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列宁全集》 -> 第38卷

在布拉古舍—列福尔托沃区非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1920年2月9日)

报道


  列宁同志在他的讲话中谈到了当今苏维埃时期的两个迫切问题:国际形势问题和劳动战线问题。
  列宁同志说,我们的红军用自己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俄国的地位,并使我们第一次战胜了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能战胜他们呢?很明显,这不单单是因为我们在前线打了胜仗,还因为我们把同我们交战的那些国家的士兵吸引到我们这方面来了。协约国派登陆部队登陆反而瓦解了自己的军队,不得不很快把军队撤走。士兵们拒绝攻打我们。单是“苏维埃政权”即劳动者政权这几个字就已经使全世界无产者感到欢欣鼓舞。
  我们通过宣传鼓动把协约国的军队争取过来了。我们战胜帝国主义者,不只依靠了我们的士兵,而且依靠了协约国的士兵对我们的同情。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证明了我们对毗邻的小国采取爱好和平的政策。英国曾通过邱吉尔的口以14国进攻威胁我们,可是进攻没有成功,因为我们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反复提出媾和建议。我们曾向爱沙尼亚建议媾和,根本没有考虑什么边界,只考虑我们不想为任何边界而使工农流血。
  封锁所以解除,完全是因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敌对各国的工人的同情。在意大利,甚至那些社会党的代表大会也一致通过决议,要求解除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恢复同苏维埃俄国的贸易关系。各个小国的资产阶级政府虽然不喜欢布尔什维克,但却深信,布尔什维克希望同它们保持睦邻关系,而邓尼金将军或其他哪位将军所勾结的那些人,一旦取得胜利,第二天就会撕毁承认弱小民族独立的一切文件。我们没有放一枪一炮就缔结了和约,为同所有跟我们交战的国家缔结和约开了头。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在苏维埃政权的和平政策面前,各国政府都必须放下武器。
  我们已经开了一扇通向欧洲的窗户,力求充分地加以利用。有人试图怂恿波兰进攻我们,但这种尝试一定会失败。不要很久,我们就会同所有的国家缔结和约,尽管他们现在说他们不承认我们。他们象怕火一样,怕布尔什维主义传染病在他们家里流行。虽然他们用一道万里长城把自己围住,但还是都染上了布尔什维主义传染病。布尔什维主义传染病就存在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这种传染病是到过苏维埃俄国并呼吸过这里的空气的法国和英国士兵带回去的。因此,我们获得了双重胜利。我们曾在所有的战线上击溃了白卫匪帮,现时正在国际范围内赢得和平。我们赢得和平不是依靠大炮,而是依靠对我们的同情。我们不仅博得了工人的同情,而且博得了弱小民族的资产阶级政府的同情。
  接着列宁同志简略地谈到劳动战线问题。
  他说,同志们,我们熬过了饥寒交迫、斑疹伤寒流行和铁路运输瘫痪的空前艰难的冬季,现在春天就要到了。我们必须在这条战线上也取得胜利。我们能在战时牺牲一切,贡献出全部优秀的战士——先进工人、共产党员和军校学员,他们奋勇当先,流血牺牲,振奋了全军士气。现在我们也要说:我们应当在这条战胜经济破坏的战线上经受住考验;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们,最真诚、最忠实、最优秀和最坚定的人们,象以前那样前进吧!要为每一列火车和每一个火车头而战斗,而斗争。我号召非党代表会议为这一任务而斗争。
  同志们,我在结束报告之前,还要稍微谈一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最近一次会议采取的措施。这次会议采取了许多措施,最近就要在报上公布,应当在各种工人集会、俱乐部、各工厂和各红军部队宣读和讨论这些措施。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重要决定中,我认为应当予以认真注意的,就是关于同我们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决定。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把我们的国家监察部这一机构改组为工农监察机构或工人检查机构的决定[77],就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措施之一。我们过去没有把专家从军队中赶走,而是给他们派去了工人政治委员,同样,我们现在也不应当驱逐旧官吏,而应当给这些资产阶级专家派去一批工人,让这些工人自己用心观察,学会做工作,把工作担当起来。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让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而这应当由非党工人去做,应当让他们在非党工农代表会议上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做。要帮助那些负担太重而过于劳累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尽量把工人和农民输送到这种机关中去。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把它做好,把官僚主义赶出我们的机关。必须让广大的非党群众来检查一切国家工作,学会自己管理。


载于1920年2月13日《真理报》第32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40卷第125—128页



  注释:

  [77]指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工农检查院条例》。随着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和行政管理任务的不断扩大,人民委员会于1919年4月12日通过法令,规定由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负责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管理各部门贯彻执行苏维埃政权的法令和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为了吸收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国家监督和国家机构的管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监察机关改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监督机关——工农检查院(参看注4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