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16卷

反军国主义的宣传和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团体

(1907年10月8日〔21日〕)



  众所周知,在斯图加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上,讨论了军国主义问题,同时,与之相联系也讨论了反军国主义的宣传问题。在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有一处提到,代表大会认为劳动阶级的责任是“促使工人青年受到各民族兄弟般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教育,促使他们具有充分的阶级自觉”。代表大会认为,这是使军队不再成为统治阶级手中可以任意支配的、随时能用来反对人民的盲目工具的保证。
  在现役士兵中进行宣传是极为困难的,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军营生活、严密监视、很少外出,这一切使士兵和外界交往极端困难;军事纪律、令人不可思议的残暴的机械式训练,使士兵感到畏惧;军事长官竭力要把“灰色畜生”头脑中的活的思想和人的感情统统打掉,向他们灌输盲目服从的心理以及对“外部的”和“内部的”敌人毫无理性的疯狂的仇恨情绪……士兵们与世隔绝,孤独、愚昧而又胆怯,头脑里塞满了对周围事物极其荒谬的看法,接近他们要比接近役龄青年困难得多,后者生活在亲友中,共同的利益把他们与亲友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工人青年中进行的反军国主义的宣传,到处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具有巨大的意义。作为自觉的社会民主党人参加军队的工人,对当权者来说是靠不住的。
  欧洲各国全都有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团体。在有些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这些团体都是担负着党的重要工作的庞大组织。当然,青年团体的主要宗旨是自学,是树立明确严整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不过与此同时,青年团体也在进行实际工作。他们在为改善学徒的生活状况而斗争,努力保护学徒不受老板贪得无厌的剥削。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团体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用于反军国主义的宣传。
  为了这个目的,青年团体努力与青年士兵建立密切的联系。做法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工人还没有当兵的时候,他参加青年团体,交纳会费;当兵以后,青年团体继续和他保持经常的联系,定期给予少量的资助(这在法国叫作“士兵小捐”),这种资助尽管本身数目很小,对他却有重要意义。而从士兵这一方面来说,则有义务定期向青年团体报告他所在军营内发生的一切,谈他自己的感受。这样,士兵在入伍以后,也不会同他原来所在的那个组织失去联系。
  士兵总是被尽量赶到离家乡远一些的地方去服役。这样做的用意是要使士兵和当地居民没有任何共同的利益,使他感到自己和当地居民漠不相关。这样就较为容易强迫他服从命令——向群众开枪。工人青年团体努力消除士兵和当地居民之间的这种隔膜。各青年团体之间是互有联系的。原是自己家乡青年团体成员的士兵一到新的城市,当地的青年团体就把他当成期待已久的客人来欢迎,使他很快和当地居民休戚相关,青年团体对他尽量帮助。他不再是异乡人,外来人。他还知道,如果他发生了什么不幸,肯定会得到帮助和支持。他意识到这一点,就勇气倍增,他在军营里就敢作敢为,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和青年士兵的密切联系,使青年团体有可能在士兵中进行广泛的反军国主义的宣传。这种宣传主要是借助反军国主义的书刊来进行的。青年团体大量出版和发行这种书刊,特别是在法国、比利时以及瑞士、瑞典等国。书刊的内容多种多样:印有反军国主义图画的明信片,士兵反军国主义的歌曲集(其中有许多歌曲在士兵中颇为流行),《士兵手册》(在法国发行量达10万份以上),各种各样的小册子、号召书、传单;为士兵出版的周报、周刊、双周报、双周刊和月报、月刊,其中有的还附有插图。《军营报》、《新兵》、《青年士兵报》、《皮尤皮尤》(青年新兵的亲昵外号)、《前进报》都发行很广。例如在比利时,《新兵》和《军营报》的发行量均达6万份。在招募新兵时,杂志出版得特别多。士兵报纸的专号分别按所有新兵的住址寄给他们。反军国主义的书刊给士兵送进军营,在街上递给他们,士兵在咖啡馆、小饭馆,凡是他们所到之处,都能得到这种书刊。
  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团体特别关心新兵。为他们隆重地送行。招募新兵的时候,要在城里组织游行。例如在奥地利,穿着丧服的新兵在送葬乐曲的伴奏下穿过全城。一辆用红布装饰起来的车子行驶在他们前面。墙上到处贴满红色标语,上面印着大字:“你们决不向人民开枪!”还举行欢送新兵的晚会,会上发表激烈的反军国主义的演说。总之,用一切办法唤起新兵的觉悟,预防他们受到军营里不择手段地灌输给他们的那些思想感情的毒害。
  社会主义青年的工作没有白做。在比利时,士兵中已经有近15个士兵团体,这些团体大多靠拢社会民主工党,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团2/3的士兵组织起来了。在法国,反军国主义的情绪十分普遍。在敦基尔欣、克勒佐、隆维、蒙索莱米讷发生罢工期间,调去镇压罢工工人的士兵声明,他们同罢工工人站在一起……
  军队中的社会民主党人日益增多,军队愈来愈不可靠。一旦资产阶级不得不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面对面进行较量,军队将站在哪一边呢?社会主义工人青年正全力以赴,怀着青年所特有的满腔热情,努力争取做到使军队站在人民一边。


载于1907年10月8日《前进报》第16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16卷第114—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