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33卷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银行国有化问题的讲话[83]

(1917年12月14日〔27日〕)

记录



  上一个发言人试图恐吓我们,说我们一定会走向灭亡,一定会堕入深渊。[84]这种恐吓对我们并不新鲜。代表他那一派意见的报纸《新生活报》在十月革命前就曾写道:我国的革命除了造成暴行和无政府主义骚动以外,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可见,关于我们走上错误道路的说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心理的反映,甚至同资产阶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也摆脱不了这种心理。(国际主义者喊道:“巧言惑众!”)不,这不是巧言惑众,你们常用的那种一斧头的说法,才真正是巧言惑众呢。
  在法令中规定的一切办法,无非是切实保证监督的实施。
  你们说机构太复杂、很脆弱,会把问题搞乱。这是老生常谈,尽人皆知。如果这种老生常谈只是用来阻挠一切社会主义的创举,那我们说,采取这种手法的人才是巧言惑众之徒呢,而且是有害的巧言惑众之徒。
  我们想开始检查保险箱,但是有人却以有学识的专家的名义向我们说,那里除了文据和有价证券以外,什么也没有。既然如此,那么人民代表把这些东西监督起来,有什么坏处呢?
  既然如此,这些提出批评的有学识的专家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躲藏起来呢?对于苏维埃的一切决定,他们都声明同意,但只是原则上的同意。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切妥协派的惯技,他们总是用原则上同意而实际上不同意的手段来葬送一切。
  如果你们对一切事情都有办法、有经验,那你们为什么不来帮助我们,为什么我们在困难的道路上,只见到你们在怠工呢?你们从正确的科学理论出发,但在我们看来,理论就是论证所采取的行动,使人们对行动具有信心,而不是叫人望而生畏。当然,创新是困难的,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脆弱的事物,然而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我们都应付得了。
  假如一本书除了妨碍采取新的办法,使人永远害怕新的办法,就毫无用处,那么这本书是分文不值的。
  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人会武断地说:不遭到反抗,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不用铁腕来对付旧世界,就可以获得胜利。你们在原则上也接受了这个专政,但是一旦把这个字眼译成俄文,叫作“铁腕”并应用于实际时,你们就警告说,这太不可靠了,会把事情搞乱。
  你们就是不愿意看到这只铁腕在破坏的同时也在建设。如果我们从原则转向实际行动,这无疑正是我们的长处。
  为了实行监督,我们曾经把银行家找来,同他们一起制定了他们也同意的办法,以便在实行充分的监督和报表制度的条件下领取贷款。而在银行职员当中就有关切人民利益的人,这些人说:“他们在欺骗你们,你们要赶紧制止他们直接危害你们的罪恶活动。”于是我们赶紧采取了措施。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办法。在我们中间,甚至包括有经济学识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负责实行这种办法。我们要把从事这种工作的专家召来,但是这只有当钥匙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才行。那时我们甚至能够聘请以前的百万富翁来当顾问。谁愿意工作,就敬请光临,只是不要把任何革命的创举变成一纸空文,我们是不会上这个当的。我们说出无产阶级专政这几个字是很严肃的,我们一定要实现它。
  我们本来想走同银行妥协的道路,我们给它们贷款以便向企业提供资金,可是它们却暗中策划了规模空前的破坏,实际情况使我们不得不采取另一种办法来进行监督。
  一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同志说,他们在原则上将投票赞成立即把银行收归国有,以便稍后在极短期内制定出实际办法。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草案所包含的无非是几项原则。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正等着讨论这些原则,如果现在不批准这个法令,那只会使银行采取种种措施,来加倍地破坏经济。
  立即实行这个法令,不然反抗和暗中破坏就会毁灭我们。(鼓掌,转为欢呼)


载于1917年12月16日(29日)《真理报》第216号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253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35卷第171—173页



  注释:

 [83]这个讲话是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讨论银行国有化法令时发表的。
  俄国国家银行是1971年10月25日(11月7日)在十月武装起义中被夺取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资产阶级官吏的怠工,很快就实际掌握了国家银行,并且作为国有化的过渡措施,对私营银行建立了监督。银行人员的怠工迫使苏维埃政府加速实行私营银行的国有化。12月14日(27日),按照政府的命令,工人和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的银行和信贷机构。当天,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关于银行国有化的法令》和《关于检查银行钢制保险箱的法令》。两个法令公布于12月15日(28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252号。——173。
  [84]指统一社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派的代表波·瓦·阿维洛夫的发言。他说:“你们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希望一斧头下去就解决一切,这只能破坏信贷制度的脆弱机体,降低卢布的市价,因而,我确信,除了彻底崩溃以外,不会有别的结果。”——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