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第四国际 -> 历次世界代表大会决议及主要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殖民地革命
(决议)

第四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文件

(1957年10月11日)



  1.自从斯大林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出卖了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原动力是殖民地革命的发展,这个革命的运动牵涉到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正在曾经被殖民地化的每一个大陆上展开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胜利的十月革命促使变成殖民地的各国的人民、特别是亚洲的这样一些国家的人民觉醒过来。共产国际第一次把殖民地宗主国的工人运动的注意力引向殖民地各国人民的起义,把它们看作争取世界革命的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有系统地表述了共产党在殖民地群众运动中的战略和策略的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十二年中,殖民地革命的范围扩大了,并且继续蔓延到在过去几百年间沦为殖民地的一切区域(亚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
  殖民地革命作为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在中国、接着又在北朝鲜和北越取得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社会力量彼此关系上的变化起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这些永不停止发展的革命运动不仅证实力量关系上的这种变化;在许多场合下,它们甚至已经把这种对比推进到一个更不利于帝国主义而更有利于群众和世界革命的方向。群众所遭受的失败不过是局部的和有限度的。
  虽然世界帝国主义现今在技术和物质上占据优势,殖民地革命却已经使它处于这样一个局面:除了在有限地区企图阻挠或镇压革命而外,只有希望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来反对工人国家的联盟和殖民地革命,重新在全世界建立它的已经丧失的均势。
  殖民地革命已使全世界在经济和文化上最落后的群众发动起来,以便使他们能够在一个短短的历史时期内走完西欧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进而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殖民地革命的发展已为以后的世界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证,这个汹涌澎湃的浪潮所提出的关于绝大多数人类的经济和文化问题却只有随着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胜利的到来才会获得解决。
  殖民地革命已经引起了以群众为一方、以官僚分子为另一方——不论他们是克里姆林宫主要的官僚集团及其仆从还是那些改良主义的官僚阶层——的力量关系上的变化。它因此大大地加剧了工人国家的官僚主义统治和资本主义世界传统的工人领导集团的危机。
  从理论的角度看,殖民地革命已经明显地证实了不断革命论的正确性(这是六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在现代史上提供的证明),并且已经把这一理论的若干部分注入了由斯大林主义教养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头脑之中。它已经丰富了这个理论本身,因而也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本身。
  2.殖民地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主要部分
  a)由于它自己的发展
  从1911至1949年的中国革命的发展已经通过它所遭受的几次惨重失败和它的最后胜利证明了:如果现有的世界结构不变,本国的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基本任务(经济和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国家的统一、土地改革),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使生产力像在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纪的革命中那样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稳固的资产阶级政权;这些国家可能变成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
  我们下文还会谈到,主要由于苏联政府和它控制的那些党的领导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同,殖民地革命的发展速度并不一样,但尽管如此,全世界的殖民地革命运动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保证它取得胜利。
  为了证实这一点,不妨看一看中国和印度的十分明显的对比:在中国,革命是受工人阶级领导机构的领导的(虽然它是极端经验主义的和机会主义的);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本国资产阶级现在可以利用帝国主义的财政支持以及苏联政府的政治上和物质上的援助。这种对比导致下列结论:
  印度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它已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但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巴基斯坦);也没有实行土地改革。
  印度的资产阶级政权没有形成真正的稳定局面;它所以能够维持下去,主要是由于国大党在以前历次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所获得的传统和威信,以及由于尼赫鲁个人的品格。
  印度的群众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回答群众的这种感情,印度政府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以便证明印度有可能不用革命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可是印度的经济情况已经大大地恶化了(通货膨胀、缺乏外汇),而第二个五年计划则已陷入一个需要筹措一笔巨款(根据财政部长的估计,约为二十亿美元)才能加以克服的危机。因此,虽然印度和遭受美国抵制的中国不同,同全世界都保持正常的关系,它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框框内的经济能力却已经表明是十分有限的。
  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实行土地改革,印度才会能够打开出路,使它的生产力发展到中国那样的水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一切国家中,这种政治性质的变化很快就驱散了关于在一切社会阶层中间保持“全国保持一致”的幻想,群众迅速而有力地提出了——与本国资产阶级的目标相反——他们自己的要求,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实现这些要求的话,民族独立不过是一个空架子罢了。
  在每一次殖民地革命中,都曾出现过纳赛尔根据经验称之为“两种革命”同时发展的局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那就是殖民地革命的不断发展的性质。
  殖民地各国人民所要求的,不仅是享有同西方国家形式上平等的权利。和政治平等相联系,并且为了使这种平等不致完全成为一个没有内容的空洞形式——他们迫切要求平等的生活条件。所以在一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化的思想对居民的一切阶层都发生异常深刻的影响。由于这一事实,以及甚至在一个殖民地结构内部也正在开始实现工业化,殖民地无产阶级的地位日益加强,并且,如果不是斯大林分子和改良主义者力图把无产阶级绑在本国资产阶级的尾巴上,无产阶级本来是可以更容易地努力争取并赢得斗争的领导地位的。
  不断革命的第二条规律(革命的改造以及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各方面的跃进)在中国得到证实,正如从前在苏联得到证实一样。
  在这方面,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战胜帝国主义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它们从先进工业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能获得的援助。殖民地革命的巨大任务是把二十亿左右的人口的生活水平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到大约几百万人的现有水平,这是真正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如果这些国家必须主要依靠它们自己的力量或在苏联的必然是有限的援助下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仍然是一个例子——它们就只能以劳动群众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甚至在真正革命领导下也要冒官僚主义畸形发展的危险,才会慢慢地做到这一点。
  b)由于它对殖民地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在欧洲群众的革命斗争受到社会民主党和斯大林分子领导的遏制,以及1944-1945年的革命高涨一方面由于美国支持各个资产阶级政权、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说是被指定来支持克里姆林宫外交目标的各国共产党的无能而能够加以阻止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却因为它必须努力对付殖民地革命而没有能够在本国重新确立任何持久的经济或政治的稳定局面。
  殖民地革命的发展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它还有效地使资本的输出不能继续扩大,从而造成某些国家(美国、瑞士、比利时,以及部分地在英国和德国)资本过剩和世界某些地区即使是殖民地类型的工业化过程始终停滞不前——从而加剧了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和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危机。
  十九世纪两大殖民国家(英国和法国)显然受到殖民地革命的影响最深。
  英国资本主义尽管在其旧帝国的一些地区实行了比较灵活的政策,但从战略的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却接连不断地丧失了它的阵地。在中东,它面临着一个对它的工商业以及对它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生存本身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从1956年以来,法帝国主义每天都同这一个或另一个殖民地民族作战。它在远东垮了台,正在北非进行背城借一的战斗,它在阿尔及利亚的失败造成它的非洲帝国的崩溃。殖民地战争给与它的财政预算以十分沉重的负担。被动员去作战的有几十万人。它的军队的士气受了很大影响。法国资本主义只是由于美国的援助以及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领导集团的灾难性的、罪恶的政策才能苟延残喘。
  至于说到美帝国主义,虽然它仍旧享受着欧洲早就丧失的社会均势的利益,它的整个经济结构却由于它在殖民地革命影响下没有真正扩展的希望而遭到损害。它无法像英国在十九世纪那样为它的生产力找到适当的出路。虽然它的生产力是不可忽视的,它却必须面对一个越来越小的资本主义世界,并且只有牺牲它的“盟国”才能获得非常有限的扩展机会。不仅如此,甚至在美国,政治和社会范围内不稳定状态的最初根源也来自深受殖民地各国人民胜利的解放运动影响的黑人运动。
  总之,无论根据它自身发展的逻辑来说,还是根据它对殖民地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的影响来说,殖民地革命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部分,并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今天,它一向是世界革命的最重要的因素。
  3.殖民地革命的现有的领导
  殖民地革命在各国不同的领导下以不同的节奏发展着。
  在中国,在一部分的朝鲜和越南,革命是在起源于斯大林主义的工人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在锡兰,它正在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下发展着。
  在玻利维亚,它的可能性和成功主要取决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有效地完成其任务的能力。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使那里存在着相当强大的工人阶级组织,它在目前还是受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领导的。
  产生这一形势的原因与其说是在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特殊客观条件(无产阶级的软弱或不够成熟,农民和本国中等阶级的占很大比重),还毋宁说是在于殖民地宗主国工人的改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领导集团的政策,以及克里姆林宫的政策。这些领导集团鼓吹殖民地工人、农民和贫苦小资产阶级群众在本国资产阶级领导下根据它的纲领同它结成联盟。最后,斯大林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已使殖民地宗主国的工人陷于瘫痪,而不是要求他们表现出同殖民地各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在这些情况下,殖民地各国人民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能适应他们的需要,而倾向于接受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领袖所揭橥的意识形态(公正裁判主义、泛阿拉伯主义,等等)。
  4.殖民地国家和国际形势
  在战后年代里,已经赢得政治独立的具有殖民地结构的亚非国家在大西洋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和工人国家同盟之间建立了万隆集团,这个集团正在企图利用东西方之间的不稳定的平衡和它们的根本对立来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最大利益。
  拉丁美洲国家在组成一个集团方面远没有那样成功。它们毫不犹豫地为它们自己的利益利用帝国主义之间在它们大陆上的经济竞争。它们偶然也对万隆集团反对帝国主义目的的资产阶级政府表示同情;但是它们十分明显地集合在美帝国主义的背后来反对苏联,因为它们正是由于害怕拉丁美洲的群众日益对苏联和中国表示同情而在美洲国家组织中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协定受美帝国主义的束缚的。
  a)帝国主义者的政策
  帝国主义者的政策根据地区和时间而有所不同。
  英国在战争结束以后不久就给与印度、锡兰和缅甸以正式的政治独立,而在其他各地,每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力图保卫它自己的阵地(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法国在越南、英国在马来亚)。美国固然假装给与菲律宾以正式的独立,却已经在那里巩固了一个完全受它控制的政权。
  在远东,法国人和荷兰人已经丧失了他们的主要阵地。英国对马来亚只维持着朝不保夕的统治权力。
  在经济上,正就是美国在企图代表那些已经丧失其阵地的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帝国主义同旧的帝国主义相比具有压倒一切的势力,在帝国主义阵营中占据领导地位,因此它曾支持一种“温和”与“和解”的政策,以便当地的资产阶级共同对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斗争;然而根据拉丁美洲的情况来看(危地马拉、阿根廷……),凡是美国帝国主义担心它的切身利益受到当地资产阶级可能无力加以控制的群众运动的影响的地方,或者当资产阶级的一些派系有脱离它的轨道的危险时,它就完全准备组织军事干涉。它在朝鲜以及对伊朗的政策中清楚地表明了,它将毫不迟疑地在全世界的任何地点进行这样的干涉。
  最近几年,法国和英国的帝国主义者眼看着他们非洲最后的据点遭到危险,已经对非洲大陆采取了互有差别的政策;他们在不可抗拒的压力下给与当地比较发达的资产阶级以独立地位(在摩洛哥、突尼斯、多哥和黄金海岸),但在具有战略意义(肯尼亚)或群众运动不易加以控制(阿尔及利亚)的国家,他们就一味采用可怕的镇压手段。
  非洲虽然是一个地理实体,在人种上却未达到充分的统一而使它的一切国家都能跳过建立不同的国家这一阶段。从卡萨布兰卡到苏伊士为止的大陆的整个北部正在达到这个阶段,埃及并且无疑地还有利比亚将在中东国家的阿拉伯联邦中占据一席地位,但是,萨哈拉以南的那部分非洲却在帝国主义征服时期被割裂成若干并不符合任何历史统一的实体,并且帝国主义者正在给与这些“国家”以缺乏实际内容的独立或自主,或使非洲巴尔干化(法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德费尔组织法),借以竭力维持他们的统治权力。如果不低估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黑人王国(加纳、宋哈、刚果、卡菲尔兰等等)的遗迹的解放运动的宣传意义,如果不放过哪怕在今天人为的疆界范围内达到政治独立的一切机会,革命的先锋队就一定会毅然地致力于建立非洲社会主义合众国,使北非各国可以按照它们自己的志愿随意同阿拉伯国家联邦、社会主义非洲或社会主义欧洲联合起来。
  中东国家已经亲眼看到英帝国主义实际上从这个地区排除出去,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是长期在那里享有几乎绝对的统治权的(除法帝国主义在那里占优势的叙利亚和黎巴嫩而外)。1956年10月它勾结法帝国主义和以色列国家在苏伊士运河的最后一次袭击,迫使它把作为帝国主义卫士的地位让给了美国。从那时以来,美国已经显示出了它给与世界这一部分的极端重要性(“艾森豪威尔主义”),因为这个地区现在是国际关系方面最有爆炸性的地区之一。
  b)苏联和中国的政策
  莫斯科和北京与帝国主义者相反,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没有帝国主义的经济利益,所以它们对于万隆集团的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始终保持着最友好的态度。它们支持这些政府去抵抗帝国主义者的目的,但同时它们援助这些政府,从而助长了它们的声势,使它们便于反对同样这些国家的劳动群众(印度、印度尼西亚、中东……)。
  既然苏联由于它的工业的可能性以及在“冷战”期间所生产的大宗武器,现在能够对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化计划和它们的武器需要提供较多的经济援助,克里姆林宫的影响可能格外有所增长;苏联的工业设备和武器现在正被比较现代化的装备所代替并被用来进行交换,以保证这些国家日益扩大苏联越来越需要的原料和农产品的出口。
  由于这一点,万隆集团已经抱定一种“中立主义的”态度,但其特点则为对苏联比对资本主义国家较有好感。
  工人国家和万隆集团国家之间的谅解,从它们领导人员的具体利益的角度来看是脆弱的;当面临着群众运动的威胁时,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员就会转而接近美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殖民地和工人国家的群众的利益却倾向于巩固这种联合。
  万隆会议各国的领导彼此也有不同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在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对立(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倾轧)。基本上,这些国家的领袖不是资产阶级的便是封建-资本主义的头子,他们渴望维持使他们获得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他们倾向于那些代表占统治地位的官僚阶层的苏联领袖,因为后者及支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者的目的,又支持他们反对本国群众的要求。
  可是,他们今天没有一个人能够忽视在这些国家和工人国家中处于上升的革命状态的群众。而且,像我们在上文所解释的那样,殖民地国家的群众的愿望是同工人国家的群众的愿望相一致的;摧毁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建立一个幸福和自由的世界。
  5.拿破仑主义的政府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今天,不稳定的国际平衡——其特征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急剧衰落和帝国主义地位的削弱,另一方面表现为使群众运动步调放慢的苏联经济和克里姆林宫的十分显著的机会主义扩展——已经使拿破仑主义类型的政府在各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执掌政权(纳赛尔、苏加诺和过去的庇隆……)。
  领导这些政府的人们有时似乎获得全国的支持,或者至少是获得他们本国的广大群众的支持。他们也以拿破仑主义的方式充当社会不同阶层间的调停人。可是,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纲领,就肯定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是表达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利益的。民族资产阶级正在打击同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力图为自己赢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农民中间发展一个较大的国内市场,并且最后把这一市场扩展到临近的国家。
  这些人拥有一种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完全不相称的权力。
  他们基本上是从他们有可能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起一种拿破仑主义者的作用这一点产生出来的。在国际方面,他们能够利用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在国内方面,他们能够利用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地主和买办的旺盛斗志。
  然而,庇隆的例子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政府的局限性。他们也不能对帝国主义和其他有产阶级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既因为他们受到后者的牵制,又因为他们在对待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其斗志的群众方面存在着基本的弱点。他们在经济困难时期终于不得不背弃群众,收回群众在斗争初期所赢得的一些让步。当他们不再得到群众的支持时,帝国主义和其他有产阶级就会毫不犹豫地实行进攻。这基本上是根据这样一个事实推测的,即这些政府不可能武装群众攻击资本主义所有制,从而奋不顾身地跳出资本主义的框框。
  在摇摆于群众运动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上特别显著的这种犹豫不决,也成为它不仅在土地改革这种结构问题上、而且尤其是对工业化问题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巴西)所获得的重要成果只发生在受外国资本刺激的领域。世界上任何一处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自己的资力实行的工业化,都没有取得重大成就。
  而且,尽管殖民地国家实行较大规模的工业化,它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如殖民地宗主国。实际的结果是它们在世界上的相对境遇远没有得到改善:例如,在1954年以来所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顺遂时期,这种局面只是影响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殖民地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则仍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建立一个新的交换组织,削减它们的一部分产品的出口。
  总之,由于国际紧张局势、东西方冲突以及克里姆林宫之背叛威胁现状的群众运动,这些拿破仑主义类型的政府已经拥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实际可能性基本上是十分有限的)。
  6.殖民地革命的农民及其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除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而外,由于农民群众十分贫困和他们在那些国家人数占很大比重,土地问题是最有爆炸性的一个问题。
  那些国家的农民的社会结构在国与国之间以及在任何特定的国家内部差别很大。可是,无论存在着具有半封建结构的大地主,还是存在着农民甚至无法赖以糊口的小块土地,任何地方都没有“农民党”。农民为了保卫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追随城市的政治组织(不论是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还是无产阶级的)。
  哪里有种植园,哪里就有具备任何无产阶级的基本特征的农业无产阶级,并且它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总之,胜利的殖民地革命意味着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的起义。在中国,胜利是未经工人阶级的干预,单凭一个工人党领导的农民军的战斗而获得的。但这是一个由下列异乎寻常的局势造成的特殊事例:资产阶级政权的极端腐朽、农民和无产阶级之间在人数上的大相悬殊、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的政策、农民战争的旧的传统、美国的政策主要侧重于欧洲这一事实、以前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所削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中国红军卤获的日本人的武器……。
  为了保证殖民地革命的胜利,这个革命政党的任务是把城市无产阶级的斗争同农民的斗争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在游击战争中获得它的一个最高的表现,而用以对付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的武装部队的游击战争则证明为斗争的有力手段,在政治组织上也是一个同样有力的因素。
  这种类型的游击队只有当它们是由具有高度革命精神的战士所组成并与乡间的群众相联系时,才能生存、发展和取得胜利。这就是说,它们势将成为制定和实施一种符合于群众利益的政策的一支出色的先锋队。
  除了它的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外,游击战也证明是一种“经济的”战争形式,因为它只需要有限的干部、人数不多的不对和少量的物质装备,但是这就可以瘫痪大批的敌军并使他们士气消沉。
  7.殖民地革命中的无产阶级
  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微弱,却从它开始存在起就在殖民地革命中担任主要的任务,在反帝斗争中成为劳动人民的其他阶层、特别是它刚从其中产生出来的农民的发言人。它本来能够从它属于国际无产阶级这个基本上不为地方或国家利益分割的唯一社会阶级这一事实汲取巨大的力量。可是,正因为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没有得到来自殖民地宗主国无产阶级的必要的国际团结,它在争取殖民地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中已经遭到削弱。
  虽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人运动具有在政治上各不相同的特征,并且有时是在斯大林主义的领导下,或者更常见的是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它在每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则是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形成。
  这一事实首先是由于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的增长,同时也由于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在客观上必须有一个有组织的劳工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当地的工业资产阶级曾经援助工人阶级的工会组织,借以有节制地利用工人的力量去反对帝国主义或反对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一部分有产者。
  既然殖民地革命还多半受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领导,那就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工会领袖是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的。然而,领袖们的这种政治关系并不能改变工会本身是工人组织和阶级组织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的。然而,领袖们的这种政治关系并不能改变工会本身是工人组织和阶级组织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政党的附庸这一事实。甚至这些工会的领袖也无法在工会内部专门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他们或多或少感到工人群众的压力。屡见不鲜的情况是:这些工会领袖被迫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采取左派的立场。
  既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况如此,政治斗争就不可避免地同工会斗争结合起来。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那里缺少为群众本身所承认的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工会就会越出工会运动的框框,随着形势的要求起一种政党的作用,甚至在严重的危机时刻起一种组织工人力量的作用。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人阶级在许多场合下通过工会组织揭开它的阶级经验的一页,这个事实将在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政治发展中产生重大的后果。在这些情况下,工会将无疑地被要求在建立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方面起一种重要的作用。
  8.殖民地国家的社会党
  社会党或具有一种社会主义思想的政党在某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是存在的。从阶级性质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把这些政党同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些政党等量齐观。殖民地宗主国的社会党在其政策上是改良主义的,但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工人的组织;就英国和德国这样重要的国家而言,它们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相反地,即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党从事一种战斗的革命政治活动,它们也常常不是纯粹的工人阶级政党。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或多或少带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组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它们的命运是无可怀疑的:它们将在帝国主义的行动和劳动群众的行动之间分裂开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在某些国家里,因为这些政党最初是从每一个社会阶层、特别是斗志最旺盛的阶层集结成员的,它们必须被认为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干部的合适的工作基地。
  9.斯大林主义和殖民地国家
  所有由斯大林主义领导的党一向把克里姆林宫的利益和苏联外交的目的置于群众、特别是殖民地国家的群众的利益之上。
  对于殖民地宗主国的党来说,这种从属关系已经在法国产生了最丢脸的结果,在那里,法国共产党想要迫使资产阶级同克里姆林宫达成协议(反对重新武装德国的政策),争取在越南战争时期和现在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对美国的政策保持“民族独立”,因而至多只是采取了微弱的议会反对派的政策;实际上,它已经让帝国主义者为所欲为,并借口使社会党人参加统一战线,投票赞成政府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拥有非常权力。由于实行这种政策,法国共产党在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面前已经声名狼藉,并使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处于困难境地。
  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也曾奉行克里姆林宫所指使的政策,而叛卖革命运动最著名的例子是1942年印度的例子。目前,他们制定政策的主要动机是同本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并以后者的纲领为依据。
  各国共产党的危机从苏共二十大以来一直在发展着,这个危机由于殖民地革命在现今革命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已经在有些国家掀起了关于各国共产党对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或它们对那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的普遍争论。
  殖民地国家的斯大林主义领导集团挑选了苏共二十大的十足右派的方针:和平共处、新路线……,以便加强它们同本国资产阶级合作并以后者的纲领为依据的政策,而这一政策的代价则是牺牲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群众的利益。
  在这些情况下,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将遭逢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并从中产生它们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
  10.殖民地宗主国的社会党和殖民地革命
  一般说来,只要殖民地各国人民的运动并不威胁其宗主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殖民地宗主国的社会党是对殖民地各国人民表示同情的。反之,它们就会暴露出它们的“社会-帝国主义的”本性,像列宁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所形容它们的那样。
  现今最突出和最卑鄙的例子是法国社会党的例子。正就是该党的总书记接受了资产阶级所委托的镇压阿尔及利亚革命的任务;也正就是他在准备和实行对埃及的战争时是表现得最热心的。只是当英国声明它放弃战斗时他才表示让步。
  至于说到英国工党,它对殖民地问题的态度反映了它所经历的接近一种右派色彩更浓的中间主义的演变。它正在领导一个议会反对派,来反对英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种种表现。在政治上,社会民主党的中间主义同斯大林主义携手合作,鼓励殖民地国家的工人追随他们本国的资产阶级。在这方面,社会民主党人把他们自己在殖民地宗主国实行的政策移植到殖民地国家。
  11.第四国际和殖民地革命。
  第四国际这一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党,不问殖民地各国人民的暂时的领导成分如何,无条件地支持这些国家的人民的一切反帝斗争。
  参加这些斗争,是以政治上保持完全独立的精神进行的。在殖民地各国人民的这些运动的过程中,第四国际为下列目标而奋斗:
  ——第四国际争取建立不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斯大林主义政治组织影响的群众性的工人政党。
  ——第四国际努力奋斗,务使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和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别是工会)采取一种不受
  ——第四国际努力奋斗,务使这些殖民地革命以促成工人阶级执掌政权和建立工农政府为目的。
  抱着这些目的和希望,第四国际在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努力创建的支部仔细拟订适合现阶段群众运动的状况的策略。
  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正在同殖民地运动相对抗的地方,第四国际各支部无条件地支持殖民地革命,并负有迫切的斗争任务来保证殖民地宗主国的无产阶级在殖民地各国人民的斗争中给与援助。殖民地宗主国的第四国际支部必须在工人队伍中特别反对改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领导集团的政策,因为他们即使谴责殖民主义,也只是以那受到旧殖民主义威胁的伪民族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利益的名义进行的。这种意识形态决不能鼓励殖民地宗主国的群众去支持殖民地革命,它具有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在政治上只会寻求怀有“善意”等等的资产阶级分子的支持,并使工人运动丧失战斗能力。
  12.殖民地革命在世界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在1917—1923年的革命浪潮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反抗同改良主义者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苏联官僚阶层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胜利的影响相结合,开始于俄国的世界革命运动的进程在西方遭到堵塞。
  世界革命运动的严重失败以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顶点,经过几次严重失败以后,世界革命运动由于中国的殖民地革命的胜利而开始在东方打开出路,东欧所产生的社会剧变,除南斯拉夫以外,主要是由苏联军队的军事和警察干涉造成的,因此,对于仍旧遭到传统的社会民主党和斯大林主义领导集团遏制的西欧群众来说,那种剧变并没有对他们的革命行动起一种刺激的作用。
  东方的突破改变了力量对比:它对斯大林主义的危机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它促使工人国家开始革命高涨,但它并没有从本身产生出——虽然可以看出它所必须立即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政治水平和中国领导方面本身的水平——必要的成分来有效地解决世界革命领导的问题。
  在工人国家、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开始的革命高涨,特别是目前在波兰和匈牙利进行的政治革命,已经提出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十分明确的问题,其中包括第四国际领导世界革命的问题。它也把欧洲革命这一走向世界革命的决定性步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殖民地革命势必成为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胜利的中间环节。

感谢 石魂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