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第四国际 -> 托派人物小传

永远怀念郑泽鉴老战士(1918-2014)

十月评论社同人



  尊敬的郑泽鉴(又名郑致祥,朴克)老战友,于2014年7月28日在加拿大离世,终年96岁,我们对他的永别深深感到不舍。

  鉴哥——我们一向以来对他的亲切称呼——祖籍中山,在1918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他身材高大,昂藏七尺,我们有时又昵称他为LONG哥。他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能说国语、沪语、粤语、中山话和英语。

  1931年918事件后,上海告急,他随家人回中山县居住。自小学业成绩优秀,初中二已任童军队长。他在年青时期,便已确立起他的革命人生观,在同乡和同学的相互影响下,加入了托洛茨基主义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同盟(简称中国同盟)。

  1936年10月,他身体力行,加入过国民党地方官员徐继炎主持的抗日后援会工作;1937年6月出任中山县立男中女中话剧委员会主席;抗战爆发后,他与中山托派同志一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2月,他获推前往香港,参加刘家良主讲的训练班,大大加强了对各种政治问题的认识。次年,被派回中山工作,在黄静波指导下共同成立中山青年战时服务团,被推选为副团长。中青团的目的是发动群众,武装工农,日常工作是向民众宣传。贴出壁报,演出话剧,号召他们起来抗战,在战时则从事消防,扶危救伤。

  他通过中山二区政客——周守愚,周克明,及珠江三角洲别动队司令袁带(即北阀时第X军司令李福林部下袁瑞庭),取得其参谋屈仁则同意,在其部队中增设政训员,由他、刘锡勤、王文本、刘秀、李伯若担任;主要职责便是向那些草集成军的队员们介绍中国地理常识、国情及战况。

  1939年4月29日,日机滥炸中山县石岐市长提,郑泽鉴当时忙于在街头救助受伤民众期间,不幸被炮弹炸至重伤,送到侨立医院急救,县长特别聘请著名外籍医生抢救,幸保存性命。留医两月,期间得到大批民众携带鲜花食物等前来慰问。后因日机继续轰炸石岐,医院成为它的目标之一,于是被迫提早离开医院,避店临近澳门北面的南屏乡。

  1940年10月,伤后初病愈,他离开中山南屏赴上海,入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百货公司工作,并与丁毅、徐可康(康溪)共同建立新新支部,随后,担任党的江浙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之一。

  1944年5月,他与新新公司同事梁女士结婚。同年8月,便因受杨玉琼被捕事件牵连被追捕,幸获同僚胡庭宇等帮助,及时逃脱,在崇明岛暂避,开始教学生涯,直至1946年和平后方返回上海,后长子出世。他从事教学,日教三校,包括与长期战友李永爵经营民众学校,为日间工作的青年人在夜间提供学习机会。

  1948年8月,中共同盟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后备委员。不久,由于中共军队渡过长江,将攻占上海,他鉴于中共一向对托派的敌视,深知难以在中共统治下的上海工作,于是举家及时迁居香港,否则在1952年的全国大逮捕中也不能幸免于难。

  他在居港期间,曾从事船务及印刷业,将大部分收入用以成立出版基金,支持组织的工作。1979年,他陪同香港组织的全临会书记李西同志出席了第四国际第十一届世界代表大会,随后共同游览了欧洲,凭吊巴黎公社遗址。

  他于七十年代中期陪同家人移民加拿大。他亦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翻译和撰文支持《十月评论》,他在八十年代曾分别出版了多部书,包括《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彭述之选集》共三卷、《过渡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及《陈碧兰回忆录》。

  他的儿女们成家立室,他与终生伴侣梁姊(我们对她的称呼)两人同居一室,融洽相处,互相扶持,直至梁姊于2009年因癌病去世。

  他年届古稀,入住护老院后仍积极活好每一天,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虽然受手震及视力衰退影响难于执笔,但仍凭电脑和挚友保持联系,每天读报并借助录音机记录及整理有关中山托派的资料(部分刊于本刊本期,同时刊出译文《我为什么脱离印度共产党?——痛恨斯大林及其领导的共产国际断送许多国家的革命》)。

  2010年他应卑诗省大学亚洲图书馆的邀请参与“人头税工作坊”,协助整理有关来自中山在加拿大入境时需要缴“人头税”的第一代华侨籍贯的资料。

  泽鉴老战友,为了实现他所追求的马克思——托洛茨基主义,历尽艰难险阻。他的一生贡献,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他的灿烂笑容和雄壮歌声亦将长存在家人和挚友心里。

2014年8月6日

原载香港《十月评论》杂志2014年第2、3期合刊(总第237期)
龚绛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