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姜君羊(田淑) -> 学习与思考

學習與思考 (二)
--關於社會演進的物質條件問題--

田淑



  馬克思闡述的唯物史觀基本觀點既是對以往社會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性的概括,也是我們研究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說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萬古不變的教條。像大海航行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針陀螺儀一樣,但指南針陀螺儀並不就是航行本身,一個好舵手必需了解和掌握航行中天氣、風向的變化,水流的方向以及航道上的淺灘暗礁等等情況,才能在指南針陀螺儀的指引下,順利地駛向目的地。我們在研究過去和現在的社會現象時,更需要有唯物史觀這個科學方法,才能找到通向真理之路。

  人們常常談論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並引用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即「無論那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 並以此為論據,認為蘇聯的瓦解就證明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並未成熟。十月革命也是物質條件未成熟的革命。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關於十月革命和蘇聯問題,需要另外探討。這裡只就新舊社會形態更替的物質條件問題談點學習心得。

  從過去歷史上的社會形態的演變來說,上引的唯物史觀的這一基本觀點無疑是完全正確的。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將來的由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都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這些社會形態的演變是不可想像的。這裡所說的物質條件,指的就是社會經濟發展,或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程度。但,如果我們把這個觀點孤立起來,提出如下的問題,即舊的社會形態容納生產力到什麼程度才促使它退出歷史舞台,而新的社會形態的「物質條件」成熟到什麼程度才促使它誕生呢?這樣的提問顯然是陷入純粹抽象的理論泥潭中了。這樣的問題是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答案的。馬克思所以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正是因為新舊社會的更替並不是單純的社會、經濟發展或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量變過程。我們可以把水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加熱到100攝氏度就會使水氣化,溫度降到零度水就會結成冰。這是水由液態變成氣態,由液態變成固態恆定不變的沸點和冰點。對於新舊社會形態的更替,無論如何是找不到這樣由量變到質變的恆定不移的轉變點的。新舊社會的更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等等多方面的矛盾和鬥爭的過程。這具體反映在各社會階級、社會階層和社會集團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意識等利益的衝突和鬥爭。舊社會的滅亡和新社會的誕生直接決定於這些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鬥爭的力量對比和發展的趨向。因此,馬、恩二位先哲在闡述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時,除了指出在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之外,特別強調人類的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鬥爭的歷史」。

  再者,我們還應該記得唯物史觀的另一個觀點,即「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便到來了。」2 這個觀點無疑也是正確的。它同關於新舊社會更替的基本觀點是不可分開的。在階級社會裡,階級鬥爭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反映。社會革命時代就是階級鬥爭達到白熱化的時代,也就是舊社會要滅亡新社會要誕生的時代。

  所以我們在探討新舊社會更替時,必須從階級鬥爭的狀況來考察,而不能單純從經濟發展的水平或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考察。

  其次,如果我們把過去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絕對化,機械地把它運用於具體的民族國家,以為任何民族國家社會形態的發展都得按部就班地依照原始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然後才能到達社會主義社會的順序演進,這絕對不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思想。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全球化的今天,社會發展的階段論是屬於過去的歷史的東西了。社會越向前發展,這種社會發展階段論同今天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越不相符。比如說,16世紀初發現美洲時,原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還處在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歷史階段,難道今天的印第安人非得要依次經歷自己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階段才能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嗎?這樣的想法不僅不符合實際,而且是十分荒唐的。其所以荒唐,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今天已經大大超出了民族國家的範圍,已經具有世界性了,已經不是狹小的民族國家的範圍所能限制得了。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某些地區雖然還存在一些至今還是部落社會組織的民族,但它們已經沒有獨自沿著一般社會發展階段向前演進的機會了,它們已經被捲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而不能不受到資本主義的巨大影響。對於這一點,我們只要想一想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成就就如電腦之類的普及情況便能理解的。今天哪怕是落後國家的兒童,只要有可能,他們也能使用電腦。據美國《基督教箴言報》2001年10月22日的報導,阿拉斯加的一些部落建立了幾家由印第安人經營的公司,其中一家「北極坡地地區公司」,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世界500強之一;另一家「庫克灣地區公司」自l972年以來支付給股東達7.28億美元。這些公司經營的範圍包括建築業和廣播電台。印第安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到這種程度這正是社會發展的綜合規律在起作用的原故。

  所以我們在研究當今社會演進的物質條件問題時,必需從國際或世界的層面上加以考察,而不能只從某一國家本身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考慮。

  有人用果子的成熟來打比方,認為像果子的成熟一樣,果子愈成熟,採摘愈少費氣力。瓜熟自然蒂落。只要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成熟了,社會主義的紅蘋果便自然而然地掉下來了。把社會的發展過程等同於植物的生長過程,這顯然是不對的。植物的生長過程從種子開始,一顆良好的種子在一定的土壤條件下,有一定的濕度和溫度,就會發芽生根,然後需要有充分的養料、陽光和水分,植物才能茁壯成長,這之後才會開花結果。當果子成熟之時,即使沒有人去採摘,成熟的果子也會掉下來。社會的發展過程能同植物的生長過程相提並論嗎?絕對不能。二者是不同的質,不同質的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不相同的。這可以說是起碼的常識。

  前面已經提到過除原始時代以外,人類的歷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階級鬥爭固然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但階級鬥爭自有它發展的規律。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的階級鬥爭進程同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並不總是平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俄國是個經濟落後的國家,比西歐諸國都落後一大截。這是可以從經濟統計的確鑿數字來證明的。列寧說過,俄國的無產階級不只吃了資本主義的苦,還吃了資本主義不發展的苦頭。但俄國的無產階級並不因為國家經濟的落後就不能走在西歐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前列。而恰好相反,正是俄國的無產階級發動了1905年的起義,並在1917年2月至l0月的革命中奪得了政權的勝利,歐洲革命的中心轉移到了經濟落後的俄國。如果我們只從俄國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考察的話,那就不可能理解十月革命勝利的合理性。列寧一再說明必需從國際關係上才能理解俄國革命的意義。這就是說俄國革命不僅是本國的,而且是國際的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互相交錯和互相影響的產物。相反,我們試看美國,它無疑是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而美國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一直處在不開展不發達的滯後狀態。顯然這種滯後狀態是不能由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還沒有成熟到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來解釋的。

  人們早已注意到20世紀以來革命歷史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經濟落後的國家較容易發生深刻的社會革命,並取得成功:而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較難於發生深刻的社會革命,也難於取得成功。對這一現象,我們既不能說落後的國家的社會經濟或社會發產力的發展已經成熟到進行社會革命的程度:也不能說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或社會生產力還沒有成熟到實現社會革命的程度。顯然,任何片面的解釋都是不能自圓其說的。上述的現象只能從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從社會的階級矛盾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得到說明。

  1870年3月,馬克思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寫的《機密通知》中指出:在英國,「那裡已經沒有農民並且土地所有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唯有這個國家中的絕大多數居民是僱用工人(wages labouvers)。唯有這個國家中的階級鬥爭和工人階級在工聯中的組織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熱和普遍性。由於英國在世界市場上佔統治的地位,因而唯有英國這個國家在經濟方面的每個變革立即在全世界得到反映。如果說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大地主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國家,那末從另一方面說,在英國消滅地主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物質條件也比任何地方都更加成熟。」3 馬克思所說的這些話對於今日的資本主義強國如美、英、德、意、日……等,無疑都是適用的。因為這些資本主義強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或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比之130多年前的英國要高出許多倍,它們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比過去增強許多倍。也就是說,這些國家都具備進行社會革命的物質條件。但在一個多世紀裡,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些國家都不曾有過成功的革命。這是什麼原因呢?馬克思在同一《機密通知》中說:「英國人擁有進行社會革命的一切必要的物質前提。他們所缺乏的是總結的精神革命的熱情。只有總委員會能夠彌補這個缺陷。從而加速這個國家以及任何地方的真正的革命運動。」4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在過去的20世紀裡,除了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曾經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之外,還沒有那一個國家的革命黨能夠取得像十月革命那樣的成就。一般說來20世紀的所有革命,都因為沒有真正的革命領導,都半途而廢。這當然不是由於革命的「物質條件」還未成熟,而實實在在是由於無產階級的革命覺悟、革命組織、革命領導還沒有成熟到或壯大到足以領導群眾去進行勝利的鬥爭。我們看到第二國際的社會民主黨早就變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支柱,斯大林主義支配的共產黨只把無產階級的鬥爭當成是取得一黨利益的工具。托洛茨基主義的黨還只是個弱小的政治組織,遠沒有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廣大的革命群眾也還在受到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修正主義者、機會主義者的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會有「真正的革命」運動,更談不上創造新的社會主義社會來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了。把過去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失敗都歸因於「物質條件」還未成熟,這顯然足一種遁辭,用以掩蓋革命失敗的真正原因吧了。

  十月革命時期,社會民主黨的修正主義者、機會主義者、就以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尚未成熟為由,反對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進行十月起義,反對工農兵蘇維埃政權。列寧對此曾在《論我國革命)一文中予以駁斥。列寧說:那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卻迂腐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的人,「他們在西歐社會民主黨發展時期背得爛熟的一條論據,已成為他們萬古不變的金科玉律,這條論據就是:我們還沒有成長到實現社會主義的地步,或像他們的各種『博學』先生們所說的那樣,我們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但是,「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一定文化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5 列寧在這裡提到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水平,自然也包括經濟發展的水平。列寧提出的問題實在提的好。這是任何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成僵化的教條的人是絕對回答不了的。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09-310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10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列寧選集》中文第三版,第4卷第775-77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