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鲁普斯卡娅 ->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

组织自学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劳动人民(工人和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来根据新的原则改造整个生活。工人开始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农民的夙愿也实现了:他们分得了土地。这使他们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也感到自己的精力空前充沛。
  但是,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他们很快就察觉到,由于缺乏最起码的知识,因而手脚受到束缚。战争打破了农村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局面,为农民掀开了生活的帷幕。他们知道了科学成果的伟大作用,知道有了知识就可使山河大地改变面貌,就可获得巨大的力量和资源。工人认识到这一点要早些。
  革命使劳动人民成了生活的主人,激发了他们利用科学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愿望。工人和农民的这一愿望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因而迫切要求掌握知识。
  苏维埃政权满足了这种要求学习的愿望。
  在沙皇时代,所谓的校外教育十分可怜,并处于一种半合法的状态。苏维埃政权极其重视成人教育工作,不惜为此而拨出巨款。
  扫盲工作的步子迈得很快,建立了大约八万个农村阅览室、三万个图书馆以及许许多多苏维埃党校、俱乐部等等。报刊充分发挥了作用,进行了文艺宣传,开展了宣传运动,举办了各种短训班。
  苏维埃政权建立五年来,政治教育委员会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积极地开展了普及知识的工作。
  红军也是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地。全体男青年都参加红军,他们在红军中这两年并未虚度。各地都开办了红军学校(为不同文化水平的红军战士设置的),图书馆,俱乐部(例如,目前[1]已有1200多个红军俱乐部,下设6 200个政治、普通教育、农业等等小组,拥有13万多名会员)。
  各级工会、妇女部、青年团也同样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
  为了给工人和农民提供上高等学校的机会,专门制定了优待录取的规章,普遍发放了助学金。工人和农民的子弟上中学也从宽录取。为了培养工人和农民上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还为他们专门开办了工农速成中学。
  但是,上述种种还远不能满足劳动人民对知识的迫切要求。自学在长时期内还将在我们俄国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为了使自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最恰当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我们常常看到,工人和农民干完活之后想学习时,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们不知道从何学起,不知道读什么和怎样读;他们缺乏最起码的知识。有的人识字不多,却立即捧起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读,结果发现自己啃不动。
  有些干劲不足、坚持不了的人感到灰心丧气,就只好放下了他们力所不及的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读的是马克思的作品,而又不能掌握作者所讲的材料,结果就成了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
  干劲比较足、能坚持学习的人虽然可以达到既定的目的,但是却占去了很多生产劳动时间,往往影响了工作。
  现在,我们经常讲起和写文章谈到组织劳动和生产宣传的问题。这主要是指组织生产的问题。
  泰罗①和其他许多工程师、专家都曾详尽地探讨过如何组织体力劳动的问题。论述企业劳动组织的著作汗牛充栋。还有很多著作谈到车间的机器应如何放置,工具如何发放,劳动怎样分工,命令怎样下达,考核工作怎样进行。探讨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从合理地组织劳动的角度来看,最优秀的专业技术工人都能做到:一切必要的动作都是合理的、迅速的,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最少的。
  但是,如果说在体力劳动方面实自己知识的人说来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还能经常强调合理地组织劳动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观点的话,那么在脑力劳动方面却常常忽视了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这个道理对于学生和那些需要通过自学来充

学习材料的选择


  人类的知识领域广阔无限。世世代代以来,千百万人积累了大量有关社会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知识,谁也不能全部掌握这些知识,即使把一个人的寿命延长几十倍也不行。不过,一个人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这些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他只需要挑选最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他变得勇武有力,能驾驭自然界和各种事件,能使他学会如何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如何改造人类社会的整个生活。应该从大量的知识中挑选那些对现代人最有意义的东西来学习。
  我们生活在社会革命时代。旧的、资本主义的制度土崩瓦解;新的、共产主义制度正在茁壮成长。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上,建立在祸及全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及其残酷的事实,撕破了资本主义的假面具,使广大群众看透了这种制度的极不公道之处,看透了这种制度的种种黑暗面。劳动人民渴望寻求并建立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俄国已经开始建设新生活了,这种建设工作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言而喻,所有这些情况都将唤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浓厚兴趣,而人们也将力图弄清当前的形势并理解其意义。
  当然,想弄清当前的形势(这在目前具有重大的意义)就得读报,而像《真理报》这样的报纸,能使他们懂得很多东西。但是,报纸自然只能阐述某一方面的观点,让人们注意一定的事实,指岀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就是说,实际上只能做到一个有天才的、消息灵通的演说家所能做到的事情,——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定的方向,给人们指出远景,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指出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但是,为了弄清问题,除了读报之外,得同时读一些比较有用的书籍。如果不了解资本主义复杂的结构,就不可能明白它整个体系中的个别现象。由此可见,凡是想了解当前形势的人,都应该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它的整个结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了解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弄清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了解当前形势的关键所在。
  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关键、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原始文化的历史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必须学习原始文化史。但是不能停留在学习原始文化史上,还要研究后来社会是如何发展的,研究后来的历史怎样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那些规律,这时就能明白社会发展的方向。
  除了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关于自然现象的问题。人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同时也是动物界的一员,对他产生影响的不仅有人,不仅有社会生活,还有自然界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因此,我们还应对自然界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规律进行研究。自然科学有助于我们掌握认识自然现象的一定方法:观察,作结论,用实验来检验这一结论。逐步地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研究科学(人类日积月累的系统经验),这样就获得了有关这一领域的大量重要知识,从而得以为人类的福利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自然力。我们必须熟悉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积累的知识,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掌握人类在征服自然界方面的日益增强的措施。
  自然科学还有使人感到饶有兴趣的方面。我们在对待社会生活的问题上,是从其发展过程来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样,我们也必须以这种态度对待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各种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形成的,人是怎样形成的——凡是想知道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承认自己是大地之子的人,都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当然,重要的不只是了解科学的最终成就;重要的还在于了解如何认识到这一点,怎样去观察、借助什么样的工具、根据什么样的事实来认识这一点。重要的是不仅使人口头上相信,而要懂得实际上的确如此。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地球的起源有过种种传说,对于物种和人的起源也有过种种传说。尽管这种传说已为许多研究成果和事实所驳倒,但至今依旧流行不衰。我们必须掌握这一情况。
  现在有一种时髦的说法:书籍是劳动的工具,而非形成世界观的手段。“书的存在是为了从事生产,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不是为了形成‘完满无缺的世界观’,过去的这种说法应该成为我们今日的座右铭。人们主张,要使书本成为锤子和镰刀的奴仆。”
  这些话说起来娓娓动听,却没有什么道理。什么叫做“书的存在是为了从事生产,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人们怎么理解这句话?书本的存在正是为了让人获得知识,使人们把工作搞得更有成效。
  再是,说什么“书的存在是为了从事生产,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是过去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世界观是什么?它是我们对周围生活和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态度和解决某些基本问题的一种方法。这些基本问题能不能不解决呢?不能,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会一窍不通,就会在生活中四处碰壁,有如无头苍蝇一样。
  “完满的”世界观是什么?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具备了这种世界观,处理一切基本问题都能做到胸有成竹,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协调一致,完满无缺。
  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基本问题都能做到深思熟虑,妥善处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好事,尤其是他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时更是如此。这种人懂得他需要什么知识以及为什么需要这种知识,他将成为我们称之为的“自觉的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一个自觉的人的工作成效,要比那种一问三不知的人的工作成效大得多。然而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关心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是一种过时的、不合法的事情。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坚定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会感到,具备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使他的工作和活动搞得更好,也就是说,搞得更有成效。

如何学习必要的材料


  对于从事自学的人说来,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学,按什么程序去学,这是一个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问题。当然,所选择的书在文字上和内容上都要适合自己的水平。不言而喻,一个不懂得初等数学的人是啃不动高等数学的;一个不懂得哲学的人,是读不了黑格尔的著作的。但问题的实质还不在此。如果一个人读的书中所谈的问题是他从未考虑过的,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他不知道怎样把这个问题与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不知道怎样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这本书就会使他得益甚少。如果书的内容与这个人的思想有关,满足了他的某种需要,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我谈一段自己的往事。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有三十年了。当时我虽然已在中学毕业,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当时在这方面也一点不懂)世界上还有一门科学叫政治经济学。有一天,我的一位女友给我带来了一本伊万纽科夫②写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的书,她竭力劝我把这本书读一读。这是一本通俗读物,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我都能看懂。我开始读了起来。我“啃了”很久,勉强弄明白了它的意思,不过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却觉得毫无所得。过了几个月之后,我参加了工人小组的活动,这时我才明白我为什么需要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我阅读马克思的作品,兴致勃勃地读完了《资本论》第一卷,花的时间不长,而收获却很大。对我说来,一本薄薄的通俗读物却比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还要难。
  一个有才华的报告员,一个出色的教师,只有自己对某一事物非常喜爱,他才能使听众和学员对这一事物产生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思想引向这个方向,激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往往有的报告并没有什么丰富的内容,也并不十分深奥,但是,如果它能启发听众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某种要求,这个报告就是有价值的。过去,一些进步的语文教师经常利用文学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有的讲演人员在群众大会上往往也能做到这一点。
  与同学们交谈,共同讨论问题,这对提出新的问题、激发新的兴趣很有帮助。正因为如此,所以集体的、班级的或小组的活动很有益处:它可以给人启发和推动。
  现在再来比较详尽地谈谈兴趣的问题。
  每个人的兴趣各不相同:有的人对社会生活的问题感兴趣,另外一些人对技术问题感兴趣,还有一些人对艺术问题感兴趣,等等。一个人是被迫学习还是乐于学习(俗话说的,带着脑袋去学),其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如果儿童的注意力被别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他们是很难好好学习的。
  “哈哈,普希金也得过零分。”
  为什么普希金在皇村高等法政学校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公子哥儿,成天游手好闲?当然不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非所需,还由于他的兴趣完全放在诗歌上了。
  正是普希金,他曾经描写过一个诗人的感受(这位诗人未能表示对诗歌的兴趣,而诗人的内心却已对某一现象产生了兴趣):

  诗人尽在怯懦而虚荣地
  浸沉于世俗无谓的烦扰;
  他的神圣的竖琴喑哑了,
  他的灵魂咀嚼着寒冷的梦;
  在空虚的儿童世界中间
  也许他是最空虚的儿童。

  然而,诗人敏锐的耳朵
  刚一接触到神的声音,
  他的灵魂立刻颤动起来,
  像是一只惊醒的鹫鹰。③


  普希金喻之为“神的声音”的东西,也就是兴趣。
  普希金所描写的诗人的心情,对于每一个对某种现象产生了浓厚强烈的兴趣的人来说,也是完全适合的。例如,一个医生沉醉于自己的工作中,可能达到忘我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他的灵魂往往“咀嚼着寒冷的梦”:他精神不振,对四周的一切表示冷漠——但是,只要一接触他的专业,他“立刻颤动起来,像是一只惊醒的鹫鹰”。你们不妨对人作一番观察:他们大多有一块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天地。不过有的人这个天地特别广阔,他的志趣在于改造人类的生活;另一些人则关心火警,还有一些人则只是想到自己的孩子,等等。兴趣往往产生于某种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有时甚至是很久远以前的。我认识一位消防专家。他10岁的时候,遇上了一次大火灾,这次火灾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为消防工作所吸引。他气喘吁吁地在屋里谈起这件事,绘声绘影,竭力渲染。此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枯燥无味、度日如年的中学年代,小官吏的宦海浮沉生涯……而他唯一的休息就是在一个小城市的消防队当义务队员。
  奶娘讲的故事和长篇的诗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深刻感受,决定了普希金的活动方向。
  每当我们对职业兴趣产生的原由进行探究时,我们往往都会上溯到久远的感情经历上,也就是说,这种经历一直控制着一个人的感情。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分为随意的和不随意的两种。随意的注意力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以后还需要再费力气才能复呈。不随意的注意力不需要任何意志力,此外,它要更全面、更深刻得多。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毫无兴趣,就很难让他注意听教员讲课,他的思想经常溜号,注意力涣散,因而他必须不断督促自己,为此要费去不少精力。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就会注意听教员讲的每一句话,毫不分心。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注意的时间越长,他全面掌握这一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知识贫乏、呆头呆脑的人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事物集中注意力,他对这个事物的兴趣很快就会减弱。反之,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学习,依靠对问题的敏感和判断,可以不断巩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强化”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所注意的事实和事物,往往能记得更牢。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对一切有关微生物科学的大小事情都记得非常清楚,但他一辈子也没记住每天晚上随他妻子一起念的祈祷词。
  请看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④对兴趣的作用所作的论述:
  “大多数人都能牢记与他有切身关系的事情。一个有竞技能力的学生,他在学习上可能一窍不通,十分笨拙,但他对有关竞技活动的知识却非常丰富,令你吃惊,他可以成为体育统计数字的活字典。原因在于,他经常想到他所爱好的这门活动,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并逐一加以分类。这些材料对他说来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而是自成体系的许多概念(他已牢牢地掌握了这些概念)。正如商人不会忘了商品的价格一样,政治活动家总能记住自己同僚的演说内容和选举结果,其数量之大,不能不令旁观者惊服,但这种超人的记忆力并不足奇,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各行各业的专家对自己关注的事物总是千思百虑、朝夕不忘。
  “达尔文和斯宾塞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超群脱凡的记忆力,很可能只相当于这两位科学家大脑功能的中等水平的作用。如果从一个人的少年时期就向他切实灌输进化论(指发展理论——娜·康·克鲁普斯卡雅注)的思想,那么他就会很快地积累并牢固地掌握有关材料。”
  “各种事实将把它们与理论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科学家的智慧越能把各种事实区别开来,那么他的知识就越广博。然而,有些理论家的记忆力可能很差,所记的东西很不连贯,甚至完全不具备记忆力。一些对于理论家无用的材料,他可能不加注意,或者刚一接触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大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很可能与那种近乎大百科全书式的无知并存……”⑤
  兴趣激发了无意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又是记忆力的前提。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兴趣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该以最感兴趣的、最令人“心神向往”的材料为选择的条件。对有的人说来,感兴趣的是社会现象,对另一些人说来,感兴趣的是技术,而对第三种人说来,感兴趣的是艺术,等等。
  但是,主要选择某一领域的知识来学习,这完全不是说,一个人只应把自己的知识囿于某一领域,不必也不应涉猎别的领域。恰恰相反,我们只是说他对其他别的领域应采取什么态度。
  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一个学生对技术感兴趣,另一个学生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假如两人都要学习电气化知识,那他们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学技术的学生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他的着眼点在于:在俄罗斯联邦实行电气化需要什么技术设备。这是他学习的重点。但是,他在考虑各种必要的设备时,也会关心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才能有助于电网的顺利建成。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人首先是从社会方面来看待电气化问题的:电气化是建立苏维埃制度的物质基础所必需的,但要判断俄罗斯联邦的电气化是否可能,他必须弄清楚什么叫电气,电动机器如何使用等等。我国出版了一本有关电气化的通俗读物,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教科书。写这本书的人不是一位工程师,而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活动家伊·伊·斯杰潘诺夫⑥。
  通过这个例子使我们看到,兴趣所决定的与其说是所获得的知识的内容,毋宁说是对这种知识所持的态度;兴趣是藉以掌握别的知识的一种基础。
  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的思想、任何新的知识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联系起来,产生“同化”,或者说,新的东西应该与旧的东西“挂上钩”。
  詹姆士认为,最令人感到快慰的,就是善于把新的与旧的联系起来,正视一切完全不同于我们早已形成的概念的新现象,揭露其神秘性,把它归入旧的、早已确定的门类,归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现象的领域。尽力把新的与旧的同化,这是一种科学的求知欲,在这种同化未发生之前,新东西对旧东西的态度是很令人惊奇的。对于那些大大超越了我们的知识能力、我们对它毫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反而没有什么好奇心,也不感到惊奇,因为我们不知道把它归于何类,也没有具体衡量的尺度。达尔文有一次说,菲吉群岛的土著居民看见小船时感到很惊奇,看到大军舰时反而无动于衷。只有那些我们多少知道一点的东西,才能使我们产生进一步深究的愿望。“任何新的片断知识都应该与儿童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兴趣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某种途径把这个片断知识与从前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有了一种好处,就是可以把久远的、陌生的直接经验与最近的、熟悉的东西加以比较,把未知的与已知的加以比较,可以把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联系起来。”⑦
  比如说,教员想给学生讲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这个概念。教员问学生:“如果有人想从太阳上朝您开枪,并且在他开枪时您已发现了,您怎么办?”学生会回答说:“我就躲到一边去。”这时教员可以这样讲:“您不必躲躲藏藏,您可以放心大胆地在房里睡觉,第二天照常起床,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学习经商,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子弹才快临近您了,这时您再躲一躲。您看,地球隔太阳是多么远啊!”⑧
  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并且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这乃是选择学习材料时所应遵循的一条原则。问题不在于从各个领域猎取尽可能多的知识,从而成为一本活的百科词典。问题在于要逐渐使知识深化,使新获得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从兴趣岀发,使知识越来越巩固。
  重要的不只是取得知识,而是要很好地把知识组织起来。“教育”一词的含义正是要围绕一个人已有的概念这个基本核心,培育一些与这一基本核心有密切关系的新概念。
  不言而喻,农民获得知识的方式将不同于工人。两者的阅历和知识范围各不相同。我们在制定各种训练班和成人学校的教学大纲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些大纲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情况。问题不只是在于知识的分量,而在于通过什么方法和形式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
  读书是学习各种材料的基础。对于人类现代的生活,对于现代的文化,书本具有重大的意义:“人类文化是世代想传的,并且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发明的积累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种世代相传,如果每一代都不继承这一遗产,一切从头开始,那么人类就会至今过着与原始野人差不多的生活。而经验和知识的传播靠的是书本。世代相传的大量知识正是在书本中固定化起来的,而又由每一代人予以丰富,使之不断迅速发展,从而加快了人类文化前进的步伐。”⑨
  因此必须学会读书。要养成大量、迅速默读的习惯。要使阅读达到完全自动化的境地,不为任何事情分心。
  但这还不够。要能弄通所读的东西。这就困难得多了,需要一定的水平,广阔的视野,相当的词汇量和概念。
  随着读书的人的水平提高,对所读的东西理解也就更深。但是,要弄清楚哪些地方已经看懂了,尽量把不懂的地方弄明白。最好把不懂的地方再读一遍,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不明白:单词,成语,意思。要査阅政治词典、百科词典、有关的教科书和有关这一问题的通俗读物,以便把不懂的地方弄明白。弄清楚一个不懂的字的意思之后,最好把这个句子整个抄下来,记住它,同时考虑几个可以用这个字的类似的句子。要像孩子们碰到这种情况时所采取的那种办法去做。有一次,我看到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第一次听到“刹那间”这个词。在以后的半小时里,她把这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了十来次。这个6岁的小女孩是无意间这么做的。青少年或成年人也应该采取这种办法,以便完全掌握以前不认识的单词,而在必要时就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个词。只不过要注意准确掌握词的含义和它的细微差别,以免用错了。
  当然,这样来弄明白一些不熟悉的成语和单词的意思,可能会使读书的人离开了主要的东西,即掌握书中的基本思想。因此要注意尽快掌握文学语言并能熟练地理解其含义。
  还必须学会弄明白所读的东西。最好按一定的程序来做这件事。
  首先,读完一本书之后(开始最好是读完每一章之后),要弄清楚作者想讲的是什么东西,他在这本书里要坚持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他引用了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些基本思想。特别重要的是弄清作者的思路。明白无误地掌握所读的东西,这是自觉读书的第一步。
  很可能头一遍还不能把握作者所讲的意思,那就把这本书重读一遍,两遍。当你弄明白了所读东西的意思时,不要去管那些鸡毛蒜皮的地方,不必记住每一个单词——这样做甚至还有害。要找出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然后再看看其余的材料是怎样充实这些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的。有时,作者为了说明基本思想引用了许多事例,有时又运用了许多推理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读书时最好写一个书面的提要。所有这些方法都应认真在实践中釆用。
  然后应该考虑全书的内容。如果基本思想是用事例阐明的,首先就应看看事例是否正确,其次要看事例是否典型。自己要尽量提岀一些类似的事例或者与作者提岀的事例相反的事例。当作者运用许多推理来论证自己的思想时,那就应该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可否釆取别的办法来论述,并且具体地说是什么办法;然后,把自己考虑的推理与作者的推理加以比较,看看哪种推理比较正确。还应考虑可否从别的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做完了这些工作之后,读书的人就应该得出结论,他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同意的是什么地方。
  全书读完之后,要做笔记,把应该记住和想记住的材料,如事件的年代,人名,数字写下来。通常,最好不只是记下数字,而是根据这些数字绘制相应的图表,以便一目了然地掌握实际情况。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意思和成语记下来。但是,笔记不要过长,否则日后就难于弄清楚书中到底说了什么。只应该用提纲的形式记下最必要的东西,并分为许多部分。要写得清楚明了。把书上的东西一连好几遍地抄在笔记本上要花不少时间,而且抄写的人自己也弄不明白这些东西的意思,这种冗长的笔记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笔记本记得简明扼要,使人一看就能想起所读过的东西,能弄清数字材料和其他材料,这种笔记本就很有用处。应该学习按这种方式记笔记,一开始不要怕花时间去练习,起初可以从短小的文章做起,逐步掌握用这种经济的办法给自己作笔记的熟巧。
  当然,有些情况下最好记得详尽一些。例如,如果这本书特别有趣和重要,那就可以不惜时间多摘录一些,把长的引文完全抄下来。如果打算用这本书做报告或写文章,那就应该这样做。有的人还未完全掌握书写的技巧,未完全掌握拼写法或文学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笔记最好也记得详细一些。在上述的各种情况下,摘抄都是很有益处的。最好把有趣的和与所读材料有关的东西反复抄几遍,这比抄别的任何东西都有益。但是,一般说来,笔记应该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总之,阅读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弄懂意思,掌握所读的材料。第二项任务就是对所读的东西进行思考。第三项任务就是把要记住的东西做读书笔记。最后,第四项任务,就是看从所读的书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这本书是否讲了一些新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和益处;它是否教你学会了某种新的观察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否激发了你的某种新思想;是否唤起了你的某种特别的情绪和愿望。
  这就是我们拟定的读书的程序。
  当然,这个程序可以稍加改动,问题提岀的办法也可以稍有不同。阅读数学、自然学科等等往往只需要一部分程序。但是,一定得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因为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工作的程序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往往使一个人能够发现别人未能察觉的东西。例如,拿破仑在检阅时总能看出士兵制服上的一些很小的毛病,而检阅前军官们仔细看过之后也未能发现这些缺点。原来拿破仑在检阅时有一定的程序,而这一程序使他得以发现一切缺点。
  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的专家是怎样对待同一事物的。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察体系。例如,艺术家在观察植物时,他的程序是看色调的配合、鲜明程度,明暗色彩的配置,形式的雅致。艺术家在观察这株植物时,可能完全不注意花里有多少雄蕊以及这些雄蕊的排列法——这个问题全然不在他的观察范围之内。恰恰相反,植物学家首先注意的就是这些雄蕊,叶子的排列等等,而可能全然不去注意当时这朵花的明暗色彩以及它的形状如何。
  同样的道理,在阅读时对书本所采取的一定的程序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使您发现书中可能被忽略了的东西,如果你不有意去注意这个方面的话。这种读书态度逐渐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我们从书上学习知识,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能用自己切身的经验对这种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加以检验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在书上读到“雷鸣电闪时的大海,景色至为壮观”,这是一回事;我们目睹这一景色,这又是一回事。再比如,我们从书本上知道,机器可以节省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但是,只有那种从前用手工方式干活,后来改用机器操作的人,才能懂得这一事实的全部意义。从书本上知道如何做某种手术(眼睛、耳朵)是一回事,亲自动手去做这种手术是另一回事。正因为如此,所以一个“阅历广博”的人,由于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懂得各种风俗习惯,往往更能理解生活,而另一种饱学之士可能却不如他,因为这种饱学之士闭门读书,缺少亲身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有经验的”医生,“有经验的”教师等等。中世纪时,存在着一种很有意思、很有教益的风俗。学徒出师之后,还没有当师傅之前,要到各地去闯一闯,到别的城市去跟不同的师傅干活,看看别的地方的手工业同行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
  正因为如此,对自学的人来说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尽力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通过个人的观察或劳动活动来加以检验。
  从这种观点出发,参观农业、工业博物馆和展览会、示范农场和企业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活动。要广泛开展各种参观活动。不过这种活动要搞得有实效,而不要变成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参观时要做笔记,会画画的人还可以画画,然后再写参观的心得。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到外地旅行,去接触并观察陌生的人和他们的工作、生活。而且,日常生活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材料、学习材料。不过应该弄清楚,你想看什么,目的何在,然后把自己的观察进行到底,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如果使整个集体都来参加这一活动,那么它会搞得更生动些,产生较好的效果。参加活动的人应该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每个人有自己特有的态度:有的人注意到这一面,有的人却注意到另一面。这样一来,就能对这一事物进行全面的研究。集体可以弥补个别观察者可能疏忽的方面。

节约时间和精力


  讲求实效的美国人随时随地都说:“要节约时间和精力。”他们出版了许多书(很遗憾,我们俄国人很少听说过),指出应该如何从这一观点岀发来安排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学习,应该如何节省学生的精力以求最快地达到目的。美国青年很懂得这方面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会它。
  现在,我们不允许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们生活在两种社会制度交替之际:旧的、资本主义制度日趋灭亡,新的、共产主义制度正在成长。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像父辈和祖先那样生活。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某种新东西,而对待这种新东西需要我们亲自观察、亲自判断、亲自决定。但是,若要亲自观察,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并选准道路,就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整个工人阶级要有知识,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每个成员要有知识。如果慢吞吞、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我们就没有时间工作。要学会尽可能节约时间。
  历史事实是,俄国(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最先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并且已把这面旗帜打了五年之久。如果它今后还想继续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地,它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物质基础。为此它就必须拼命地“毫不停息”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精力。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的生活方式要求这种节约。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占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他们只有把业余时间用来自学,而他们的这种时间却很零散。
  总之,目前的历史性时刻,俄国的特殊地位,学生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要竭力节省时间和精力。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必须:
  1)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2)为自己创造最顺利的工作条件;
  3)掌握读书的必要技巧;
  4)正确选择学习材料;
  5)合理分工;
  6)从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观点出发,拟定集体工作的形式;
  7)具备必要的参考书和指导书。
  先从安排时间谈起。
  不言而喻,如果我们想有效地利用时间,我们就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我们的时间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只有上班或上工厂,我们才是按钟点,其余的时间都是随便度过的:有时是去找好朋友聊天;有时是捧一本无聊的小说躺在床上看;深夜还吵吵闹闹,让时间白白浪费掉,等到拿起一本正经有用的书去看时,却已困倦不堪,只好点燃一根烟,驱赶睡意,这时,书又扔在一边,开始与同事谈话、争论,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上怎么也起不了床,浑身一点劲也没有,像散了架似的。
  外国人比较懂得时间的价值。一些科学家、文学家和教授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按时睡觉,黎明即起,趁早上头脑清醒时工作,尽量少串门,严格安排时间。他们起床、工作、进餐、休息、就寝都有固定时间,从不更改。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持久不衰。
  我们看看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作家是如何支配自己时间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就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吧。他写了很多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似乎他的写作完全取决于情绪,实际上,他的时间是经过严格安排的。他每天上午写作,工作很紧张,反复修改同一篇作品。作家不可能与世隔绝:他要经常与人接触,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列夫·托尔斯泰抽出一定的时间与人交往。然后,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等等。谢尔盖彦科写的《列夫·托尔斯泰生活和工作侧记》一书,很好地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这方面的生活情况。
  法国作家左拉的工作情况也是如此。左拉写了大量小说,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左拉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他也像托尔斯泰那样,每天上午写作,其余的时间则用来研究他所写的那些社会阶层。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伟大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的创作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他花了大量时间来弹钢琴,很严格安排自己的时间。
  一些在实验室里与微生物打交道或在解剖室工作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医生、科学家,他们安排自己的时间更为严格。您不妨读一读有关爱迪生、路易·巴斯德和其他著名思想家工作情况的书。著名的外科专家柯尔即使到了晚年,也严格支配自己每天的时间,按时就寝,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打网球,好让手在做手术时刚劲有力。
  这样的例子何止万千。凡是想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应该非常珍惜、严格安排自己的时间。
  合理地安排工作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尽可能创造良好份工作条件。
  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使头脑清醒,不能过度疲劳。疲劳不堪的人工作起来速度既慢,效果也差。最佳工作时间当然是早上。正常的人在早上工作的效果最好。当然,如果要很早去上班,那就很难在早上安排学习。但是,如果工作是上午十点、十一点才开始,那就一定要把早上的时间利用起来。不过有人往往由于睡得太晚而不能早起,那就应该尽量改变这种生活习惯。晚上学习令人感到疲倦,为了驱赶睡意,人们往往喝浓茶、抽烟、展开争辩,结果很快就疲劳过度了,工作效率随之下降。
  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在空气新鲜的环境里工作。要使头脑正常和有效工作,就需要使心脏的工作正常、均衡,为此就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房间里不能太闷或太热。学习前要开气窗或窗户,使室内空气清新。烟雾弥漫的房间对学习的影响极坏。
  还有一个良好的条件就是工作时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周围有人大声喧哗、高谈阔论,随时都有人向你问这问那(尽管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是很难学习的。要学会照顾别人,让人安宁。当别人学习时,不要吵吵嚷嚷,吹口哨,高声谈话。要使自己养成在图书馆或俱乐部学习的习惯。图书馆里没有什么东西使你学习时分心。此外,在图书馆学习随手可以取用百科词典、参考书、地图册、教科书,这些东西都是认真读书时经常要用到的。
  诚然,一个人有时可能是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喧嚣和忙乱中学习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他所读的书或干的工作使他入了迷,以致他无暇顾及周围的情况。阿基米德是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家、几何学家,有一个关于他的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他沉醉在他的几何图形里,甚至当敌人进了他的房子,朝他跟前走去时,他还说:“别碰坏了我画的圆。”不是任何人和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这样全神贯注,不为周围的情况分心的,因此,如果外界没有什么干扰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同时,为使学习能顺利进行,还必须不受别的思想的影响,别像普希金笔下的欧根·奥涅金那样:

  他的两眼盯在书上,
  但是思想飞到了天边……

  正因为如此,所以说,最好还是早上学习。昨天的印象经过一夜之后已渐淡漠,而新的印象还未产生,暂时还没有什么东西来破坏内心的平静。如果没有必要的平静和学习所必需的情绪,就要尽力为自己创造这种平静,培养这种情绪:或者在房间里快步走几圈,开始哼哼什么曲子,进行某种回忆,读几页最喜爱的作者的书或者采取其他某种类似的方法。
  为使学习顺利进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没有这种技巧就无法读书。
  这种技巧包括:能读、写、算,会看地图等等。要养成快速大量默读的习惯,养成做简明扼要的笔记的习惯,对书本提出一定要求的习惯。
  为什么需要养成上述这些习惯呢?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习惯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解放而用于思考。动物的大部分动作都是无意识的。人刚生下来时,神经中枢并没有专司无意识动作的现成器官。
  “但是,成人的无意识器官却很多,而且大部分是通过艰苦劳动形成的。如果我们的行动没有通过训练而完善,而习惯又没有减少神经和肌肉能量的支出,那这种人的处境就是很悲惨的。所以,孟德斯里⑩说:
  ‘如果动作经过重复还未变得容易一些,如果每次对这一动作的重复需要意识一再的指引,那么,显然就不可能有任何发育上的进步,而我们整个的日常生活活动就会局限于一两个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整天就只会穿衣脱衣,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到穿着上;每次洗手或扣钮扣他都会感到困难,就像小孩子第一次做这种事一样。最后,一些无效的努力使他深为苦恼……’
  然而,正如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同时会带来一点疲劳一样,意志的自觉努力在这方面近似机械的或基本是无意识的行动,很快也会使我们疲倦”⑪。
  我们知道,一字不识的成年人学习把字母连写是多么难;还有,识字不多的人签名是多么难,他要花很长时间、费很大力气才能把名字写上。不消说,当这些事情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时,他是不可能去钻研读物的含义的。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克服技术困难上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应当培养一定的技巧,达到熟练的程度。否则就不可能进行认真的阅读。
  上面我们已经谈了:从节省时间和精力的角度看,选择学习材料具有何等的作用。下面我们把已讲过的话略加重复。
  学习要量力而行:所选的书起码文字上要能看得懂,不要选择那种需要相当高的水平才能看得懂的专业书,如果实在需要读这种书,那首先就得掌握必要的知识。读一本啃不动的书就等于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中,只需要学习那些特别重要的、对理解周围环境和改造这种环境有用的知识。工人和农民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各种没有重大意义的知识。
  当然,应该按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好的书,因为这种书能全面地、深刻地、正确地讲清这个问题。最后,应该从最感兴趣的问题读起,逐步扩大学习范围,把有关的重要领域纳入,围绕一个基本核心来组织全部新获得的知识。
  还要培养自己按预定的计划进行工作的能力。
  学习经验不足的人往往往漫无目的,一会儿读这本书,一会儿读那本书;一个题目未掌握好,又换了另一个题目。这种学习方法收效甚微,也很不经济。不要乱学一气,要有一定的目的,而且这种目的要很明确具体,不能是遥远的、不着边际的。比如说,有一个人想研究资本主义。这个题目太大。为了达到目的,就要把这个总题目分为许多比较小的题目,然后从中选出一个题目,比如说,现代资本主义。然后还要把这个题目划小。例如,开始研究某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的现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再缩小范围,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只有把这个具体的题目弄懂之后,才能转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的具体题目上去,同样,把这个问题掌握之后,再搞别的问题。这是掌握相当大的题目的一种最经济的办法。当然,要制定出这样的计划,就必须对整个题目的总的概念有一些了解。
  美国著名工程师泰罗在谈到劳动组织时指出,应该给每个职员、每个工人一定的具体任务。泰罗说:“水平越低的人,知识越差的人,就越是要给他提出比较简单和比较近期的目标。任何一个教师都不会想到让一个10岁的儿童研究某个问题,学习某本书。他只给儿童布置一些很容易的任务:读哪一页的哪首诗,哪篇故事。一本教科书是分成许多部分去掌握的。”
  泰罗的这个意见完全正确。初次读书的人,只能给自己提出力所能及的、不复杂的、最近期的目标。只有通过这种办法他才能完成总的任务。
  要初学者制定学习计划,这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因为他不清楚他所学习的这一材料的分量和这一总题目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比较了解总题目的同志应该给初学者以帮助,或者是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参考书。各个训练班的学员在这方面有一些很有利的条件,就像农民所说的“可以吃现成饭。”他们的学习计划已由训练班的领导拟好了。这当然要省事得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初学者也是很有好处:他可以不走冤枉路。但是,如果一个读者养成了自己定计划的习惯和提出近期任务的习惯,他就比训练班的学员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为他可以定一个比较适合自己个人情况、符合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计划。
  现在再谈谈下面这个问题:怎样学习更有效——是个人学还是小组学?
  这就要看小组的学习是如何安排的。如果小组的成员学习很自觉,按时来上课,大家都能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特别是如果小组里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人时——这种情况下小组学习就更有效。集体学习可以节省时间。应该从每个人的力量出发而有所分工,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大多数人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讨论可以提高大家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大家的思想。此外,集体学习可以加强督促,使学习能稳步前进。正因为这样,我们极其重视小组学习。当然这是指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如果小组的成员经常迟到缺席,在家里也不去看学习材料,只是在小组里夸夸其谈一通,而不认真地进行任何独立作业,那就最好退出这种小组一个人去学。
  但是,不管是小组学还是个人学,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人都必须准备各种必要的教材和指导书,使学习走上正轨。需要有一本通俗的政治词典;还需要一本通俗的百科词典,参考书目(指出每本书的内容,具有什么水平才能读懂);还要一本学习计划汇编,把学习各门知识、适应不同程度的人需要的学习计划编入其中。要岀版一些学习最重要的知识的指南,这种指南要给独立学习提供较大的余地,指岀对某一问题如何进行自学。如果有了这些材料,就会使自学更有成效。




[1] 指1922年,——原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