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 -> 《论列宁》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历史的一页

克鲁普斯卡娅

李永全译 黄有自校


  俄语原文来自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1979年俄文第4版)第11-16页。
  中译文来自《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5辑。
  本文在《论列宁》第一版中译本未发表过,原文经列宁校订过,并作了增补和修改。


  列宁回来的那天,在迎接他的老同志中,有一个名叫瓦西里·安德烈也维奇·舍尔古诺夫的双目失明的工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老战士,许多彼得堡的无产者都很熟悉他的名字。在彼得堡,列宁同舍尔古诺夫一起同心协力地开始了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实际工作。这是1894年的事(列宁第一次被捕是在1887年,但实际上他是从1894年开始搞群众性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当时还没有举行过工人集会和游行示威,还没有建立党的委员会,也没有建立党(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898年召开,代表大会结束后,大会代表——总共只有几人——几乎全部被捕),仅仅有一些有觉悟的工人。舍尔古诺夫在涅瓦关卡外工人中积极地进行组织和宣传工作,于是他就把这些为数不多的、有觉悟的工人组织成一个小组。列宁每逢星期天都要到工人小组来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向工人同志们介绍马克思主义基础。当时,关于创办社会民主主义报纸的问题还没有提出来。大家决定发一份传单。传单由列宁起草,工人小组共同进行了讨论和修改,用胶版印刷了四份,然后散发到谢米扬尼柯夫工厂。伊万·瓦西里也维奇·巴布什金积极参加了所有这些工作。他的名字俄国工人是应该知道的。他是谢米扬尼柯夫工厂的工人,是当时最有觉悟和最积极的工人之一。彼得罗夫斯基代表常常说,巴布什金和一个名叫彼得·莫罗佐夫的彼得堡工人是自己最早的老师。后来列宁同伊万·瓦西里也维奇讨论过关于去国外以及在国外创办秘密报纸《火星报》的计划,要使俄国工人能够听到自由的声音,能够有自己的、用阶级观点阐述时事的报纸。伊万·瓦西里也维奇非常积极地参加了《火星报》的工作,他在整个莫斯科工业区组织工人通讯,写得最多的是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奥列霍沃—祖耶沃等地。由于他的努力,这些地区的工人开始把《火星报》看作自己的报纸。不久,巴布什金被迫转入地下,随后去叶卡特林诺斯拉夫,在那里被捕,后来越狱逃到国外去找《火星报》编辑部,因此他又重新投入工作,此后又被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1905年就在西伯利亚,在掘好的坟坑旁,和另外七个同志一起惨遭讨伐队的枪杀。这就是最初在彼得堡同列宁并肩战斗过的巴布什金同志不幸的遭遇。
  1895年,列宁曾去国外会见“劳动解放社”,同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和查苏利奇研究今后的工作安排。他因在彼得堡从事社会民主主义工作以及试图在彼得堡创办秘密报纸而被逮捕。他在狱中写了一些通俗的小册子并把它们传出监狱。在西伯利亚,他继续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写文章和团结同志。在那里,他同另外十七名被流放的社会民主党人一起对当时广泛流传的关于工人运动的任务的论述,即库斯柯娃和普罗柯波维奇写的所谓《信条》进行了驳斥。这个《信条》宣扬的观点是:工人只应当进行经济斗争,政治领导权应该交给知识分子。当时的“火星派”同这个相当流行的观点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900年,列宁去国外,要在那里同马尔托夫、波特列索夫和“劳动解放社”一起创办工人的秘密政治报纸《火星报》。关于《火星报》的意义,在这里不必多谈。《火星报》创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除巴布什金外,还有其它一些著名的工人参加了《火星报》的工作,其中有,喀普里学校的组织者米哈伊尔,扎沃斯基,他先是前进派的,后来成了布尔什维克。由于《火星报》的努力,1903年召开了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党纲,与此同时党内也发生了分裂。从现象上看,分裂是由于党章第一条(什么人可以成为党员)和中央机关的选举而引起的,但是,实际上问题却在于:党是实行旧《火星报》过去实行的积极的革命政策,还是采取妥协、应变的政策,而放弃彻底的阶级政策。党的历史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引起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斗争的原因。
  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五十名代表中,只有三个工人,当时都是布尔什维克;一个就是彼得堡工人绍特曼,现在仍然很积极地从事党的活动,是一位有名望的党员。
  列宁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捍卫的关于土地问题的观点,在他的《给农村贫民》这本通俗小册子中又得到了发挥。
  不久,孟什维克把持了《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开始创办(也是在国外)工人的报纸《无产者报》。
  1904年和1905年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无产者报》每月收到近三百封来信,其中绝大部分是工人的信。
  1905年12月,列宁回到俄国,在国内继续进行他在国外进行的团结先进的、觉悟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启发广大群众的自觉性的工作。但是,回到俄国后,他公开活动的时间只有两天。沙皇政府就立即组织人搜捕他。列宁不得不经常更换身份证,到别人的住宅借宿。1907年,他被迫迁到芬兰的库奥卡拉,在那里经常同党的工作者和党的组织一起举行会议。到了1908年,又不得不由“近”侨居转为“远”侨居,又从芬兰迁到了瑞士。
  反动的年代是很艰难的。党逐渐转入地下,知识分子纷纷逃跑、叛变,坚持下来的队伍受到机会主义的包围。在这种情况下,要捍卫党的革命性,不得不进行最激烈的派别斗争。在惨遭破坏的年代,不应该收起从前的旗帜,而应该把它高高举起。正是当时形成的这种政治形势和捍卫路线的必要性引起了贯穿俄国社会民主党历史的尖锐的派别斗争。俄国小资产阶级阶层特别庞大,小资产阶级常常是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但是不坚决、动摇不定,在遇到阻力时容易退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队伍里,夹杂了不少充满这种小资产阶级心理的成分。要坚持无产阶级先进部队的观点,必须同这些动摇的、不坚定的分子作斗争。
  1910年,在彼得堡创办了布尔什维克周报《明星报》。是由第三届国家杜马代表波列塔也夫创办的。他对日报《真理报》的工作也进行了整顿。这是他的巨大功劳。他参加了现在的《真理报》总务委员会[1]。从波列塔也夫的一封叙述沙皇政府围剿《真理报》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真理报》当时所处的环境。警察每天晚上都要到报社来。情况相当严重,以致职员和校对员谁也不愿晚上
  留在《真理报》社。波列塔也夫不得不利用他这个杜马代表不受任何检查的权利,整夜呆在《真理报》社,并且由他的十岁的小儿子担任校对员。波列塔也夫在信中说:“工人们总是等头几份《真理报》印好以后,在警察到来之前把报纸带出印刷厂,——后来警察来了就砸铅版,于是我和米嘉就去睡觉……”
  连纳事件激怒了人民群众。自发运动的爆发表明,虽然在反动年代有大批知识分子离开了党,但群众的阶级自觉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他们的斗争意志得到了锤炼。群众成长起来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把《真理报》的任务也承担了起来。工人们使它成为自己的报纸。报纸是靠工人们的筹款来办的,工人们散发报纸,为报纸撰稿,为报纸物色随时准备坐牢的编辑。任何奸细行为都抹煞不了《真理报》的工人性质,都破坏不了工人的事业。
  第四届杜马社会民主党工人党团为唤醒工人的觉悟,为组织工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是奸细行为所不能一笔勾销的。尽管在它的队伍内部出了叛徒马林诺夫斯基,尽管它的成员每前进一步都受到奸细的监视,但彼得罗夫斯基、穆拉诺夫、巴达也夫、沙果夫、萨莫伊洛夫的忘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们一心扑在党的工作上,肩负着几乎难以胜任的重担。但是难道可以轻视他们的工作对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吗?
  为了做到经常为《真理报》撰稿和更切合工作实际,中央机关报编辑部迁到了奥地利的克拉科夫。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每天为《真理报》撰稿,彼得堡和外省的工作人员络绎不绝地来到克拉科夫共同讨论党的事务。
  战争爆发了。《真理报》被封闭,列宁被奥地利当局逮捕,被怀疑是俄国间谍。后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出面干预,它指出控告国际成员(列宁1907年至1912年是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成员)犯间谍罪是荒谬的,列宁才被释放。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一到瑞士就立即表明了国际主义观点,并在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加以阐述;他们指出当前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并尖锐地批评了一些社会民主党人(俄国的、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等)所持的立场,批评他们站到本国政府方面而放弃阶级观点的作法。他们在国际里同战争给社会民主党队伍带来的思想上的混乱进行了最坚决的斗争,并竭尽全力团结那些忠实于国际的旗帜的各国社会党人的力量。俄国革命的消息一传到瑞士,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即回俄国去,以便在那里继续从事他们为之献身的工作并在自由俄国的条件下捍卫自己的观点。但是,不久便弄清楚了,要取消英国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有的侨民就打算通过瑞士的同志搞一张途经德国的通行证。
  当然,德国政府在发给通行证的时候所考虑的是,革命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大的不幸,而国际主义者—革命家回到俄国后将加剧这个不幸。一切资产阶级政府都是这样看的。社会主义者则不这样看,他们并不受资产阶级政府的观点的约束。因此,不管德国政府在这方面出于何种考虑,布尔什维克仍然决定利用取道德国的机会。5月9日星期二,有二百多名侨民从瑞士途经德国归来,其中有孟什维克领柚马尔托夫、社会革命党领袖纳坦松等人。这次回国再一次表明,从瑞士到俄国,除了取道德国外,别无其他可靠的途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消息报》(4月5日第32号)登载了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关于他们取道德国一事的报告,并列举了两个中立国(瑞士和瑞典)的一些社会主义者的姓名,这些社会主义者亲笔签字证明,取道德国是迫不得已的,同德国政府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联系。[2]
  彼得堡无产阶级举行了隆重的大会欢迎列宁归来,因为他们了解列宁过去所从事的活动,知道他回国斗争的目的。整个资产阶级,一切黑暗势力穷凶极恶地向列宁扑来。他们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起来反抗当局的人民群众所怀有的全部仇恨都发泄到列宁身上。对于他们来说,列宁本身就是政权转到工人手中的体现,这对整个现存制度和不久前还享有一切特权的脑满肠肥的统治者是一个严重的威胁。4月21日在涅瓦大街上,头戴圆顶礼帽的人物、阔阔气气的大学生和衣着华丽的妇人比比皆是,他们怀恨在心,提心吊胆地注视着示威的工人群众;凡是目睹这种情景的,都会清楚,这帮落水的家伙使劲抓住临时政府不放,就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这些人奔走相告,说什么列宁用德国的黄金收买了所有支持他的工人。这。不是说,德国政府不仅收买了列宁,而且还收买了所有的工人吗?有个面孔通红、肥肥胖胖的戴圆顶礼帽的家伙怒气冲冲地喊道:“打倒这些该死的社会主义者”。这是阶级与阶级的对峙!列宁一直同他毕生为之冲锋陷阵的阶级站在一起。



注释:

[1] 1917年5月

[2] 黑体字是弗·伊·列宁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的文中加的一段话(见《列宁文稿》第2卷第361页)。



感谢 佐仓绫奈 收集、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