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 第2卷 共产主义者同盟文献 ⑵

356
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摘录

(1849年4月5日)


雇佣劳动与资本


  科隆4月4日。我们听到了各方面的责难,说我们没有叙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1]我们只是当这些关系在政治冲突中直接突显出来的时候,才有意地提到过这些关系。
  过去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从日常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阶级斗争,并根据已有的和每天新出现的历史材料来从经验上证明:当进行过二月革命[2]和三月革命[3]的工人阶级遭到镇压的时候,工人阶级的敌人(在法国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在整个欧洲大陆则是反对过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同时被战胜了;法国“正直的共和国”的胜利,同时也就是以争取独立的英勇战争响应了二月革命的那些民族的失败;最后,随着革命工人的失败,欧洲又落到了过去那种受双重奴役即受英俄两国奴役的地位。巴黎的六月斗争[4],维也纳的陷落[5],1848年柏林11月[6]的悲喜剧[7],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拼命努力,爱尔兰的严重饥荒——这些就是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主要事件。我们曾经根据这些实例证明过:任何一次革命起义,不论它的目的显得离阶级斗争有多么远,在革命的工人阶级没有获得胜利以前,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一种社会改革,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反革命没有在世界战争中用武器进行较量以前,都是要成为空想的。在我们的阐述中,也如在现实中一样,比利时瑞士都是巨幅历史画卷中的悲喜剧式的、漫画式的世俗画:前者是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后者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都自以为既跟阶级斗争无关,又跟欧洲革命无关。
  现在,在我们的读者看到了1848年以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式展开的阶级斗争以后,我们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经济关系本身,也就正当其时了,因为这种经济关系既是资产阶级生存及其阶级统治的基础,又是工人遭受奴役的根由。
  我们分三大部分来加以说明:(1)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遭受奴役的地位,资本家的统治;(2)各个中间市民阶级和所谓的市民等级[8]在现存制度下必然发生的灭亡过程;(3)欧洲各国资产者阶级在商业上受世界市场霸主英国的奴役和剥削的情形。
  我们力求说得尽量简单和通俗,我们就当读者连最起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也没有。我们希望工人能明白我们的解说。加之,在德国到处都存在着对最简单的经济关系极端无知和理解混乱的现象,从特许的现存制度的辩护者到冒牌的社会主义者和未被承认的政治天才都莫不如此,这种人在四分五裂的德国比诸侯王爷还多。……


摘要

1848年4月5日《新莱茵报》(科隆)第264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6卷第397—398页,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11—712页)




[1] 在《新莱茵报》上发表时,这句话的前面加有“科隆4月4日’’。——编者注

[2] 二月革命指1848年2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在欧洲1848—1849年革命中具有重要影响。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原卷末注

[3] 指柏林群众反对普鲁士政府的三月革命,这是德国1848—18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1848年3月初,柏林群众举行集会,要求取消等级特权、召开议会和赦免政治犯。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调动军队进行镇压,遂发生流血冲突。3月13日,维也纳人民推翻梅特涅统治的消息传到柏林,斗争进一步激化。国王慑于群众的威力,并企图拉拢资产阶级自由派,阻止革命发展,于17、18日先后颁布特别命令,宣布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允诺召开联合议会,实行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自由派遂与政府妥协。柏林群众要求军队撤出首都,在遭到军警镇压后,于3月18日构筑街垒举行武装起义,最终迫使国王于19日下令把军队撤出柏林。起义获得了胜利,但是起义成果却被资产阶级窃取,3月29日普鲁士成立了康普豪森-汉泽曼内阁。——原卷末注

[4] 指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月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经过四天英勇斗争,起义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01页)——原卷末注

[5] 指1848年11月1日维也纳被文迪施格雷茨的军队占领。

[6] 在《新莱茵报》上发表时,前面没有“柏林11月”、“1848年”。——编者注

[7] 指1848年11月11日的柏林事件。1848年11月8日国王下令把普鲁士国民议会会址从柏林迁往勃兰登堡。国民议会的多数派通过了一项继续把会址设在柏林的决定。11月10日国民议会被赶出它经常举行会议的话剧院。11月11-13日议会在射击俱乐部召开会议,11月15日被弗兰格尔将军的军队驱散。——原卷末注

[8] 在《新莱茵报》上发表时,不是“所谓的市民等级”,而是“农民等级”。——编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