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 -> 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
上一页 下一页 ︱ 字号:  

十二 将军们和委员①



  列宁和托洛茨基在侨居国外期间,不断地以国外的俄国革命温室中常使用的方式相互进行侮辱。托洛茨基有一次称列宁是“不择手段的人”,列宁有一次则称托洛茨基是“爱讲漂亮话的空谈家”。在共产主义发生危机的时刻,他们捐弃前嫌,共同去迎接1917年11月7日。革命后,托洛茨基担任了第二个重要职务:他的任务是快点缔结和约。1918年,当新制度受到内战威胁时,托洛茨基担任了红军的指挥工作。在革命前的年代里,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列宁与人争吵和失眠时,他容易动怒,但是在夺取政权后,列宁学会了原谅人。不过对持异见的人,他仍然能够使用一切大炮向他们射击;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由于怀疑十月革命是否正确而被列宁痛斥为“工贼”。但是在苏维埃的官位等级中,列宁把他们两个提拔到了很高的地位。列宁是一位严厉的领袖,但他对那些脱党的人却不进行报复。在欧洲的时候,他同托洛茨基常常极其详细地谈论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在苏维埃政府中,虽然他们之间有分歧,但他们是一对伙伴,一个年长,一个年幼,共同领导着革命。

①“将军们”是复数,指的是四国同盟的那些将军。“委员”是单数,指的是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译者注

  苏维埃的许多作者歪曲了托洛茨基在革命中的作用(因而也歪曲了革命本身的历史),他们对托洛茨基故意不予理睬,对一些事实进行伪造,把一些文件隐藏起来。为了诬蔑托洛茨基和吹捧斯大林,把整段整段的苏维埃历史都重新进行了改写。但是大量被保存下来的确凿材料使人们有可能看到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对他的活动作出评价。

  列夫·托洛茨基具有一种吸引力,能使落入他的作用范围的人产生一种昂扬的情绪,而昂扬的情绪是革命的必要条件。托洛茨基是一位善于讽刺挖苦和迅速提出论据的天才。他受过革命论战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准确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而不是说服敌人,他善于以一位演说家和作家的姿态来鞭打敌人。当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的会议提供了一个布尔什维克可以借以向全世界讲话的舞台时,托洛茨基由于爱好文学、才思敏捷和感情强烈,这个角色便落在了他的身上。他当时是38岁。

  有人说,托洛茨基长着一副美菲斯托菲尔①的面孔。实际上他长的是一副俄罗斯的犹太人知识分子的面孔,面色黝黑而又显得没有血色。他的前额很高,嘴唇很厚,长着一头浓密的卷发。嘴唇下面的胡子小而尖,嘴唇上面的胡子很浓密。他那双轻度近视的眼睛上戴着一副夹鼻眼镜。内心的热情使他具有一个猛烈的战士的外貌。他喜欢争吵,也许是他那放荡不羁的个性引起了争吵。大家都走的老路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当两条道路需要他进行选择时,他却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在革命前,他对列宁一会儿接受,一会儿拒绝;对布尔什维主义一会儿拥护,一会儿抛弃。他先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后来成了一个孟什维克,最后则离开了这两个派别,而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政治上的小房子,——直到1917年,俄国的决定性行动的前景才使他又回到布尔什维克的队伍中来。1905年时俄国面临着抉择:或者是实行君主专制,或者是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宪制。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合托洛茨基的心意,于是他提出了“不要沙皇,而要工人的政府”这样一个口号。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的日子里,当列宁主张和平,而布哈林主张战争时,托洛茨基则捍卫“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口号。这样一个从来都既不适合这个、又不适合那个的人一定会以其“既不一也不”的立场惹得斯大林生气。

①美菲斯托菲尔是歌德《浮士德》中的恶魔。——译者注

  托洛茨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既致力于政治事务,同时又爱好文学。在20年代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苏维埃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他一方面在战场上指挥军队和在领导岗位上驾驶国家这艘航船,同时他又读了很多新诗和小说,还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他把自己的历史活动同一个历史学家的职业结合了起来。

  托洛茨基对资本主义的仇恨不亚于列宁,但他对阶级觉悟不感兴趣。不过就他对于人的见解来看,与其说他是一位政治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心理学家。1902年在伦敦时,托洛茨基同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①和尤利·马尔托夫住在一起(他们两个都是《火星报》的编辑)。

①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1849一1919)是俄国革命活动家,早年是民粹派,1883年起是“劳动解放社”的组织者之一,1903年起成为孟什维克。1902年时她已53岁。——译者注

  查苏利奇这时已经是一位中年以上的妇女,她过去是一位恐怖主义者。托洛茨基觉得她是一位“……特别富有魅力的人”。她具有很准的眼力。有一次她对列宁说:“若尔日(普列汉诺夫)是一只灵煶①:他把追捕到的野兽乱咬一阵,乱咬一阵,然后就弃置不顾了。而您则是一只叭喇狗②,您有一种咬住不松口的特性。”她对托洛茨基说:“列宁很喜欢这种比喻。”③

  托洛茨基回忆道:有一次“我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这个说法。维拉·伊万诺夫娜以遗憾的语气,或者更正确些说,以感到痛心的语气评论道:‘不对,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也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而只不过是革命家。’”④托洛茨基喜欢这样的见解,或者说,起码他不反对这样的见解。但是列宁以不赞同的态度对他说:“在维拉·伊万诺夫娜身上,有很多东西是以道德和感情为基础的。”⑤托洛茨基是了解查苏利奇的。他写道:“她始终是一位旧的女知识分子激进主义者,命运使她种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疫苗。查苏利奇的一些文章证明,她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掌握得非常好。但同时,70年代俄国女激进主义者的那种道德和政治基础在她身上始终是根深蒂固的。”⑥

①灵缇是一种跑得特别快的猎犬,头部窄长,四肢细长,善于追捕野兽。——译者注
②叭喇狗是猛犬的一种。——译者注
③列·托洛茨基《论列宁》1924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3页。
④⑥同上,第15页。
⑤同上,第16页。

  在这个分析中,使人感到对旧的唯心主义存在着一定的景仰,而这种唯心主义是列宁所不能接受的。虽然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名字在一个历史性的定义中联结在一起(列宁-托洛茨基的革命),但是这两个人彼此并不相似。虚荣心对列宁来说是绝对格格不入的。托洛茨基则像一个歌剧女主角那样,是多情善感的。

  敌对者的攻击未必能够使列宁受到什么损失,而托洛茨基则常因此而吃到苦头。他的自尊心同他的才能是相当的。他服从列宁,但又嫉妒列宁。在他从苏联被驱逐出去的那些痛苦的年代里,他没有从斯大林对他的功绩的承认(斯大林说:“起义的全部实际组织工作都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中找到愉快,而是感到斯大林过去说的一些话(斯大林曾说:“革命的鼓舞者始终是以列宁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其目的是要削弱党内大多数人的认识,即削弱他们关于起义的领导者是托洛茨基这样一种认识”。①当人们对过去的胜利给予应有的评价时,他们对以往的失败似乎备感甜蜜。可是无论什么人的蔑视都没有像一个被推翻了的专政者的蔑视那样凶狠。

①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俄文版第2卷第2册第408一409页。

  列宁和托洛茨基两人都属于专政人物。因此他们在走向专政的道路上注定是要分道扬镳的,但是在专政建立之后,托洛茨基必须作出抉择:是奏第二把提琴呢,还是什么也不干?况且他们之间在一些主要问题上并没有什么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必然要聚到一起。托洛茨基和列宁一样,也是一位严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相信,在胜利了的俄国革命同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两个人都是国际主义者,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在世界大战期间,托洛茨基断言:“整个地球,它的陆地和水面、表面和内部,现在都成了世界经济的活动场所,这种经济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牢不可破的。完成了这一工作的是资本主义……”结果便产生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政策首先证明,旧的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现在它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不能容忍的障碍。1914年的战争首先表明,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场所已经崩溃了。作为民族,它在文化、思想和心理方面今后还会依然存在,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已经根本不存在了……”大约在40年之后(晚了1O年),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具有侵略性的苏联帝国主义的打击之下,懂得了这个真理,并走向了国际联合。托洛茨基接着写道:“战争宣告了民族国家的崩溃。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也崩溃了……资本主义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物质前提……”战争是“解决资本主义在其发展最高阶段上所遇到的各种无法解决的矛盾”①的一种方法。这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所想要说的那些话的另一种有说服力的说法。

  托洛茨基认为,未来的“欧洲联邦”是对垂死的资本民族主义的革命反题。②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同沙皇制度的斗争上。他写道:“沙皇制度首先在奥匈帝国和巴尔干为自己进行掠夺和实行暴力所使用的政治方法寻找销路。”沙皇在输出沙皇制度。军队俯首听命,按照主子的意志行事。但这还只是问题的意识形态方面。托洛茨基就战前的俄国写道:“俄国的资产阶级,直到‘激进的’知识分子,都被近5年来俄国工业的巨大高涨所腐化了。俄国资产阶级同一个王朝缔结了血腥的联盟,这个王朝保证把它所侵占的新的领土给予急不可耐的俄国资本主义,使它得到世界战利品的一份。”③工业上获得的成就冲昏了俄国的头脑。它对加里西亚起了野心,“一心想把……绞索套在巴尔干半岛各族人民的脖子上”。“沙皇政府委托”知识分子“……起草一个关于保卫比利时和法国的令人厌恶的声明来掩盖这一强盗行为”。作为经济势力的产物的帝国主义,在托洛茨基称之为“自由主义者”那里为自己找到了奴才。“战争……使俄国的无产阶级成为解放斗争的惟一代表,并把俄国革命彻底地变成了欧洲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托洛茨基作为一个真诚的国际主义者,鉴于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软弱无力,他建议欧洲结成一个革命联盟。

①托洛茨基《战争与革命》1923年国家出版社第2版(莫斯科-列宁格勒)第1卷第75页及以下各页。
②③同上,第78页。

  在战争期间,托洛茨基过着一种逃难者的生活。受迫害的托洛茨基从奥地利迁到法国,又从法国迁到西班牙,为了寻找写作自由后来又迁到了美国。那时他不可能想像到自己后来会是一位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谈的英雄。但是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他却能够重复、而且也确实重复了他在1914年说过的活:“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向哈布斯堡①的军国主义或霍亨索伦②的军国主义寻求援助……我们不仅不认为霍亨索伦是主观的同盟者,而且也不认为他是客观的同盟者。俄国革命的命运同欧洲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得太密切了。我们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十分坚决地坚持国际主义的立场,彻底拒绝以无疑是毁灭比利时和法国的自由的方式而向解放俄国迈出不光彩的一步……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要感谢德国社会民主党,我们都是从它的学校里毕业的。”③由于这个原因,也出于地理政治的考虑,所以在十月革命后的很长时间中,在苏维埃的对外政策方面德国居于中心地位。但是和列宁不同,托洛茨基是强烈地反对德国的。当发现恺撒将获得战争的胜利时,托洛茨基便写到了“兴登堡、毛奇④和克鲁克之流这些在进行大规模屠杀方面是一些世袭专家的旧种族”,并断言,德国对法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封建君主制度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胜利”。⑤列宁没有进行这样的区分,也没有这样地感伤。

①哈布斯堡即查理一世,是奥地利皇帝(1916一1918),——译者注
②霍亨索伦即威廉二世,是德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一1918),——译者注
③托洛茨基的前引书第78—79页。
④赫尔穆特·毛奇(1848一1916)(一称小毛奇)是德国将军,1906一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译者注
⑤托洛茨基的前引书第106页。

  而俄国呢?托洛茨基写道:“沙皇制度的失败真的不能够为单命带来好处吗?反对这种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当然是不行的。日俄战争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因而也可以指望德俄战争会产生同样的后果。”但是托洛茨基比其他许多人更具有洞察力。他并不认为对情况的这种转变所抱的愿望是一定能实现的。他说:“那些认为日俄战争产生了革命的人不知道、也不懂得战争和革命这些事件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战争只是加速了革命。然而同时,战争也从内部削弱了革命。如果革命是由内部力量的有机增长而发展起来的话,那它就会来得晚些,但却会更有力量、更有步骤。”①

  “在1912—1914年期间,强大的工业高涨使俄国彻底消除了反革命的沮丧情绪……运动开展得无比自觉,极有步骤,而且其社会基础也更为广泛。”这是托洛茨基所欢迎的。另一方面,“在俄国遭到惨重失败的情况下,战争能够加速革命的到来,但要付出使革命遭到内部削弱的代价。而如果革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得了势,那霍亨索伦的军队就会把刺刀调转来对付革命……至于说在这种情况下俄国革命即使暂时获得了胜利也会形成历史的流产,这是无须进一步证明的。” ②

①同上,第98—99页。
②同上,第99一100页。

  托洛茨基在1914年时就是这样预言的。这些话预先描绘出了1918年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成为现实的那一图景。骤然看来,似乎这里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在布列斯特和约缔结后不到一年光景,德国就遭到了军事上的失败。但这并没有改变托洛茨基所说的为时过早的革命要遭到内部削弱的那些话。德国的武器导致了沙皇制度的被推翻。德国的武器对克伦斯基的被推翻同样负有责任,因而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过早爆发并受到削弱也有责任。如果托洛茨基当时或者稍后讲话坦率的话,他是有充分的权利可以把这次革命说成是“历史的流产”的。革命遭到了削弱,这是他知道的。这种削弱证明了他对自己的不断革命理论的执拗的信念是正确的。他的不断革命理论是他几年前在流亡欧洲期间所建立的,这个理论可以简要地归结如下:俄国的革命政府在掌握政权后,要发展国家的工业,但是在西欧的革命还没有来援助俄国、还没有在国际范围内开辟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根本不能企图对全国(包括对农业)进行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托洛茨基认为不断革命是对为时过早的革命的回答。列宁也期待着欧洲能来挽救俄国革命。但他从来没有认为革命能够提前到来。

  在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总是有不够发达的统治阶级的(本国的或者是外来的)。这种统治阶级在困难的时刻(世界战争及其后果,殖民地的风潮,等等)为了进行需要耗费巨款的社会改造,有可能被迫将那些过于薄弱或过于贫穷的地区租让出去。落后而衰弱的俄国对于进行暴力革命来说是已经成熟了,但是对于实行社会主义来说则还没有成熟。这是托洛茨基对1917年以前的俄国前途的评价。可是,当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于1918年来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以便把恺撒的将军们搞糊涂并向他们进行挑战时,苏维埃俄国还并不是强大的。

  列宁虽然写个没完,但他并不是个文学家。托洛茨基喜欢讲话。他懂得讲话在革命中的作用,因为借助讲话可以消除人们的悲观失望,可以使人们心里产生希望。但是他知道,在“兴登堡、毛奇和克鲁克之流这些进行大规模屠杀的世袭专家的旧种族”面前,讲话是多么软弱无力。他是过于聪明的,因此他不愿把精力浪费在对将军们和元帅们进行宣传上。他没有去这样做,而是把精力集中于另一项任务: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在所有敌对国家里开始国内战争。列宁在布尔什维主义革命之前曾简要地说出过这一思想。布尔什维主义革命表明,应当怎样使一个国家摆脱战争。托洛茨基想使其他国家的人民仿效俄国的榜样。这就是他于1918年1月乘车来到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时手中的一张王牌和心中的一个最美好的幻想。

  几个星期之前,托洛茨基曾向彼得格勒的苏维埃宣布:德国政府和奥匈帝国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同意进行谈判。在这个说法中有部分真理,特别是关于奥匈帝国。但是柏林和维也纳想从自己的敌对国中把俄国除去,这是它们很自然的愿望,用这一点来说明它们愿意缔结停战协定会令人满意得多。如果签订的条约能使俄国依然处于消极状态,那么德国人的全部力量便能够用于他们的军事长官希望在春天据以向拉芒什海峡推进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那条战线上。所以俄国人一提出停战建议之后,鲁登道夫马上就用电话同在东线的霍夫曼将军进行联系。他问:“可以同这些人进行谈判吗?”

  霍夫曼回答:“是的,可以进行谈判。阁下需要军队,那您将首先得到这些军队。”①

①马克斯·霍夫曼将军《错过了机会的战争》德文版第189页。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能够同俄国人一起坐到桌旁的原因。但是一些共产党人,甚至像托洛茨基这样富有经验的共产党人(更不用说后来出现的那种愚蠢的共产党人了),除了“人民群众的压力”这种说法而外,根本不可能找到另外的原因来说明外国政府所采取的明智的行动。托洛茨基相信,依靠自己的善于辞令磨快了民主这个工具之后,他就能够保证俄国的专政获得胜利。在这里起作用的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虚荣心。很多布尔什维克也都有这种信念。

  布尔什维克由于眼旁戴着一种遮挡物帮助他们往前走,最后他们便在恐怖和谎言的泥潭中陷到了没眼的深处。托洛茨基则随身带有望远镜。借助望远镜他观察了地平线的西部,但他只是看他想看的东西:救命的革命。根据这种观察,制定了他的政策。这种观察使他充满了大无畏的精神。因此离开纽约东区那人声嘈杂和烟味弥漫的咖啡馆才几个月的这位新闻记者,居然高傲地向德国的将军们进行挑战,他不仅觉得权利和未来都是属于他的,而且还觉得他本人就是指挥大陆上起义的无产阶级的将军。这种感觉给了他以力量。

  托洛茨基到达布列斯特后,用霍夫曼的说法是,他“把苏维埃代表团关进了一个寺院里”,禁止他的代表们同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代表们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禁止同他们进行个人交谈。同时还既不准他们同皇帝的高官们在饭桌旁联欢,也不准他们同普通士兵在天寒地冻的战壕里联欢;既不准他们同将军们一起愉快地共进晚餐,也不准号召打倒这些将军。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人们之间是一种冷冰冰的和形式上的关系。一道鸿沟把谈判者们分离开来,他们是敌人。战斗的共产主义同有组织的黩武主义对面而立。起义的风暴在反动派的悬岩峭壁周围轰隆作响。两个世界在一个被完全破坏了的城市里干了起来。

  谈判的时间过去了。在手无寸铁的革命者同条顿的军事长官们之间的决斗中,后者是不可能让步的。苏维埃在各敌对国代表参加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的那个纲领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因此,和约的后果必然对德国有利。俄国军队的战斗力等于零,力量的均等自然不会由于减去这样一个零而有所改变。但是,如果恺撤利用了俄国的天然资源和俄国的劳动力的话,那可怎么办呢?邱吉尔认为,和约也就是交战阵营双方利用俄国所进行的勾结,这样的和约会招致同样凶险的后果,因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德国,它会从战争中恢复元气,在俄国整顿好秩序,然后又会像1914年那样,对西方国家发动猛烈的攻击。因此,不管威尔逊怎么讲,西方的盟国是不愿意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来缔结和约的。而德国的军国主义者认为俄国已被推翻,于是变得更加蛮横无礼。这一切都预示着在布列斯特所缔结的单独和约是对德国有利的。

  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始终同恺撒这个巨人单独进行谈判的布尔什维克,经受着双重的感觉。德国人的办事认真和德国军队的高度军事素质一直感召着他们。苏维埃的领袖们由于没有掌握关于美国军事潜力的情报和对西方的耐力估计不足,便确信四国同盟定能战胜英法美三国同盟,他们认为不仅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谈判期间即在1918年第一季度是这样,而且再过相当长的时间,即到1918年9月时也会是这样,而这时距离德国投降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8月27日,克里姆林宫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补充条约,顺便说一下,根据这项条约,俄国必须用金币、货物并以债务的形式向德国交纳60亿马克。在8月份和9月份,依然被德国所迷惑的苏维埃,向柏林送去了12000万金卢布(大约等于6000万美元),这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政府当时所处的情况下是一笔骇人听闻的款额。但是面对着威严可怕的穿戴着盔甲的德国的歌利亚①,布尔什维克的大卫希望的是,他能找到巨人的没有防护的太阳穴,用投石器中惟一的一块石头即革命把他打死。

①据《圣经》中说,歌利亚是非利土族人中的巨人,与青年大卫战斗时被杀。——译者注

  卡尔·拉狄克这位著名的政论家和苏维埃代表团的成员在坐着托洛茨基的火车前往布列斯特的途中,一路上他向保护路基的德国士兵纷纷散发反对战争和资本家的传单。①当会议复会后,托洛茨基要求把会议搬到中立的斯德哥尔摩去开,因为从那里通过无线电、电报、邮件等等同西方进行联系要比在布列斯特更容易些。托洛茨基想使会议“在玻璃罩里”②进行。1917年11月22日他在关于公布秘密的外交文件的声明里写道:“废除秘密外交是人民的、真正民主的外交政策诚实的首要条件。”③但是中央国家坚持谈判地点仍然在布列斯特。

  德国人也没有忽视在谈判中进行宣传。他们知道,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马克斯·巴登亲王(他是第二帝国的最后一任首相)后来写道:“1917年12月28日,我们犯了一个无法补救的错误:我们给全世界和德国人民群众造成了一种印象,这就是我们在接受民族自决这一原则时和俄国人不同,我们是不真诚的,我们在这个口号下隐藏着兼并的计划。我们没有接受俄国人提出的要求,即根据库尔兰人、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已经实行自决的情况,在被占领的地区进行自由的、毫无限制的全民投票。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当认为那些随意建立的、扩大了地盘的苏维埃是拥有全权的议会。”④四国同盟中那些非军人的羊在恢复谈判后想使自己给人们留下更好的印象。

  但是,霍夫曼将军很快就听腻了一个犹太地主儿子那滔滔不绝的、没完没了的、使人厌倦的发言。霍夫曼回忆道:“托洛茨基和屈尔曼之间的舌战开始了。这场舌战长达几个星期之久,但没有得出任何结果。只有参加者才逐渐明白,托洛茨基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布尔什维克的学说,他不过是在夸夸其谈,并没有去重视实际工作。”此外,“托洛茨基的声调日益带有挑衅性。终于有一天我告诉外交大臣屈尔曼和切尔宁伯爵说,这样下去,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使谈判回到实际问题上来。” ⑤

①9年之后,拉狄克笑着向我叙述了这件事。
②“在玻璃罩里”进行,意思是一举一动都能被人看见,什么也隐瞒不住。——译者注
③《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苏联外交部编,1957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卷(1917年11月7日一1917年12月3日)第21一22页。在托洛茨基的这个声明下面署名的是“外交人民委员”。虽然在这个多卷本的出版物中在文件的下面通常都有个人的署名,但在这份文件下面却没有署托洛茨基的名字。
④马克斯·巴登亲王《回忆与文件》德文版第191页。
⑤霍夫曼的前引书第208页。

  托洛茨基向霍夫曼刺了一下,刺着了他,但没有出血,——霍夫曼用沉默作了回答。根据停战协定所规定的条件,俄国人在向德国军人进行宣传,而德国人则向俄国人进行宣传,双方都靠每天出版的俄文报纸来进行这种宣传。霍夫曼埋怨说,苏维埃的宣传材料挑拨德国士兵不服从命令。对于这一点,托洛茨基在自己的自传《我的一生》(1930年在流亡时出版)中写道:“我拒绝讨论这个问题,并建议将军可以根据同样的条件向俄国士兵进行自己的宣传……我提醒他说,我们在一些对重要问题看法上的差别早已众所周知,甚至连德国的一个法院都作了证实,这个法院在战争期间曾判处我以徒刑……”

  屈尔曼曾和霍夫曼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他对将军的受窘表现出明显的高兴。外交大臣大概是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问霍夫曼:“您愿意回答吗?”

  “不,这足够啦。”将军嘟哝了一句。

  屈尔曼本人对这场舌战感到极大的愉快。他允许托洛茨基把自己拖人这场在理论方面、历史方面和哲学方面的持久辩论。

  他们的辩论愈是变得文雅,霍夫曼就愈是大动肝火。但是屈尔曼在几十年之后回忆说,当时他最低限度是希望这种辩论能带来某种好处的。他写道:“布尔什维主义在全世界来说,基本上是一种新的学说,对这种学说很多人感到兴趣,有些人则表示赞同……布尔什维克知道,应当怎样用一些响亮的空话来掩盖非常可怕的现实;有时候布尔什维主义善于用一种类似民主的外衣把自己伪装起来……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辩论时在这个问题上逼得布尔什维克无法否认。我认为在争辩中我所获得的一个胜利,就是我迫使托洛茨基在公开的会议上承认,布尔什维主义所依据的决不是什么民主原则,而是武力。”在谈判中代表德国军事力量的屈尔曼在紧接着提出的一项建议中痛苦地埋怨道,德国的宣传机关无视他在辩论中所获得的胜利。但是他在40年代回忆道:托洛茨基“像一条鳗鱼弯弯曲曲地蠕动着,企图回避对问题作直接的答复。可是到未了他还是被逼得万般无奈,只好承认了这个不愉快的事实。”托洛茨基承认,“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依靠武力的。差别只在于霍夫曼将军使用镇压手段是为了保护大私有者,我们使用镇压手段则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我们不枪毙要求土地的农民,但是我们逮捕那些企图枪毙农民的地主和军官们。”托洛茨基在《我的一生》中写道,他在说到“军官们”这个字眼时,屈尔曼的脸红得发紫。

  托洛茨基从对初学者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课中找到了某些快乐,但是屈尔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道,托洛茨基通过一位亲近的同志,请他“结束这种折磨”。屈尔曼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的。他写道:“我的计划是把托洛茨基拖人关于民族自决权和自决权的实际实现这种纯理论的辩论中去。”①

①里夏德·冯·屈尔曼《回忆录》1948年海德堡德文版第524—525页。

  幸而我们也掌握有托洛茨基对这一点的看法。诚然,他对屈尔曼作出了应有的评价,在自己的《自传》中肯定地说,屈尔曼比切尔宁以及他所接触过的其他外交家们高明得多,并说屈尔曼性格坚毅,聪明过人,具有异乎寻常的狡辩才能。但是,托洛茨基以其所特有的自负指出,屈尔曼像一个长期以来只同弱手相遇的象棋手那样,他由于在战争年代对付惯了自己的那些奥匈帝国的、土耳其的、保加利亚的和中立国的外交附庸,便对革命的对手估计不足,于是下棋时漫不经心。屈尔曼常常、而尤其是在开始时,以其“方法的极端简单”和对对手心理的全然无知而使托洛茨基感到惊讶。

  屈尔曼为托洛茨基效了劳。1923午托洛茨基写道:“在谈判第一次暂停后,列宁建议我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去。同屈尔曼男爵和霍夫曼将军进行谈判的前途本身并没有多大吸引力,但是列宁说,‘为了拖延谈判,就需要进行拖延的人。’”①

  在拖延谈判方面,屈尔曼帮了忙。后来他自己也了解到这一点,因为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肯定地说:“把托洛茨基派到布列斯特来,是为了达到使谈判延期的目的。”②

①托洛茨基《论列宁》俄文版第78页。托洛茨基为本书写的序言所注明的日期是1924年4月21日,但是从正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所引证的几章是写于1923年或者更早一些。②屈尔曼的前引书第544页。

  这样看来,托洛茨基去进行和谈是抱着双重的目的:拖延和约的签订和加速欧洲的革命。

  托洛茨基和屈尔曼之间进行舌战的第一个回合持续了10天。中央国家每一项建议的每一个细节都讨论个没完没了,直到霍夫曼将军开始打呵欠或者是大发雷霆才告结束。1月18日,托洛茨基对辩论做了归纳:“德国和奥匈帝国从过去的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中割去的领土,面积在17万平方公里以上,而且在这些领土中包括有从前的波兰王国、立陶宛以及居住着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广大地区……中央国家不仅坚决拒绝宣布从被占领的地区撤退军队的日期,而且根本不受……任何义务(指从被占领地区撤走军队)的约束……问题实际上归结为:德国政府和奥匈帝国政府主宰着被占领地区各族人民的命运。我们认为自己的政治职责就是公开判明这个事实……我建议把代表团的工作暂停一下,以便让俄罗斯共和国的政府机关能够对和约的条件作出自己的最后决定。”①代表团的工作没有宣布暂停,但是托洛茨基在列·波·加米涅夫的陪同下,回彼得格勒,向同志们报告工作去了。

  布尔什维克面对着很多敌人——从保守派分子到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人人都知道,和平条约定将巩固列宁的政权。有些人是出于这个原因反对缔结和约,另一些人则是出于爱国主义而反对缔结和约。许多不习惯管理国家的布尔什维克,对政权的渴望还不强烈。很多人所树立的理想要比政权高得多。国际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基石在大多数共产党员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他们的一个精神支柱就是坚信:如果不使别的国家也发生革命,那革命是支持不下去的。所以这些布尔什维克献身于推广革命。为挽救俄国一个国家的布尔佧维主义制度而签订单独和约,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可耻的利己主义,如果革命由于孤立而必然遭致灭亡,那么这种可耻的利己主义就将在他们的革命墓碑上留下一个污点。列宁在1915年底写道:“……如果革命使无产阶级政党掌握了政权……我们要向各交战国建议媾和,条件是解放殖民地和所有从属的、受压迫的、没有充分权利的民族。无论德国还是英国和法国,只要它们的现政府还在执政,都不会接受这个条件。那时我们就应当准备和进行革命战争。”②1918年时很多布尔什维克所想要做的正是这样,但是他们遭到了列宁的猛烈抗拒。

①《苏联大百科全书》1927年莫斯科俄文第1版第7卷第447一448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55页。——译者注

  在需要进行组织或需要进行破坏时,列宁是一位天才。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使用同一种方法:分裂。他曾经使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生了分裂,并使自己的一派成为一个听话的布尔什维克的骑士团。1917年时,他使俄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分裂,把政权在克伦斯基政府和苏维埃之间分了开来,直到后者推翻了前者为止。他曾企图分裂那些不接受莫斯科指示的外国的社会主义政党。现在,他又使自己的党在关于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和约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分裂的原因是,当他本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放弃了他在1915年所表述的那些原则时,党内一部分人却依然忠于这些原则。

  1918年1月1O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莫斯科区域局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停止同德国帝国主义者进行和谈”。同一天,彼得格勒的党委会也“通过了坚决抗议同德国缔结帝国主义和约的提纲”。①这是俄国两个最重要的党组织,它们大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外省的情绪。在托洛茨基和他的妹夫加米涅夫就要从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回到彼得格勒的时候,党内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对列宁的政策提出异议。

  那时,革命还没有开始吞食自己的儿女,甚至一点也没有使他们感到害怕。克伦斯基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死去了的民主革命的回声中,屠杀这场革命的凶手们还依然听得见自由的遗嘱。因此,一批布尔什维克敢于出来反对列宁,捍卫革命战争。在这一批人中包括如下一些极有才能的党员:尼·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安·布勃诺夫、亚历山德拉·柯伦泰、伊涅萨·阿尔曼德、米·波克罗夫斯基教授、卡尔·拉狄克、阿·索尔茨、斯·柯秀尔、叶·雅罗斯拉夫斯基、皮达可夫、莫·乌里茨基、季·萨普龙诺夫、瓦·古比雪夫、贝拉·库恩、弗·斯米尔诺夫以及其他很多当时和以后在苏维埃的政治生活中一直起重要作用的人。②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卷第599页上的第88注。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俄文第1版第7卷第452页。

  不久他们就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开始出版一种《共产党员报》,公开反对列宁,反对和约。拉狄克在彼得格勒的《共产党员报》第1号上写道:“我们现在面临着投降,而这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掌握政权后所首先重视的不是工人阶级和革命的长远利益,而是疲惫的农民群众的情绪和压力……”拉狄克在莫斯科的《共产党员报》第2号上声明:“……在一个国家里,而且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里,是不能够实行社会主义的。”①实质上,拉狄克是在责备列宁,说列宁在背叛革命,放弃反对欧洲资本主义的革命战争。不只是列宁在1915年制定的纲领规定了必须使欧洲发生革命,而且关于“火星”(抛向欧洲的火星)的概念也是托洛茨基制定的不断革命的政策的基础。可是现在,托洛茨基也好,列宁也好,都反对革命战争。列宁(他为生存而放弃了进行斗争的思想)反对革命战争是为了未来的成就,托洛茨基反对革命战争则是因为俄国没有能够作战的军队。托洛茨基在去往布列斯特的路上,看到俄国的“战壕差不多全是空的”。他写道:“这样看来,在关于不可能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上,我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意见分歧。”②

  为了战胜左派反对派,或者也许是为了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看法,列宁写了《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21条提纲》③。

①《苏联大百科全书》俄文第1版第7卷,第451页。
②托洛茨基《论列宁》俄文版第79页。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47一255页。1918年1月7日列宁写的这个提纲是21条,1月21日,列宁在宣读上述提纲时,又补充了1条共22条。作者指的是原来的21条。——译者注

  从这个标题本身来看,列宁就已经表明了他对这样的和约是不喜欢的。但是他却主张立即接受这个条约。列宁的提纲是一种妥协。在这些提纲里,当前时局的要求同对纲领原则的忠实是对立的。1917年9月11日列宁写道:“政权转归无产阶级,——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实际生活也会表明,这些东西在实现时将有哪些变更。但这无关紧要。我们不是学理主义者。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①这就是苏维埃政策的列宁主义基础。他以这样的基础为根据提出了自己的提纲。这些提纲的两个名字是:合理性和成功的诺言。概括说来,这些提纲把苏维埃的政策变成了近似其他各民族的政策。列宁开头的一条提纲是对真实情况的大胆歪曲。他说:“目前俄国革命的形势是这样的:几乎全体工人和绝大多数农民无疑都拥护苏维埃政权和它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保证的。”②这说得轻一些是夸大。但是,列宁想使他的逻辑锥体建立在信心上。既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保证,而欧洲的革命还依然是一个遥远的远景,那么,在只是抱着革命万一能够爆发这种指望的情况下,是否值得去牺牲性命呢?对这个最重要的看法,列宁在第6条提纲里加以强调:“毫无疑问,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到来,而且一定会到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切希望,都是以这种信心和科学预见为基础的。”③一定会到来,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呢?“因为这是根本无法预测的,所以一切类似的做法在客观上都是盲目的赌博。”④简单地说,手中的仙鹤抵得上天上的山雀,因为那个山雀也许并不能把海洋烧枯。⑤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第111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3卷第247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4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49页。——译者注
⑤“山雀扬言要烧枯海洋”出典于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山雀》,寓言里写道:山雀展翅飞到海边,夸口要把大海烧干,于是无论是城里的居民。还是鸟儿和野兽都跑来争睹奇迹,结果却还是一如往昔,山雀羞愧得无地自容,溜之大吉。这里山雀指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欧洲革命。——译者注

  在其他各条提纲里列宁把辩论的箭射向自己的论敌——革命战争的捍卫者。列宁说,“有产阶级”的反抗已经引起了国内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苏维埃政权的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是……必然带来的严重破坏和混乱的时期……”①除此而外,“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组织任务十分艰巨,因而解决这些任务——由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同路人人数众多而自己的文化水平又不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为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必须有一段时间,至少是几个月……”(列宁估计得太低了)“……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②此外还有:德国的黩武主义由于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的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便要求俄国让出自己边境上的领土并缴纳赔款。这样一来,在布尔什维克面前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立刻接受这个兼并性和约呢,还是马上进行革命战争。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不可能有任何折中的解决办法。”③列宁断言,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我们现在进行战争,客观上就是为解放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而战。”④

  列宁是在1月21日由出席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彼得格勒、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等地的代表们所举行的会议上宣读这些提纲的。在他讲了解放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的话之后,他口头上又补充了如下一句话(这句话在提纲的书面文字中是没有的):“但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愿违背马克思主义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那就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⑤接下去他又讲了很多。

①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4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49页。——译者注
④⑤同上,第254页。——译者注

  当时托洛茨基提出了一种中间性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中断布列斯特的谈判,宣布俄国退出战争,但不签订和约。

  一些主要的左派共产主义者狂热般地号召进行革命战争。

  随后对问题进行了表决。出席会议的有63人,其中多数人(32票)表示赞成进行革命战争。赞成托洛茨基的观点(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的,有16票;赞成列宁的观点的,有15票。①

  第二天,党的最高执行机关——中央委员会讨论了和约问题。列宁由于感觉到了同志们的情绪,便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现在的提案是:“我们要竭力拖延和约的签订。”他已经不坚持“立刻缔结单独的和割地的和约”了。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和索柯里尼柯夫站在列宁一边。斯大林声称:“西方还没有革命运动,没有事实,而只有潜力,但我们不能够重视潜力。”②

  托洛茨基提出了如下一个提案:“我们停止战争,不缔结和约,复员军队。”支持他的有布哈林和乌里茨基。乌里茨基责备列宁犯了民族主义的错误。他说:“列宁同志的错误在于……他是从俄国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国际的角度看问题。”③

  列宁替自己辩护说:军队疲倦了,军备枯竭了。如果德国人开始进攻,“他们即使赤手空拳也能占领雷瓦尔和彼得格勒。我们在这种条件下继续进行战争,会大大加强德国帝国主义;和约终究是要签订的,不过那个时候签订的和约将会更糟,因为签订和约的将不是我们。我们现在不得不签订的和约无疑是一个可耻的和约,但是如果进行战争,我们的政府就会被推翻,而和约将由另一个政府来签订。”④

①②《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0页。
③《苏联大百科全书》俄文第1版第7卷第451页。
④《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59页。——译者注

  这是主张立即缔结和约的论据。虽然如此,但是列宁现在建议“拖延”和约的签订。

  列宁继续说:“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人说,我们打下去就是同德帝国主义进行国内战争,这样就会唤起德国的革命。但是要知道,德国还只是在孕育革命,而在我国,十分健康的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诞生了,如果进行战争,我们就会使这个婴儿送命。”①列宁接着说,他不同意斯大林的意见,因为斯大林对西方革命的前途估计不足;他也不同意季诺维也夫的意见,因为季诺维也夫认为,“签订和约将在短时间内削弱西方的运动”。“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那里的运动还没有开始,而在我们这里,运动已经有了一个新生的呱呱坠地的婴儿。我们现在必须清楚地说明我们同意签订和约,否则,我们就会完蛋。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坚持到总的社会主义革命出现。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签订和约。” ②列宁把托洛茨基的提案(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和复员军队)叫做“国际性的政治示威”。③

  在列宁作了这个有力的发言之后,交付表决的就有三个提案:列宁的提案——“我们要竭力拖延和约的签订。”——(12票赞成,1票反对);托洛茨基的提案——“我们是否准备号召进行革命战争?”——(2票赞成,11票反对,1票弃权)和“我们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和复员军队”。——(9票赞成,7票反对)。④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59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61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60页——译者注
④《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0页。

  由于这些结果后来在苏维埃的一些史料中被伪造了。所以应当对之加以分析。由1917年7月26日至8月3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共有24位委员。其中有些委员在表决时可能外出,没有参加投票。也可能并不是对所有弃权的人都做了登记。值得指出的是,有16个人参加了对托洛茨基的公式的投票,而赞成和反对列宁的提案的共13票。《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版第11卷中关于俄国共产党有很长一个词条(1930年版第466页),其中谈到:“在中央委员会上……通过了托洛茨基的中间性的决议案。”列宁的提案同托洛茨基的提案并不是完全矛盾的。托洛茨基可以投票赞成列宁,因为列宁建议拖延谈判。反对拖延谈判的只有1票,投这1票的是季诺维也夫,而不是斯大林。

  第二天召开了由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共同举行的联席会议。会上“以多数票通过了一项决定:把‘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这个公式提交苏维埃代表大会审查”。①这是托洛茨基的公式。

  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18年1月23日至3l日在彼得格勒举行。参加代表大会的有孟什维克、联合国际主义者、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社会革命党最高纲领主义者和布尔什维克,共1046个代表。1月24日,列宁向代表们作了报告,他指出,苏维埃政府已绎存在两个月零15天了,“这比……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只多5天”。②他详细地说明了恶化了的国内局势,但在快结束报告时他宣布:“……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时每刻地在成熟起来。”③他用乐观的语调结束自己的演说:“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④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0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62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78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79页。——译者注

  接着托洛茨基作了“论战争与和平”的报告。经过讨论,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赞同人民委员会的政策,赋予它以“在和平问题上的最广泛的职权”。①

  托洛茨基带着这种职权于1918年1月25日夜乘车离开彼得格勒前往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根据投票的结果,他无疑得到了拖延谈判的指示。没有一个委员会或代表大会,没有一个代表会议投票赞成签订和约。托洛茨基的“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公式得到了党中央大多数人的支持,党中央的决定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具有法律效力。这样一来,他就有权向中央国家声明:俄国不签订和约,但要退出战争。

  托洛茨基离开了糟糕的首都。这时,粮食的供应少得很,彼得格勒的投机倒把活动十分“骇人听闻”,于是列宁向工人和士兵的武装队伍下了这样的命令:“在彼得格勒和各个运货车站进行群众性的搜查。”②列宁要求:“必须吸收那些不愿去搜查的人,每一个人都得去,否则就收回面包配给证。如果我们对投机分子不采取就地枪决的恐怖手段,我们就会一事无成。”③如果参加搜查的人自己抢劫起投机者的储备品来,那对他们也必须使用列宁的法宝:“就地枪决”。

  在其他一些地方,情况更糟。俄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内战。要战胜白匪,就需要建立赫刺克勒斯那样的功勋。④俄国在军事方面依然是个零。托洛茨基在去往布列斯特的途中,又看到了那些空空荡荡的俄国战壕。1月间,政府正式复员了35岁以上的全体士兵,⑤但是军队中剩下的那些人,他们也有脚,正像列宁所说的那样,他们用脚来投票反对战争。士兵们纷纷跑回家去。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01页上的第92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10一311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11页。——译者注
④赫刺克勒斯的功勋意思是卓越的功勋、伟大的事业、英雄的事业。据古希腊传说:大力士赫剌克勒斯,一共建立了12大功勋。——译者注
⑤《苏联对外政策文件汇编》俄文版第1卷第103一104页。

  在谈判暂停期间,托洛茨基的奥匈帝国的对手即外交大臣切尔宁伯爵回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于1月24日对议会说:“我不要俄国的一平方米土地,也不要它的一文钱。”在哈布斯堡那四分五裂的君主国里,因饥饿而掀起的暴动日益增多。查理皇帝背着切尔宁同法国政府进行接触。奥匈帝国对和平的需要不亚于苏维埃俄国,它以同布尔什维克缔结单独和约威胁着德国。

  冯·屈尔曼男爵是了解切尔宁的,但他对切尔宁无能为力,因为德国军阀对他本人也是很不赞成的。1月初,冯·兴登堡元帅在给恺撒的一封长信里,埋怨屈尔曼在谈判中的策略不灵活,对霍夫曼将军也有所埋怨。兴登堡写道:“霍夫曼将军,我的部下,在波兰问题上是不负责任的。”虽然如此,“在波兰问题上陛下所重视的却是霍夫曼将军的意见,而不是我和鲁登道夫将军的意见”。元帅继续说,他和鲁登道夫确信,他们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帝制,“而与之相反的政策则只能使普鲁士和德国从您那光荣的列祖列宗使其达到的顶峰上衰退下来”。兴登堡说,恺撒不能够指望“那些忠实地为陛下和德国服务的、享有威信和声望的诚实人去干那些他们所不能干的事,因为他们从内心里确信,这样的事对王权和帝国是有害的”。当然,决定问题的是恺撒。“我个人和鲁登道夫将军个人可以在有关国家利益的方面不起作用。”①这是在直接暗示:如果恺撒接受霍夫曼的观点而不是他们的观点的话,那他们两个就将在德军由他们领导而准备在西线大举进攻的时刻向恺撒提出辞职。

①屈尔曼的前引书,在该书第536一539页上载有这封信的全文和恺撒的回信。

  恺撒没有陷入他们双方的争斗:他回答说,元帅的信再次表明,元帅和总军需长的“忠诚和能力是我今后进行战争所需要的。我和我的政治顾问即帝国首相在某些问题上虽然同你们对当前局势在看法上存在着分歧,但是这个情况不可能动摇我对你们两位的信任”。

  恺撒把这些信的副本交给了首相。首相又把副本交给了屈尔曼。1月12日,赫特林在柏林会见了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在那里,鲁登道夫断然声明,如果我(屈尔曼)仍然担任大臣职务的活。他将请求辞职。”①

①屈尔曼的前引书第537页。

  屈尔曼仍然是外交大臣,鲁登道夫也没有提出辞职。但是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到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谈判。鲁登道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月23日”——即在恢复谈判的一周以前——“在我的请求下,元帅在柏林的会议上声明,东方的形势需要查明。在查明之前,应当把适用于西方的那些精锐师团留在那里。如果俄国人今后还将拖延的话,我们就应当恢复军事行动。这定将导致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垮台,而接着上台的人将被迫缔结和约。”(第二天列宁讲了同样的话。)

  鲁登道夫埋怨道:“如果我们顺从地屈服于托洛茨基及其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这种态度,那协约国的国务活动家们对于我们需要和平这一点会怎样想呢?……如果德国简直是巴结这些人,并且容忍他们进行公开的宣传来反对德国及其军队的话,那德国干吗还一定需要和平呢?”如果“我们允许手无寸铁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这样的蔑视我们”,那全世界会怎么想呢?但是谈判恢复后,“一切还都是按照他的(托洛茨基的)主意来办”。

  “然而,外交家们本人现在开始懂得,他们同托洛茨基的辩论是不会产生任何结果的。国务秘书冯·屈尔曼和切尔宁伯爵使谈判暂停后,于2月4日回到柏林……2月初,我来到柏林同冯·屈尔曼先生和切尔宁伯爵讨论局势问题。在4号和5号我们见面时屈尔曼向我许诺,在同乌克兰签订和约后再过24小时,他就同托洛茨基断绝关系。”①

  问题在乌克兰。

  霍夫曼在关于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会议的《回忆录》里写道:切尔宁伯爵的神经“完全紊乱了”。②当会议处在拖延的情况下时,奥匈帝国的状况和它的这位代表的神经状况都变得更坏了。“为了防止饥饿,只好向柏林求助。柏林尽管自己也存在困难,还是给予了援助。但是这样一来,切尔宁自然就不能够再以同托洛茨基缔结单独和约来威胁德国或者是企图缔结这样的和约了。”③然而,由于德国本身都是靠主要由芜菁构成的饥饿口粮来维持生活的,所以它不可能满足奥匈帝国的需要。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只有俄国的粮仓乌克兰,但是正像霍夫曼所说的,如果各中央国家都需要乌克兰的粮食的话,“那它们应当自己去搞到”。④而这就需要同“独立的”乌克兰缔结单独和约。同乌克兰的这种和约是霍夫曼同托洛茨基打牌时的一张秘密王牌。

①埃里希·冯·鲁登道夫《鲁登道夫自传(1914年8月一1918年11月)》英文版第178一179页。
②霍夫曼的前引书第197页。
③同上,第211页。
④同上,第217页。

  1917年12月,当苏维埃向世界各国人民建议派代表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行和谈时,除了乌克兰,谁也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列宁对此是不能反对的,因为他曾经无数次地说乌克兰是沙皇俄国这个“各族人民的监狱”中的一个被奴役的民族。

  在二月革命后,乌克兰实际上已经从俄国分离了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首脑是弗·基·温尼琴科(生于1880年),他是一位小说作家,参加过1905年的革命,是乌克兰社会民主党的成员。后来他成了反对德国占领乌克兰的民族起义的组织者,再往后,他为苏维埃乌克兰的政府服务。①

  按照布尔什维克的标准来看,这个履历是不坏的。因此,当温尼琴科政府(它自称是“中央拉达”,即中央苏维埃)的代表们于12月份抵达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时,彼得格勒的代表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托洛茨基写道:“基辅代表团一出现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就说明乌克兰是正在形成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②

  但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开始了同乌克兰代表团的单独谈判,这暗示着它们有可能在外交上承认独立的乌克兰。中央国家为了搞到粮食和侵占领土,便扮演了自决权捍卫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苏维埃代表团向乌克兰人建议签订一项条约,条约的内容主要是:“拉达要承认卡列金和科尔尼洛夫是反革命分子。并且不要妨碍我们同他们进行斗争。”③根据这项条约,拉达将不得不让红军部队通过自己的领土进入北高加索以及这些将军所控制的其他地区。乌克兰人把签订这项条约的事放到一边,而同时却继续同德国人进行谈判。

①《列宁全集》俄文第2版第22卷第632页。
②托洛茨基《十月革命史》“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出版社”纽约俄文版(没有注明哪一年出版)第99页。
③同上,第106页。

  布尔什维克不认为红色的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监狱”,因此不愿意鼓励乌克兰的分离主义。苏维埃的军队推翻了中央拉达。托洛茨基于1月底回到布列斯特时,一块带去了乌克兰苏维埃政府的国防部长沙克雷和政府主席梅德维捷夫。托洛茨基断言,乌克兰人民的全权代表正是他们,而不是拉达。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还在更早的时候就被宣布为乌克兰的领土。托洛茨基写道:“除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而外,基辅拉达所剩下的领土已经不很多了。”①据霍夫曼的报告中说,托洛茨基向会议宣布:“中央拉达不再有任何权力,它的代表依然还有权支配的惟一的地方,就是他们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所住的几个房间。”关于这一点,霍夫曼说:“可惜,根据我手头所掌握的关于乌克兰局势的材料来看,有种种理由可以认为托洛茨基的断言不是空口无凭的。”②

①托洛茨基的的引书第106页。
②霍夫曼的前引书第213页。

  尽管如此,1918年2月8日,四国同盟还是同并不存在的乌克兰政府签订了一项条约。虽然这个政府并没有领土,但它却提出了领土要求,宣布了乌克兰对波兰的霍尔姆县的追求。德国人乐意把这个县借给它。为了表示感谢,没有领土的乌克兰“政府”让德国有权把自己的军队开进乌克兰。

  苏维埃俄国有发生危机的危险。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一旦把乌克兰的粮食攫为己有,就会使挨饿的俄国人没有粮食可吃。此外,德国的占领者还会不允许列宁派军队经过乌克兰去反对在北高加索举行叛乱的白匪将军。德国占领别国的领土逐渐成为它的一种习惯,并使它进一步占领的胃口越来越大。苏维埃俄国有可能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牺牲者。

  四国同盟同被驱逐的乌克兰人所缔结的条约使托洛茨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这个公式的时机是否还未到来?他是否知道,2月4日和5日,鲁登道夫从冯·屈尔曼男爵那里得到许诺:“在同乌克兰签订和约后再过24小时,他就同托洛茨基断绝关系”?同托洛茨基断绝关系意味着布列斯特谈判的结束和德国对俄国的入侵,也就是意味着战争。对于这个推测,既没有任何材料足以说明,也没有任何材料足以反对。不过德国人会故意地对托洛茨基“说走了嘴”,向他“偶然地泄露秘密”,或者是他自己能够猜测得到,德国一定会抓住机会来利用同乌克兰签订的条约,使托洛茨基面临最后通牒:“签订条约吧,否则我们就将侵入你们的领土!”

  但是,正像届尔曼给鲁登道夫许下了诺言一样,托洛茨基也给列宁许下了诺言。1月份,在托洛茨基同屈尔曼进行的第一个回合期间,托洛茨基“想到要进行一次‘教育性的’佯攻,这种佯攻表现为这样一个公式:我们停止战争,但不签订和约……并把这写给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托洛茨基在其《论列宁》一书中写道:“我认为,在签订和约之前,无论如何必须向欧洲工人明确地表明,我们同德国的统治集团是死敌。”①显然,说布尔什维克是德国的代理人这种责难使托洛茨基这个对礼节很敏感的人受到了很大侮辱。因为礼节能影响人心和人们未来的行为。托洛茨基告诉列宁,他决定使用自己的“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这一冒险手段,以便从布尔什维克身上洗刷去“德国代理人”这一恶名。他认为这一手法一定能减轻欧洲革命困难。

  列宁回答说:“您来到这里时,我们再谈谈。”②

①托洛茨基《论列宁》俄文版第80一81页。
②同上,第81页。

  1月下半月,托洛茨基在斯莫尔尼宫向列宁谈了自己的思想。据托洛茨基说,列宁是这样回答的:“这一切都很诱人,但是如果霍夫曼将军没有力量把自己的部队开来反对我们的话。那就太好了,因为这样一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不过这种希望是很小的。他一定会从巴伐利亚那些集中的突击部队中专门挑选一些团队来反对我们的,而且反对我们是否需要很多的兵力呢?要知道据您自己讲,我们的战壕里都是空的。”

  托洛茨基反驳说:“那时我们将被迫签订和约,而且那时所有的人都将清楚地看到,我们没有别的出路。仅只这一点,我们就一定会给予那种说什么我们同霍亨索伦进行暗中勾结的奇谈以决定性的打击。”

  列宁回答说:“当然,这里有对我们自己的有利方面,但这毕竟太冒险了。现在世界上没有比我们的革命更重要的了。”

  这时托洛茨基又提出了另一个论据:党内反对签订和约的情绪很强烈。左派共产主义者“在十月革命时期起过极大的战斗作用”,所以他们在党内有很多拥护者。签订和约会使党分裂。

  列宁对此反驳道:“与其使革命有在军事上被击溃的危险,还不如分裂。因为即使将来事情弄到分裂的地步(这并不是必然的),那左派在顽皮一阵之后,还会回到党内来的。可是如果德国人把我们击溃的话,那就谁也无法把我们召回来了。”

  托洛茨基说:“我们是在刺刀下签订和约的。那时全世界工人阶级都将清楚地看到这一情景。”

  “而在那种情况下您将不拥护革命战争这个口号了吧?”

  “决不拥护。”

  “在这样提问题的情况下来进行试验可能就不那么危险。我们豁出去把爱沙尼亚或立陶宛丢掉。”

  托洛茨基写道:“关于我的计划,列宁担心的主要是:一旦德国恢复进攻,我们来不及签订和约,也就是说,德帝国主义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因为这只野兽现在跳得很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多次地重复这种说法。”列宁并不相信“在刺刀下签订和约”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托洛茨基认为,列宁同意采纳他的中间性的公式,因为不这样,党的大多数领导人就会选择革命战争。但是,后来在1918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声明,他同托洛茨基已经达成了协议:“……当时我们之间曾经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①

  2月8日,在德国人同被驱逐的乌克兰政府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条约之后,托洛茨基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在德国人下最后通牒之前举行“教育性的佯攻”。而关于屈尔曼(他得到了切尔宁的支持)同德国军阀之间的暗中决斗,托洛茨基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鲁登道夫写道:在同乌克兰缔结条约之后,“我要求冯·屈尔曼先生履行自己在2月5日许下的诺言,同托洛茨基断绝关系,但是,他拒绝了。同一天,俄国政府却通过无线电报号召德国军队不服从总司令”,即恺撒。将军们感到愤怒。兴登堡出来干预了。“在元帅的请求下,皇帝令冯·屈尔曼先生向托洛茨基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接受我们先前提出的条件”——兼并波兰、立陶宛和库尔兰——“并进一步要求俄军撤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②——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蒙海峡群岛(这些岛屿将会给德军在紧靠彼得格勒的大门口提供进攻基地)。恺撒在电报中命令屈尔曼在24小时内向托洛茨基提出最后通牒。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27页。——译者注
②鲁登道夫的前引书第18页。

  后来霍夫曼简单地写道:“但是国务秘书冯·屈尔曼得到的印象是,恰恰在这个关头,谈判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因为托洛茨基在德国刚刚同乌克兰缔结的和约的压力下,第一次表示愿意在实际上来讨论和约问题。他向国务秘书探问:是否可以以某种方式把里加和附近的一些岛屿——蒙海峡、厄塞尔和达格岛——留在俄罗斯帝国的范围内。”托洛茨基的这种欲进先退的作法大概立即给屈尔曼提供了一个口实,使他把已经答应要提出的最后通牒搁在一边。这个德国人还考虑到了同西方国家进行和谈的前景。

  屈尔曼做了个大胆的举动。他没有服从恺撒的电报,而是像霍夫曼写的那样,给恺撒打了一封如下的电报:“如果陛下坚持要提出最后通牒的话,那么帝国政府就只好寻找另外一个外交大臣了。屈尔曼将军到16时30分为止,如果在此以前接不到关于最后通牒的进一步指示,那他将从这个问题直接转到会议的议事日程上。”由于“在16时30分以前没有得到任何回答,所以屈尔曼也就把最后通牒留在自己的衣兜里了”。①

①霍夫曼的前引书第213一214页。值得指出的是,1948年11月出版的冯·屈尔曼男爵的《回忆录》虽然在其他方面是很详细的,但是却根本没有提到这件十分确实的事(鲁登道夫也写了这件事,见鲁登道夫的前引书,第181页)。

  大概托洛茨基已经嗅到了最后通牒的气味。他觉得,最后通牒将不得不接受,这是他已经向列宁答应过了的,而他所喜爱的历史公式则不得不放弃。因此,当冯·屈尔曼于1918年2月10日17时58分宣布政治委员会会议开会时,托洛茨基从座位上站起来,发表了如下的讲话:“如果说曾经有过一种战争是为了自卫而进行的话,那么现时两个阵营所进行的战争早已不是这样的战争了。如果说大不列颠在侵占非洲殖民地、巴格达和耶路撒冷的话,那这就更不是防御战争了。如果说德国在占领塞尔维亚、比利时、波兰、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并侵占蒙海峡群岛的话,那这也不是防御战争。这是瓜分世界的斗争。现在这是清楚的。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

  “我们不再希望参加这场纯粹是帝国主义的战争……我们对两个阵营的帝国主义都同样抱着不可调和的态度……

  “我们希望各国被压迫的劳动阶级能够像俄国的劳动人民那样,把政权掌握到自己手中,我们希望这样的时刻早日到来,我们正在使我国军队和我国人民摆脱战争。我们的农民士兵应当回到自己的耕地上,以便在今年春天能够安宁地耕种革命从地主手中夺过来交到他们手中的土地。我们的工人士兵应当回到车间去,以便在那里不是制造破坏工具,而是制造建设工具,并且和农夫一道共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们正在摆脱战争。我们正在把这个情况通知各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我们对目前在抵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军队的我国军队正在下令予以彻底复员。我们期望并坚信,其他各国人民很快将模仿我们。与此同时,我们声明,德国政府和奥匈帝国政府向我们提出的那些条件是同各国人民的利益根本抵触的……我们拒绝批准德帝国主义和奥匈帝国的帝国主义用剑写在活人身上的那些条件。我们不能够在带给千百万人以压迫、痛苦和不幸的那些条件上,签上俄国革命的名字。

  “德国政府和奥匈帝国政府想凭借军事侵占的权力来统治别国的领土和人民。让他们公开去干这种事情吧。我们是不会把暴力神圣化的。我们正在摆脱战争,但是我们被迫拒绝签订和约。”①

  霍夫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托洛茨基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后,全体与会者都哑然无声地坐在那里。”②鲁登道夫评论道:“这当然就把东方的情况给彻底弄糊涂了。”③

  托洛茨基生来就富有激情。列宁则讲求实际。托洛茨基想表现出他是没有亲德好感的。列宁不喜欢那种对俄国革命有害的表现。托洛茨基依然忠于自己同列宁达成的协议:在德国提出最后通牒后才让步;既然没有下最后通牒,那也就没有作出让步。托洛茨基认为这具有国际意义。列宁作出让步是为了避免党的分裂。

①《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平谈判(从1917年12月22日[9日]到1918年3月3日[2月18日])》(速记记录的全文由阿·阿·越飞校订并注释,托洛茨基写了序言)1920年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部出版社俄文版第1卷第205一208页。
②霍夫曼的前引书第214页。
③鲁登道夫的前引书第181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