国家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际上,他们在预见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对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将使其他的、仍旧贫穷的亚洲国家效法它走同样的工业化道路。他们设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非常顺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那种模式可以使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帆风顺。

问题


  这是一种建立积累之上的发展模式,积累水平不容易得到持续的发展,这种模式也不能随便被摒弃。新兴工业的动力基础是激烈的竞争,竞争扩大了彼此之间以及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生产体系。
  但是在繁荣表象之下潜藏着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持续的生产过剩倾向。企业应对过剩消费品的办法是大幅降价。
  与此同时,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而不是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上的投资却在不断增加。这两种因素一起构成了对实际企业利润的压力。但是这又引出了关于银行自身的问题。
  不断扩展的海外贸易是减轻利润压力的惟一途径。但是这要依赖于,或者是部分依赖于政府通过停止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贸易顺差将中国商品保持在低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