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鲁普斯卡娅 ->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

论社会主义学校问题



  在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君主国抑或是共和国都一样),学校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在这种国家里,学校的宗旨不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是为了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这两者的利益往往很不一致。
  但是学校的宗旨决定着整个学校工作的组织、学校生活的全部制度以及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内容。
  如果我们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那么学校的宗旨将根据学校为哪一阶层的居民服务而有所不同。
  如果学校是为统治阶级的子弟服务的,它的宗旨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会享乐和统治的人。这类学校的典型就是所谓“农村古典中学”,亦即“新式学校”。现在欧洲各国几乎都设立了这种学校,财阀和上层知识分子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里来受教育。农村古典中学收费昂贵。这种中学一般都设在富人的领地里,设备十分舒适,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成就。儿童在这种古典中学里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十分自由,实行自治,受到教师的信任。一批博学多才的教师向他们揭示大自然和艺术的美妙之处,把他们引入神圣的科学之宫。这种学校特别重视身体的健康和动作的敏捷。同时尽量发展儿童的意志力,培养他们达到既定目标的顽强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管理自己与别人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尽力为学生打下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牢固基础,并从历史学、伦理学和哲学上对这种世界观加以论述。由于农村古典中学的儿童脱离实际生活,不了解生活中的痛苦、矛盾和斗争,因此这样做起来很容易。工人的家庭由于失业而离散,因此工人的孩子绝对不可能成为在农村寄宿学校受教育的儿童的同学。向这些儿童灌输的对私有财产的观点,不会因为他们的奶娘所讲的故事而有所动摇。他们的奶娘知道他们的要求,会讲一些很有趣的故事,说是农村里的一件喜事就是听说附近某处一辆装茶叶的车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拼命去抢茶叶。童年时代的印象使他不会去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果学校是为小资产阶级的子弟服务的,它的宗旨就是培养官僚政治的干部、“知识分子化”的干部,他们将会为了分得一杯羹而去帮助统治阶级统治人民。这就是大多数培养各级官吏,即培养资产阶级的有本事的奴仆的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宗旨。在这种学校里,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勤勉奋发的精神,但却压抑了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作出结论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书本知识。这种学校不教学生从事体力劳动,只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这种人唯主子之命是从,他吃统治阶级的饭,听统治阶级的话。书本上学来的科学知识脱离了生活,它使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学生不能与广大劳动人民打成一片,而是与群众格格不入。这些学校特别注意培养它们的学生对资产阶级国家的崇拜。
  至于说到国民学校,资产阶级力图把无产阶级孩子的教育工作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企图对青年一代施加自己特殊的影响。因此,资产阶级也实行义务教育。
  国民学校直到最近一直是读书学校。它授予学生一些起码的知识,因为对识字的群众容易统治,而对看不懂内部规章制度或政府法令的人,对既不会写自己的姓名、又不会最简单的算术的人却难以驾驭。国家在工业方面越发达,对工人和农民所要求的知识范围就越广。学校授予学生这些知识,但是这都是糖衣炮弹,因为学校传授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学校向学生灌输的是:这个资产阶级制度是上帝亲自建立的,它是最公平合理、值得称颂的制度;一些大权在握的头面人物都是优秀分子必须绝对服从他们。在学校里,无时无刻不在教学生顺从听话、尊敬长者。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学生崇拜金钱权势,崇拜资产阶级教育。本族语、地理、历史课都是培养儿童最凶恶的沙文主义的工具。学校力图扼杀学生的友好团结感情。奖惩和记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之间开展比赛和“竞争”。总之,国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点,麻痹他们的阶级觉悟,把他们培养成易于统治的恭顺的奴仆。
  当然,随着国家工业发展和历史发展程度的不同,阶级学校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先进的国家里,学校比较完善,方法比较细致,教学大纲的范围比较广泛,学校的目的比较隐蔽,但是本质仍然不变。举例说,工人的子弟可以受到中等敎育。我们俄国不久前还不允许“厨子的孩子”上中学。在德国,上中学虽然没有直接的阻碍,却存在间接的困难:小学和中学的教学大纲不衔接,使小学毕业的学生在有几门课程上可以升入中学四年级,而在另几门课程上却只能升入补习学校,因此小学毕业生要想升入中学,就得多花两三年时间。在英国,由小学升入中学完全没有阻碍。相反,英国还设立了许多奖学金来资助小学里天资聪颖、顺从听话的学生升入中学和高等学校。英国的资产阶级认为:中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资产阶级国家有知识的仆从。工人阶级都是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它不可能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脱离体力劳动的学校去学习,因此升入中学的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儿童,他们由此就脱离了自己的阶级而走到国家职员这一特权阶级里去了。才华出众的人离开了工人阶级,这只能对资产阶级有利。工人阶级失去了自己的领导人,力量削弱,无人闻问,而国家仆从的力量却加强了。他们就是这样解决升入中学的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各有千秋,而问题的实质却到处都是一样:广大居民不能升入中学,因而知识仍然是阶级的特权。
  我们俄国的资产阶级经常谈起普及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问题,而且不止于谈论,还为实现这种改革做了一些工作。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非常了解:资产阶级的学校办理得越完善,那么这种学校就越能成为更好地奴役人民群众的工具。如果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宗旨不改变,中学和高等学校纯知识的、脱离生活的性质不消除,在这种学校里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那么学校的阶级性质就不可能改变。
  工农政府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应该彻底改变学校的阶级性质,应该使全体居民能进入各级学校学习,而且不仅在口头上说,还要实际去做。只要学校的宗旨不改变,教育就将一直成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权。居民所关心的是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的目标一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要具有自觉的、组织的社会本能,具有严正的、成熟的世界观,能清楚地了解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人能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实践中从事各种劳动(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能建设合理的、内容丰富多采而又愉快欢乐的生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这种人,没有这种人就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
  什么样的学校才能培养这种人呢?
  首先,这种学校应尽一切可能搞好青年一代的身体健康。学校要使学生的伙食富有营养,保证学生睡眠充足,衣着舒适而且暖和,养成卫生习惯,能呼吸新鲜空气,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统治阶级使他们自己的子弟能享受这一切,而我们必须使全体儿童(不管他们父母的经济地位如何)也能享受这一切。夏天,学校应该迁到农村去。学校应该从儿童的幼年开始就增强和发展他们的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人们用以认识外部世界的器官。理解的力量和多样化取决于上述器官的敏锐、完善和发展程度。一些教育学家(尤其是福禄培尔)很早以前就曾指出,必须从儿童幼年起就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听觉、视觉、肌肉感觉等训练,使这种感觉训练系统化;要给儿童以机会,让他们去训练自己的这种外部感觉。儿童很早就想进行观察。应该教儿童学会做到这一点。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游戏体系正是通过玩具的选择(而不是口头上讲讲)来使幼童学会观察和训练自己的外部感觉的。儿童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尽量用各种方法(如动作、语言、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所获得的印象。要使儿童能够扩大表现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范围。应该给他们一些材料:做塑像的粘土,铅笔,纸张,各种建筑材料等等;要教儿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用物质材料来表现所形成的形象是检查和丰富这些形象的最好手段。不管儿童的创造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都应大力予以鼓励。艺术和语言是使人们互相亲近的有力工具,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工具。
  大多数居民的家庭环境都不能促进儿童外部感觉的发展和儿童的创造力。所以必须开办足够数量的幼儿园,以便把所有的孩子都吸收进来。这种幼儿园要能使每个儿童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而不应成为幼儿的兵营,让幼儿随着哨音下操,按教师的指示做动作(一个法国女工在回答儿童在母育学校里学些什么东西这一问题时说:“只是盲目的模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子弟进的幼儿园常常成了这种兵营,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却不容许这种兵营存在。
  当儿童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时候,他们也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在这一发展时期(大约是7-12岁,虽然个别人可能出入较大),儿童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别的人。在这一发展时期,儿童的摹仿力特别强,这种摹仿力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形式——再现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在这段时期,儿童的社会本能开始迅速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成了儿童注意的中心。学校应该巩固儿童觉醒了的社会本能并使之深化,让他们了解劳动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体会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的乐趣,感到自己是社会共同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是社会的有益成员。摹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获得各种劳动技巧,应该让儿童获得这种技巧,教他们学会干活。特别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干的活具有集体的性质,因为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通过干活,使儿童能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既不估计过高,也不估计不足。共同的劳动,与同年龄的小朋友共同游戏,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劳动和成人的生活,这些都可以为形成儿童的共同伦理提供丰富的材料。
  在儿童的这一发展时期,学校继续幼儿园未做完的工作,它要让儿童养成一种愿望,即直接参加为别人所需要的生产劳动。它应该授予学生共同的劳动技巧,使他们能够广泛地观察各种社会关系,使他们学会与别人一起生活,互相帮助,同甘共苦。7岁到12岁这一时期相当于儿童上小学的时期。小学能让儿童学到什么呢?读、写、算的能力,掌握许多陌生的、机械地记住的思想。它不能使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它既不能给孩子们劳动材料,也没有给他们必要的指示和时间。现代学校是读书学校,而不是劳动学校。现代学校压抑儿童的社会本能,而不能发展这种本能;亳不注意儿童的游戏,不注意他们的集体活动,不注意让他们参加劳动和成人的生活。学校使儿童脱离生活、脱离成人,缩小了他们的视野,使儿童脱离组织。它对儿童的一言一行都加以干涉。一般普及的小学当然应该具有实际的性质,应该广泛采取劳动原则并增强儿童的社会本能。
  二级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把已经获得的印象加以深化、改造、系统化的年龄时期。这是学习的时期。男女青年开始研究自己,研究社会,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在这段时期,批判性的思想表现得很突出。这是一个人的成熟时期。在这段时期让儿童获得大量的印象和事实是极为重要的。这些事实可以激发他的一定的理想,使他产生全面阐述这些事实的要求。这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特别重要的是授予学生方法,使他们掌握把已获得的知识连贯起来的要领。在这段时期,学生有某些意志薄弱的表现,学生的个性已完全形成,他的外部生活正按既定轨道进行。在这段时期,特别重要的是让男女青年养成牢固的劳动习惯和集体生活习惯。在这段时期,创造性地表现自我有所削弱,因此应该去掌握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机器本身。
  这几年的学校生活是在中学度过的,而目前中学完全不注意学生的个性,不注意必须由他们独立进行检验已获得的经验。从事生产劳动和发展社会本能在现代中学里所起的作用简直微不足道;中学里和小学里一样,占主导地位的是学习;中学也同样压抑学生的个性,呆读死记,脱离社会生活。
  高等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专业人材,就其实质而言它不可能是普及的,所以此处暂不涉及。
  总之,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所有这些都是总的发展阶段上的几个密切相联的环节。社会主义学校与目前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唯一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充分而又全面的发展;它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而是有助于个性的形成。社会主义学校是自由的学校,在这种学校里,刻板的训练、机械的教育、呆读死记的风气没有容身之地。
  但是,学校在帮助学生形成个性的时候,应该使他能在公益劳动中表现这种个性。因此社会主义学校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广泛地开展儿童生产劳动。现在人们常常谈起劳动教学法,但是在社会主义学校里不仅应该采用劳动教学法,而且应该组织儿童的生产劳动。社会主义者反对剥削童工,但是他们主张儿童从事力所能及的、有助于全面发展的劳动。生产劳动不仅可以把儿童培养成未来社会有益的成员,而且可以使他们成为现代社会有益的成员。儿童认识到这一点,是有着重大教育意义的。在如何组织儿童的生产劳动上,资产阶级想出了许多花样:组织菜园劳动队,帮助生产部门做一些统计工作,帮助分送信件,为士兵缝制防寒衣。美国学生还打扫街道,制作食物,进行计算工作,鉴定产品的真伪,张贴广告,分送书籍,制造教具等等。这些组织生产劳动的经验应该加以收集补充,使之系统化而趋于完善。在这里,各级工会组织、合作社、农村组织都应该帮助教师。这项工作很重要,完全能完成,因此应该立即着手进行这一工作。当然,组织儿童进行生产劳动的学校与目前的读书学校很少有相同之处,但它与生活和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里进行的儿童生产劳动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可以使教学有百倍的生命力,使教学更加深刻。这种学校将要培养受过全面劳动训练的人,他们能从事各种工作,操纵各种机器,适应各种生产条件。他们也能从事智力劳动,而这种劳动至今还是少数特权阶层所独占的。居民本身也应该能够从事这种劳动,这样才能从官僚制度下解放出来,成为生活的主人。
  社会主义学校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建立,因为使它成为社会主义学校的原因并不在于这种学校的领导人是社会主义者,而在于这种学校的宗旨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偶而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学校:这种学校的宗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之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非常发达的社会本能,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学校是很个别的,而且生命力不强。在这种学校里受过教育的青年,离开学校之后,就进入了这么一种环境,这种环境很快就把教育效果化为乌有。在那种把人分为贵族和平民、分为“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社会里,青年只能选择一种劳动,因而他从事“多方面”劳动的能力就减退了。同时究竟选择哪种劳动并不取决于他本人,而是取决于他的经济地位,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贫穷的、只同工人有“关系”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情况如何,都只有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为伍。而一经进入这个队伍,他就得干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重活。在这里,他的十分鲜明的个性只不过是一种妨碍而已,使他的单调的、不自由的劳动更为沉重、更难忍受。强烈发展的社会本能只有在青年人具有一个战士的本性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而在其他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本能只不过是受苦受难的源泉而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这种战士,因为战士必须在生活中受过严格的训练,而附着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只可能是一种不合国情的舶来品,只可能是一个脱离生活的机构。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机构,它至多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教育实验而已。它只能是一个私人企业,而不是一个国家企业,因为国立学校的面貌已经由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决定了,而这个阶级所提出来的学校宗旨完全不同。资产阶级在安排学校的工作时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是从必须保证自己的阶级统治权的观点出发的,而不是从每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出发的。
  只有人民政府在办学时才能兼顾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理解,则要根据人民政府取得政权的时间而有所不同。如果人民政府是在资本主义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取得政权的,那么人民政府所关心的只是尽可能建立民主的学校。学校的民主化使知识也民主化起来了,并使知识不再成为统治阶级独占的财富。在美国就有这种民主化的学校,这种学校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获胜的政府所创办的。
  但是,当人民政府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强大时期取得政权时,那么,它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就会摧毁旧时的阶级学校(这种学校的不公平令人发指)而建立符合当时要求的学校。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培养适应这一制度的人。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是大量地浪费劳动力,是一部分人拼命劳动而另一部分人只是吃喝玩乐,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就是合理地、有计划地、最恰当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把强制的劳动变为自觉自愿的劳动。为此就需要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种人要能适应经常发生变化的生产条件,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个性特点。生产的性质不言而喻地会用这种精神去培养人,去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根本的改造。但是,由强制的劳动转向自觉的劳动,,由单调的、狭隘专业的劳动转向多方面的劳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初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俄国这种普通教育水平非常低的不文明的国家里、而只有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才能改造整个社会。社会主义学校肩负的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未来一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