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德〕卡尔·考茨基 -> 无产阶级专政(1918)

六、立宪会议和苏维埃



  民主和专政之间的矛盾,目前在俄国革命中获得了十分现实的意义。
  俄国的社会主义者是在分裂状态下参加革命的。他们分裂为社会革命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社会革命党人主要代表农民。与欧洲其他各国不同,俄国的农民还是一个革命因素,因而能同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携手并进。同社会革命党人对立的另一派,是马克思主义者——即工业无产阶级的代表。马克思主义者又分成两个派别: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认为,在俄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上,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除非在俄国革命的同时,欧洲也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布尔什维克一直只相信意志和暴力是万能的,现在不考虑俄国的落后性,想要使革命立即变成社会主义革命。
  在革命过程中,这些矛盾加深了。孟什维克认为,在立宪国民议会组成正式政府之前,他们的任务是参加临时联合政府。布尔什维克则想要在立宪会议还没有召集以前就推翻这个临时政府,并且用一个由他们的党所组成的政府去替代它。此外,在媾和问题上也有深刻的矛盾。孟什维克想要立即媾和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布尔什维克,两派都主张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决议的基础上实行媾和——即不割地和不赔款。两派都参加了齐美尔瓦尔德会议,而且孟什维克在那次会议上属于多数派。但是孟什维克想要普遍媾和,他们想要各交战国都接受不割地不赔款的口号。只要这个目的还没有达到,俄国军队就应该一直保持作战准备状态。布尔什维克却要求不惜任何代价立即媾和,必要时准备用单独议和方式来媾和,他们为了力图强迫实现这一点,还加紧瓦解本已在瓦解的军队。
  他们还获得下述这两个因素的支持:即军队中和人民中的广大群众的普遍厌战情绪以及临时政府似乎无所作为的样子;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所做的事比任何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在同样期间内所做的也许已经多得多了,但是还没有做到人们对一个革命政府所期望的那么多。立宪会议的选举,不能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迅速实现。首先必须对旧的官吏机构实行革新;民主的市议会和地方议会必须建立。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选民名册的编造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俄国最近一次的户口调查还是在1897年进行的。因此,立宪会议的选举连续一再延期。
  但是,主要问题是媾和遥遥无期。无论这该归咎于什么因素,协约国的政治家们反正总不理解:宣布愿意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当时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何等必要。他们奉行着这样一种政策:这种政策使协约国以及那个与协约国协调一致的临时政府在俄国人民心目中都显得是媾和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要求脱离协约国并且起来反对临时政府的一个理由。但是他们的行动从来没有像布尔什维克那样激进。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就在牺牲孟什维克和临时政府利益的同时,愈来愈得势,并且终于能够在去年11月里推翻了临时政府。他们的宣传力量显得如此强大,以致于他们能把一部分社会革命党人争取到他们那一边去。社会革命党左派从此就同布尔什维克联合起来,他们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的政府;社会革命党右派和中派则仍然站在孟什维克那一边。
  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是从他们所鼓动起来的巨大期望中汲取的。如果他们要保持他们的力量,他们就必须满足这些期望。这可能吗?
  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是建筑在这种假定之上的:即这个革命构成了欧洲普遍革命的起点,俄国的大胆创举将号召全欧洲的无产者起来斗争。
  在这种假定之下,俄国的单独媾和将采取什么形式,这种媾和将使俄国人民遭受多少损害和承受多重的负担,以及媾和将对民族自决提出怎样的解释,当然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俄国能不能自卫,于是也是没有关系的。照这种观点看来,欧洲革命能最好地保卫俄国革命,它一定会使旧俄境内各民族得到完全的和真正的自决。
  但是,将在欧洲实现社会主义并巩固社会主义的欧洲革命,也一定会成为帮助俄国消除经济落后对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所造成的障碍的手段。
  只要人们承认关于俄国革命必然引起欧洲革命这个假定,以上所说的也就随之而变得都很合逻辑,很有根据。但是,如果欧洲革命不发生,又怎么办呢?
  直到现在,这个假定还没有成为现实。于是人们责备欧洲无产者,说他们抛弃和出卖了俄国革命。这种责备简直是无的放矢,因为究竟是谁应该对欧洲无产阶级的态度负责呢?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老原则:即革命是不能被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条件中产生的。但是西欧的条件是同俄国的条件如此地不同,以致俄国的革命并不必然定会引起西欧的革命。
  当1848年法国发生革命时,革命立刻蔓延到法国以东的欧洲地区。然而它蔓延到俄国边界上就停下了。反过来,当1905年俄国发生革命时,这在俄国以西的地区内引起了一些较强烈的选举权运动,但是没有引起可以被称为革命的任何运动。
  然而,人们毕竟不该因为布尔什维克预期欧洲会发生革命而过分责怪他们。其他社会主义者也这样预期过,而我们确实正在逼近一种可能引起阶级斗争大大加剧和产生许多惊人事件的形势。如果说布尔什维克在预期这种革命方面估计错误,难道像倍倍尔、恩格斯、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时不是也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估计吗?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预期在一定期间内发生一次革命,从来没有朝着这样的方向确定他们的策略:就是使党的存在,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发展取决于革命的爆发,并且使无产阶级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抉择:不是革命,就是破产。
  正如一切政治家那样,他们偶尔也在他们的估计上发生错误。但是这种错误从来也不能把他们引向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去,引入一条死胡同。
  我们的布尔什维克同志们把一切都押在欧洲普遍革命这张牌上。如果这张牌赢不了,他们就不得不陷入一条使他们面临无法解决的任务的道路。他们必须在没有军队来对付强大而凶暴的敌人的情况下保卫俄国。他们必须在普遍崩溃和到处贫困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为人人谋幸福的政权。实现他们所努力争取的一切目标所需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愈欠缺,他们就愈要用赤裸裸的暴力强制、用专政来代替所欠缺的方面。人民群众中间对他们的反对愈大,他们就越发有必要那样做。这样,用专政来代替民主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说布尔什维克在关于他们只要取得政权就能引起欧洲革命的估计上发生了错误的话,那么,他们在关于他们只要夺得政权就会有大多数人民兴高采烈地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估计上也同样发生了错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布尔什维克作为反对派在那种由于俄国形势而产生的条件之下确实已发展出巨大的宣传力量。在革命初期,他们人数还很少,后来他们终于变得如此地强大,以致能取得政权。但是他们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呢?
  这一点本来应该由立宪会议来说明的;正如其他革命者一样,布尔什维克也要求召集立宪会议,甚至在一个时期还大声疾呼地要求过;这是一个要根据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选举权来投票选出的立宪会议。
  在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后,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立即就批准了新政权。当然是在一个强大的少数派的反对之下批准的,这个少数派退出了大会,表示抗议。但是多数派也还没有拒绝召集立宪会议的主张。批准苏维埃政府的决议案在开头是这样说的:“在召集立宪会议之前为管理国家起见,应成立临时工农政府,定名为‘人民委员会’。”
  这样看来,在这个决议里,立宪会议被承认为是比人民委员会更高一级的机构。
  11月3日,政府解散了彼得格勒市议会,其理由是市议会违背了人民的观点,这种人民观点是在11月7日的革命中以及“立宪会议的选举中”显示出来的。重选工作被宣布要根据现行的普选制来举行。但是过了不久,人们就在立宪会议的选举中挑出了毛病。12月7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公布了一个决议,其中说:
  “无论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机构的选举办法采取何种规定,只有在选民对代表的罢免权被承认和被行使时,上述机构才能被视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这项真正民主的原则,适用于各级代表机构,而且也适用于立宪会议。……在平等基础上召开的工兵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对于各级市的、地方的和其他的代表机构——立宪会议也不例外,有权下令限期重新选举。有关选区若有半数以上选民提出要求时,苏维埃必须下令限期重新选举。”
  多数选民随时能罢免那种不再符合他们观点的代表,这种要求是完全符合民主原则的。与此相反,苏维埃怎么会有资格下令重新选举,这一点根据上述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但是当时对于立宪会议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立宪会议本身的建立以及立宪会议的选举法还都没有受到触犯。
  但是,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没有得到多数,这一点愈来愈明显了。因此,《真理报》在1917年12月26日发表了由列宁所起草的被中央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立宪会议的一系列提纲,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两篇提纲。其中一篇宣称,选举是在布尔什维克胜利之后不久,在社会革命党人还没有分裂之前就举行了。所以,左派的和右派的社会革命党人提出了共同的候选人名单。因此,选举并没有明确反映真正的群众情绪。
  凡是有这种看法的人,就会根据上述12月7日发布的决议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那些有社会革命党人当选的选区内应限期重新举行立宪会议议员的选举。否则的话,上述决议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制定的呢?但是到12月26日,这个决议已经被人忘记了。突然之间,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两篇列宁的文章中的另一篇这时又弹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曲调。文章先向我们说明,这些刚选出的立宪会议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它没有反映出全体人民群众的真正情绪,然后文章又宣称,任何根据普选制选出的,也就是说由群众选出的立宪会议根本就是没有用处的:
  “苏维埃(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不仅是更高类型的民主机构的形式(与通常那种戴有立宪会议花冠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相比),而且是能够保证痛苦最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形式。”[9]
  未免遗憾的是,他们直到在立宪会议中居于少数之后,才具有这种信念的。从前谁也没有像列宁那样激烈地要求召集立宪会议。
  这时,同立宪会议的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场冲突以苏维埃的胜利告终,苏维埃的专政则被宣布为俄国的永久的政府形式。




[9]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163页。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