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 第2卷 共产主义者同盟文献 ⑵

259
斯蒂凡·波尔恩撰写的社论[148]

(1848年5月25日)


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首先声明一下,缘何把我们的报纸命名为《人民报》。同时,我们想在这个声明中陈述我们编辑出版这份报纸将遵循的方针。
  我们所说的人民,通常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但是,我们这份报纸主要只代表一个国家中的一个特定的阶级,即工人阶级。我们选择《人民报》这一名称的前提是,只要阶级差别还存在,这个名称就始终指社会上的那个被压迫的、依靠工资和面包过活的阶级,只要这个阶级的劳动和工资是别人给予的,它的生存就不会有保障;这个阶级仅仅是为了多活一天,它除了贫困和绝望的反抗没有任何前途。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责难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写作的人,说什么他们只看到这些阶级差别,只看到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而在一个保证人人都享有平等权利来行使国家权力的自由国家里,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对立。我们的大臣们最近为我们提供的宪法草案使我们改变了看法;我们发现,由于大量占有财产这一特征差别,在我们的国家还应存在一个贵族卫队;即使不是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的人民代表不进行财产调査就实行一院制,那么,就连这些对立也消灭不了;这些对立就是各国人民的历史发展,并不是我们创造的。
  我们的论敌认为,当资产阶级剥夺贵族的特权、贵族的特殊优先权时,贵族就融化于资产阶级;同样,当人民获得参加政府的权利、财产失去了在国家中还仅存的代表资格时,资产阶级也必然融化于人民;他们认为,到那时国家的全体成员都可理解为“人民”。
  目光何等短浅的历史观!难道看不见——人民取得政治上的自由之后,他们同资本家阶级的社会对立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还要全力以赴争取社会的自由!
  社会中的一个阶级只要取得统治,它的生存状态、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就要发生变化。我们看到,历史赋予我们的每一次强大的革命,各文明民族的全部生活状况也就跟着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推翻了贵族统治以后,不仅取得了政治上的权利,它的整个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贵族财(才?录入者注)把行会制度,慢慢地还把中世纪野蛮的最后残余一起带进了它那带有浪漫色彩的坟墓;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自由竞争出现了资本的统治,而人民获得政治上的解放以后,我们并不否认,我们又要迎接一场对全部生活状况的改造。人民有权在议会中投票表决,有权参与立法,今后他们就不愿再向他们的同胞索取工资和面包,也不愿再静静地忍饥挨饿,接受同情者的解囊、施舍,而必然要创造一种崭新的有保障的生活。从这时起,我们要牢记,不再进行任何暴动,而要进行革命
  我们认为,在德国,资产阶级到处都或多或少地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现在的革命运动时期将越来越迅速;何况我们的法兰克福议会将会成功地废除比如在各汉撒塒市、汉诺威、不伦瑞克、梅克伦堡和萨克森的部分地区还残存的中世纪行业关系,从各个方面唤起我们祖国在各种制度上的统一;我们的议会还将成功地消灭贵族统治的最后残余。但是,在达到这一目的以前,本报总应该勇敢地为此进行斗争。因此,我们在德国面临着非常广泛的任务。一方面,在反对贵族制度、反对中世纪、反对天赋神权的斗争中支持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支持小手工业者和工人,以反对资本的势力和自由竞争的势力,并且要永远勇往向前,必须为人民争得每一种尚未得到的政治权利,以便使他们拥有更快地取得社会自由和独立生存的手段。
  因此,本报的宗旨是,为民主,即为人民统治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上做好准备;同时我们将防备狂热空想者的高谈阔论(他们永远握有断头机的绞索,因为他们本身不会丢掉脑袋),还要防备一切哭哭啼啼的含情脉脉的社会主义。为了有助于认识同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整个国家状况有关的工人现状,通过阐明当前状况来促进入民自由的继续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此我们希望得到公众的支持。


1848年5月25日《人民报。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试刊号第1一2版


注释

[148] 斯蒂凡·波尔恩在发表于《人民报》试刊号上的这篇文章中,竭力以《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为根据,同时却拒不根据《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文件224)来阐述实际的政治要求;他的机会主义观点(参看注146)在该文中表露得尚不明显。
  《人民报》于1848年6月1日开始出版,每周出版3次,是柏林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工人兄弟会(参看注161)成立之后更名为《博爱报》,由波尔恩在莱比锡出版。——429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