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24卷 
 俄国的罢工[125] (1913年12月14日〔27日〕) 
 西欧大部分国家正式的罢工统计建立的时间不长,才10—20年,而俄国仅仅从1895年才开始有罢工统计资料。我国官方统计的主要缺陷是压低罢工人数,统计对象也仅仅是工厂视察机关所属的各企业的工人。至于铁路工人、采矿工人、电车工人、纳消费税的企业和采矿等企业的工人、建筑工人、农业工人均不在统计之列。
 下面就是俄国建立罢工统计以来的一般材料:
 
 
 
| 年代 | 罢工次数 | 罢工工人人数 |  |  | 共计 | 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 共计 | 占工人总数的百分比 |  | 1895 | 68 | 0.4 | 31195 | 2.0 |  | 1896 | 118 | 0.6 | 29527 | 1.9 |  | 1897 | 145 | 0.7 | 59870 | 4.0 |  | 1898 | 215 | 1.1 | 43150 | 2.9 |  | 1899 | 189 | 1.0 | 57498 | 3.8 |  | 1900 | 125 | 0.7 | 29389 | 1.7 |  | 1901 | 164 | 1.0 | 32218 | 1.9 |  | 1902 | 123 | 0.7 | 36671 | 2.2 |  | 1903 | 550 | 3.2 | 86832 | 5.1 |  | 1904 | 68 | 0.4 | 24904 | 1.5 |  | 1905 | 13995 | 93.2 | 2863173 | 163.8 |  | 1906 | 6114 | 42.2 | 1108106 | 65.8 |  | 1907 | 3573 | 23.8 | 740074 | 41.9 |  | 1908 | 892 | 5.9 | 176101 | 9.7 |  | 1909 | 340 | 2.3 | 64166 | 3.5 |  | 1910 | 222 | 1.4 | 46623 | 2.4 |  | 1911 | 466 | 2.8 | 105110 | 5.1 |  | 1912 | 1918 | ? | 683361 | ? | 从下面一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这些数字被压得多么低。普罗柯波维奇先生这位小心谨慎的作家援引了1912年的另一个数字:683000个罢工工人,“按另一种算法得出,工厂企业中有1248000人,此外不属工厂视察机关监督的企业中还有215000人”,也就是说总共有1463000人,差不多达到1500000人。
 经济罢工(从1905年起)的数字如下:
 
 
 | 年 代    罢工次数     工人数 1905      4388      1051209
 1906      2545      457721
 1907      973      200004
 1908      428       83407
 1909      290       55803
 1910      214       42846
 1911      442       96730
 1912      702      172052
 
 | 
由此可见,俄国罢工的历史很明显地划分为4个时期(且不谈80年代,当时爆发了著名的莫罗佐夫工厂罢工,就连反动的政论家卡特柯夫也说那次罢工是在俄罗斯出现的“工人问题”[126]):
 
 
 | 每年平均罢工人数 第一时期(1895—1904年),革命前时期        43000
 第二时期(1905—1907年),革命时期        1570000
 第三时期(1908—1910年),反革命时期        96000
 第四时期(1911—1912年),开始活跃的当前时期   394000
 
 | 
总的说来,整个18年间,我国每年平均罢工人数是345400人。德国在14年间(1899—1912年)平均罢工人数是229500人,英国在20年间(1893—1912年)平均罢工人数是344200人。为了具体地说明俄国罢工同政治历史的联系,我们列出1905—1907年的材料,一年分四个季度:
 
 
   从下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俄国各个地区工人参加罢工的情况:
 
 
 
|  |  | 罢工人数(单位千) |  | 各工厂区 | 1905年各工厂工人的人数 (单位千)
 | 10年(1895—1904年)的总数 | 1905年一年的人数 |  | 圣彼得堡区…………………… | 299 | 137 | 1033 |  | 莫斯科区……………………… | 567 | 123 | 540 |  | 华沙区………………………… | 252 | 69 | 887 |  | 三个南方地区………………… | 543 | 102 | 403 |  | 共计 | 1661 | 431 | 2863 | 由此可见,彼得堡和彼得堡区(包括里加)以及波兰明显地占首位,莫斯科较为落后,南方则更为落后。
 各主要的工业部门罢工工人分布情况如下:
 
 
 
|  | 罢工人数(单位千) |  | 生产类别 | 1904年各工厂 工人的人数
 (单位千)
 | 10年(1895—1904年) 的总数
 | 1905年 一年的人数
 |  | 五金工人……………… | 252 | 117 | 811 |  | 纺织工人……………… | 708 | 237 | 1296 |  | 印刷工人、木器工人、制革工人和化学工业工人………………… | 277 | 38 | 471 |  | 陶器工业工人和食品制造业工人…………… | 454 | 39 | 285 |  | 共计……… | 1691 | 431 | 2863 | 由此可以看出五金工人所起的先进作用,纺织工人较为落后,其他部门工人更为落后。
 按罢工的原因,可进行下列分类(1895—1908年这14年中):参加政治罢工的占59.9%;为工资而罢工的占24.3%;为工作日而罢工的占10.9%;为劳动条件而罢工的占4.8%。
 我们根据罢工的成功与否作了如下分类(其中参加以妥协告终的罢工的人数平分后分别加到胜利者和失败者的人数上去):
 
 
 
参加经济罢工的人数(单位千)10年(1895—1904年的总数
|  | 10年(1895—1904年)的总数 | 百分比 | 1905年 | 百分比 | 1906年 | 百分比 | 1907年 | 百分比 | 1911年 | 百分比 | 1912年 | 百分比 |  | 胜利者…… | 159 | 37.5 | 705 | 48.9 | 233 | 50.9 | 59 | 29.5 | 49 | 51 | 55 | 42 |  | 失败者…… | 265 | 62.5 | 734 | 51.1 | 225 | 49.1 | 141 | 70.5 | 47 | 49 | 77 | 58 |  | 共 计 | 424 | 100.0 | 1439 | 100.0 | 458 | 100.0 | 200 | 100.0 | 96 | 100 | 132 | 100 | 1911年到1912年这段时间的材料不完全,因此同上面的材料不完全可比。
 最后,我们还要列出一些有关罢工分布情况(按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所在地点)的简略材料:
 
 
 | 在各类企业每100个工人中的罢工人数 企业类别     1895—1904年    1905年一年的数字
 即10年的总数
 20个工人以下的      2.7         47.0
 21—50个工人的      7.5         89.4
 51—100个工人的      9.4        108.9
 101—500个工人的     21.5        160.2
 501—1000个工人的    49.9        163.8
 1000个工人以上的     89.7        231.9
 
 | 
 
 | 城市内和城市以外所举行的罢工的百分比 城市内      城市以外
 1895-1904年……………  75.1       24.9
 1905年 …………………  85.0       15.0
 
 | 
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罢工运动中大企业居多数,而农村工厂则比较落后。
 
 
 
 | 载于1913年12月14日(27日)圣彼得堡波涛出版社出版的历书《1914年工人手册》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4卷第214—218页
 
 | 
 
 注释:
 
 [125]《俄国的罢工》一文是为袖珍历书《1914年工人手册》写的。历书由布尔什维克党的波涛出版社于1913年12月14日(27日)出版,刊载了一些有关俄国工人立法、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政党、社会团体和联合会以及报刊等等方面的必要信息,提供了马克思、奥·倍倍尔、斐·拉萨尔、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小传(附有画像)。历书被沙皇政府当局宣布查禁,但是警察局还没有来得及没收,初版5000册就在一天之内销售完了。1914年2月出了《手册》的修订第2版。为了应付书报检查,第2版作了一些删改,并增加了新的材料——自修书目索引。《工人手册》总共发行了20000册。——[224]。
 [126]指反动政论家米·尼·卡特柯夫写的关于审判1885年1月莫罗佐夫工厂即尼科利斯科耶纺织厂的罢工参加者的文章。这次审判暴露了工人们所受的骇人听闻的剥削和压迫。法庭将关于被告人是否有罪的101个问题提交陪审员解决,这些问题被一一给予了否定的回答。1886年5月29日卡特柯夫在《莫斯科新闻》第146号上写道:“昨天,从平安无事的古城弗拉基米尔传来了101响礼炮声,庆祝在俄罗斯出现的工人问题。”——[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