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克鲁普斯卡娅 ->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

论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



  1842年的《莱茵报》上,刊载了马克思早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话涉及到儿童。我们研究不同年龄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对这几句话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马克思在文中写道:
  “小孩称呼自己往往不用‘我’,而用自己的名字:‘乔治’等等。”[1]
  大多数家长都会同意:马克思的这一观察十分正确。
  他接着写道:“空间,这是第一个以自己的量使小孩敬畏的东西。空间是小孩在世界上遇到的第一种量,因此,小孩以为身材高大的人就是伟人……”[2]
  我读过马克思这番话之后,看了我国儿童画的一些图画,找到了大量证据来证实马克思的这种观点。群众大会上的列宁、伏罗希洛夫往往被画成高大的伟人,而四周的群众则画得很矮小,是一群侏儒。
  马克思注意到儿童往往把“伟大”与“庞大”混为一谈,这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儿童的图画。谁要看看这些画上所反映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概念,谁都会大为惊讶的。
  我曾多次翻阅过7岁儿童、入学前预备班[3]的学生的笔记本。儿童在图画中很好地反映了他们对劳动的理解。
  头几页画的人,双手交叉在胸前。后来他画的人就已把两手分开了,而且两手都握着不同的东西:有时手里提着桶,有时拿着扫帚。后来,双手开始出现铲和锹。再过了一段时间,画的是一个人站在拖拉机旁,一手握着方向盘。最后,画的是一辆汽车和一个人,这个人坐在车内,双手扶着方向盘,正驾驶汽车。
  学龄前儿童图画中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力,往往令人十分吃惊。
  学龄前儿童思考事情总是特别具体,他们喜欢通过生动的形象来想问题。他们十分重视颜色。如果您对学龄前儿童讲话,给他讲故事,说有一个小姑娘穿了一件玫瑰色的连衣裙,要是您下一次改口说是穿的天蓝色的,他就会不满意地打断您的话:“不对,不对!她穿的是玫瑰色的,你怎么忘了。”
  他们的思想非常具体,这使他们很难理解词的转义。
  “妈妈,以前不是说,列宁是红色的吗?''
  “是的,是红色的。”
  “可我刚才到卡佳那儿去的时候,看见他塑的列宁像,是白色的,用的是石膏。我说,这恐怕不行吧?列宁是红色的,不是白色的。”
  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的某种年龄特征。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喜欢模仿。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模仿是掌握的手段。同样,学龄前儿童可以多次听同一个故事、同一首诗,而兴趣依然不减。他虽早已会背了,却还要您一讲再讲。
  学龄前儿童往往把从大人那儿听来的东西一再重述,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大人们觉得很惊奇,他的孩子怎么能讲得这样有条理,其实大人们是没有察觉,孩子们并不懂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做父母的尤其察觉不到这点。成年人往往把沉思型的儿童看作水平低下的人,其实这种儿童只是力图把他听来的东西加以思考,而有时之所以未能及时加以表述,只不过是他找不到合适的词句。与此同时,人们往往把那些重复别人的讲话却不理解其意的孩子看作聪颖过人的儿童。
  这样一来,往往不是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就是对他们的力量估计过高。
  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教师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引导儿童的兴趣,不善于对待儿童,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不懂得向儿童讲什么、怎么讲,不明白让儿童干什么。
  在后一种情况下,是教师把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等同起来,向他们讲一些他们根本听不懂的东西。
  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我们不懂得学习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后一种情况下,是我们采用了学龄前儿童接受不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在组织游戏,安排阅读、旅行和布置劳动时,必须切合儿童的发展水平。
  无论是福禄培尔的经验,还是蒙台梭利的经验,还是我们苏联多年的经验,在学习时都要持批判态度,这样才能使拟定的学龄前儿童的教学大纲具有生命力,具有趣味性,并能照顾儿童的知识水平和兴趣。
  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要抓紧进行。



* 第一次载于:娜·康·克鲁普斯卡雅著《学前工作》文集,莫斯科,1938年。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页。

[2] 同上书,第37页。

[3] 预备班:为升入一年级的7岁儿童开设的教学班,设置于1926~1927年;1929年8月16日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指令使之合法化,一直到30年代中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