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列宁 -> 传记 -> 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
上一页 下一页 ︱ 字号:  

三十 俄国人反对波兰人:一个宏大的行动计划



  1920年来到了。自从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以来已经过去了784天。列宁和苏维埃俄国所有的人一样,都有一种疲乏感。1916年列宁在日内瓦时,一位格鲁吉亚的女布尔什维克米哈伊尔·茨哈卡雅问他:“您多大年纪了?”列宁回答说:“我是一个老头子了,老头子了,我已经46岁了。”

  现在是1920年,他已经50岁了,已经老了。他的生命只剩下4年了,而他剩下的工作时间,则连3年都不到了。他的头脑在近几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许多异常困难问题的重压下,累得受着内伤,这些问题是:经济破坏、饥饿、战争、各种争论和各种失望等。

  1920年1月,列宁第四次写成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的提纲。①前三个他是在1919年1O月和12月之间写出的。要把这本小册子的正文写出来,时间不够,可能精力也不够。看来,有什么事阻拦了他。也许他想起了他在1895年为恩格斯的逝世而写的那篇文章吧。他当时肯定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都是由民主主义者变成社会主义者的,所以他们仇恨政治专横的民主感情非常强烈”。②列宁从来没有怀疑过专政的必要性。但是要用那飘摆不定的自由服装来打扮苏维埃专政这个铁的偶像却是越来越困难了。在1919年和1920年,列宁不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权和其他无产阶级民主形式受到违法限制的情况。在他于1920年写出的关于专政的提纲里有这样的话:“民主制的成就:代表大会、集会、出版、宗教、妇女、被压迫民族。”③他希望在自己的小册子中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他知道,代表大会和集会是由上面操纵的,出版是受限制的,宗教遭到了侮辱,妇女同男子一样,被迫从事着力不胜任的劳动。诚然,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确实得到了解放,但是在列宁起草的1920年6月22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项决议草案中却规定:莫斯科在土耳其斯坦的代理人应“在可靠的共产党员的监督之下把政权(逐步地,但坚定不移地)移交给当地的劳动者苏维埃”。而这些共产党员有的是俄罗斯人,有的则听命于莫斯科。草案在最后谈到:“总的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而不是实行共产主义。”①少数民族离民主还远着呢。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253一262页。这里作者说列宁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的提纲写成于1920年1月,这个日期可能有误,因为这个日期虽与《列宁全集》俄文第3版第25卷第1页上编者注明的日期相一致(那里说这个提纲写于1920年初),但是却与《列宁全集》第五版中注明这个提纲写作的日期不一致,那里注明的日期是1919年9一10月,而且同列宁写的与这一提纲有密切关系的《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的几个问题》所标明日期也不一致,那里标明的日期也是1919年9一10月。前者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253一262页,后者见同一卷《列宁全集》的第428一437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卷第11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7卷第259页。——译者注

  列宁指望在1920年能得到和平。白匪已经被打败了。“有人企图唆使波兰来反对我们,但是这种企图必将落空,虽然世界各国现在都说,它们不承认我们,但是不久它们就会同我们缔结和约的。”②列宁在这个时期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次演说里,都炫耀苏维埃同小小的爱沙尼亚所缔结的和约,他说:“我们已经开了一扇通向欧洲的窗户……”③世界各国的资本家“竭力阻挠爱沙尼亚同我们缔结和约。我们战胜了他们。我们同爱沙尼亚缔结了和约,这是第一个和约,随之而来的将是其他的和约,这个和约使我们有可能同欧洲和美洲进行商品交换。”④这个希望供给了苏维埃人以精神食粮。

  现在,列宁集中精力来振兴国家。他时常谈到必需从“流血斗争”转到“不流血斗争”,即转到恢复经济、获得粮食的斗争。他在一次发表演说时愤怒地说:“例如一个农民有粮食,旁边有一个人在挨饿,他总想以1000卢布把粮食卖给这个挨饿的人而不愿把粮食贷给工人政权。”座位上有人高声喊道:“这样做得对呀!”列宁反驳道:“这不对。我们说:‘人人为大家,没有上帝也过得去。’”他请农民把粮食贷给国家,“所以说贷给,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拿不出任何东西来交换,而花花绿绿的票子又不值钱。”⑤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147页。——译者注
②《真理报》1920年2月13日。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39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31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78页。——译者注

  这就是1920年时苏维埃经济形势的实质。战时共产主义的全部问题就在于此。

  列宁甚至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就已经在注视着经济问题了。1919年时,他鼓励为工人建立消费合作社。生产者合作社和公社在农村已开始产生。连城市里也出现了生产合作社。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情况,就是从前的一家彼得格勒印刷厂的厂主为了避免使自己的印刷厂收归国有,也建立了一个合作社。列宁命令全俄肃反委员会取消这个“假合作社”,将其交给彼得格勒苏维埃。①1919年1O月,列宁给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下了一道命令,令其设法开采该市附近的页岩,“动员资产阶级到那里去(让他们住住土窑)”,同时还询问:“用锯末制糖”是真的吗?②列宁给格列勃·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写了一封信,谈论可以利用彼得格勒下面的泥炭矿层作为发电的原料基地问题。列宁对电气化的主张很感兴趣,他写道:“例如:在10年(5年?)内建成20一30个(30一50个?)电站,使全国布满……发电中心,其中有的用泥炭,有的用水力,有的用页岩,有的用煤,有的用石油……”③列宁在给克尔日札诺夫斯基的这个第二封信的最后写道:“接信后,请来电话,我们再谈。”④有人向列宁推荐“不要纸张的报纸”——无线电,列宁在给对方的信中也充满了这样的热情。⑤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9卷第340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136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38卷第69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70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49卷第244页。——译者注

  列宁任何时候都意识到宣传工具对于传播共产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意义。但是他不允许理论妨碍实践。一些共产主义的理论家们坚决主张企业应由工人委员会来管理。列宁则坚持一长制原则。在1920年一年中,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表讲话,反对委员会集体领导的原则。1920年3月15日,他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说,3名、5名、7名工人参加委员会并不意味着广大工人群众都参加了工业管理。他请工会领导人“不要再诉苦了,要成熟起来”。①他认为工业需要的是资产阶级的专家,而不是无产阶级的委员会。

  列宁善于把艰深的道理融汇在彩色绚丽的宣传急流中去。他在全俄哥萨克劳动者(“劳动者”这一形容词②洗刷掉了哥萨克蒙受耻辱的污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骄傲地声明:所有的大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温斯顿·邱吉尔所说的14国”都被遭到破坏的和备受折磨的俄国打败了,因为俄国在敌人的营垒里有自己的同盟者,这就是拒绝同布尔什维克作战的士兵。“我们从不隐讳我们的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只有当我们在全世界点燃同样的革命火焰的时候,这个革命才会到达胜利的终点。我们也十分清楚地懂得,资本家是苏维埃政权的疯狂敌人。”③斗争还没有结束。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斗争只不过是在最后决战之前用“火与剑”进行的一种检验。帝国主义者正在准备着这一决战。“现在四分之三的芬兰已为美国的亿万富豪买了下来。……只有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才高举着争取真正的解放的战斗旗帜,逐渐赢得全世界的同情。”④这种同情使得德国和协约国在1920年1月解除了对俄国的封锁。在所有国家中,“在巴黎、伦敦等等城市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不许干涉苏维埃俄国’的呼吁”。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245、N8页。——译者注
②“哥萨克劳动者”原文是(……俄文,略),“劳动者”是形容词,原意为“劳动的哥萨克”。《列宁全集》中通常都把这两词倒过来译,译成“哥萨克劳动者”。——译者注
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80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87页。——译者注

  “这就是不得不解除封锁的原因。他们没有控制住爱沙尼亚,我们同它签订了和约,能够开始贸易往来了。我们开了一扇通向文明世界的窗户。现在,大多数劳动者都同情我们,资产阶级也关心尽快同俄国开始作买卖。”①

  列宁对哥萨克们说:资本主义世界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日本和美国正处于交战的前夜,要想制止这个又要使1000万人丧命和2000万人残废的战争是根本不可能的。”②法国和英国正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攻击。列宁承认:“诚然,他们还会唆使波兰来进攻我们。”但是列宁企图让波兰人放心,他知道波兰人对曾经三次参加瓜分波兰的旧俄国是仇恨的。他说:“所以我们是理解波兰人的内心的仇恨的,我们对他们说,我们永不会超过我国军队现在驻防的边界……”但是如果波兰听从了法国的唆使,要同俄国作战的话,“那我们就要说:‘来试试吧!你们会取得永远也忘不了的教训的。’”③这些话像一种悦耳的音乐似地回荡在仇恨波兰的哥萨克人的耳际。

  列宁继续说道:布尔什维克不想使俄国的士兵为沙皇的皇冠和君士坦丁堡而丧命。但是“我们一定要保卫获得了解放的俄国,保卫两年来为苏维埃革命历尽艰辛的俄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④列宁说,必须“在另一条战线上巩固这个胜利,即在不流血的战线上,在消除……经济破坏的战线上巩固”在战争中所获得的胜利。“俄国农民几千年来第一次在为自己劳动。”⑤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89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19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192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193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194页。——译者注

  而当“苏维埃政权按固定价格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的时候,只能付给票子。这些票子有什么价值呢?它们同粮食是不等值的”,但是眼下政府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目前在工业还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农民应当把粮食贷给国家。“既然知道工人吃饱以后就会偿还他们产品,难道吃饱了的农民还会有哪一个不肯把粮食贷给饥饿的工人吗?”①

  列宁很快就知道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农民不是用粮食作了回答,而是用子弹作了回答。

  3月6日,列宁预先告诉莫斯科苏维埃的工作人员说,法国正在竭尽全力唆使波兰来反对俄国。工人需要作出重大牺牲,因为饥饿还在继续。列宁说:“我们应当记住,我们是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这些话既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也说明了以后几十年的主要形势。“农民……被资本主义所腐蚀,坚持旧时的贸易自由,认为这是他们的神圣权利,他们在这点上是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弄糊涂了……” ②苏维埃政权的责任是:“摆脱投机倒把者……战胜资本主义的旧传统。”③

  列宁在同一篇讲话中说,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而为了对他们实行监督,就需要工农检查院。④

  列宁的思想愈来愈转向经济,但还没有发展到制定新经济政策的地步。列宁依然希望或者是用诺言、或者是靠强力弄到农民的粮食。对外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吸引着列宁。他委托契切林起草一份关于苏维埃和平建议的声明的文件:“声明中应该直接提出媾和与和谈建议,但不提及条件(提出的方案要重申过去一切有关媾和的建议,但又不要把我们束缚住)。”⑤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96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0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12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11页。——译者注
⑤同上,第37卷第326页。——译者注

  这时列宁在东西伯利亚建立了一个虚假的远东共和国,首都在赤塔。这个共和国应是一个在日本和苏维埃俄国之间的“缓冲国”。1919年12月15日,列宁打电报给鄂木斯克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斯米尔诺夫,命令他“完整无损地拿下库兹涅茨克区和煤”①,但是没有下令追击向东逃窜的高尔察克的残部。因为其他地方,即俄国南部需要兵力。某些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反对“缓冲国”,看来他们担心这个“缓冲国”在俄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会成为一个坏的榜样。1920年2月19日,列宁打电报给托洛茨基说,“要痛斥反对建立缓冲国的人。”②使列宁放心不下的是由男爵弗兰格尔指挥的邓尼金军残部以及波兰有可能对俄国发动进攻。他懂得,同日军争胜负是愚蠢的。而“缓冲国”伪装得相当的好,足以欺骗那些观察问题粗心大意的人。

  为了加强苏维埃的作战力量,不得不从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建立的劳动军中挑选出一部分来增援作战部队。斯大林对此提出抗议,并请求把他召回莫斯科来以便查明情况。列宁拒绝了,他说:“我反对召回斯大林。他是在挑剔,总司令的意见完全正确:首先应当战胜邓尼金,然后再转入和平状态。”政治局把列宁起草的一封电报发给了斯大林,电报的内容是:鉴于必须“尽快增援高加索方面军”,不能召他回来。③但是与此同时,整师整师的红军却转为劳动军来修复被破坏的铁路。有几千名共产党员被动员来从事这一工作。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9卷第175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261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62页。——译者注

  国内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被资本主义腐蚀的”农民想卖掉余粮后得到真正的劳动报酬。1920年1月3日,人民委员会决定准许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机关在按政府随意规定的没收性的“固定”价格弄不到饲料的情况下,可以按自由价格来购买饲料。列宁投票反对这项决定,但是尽管如此,这项决定还是以多数票被通过了。由于通过了这项决定,粮食人民委员亚·德·瞿鲁巴向中央抱怨说:人民委员会破坏了粮食人民委员部在收购饲料方面的垄断原则:现在所有的农民都想只按市场价格来出卖饲料。列宁回答说,他认为这么快地撤销人民委员会的决定是不妥当的,所以他建议等一等,他说:“过一个月或一个月左右再来考虑。”①这时收购饲料的各地的代办人(他们奉命无论如何要搞到饲料)便按自由价格来付钱。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对此向列宁进行抱怨,列宁只是微笑了一下作为回答。政府需要饲料来喂养马匹,因为马匹是拒绝挨饿的——它们具有反苏维埃的情绪。

  军事人民委员列夫·托洛茨基在渡过1919--1920年的冬季时,企图恢复运输网。因为运输网的状况有使国家经济遭到彻底破坏的危险。列宁写道:“铁路运输的情况十分严重。粮食已经运不来了。”他要求采取无情的措施:“减少非运输部门工作人员的口粮;增加运输部门工作人员的口粮。即使还要死几千人,但国家将能得救。”②铁路暂时由托洛茨基来管理。他研究了总的情况后得出的结论是:战时共产主义需要废止,只有退回到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成果的原则才能够振兴经济。1920年2月,他把这种情况向党中央作了报告。他谴责了现行的征收粮食的制度,因为这种制度不是鼓励优秀的生产者,相反这种制度由于没收了优秀生产者的余粮而对他们成了一种惩罚。他还谴责了那种不管没收来的农产品有多少而工业品却一律平均分配的原则。为了代替这种作法,他建议日用消费品不按农村苏维埃进行分配,而根据每个农民上缴给国家余粮的多少按个人进行分配。这样作就会为商品交换创造基础。他建议恢复农业的自由市场,取消没收的作法,而代之以税收。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9卷第211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8卷第95页。——译者注

  中央以11票对4票,否决了托洛茨基的提案。①列宁极其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反对托洛茨基提案的人。

①列夫·托洛茨基《我的一生》俄文版。

  不久经济问题以及发展对外贸易的希望和开展外交关系的希望都退居次要地位了。192O年4月24日,波兰人侵入了苏维埃的领土。战争又开始了。这一次是同一个受到法国直接支持和英国间接支持的外国作战。波兰军队发动了速攻,5月8日就进入了基辅。

  关于大波兰(它包括立陶宛全部和乌克兰大部直到敖德萨)的幻想又死灰复燃了。某些波兰人认为,布尔什维主义提供了实现这一夙愿的机会。但是,当高尔察克幻想要进入克里姆林宫、尤登尼奇站在彼得格勒的大门口、而邓尼金在思考着莫斯科的天气怎样的时候,波兰人则在那里进行等待。他们没有在俄国最困难的时刻给它以打击,而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动,直到白匪中只剩下一个弗兰格尔,他的软弱无力的军队控制着高加索和克里木的时候他们才动起来。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给俄国以打击。他们当时之所以进行等待,是因为他们担心万一白匪的胜利导致强大的君主制俄国或民族主义的俄国得以复辟可怎么办,要知道这样的俄国是会重新把波兰王国置于自己的魔掌之下的。但是随着沙皇将军们一个又一个地被粉碎,这种担心便消失了。因此波兰人才敢于对被白匪削弱了的红色俄国毫无顾忌地企图实现其向来就有的扩张主义的野心。

  在1922一1923年和1924一1926年期间担任波兰外交部长的亚历山大·斯克尔任斯基伯爵说明了波兰当时在政治上的看法是什么。他写道:“毫无疑问,邓尼金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会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来接受波兰人的援助,这就是这种援助应是波兰人作为俄国的忠实臣民所提供的援助。”①

  列宁对波兰政界的这种看法是怀疑的,他在1919年曾向皮尔苏茨基元帅②派去了一个秘密使团进行谈判。当时确定了一种非正式的停战协定。③但是,1919年4月19日,波兰占领了维尔诺,8月8日,又占领了明斯克,这决不是好的预兆。1920年1月28日,列宁、托洛茨基和契切林对波兰人的这种“不理智的和罪恶的行径”提出了警告,认为这是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战争,并确切地确定了俄国和波兰之间的边界及乌克兰和波兰之间的边界,保证红军决不破坏这些边界。

  波兰对和平的需要并不亚于俄国。由赫伯特·胡佛领导的美国救济总署在1919年2—8月间分配给波兰以价值5000万美元的粮食。这种援助在继续,而在波兰进行军事准备期间甚至还有所增加。1920年1月,在波兰患斑疹伤寒的,据登记有34003个病例。1920年6月,被美国救济总署救济的波兰儿童有1315000个。1920年8月10日,赫伯特。阿斯奎斯④在英国的下议院声称:“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六个月以前,遭受着疾病和饥饿之苦的波兰已濒临于全国破产的境地,而现时它竟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了这场战争……这纯粹是侵略性的冒险行动。这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动。”

①亚力山大·斯克尔任斯基伯爵《波兰与和平》1923年伦敦英文版第39页。
②约瑟夫·皮尔苏茨基(1867—1935)是波兰法西斯独裁者。1918一1922年为波兰国家“元首”。1926年举行军事政变,任国防部长(1926一1935)和总理(1926一1928年,1930年)。——译者注
③路·费希尔《世界事务中的苏维埃国家》(最佳书籍)1961年纽约英文版第166一169页。
④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852--1928),英国首相(1908一1916),自由党领袖。1892一1895年任内务大臣。——译者注

  侵略行为从来都不是一种理智的行动。

  波兰的极端虚弱虽没有使皮尔苏茨基感到沮丧,却使列宁受到了鼓舞。

  苏维埃政府由于预见到波兰将要进攻,便于1920年3月31日开始同立陶宛进行谈判,其结果是在1920年7月21日同对方签订了和约。8月11日又同拉脱维亚签订了和约。克里姆林宫使波兰那些潜在的伙伴保持了中立。8月14日,同芬兰也缔结了和约。另一方面,法国想使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同苏维埃俄国作战的企图则落空了。①

  早在波兰开始军事行动之前,列宁就从欧洲革命(而欧洲当时则意味着全世界)的角度,对即将到来的入侵进行了观察。1920年3月6日,他在莫斯科苏维埃庆祝第三国际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说:“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各国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②他回忆道:在初期,人们都希望世界战争的结束将带来世界革命,因为当时工人们已经武装起来了。他承认,他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他说:“那里很少报道我们的工作情况。”③但是他不怀疑,带有温和色彩的社会主义的“第二国际已经完蛋了,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工人群众正纷纷转到共产党人方面来。……即使在英国这类国家的落后工人阶层中也起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旧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永远完蛋了。欧洲现在走向革命的方式和我们过去不同,但是欧洲所要做的实质上是同样的事。”④

①路·费希尔的前引书,第182一183页。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219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13、215页。——译者注
④同上,第218、219页。——译者注

  列宁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欧洲没有效法俄国的榜样。他在1920年7月即在波兰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写道:“机会主义=主要的敌人”。但是他没有对机会主义或改良主义加以分析。他只是引证了麦克唐纳的话:“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一切都将平静下来。”他对这些话是这样注释的:“机会主义的根源:收买工人上层分子。”①他还提到了用于收买所花费的金额。但是列宁应当了解,机会主义并不是一种主观现象。“收买”意味着高工资,意味着更强大和更富有的、需要国内市场和社会安定的资本主义阶级。它意味着工人阶级希望依靠民主手段(选举权、提高了的购买力和罢工)所获得的成果要超过暴力革命所能提供的成果。但是列宁对革命思想极为忠诚,竟使他拒绝去看在民主手段和暴力革命这二者之中孰优孰劣。1920年2月,他嘲笑了奥托·鲍威尔,这位奥地利的社会主义者肯定地说,“剥夺剥夺者”使生产力遭到破坏,使人民群众遭到破产,所以他主张“应当以整顿和调节的方式……通过税收”来进行这种剥夺。②在列宁看来,这是一种最令人厌恶的反革命。虽然如此,但是如果今天把奥地利的工人和苏联的工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状况加以比较的话,那就可以思考一下,究竟谁对:是主张使用暴力的列宁呢,还是主张“依靠税收来进行的革命”的鲍威尔?列宁是一位迷惑于俄国历史的人,他根本不知道渐进过程,而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良或者是自下而上的革命。看来只是这样才能够真正说明为什么列宁始终不渝地追求革命,追求建立一个团结一致的由职业革命工程师组成的共产党。奇怪的是,列宁这位有学问的人竟忽视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这一点。他用机智灵巧的双手彻底扫除了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西方72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于是他宣布,惟一的挽救办法是世界各国的革命。马克思使列宁产生了迷误。列宁作为一个主张采取极端措施(在俄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极端措施)的人。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68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38卷第149页。——译者注

  他不了解,一个国家在经济上愈发达,它依靠革命所能得到的好处就愈少,而所要丧失的东西则愈多。

  现在列宁决定用刺刀来检验一下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他决定用俄国士兵的枪托来轻轻地撞一下欧洲的那些机会主义者。波兰人在乌克兰已经推进到很远的地方了,但是红军很快就击退了他们的打击,并于1920年6月陈兵于波兰旧的边境之上。红色的莫斯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动兴奋。红色的拳头一举就能够推倒欧洲资本主义那腐朽不堪的破墙。

  1920年3月15日,柏林发生了卡普叛乱。参加叛乱的一部分德国军阀很快就被柏林工人用总罢工粉碎了。德国共产党人倍加努力。3月29日,列宁通知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说,在德国,一切都在按照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榜样在进行:1917年9月科尔尼洛夫发动的不成功的叛乱,最终导致了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沃尔弗冈·卡普①博士的叛乱,用列宁的说法是“德国的科尔尼洛夫叛乱”,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列宁说:“我们同德国苏维埃政府携手并进的日子不会太远了。”②列宁的错觉是由于他忽视了民族的区别而产生的。列宁时常反复谈到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题,但是他忘记了这种不平衡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也是有影响的。例如,他认为波兰已经成熟到了爆发革命的程度。3月29日他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说:“那里的革命运动在日益发展。”③

①沃尔弗冈·卡普(1858一1922)是德国容克和帝国主义军阀的代表人物。1920年3月发动反革命军事政变。叛乱分子占领了柏林,并组织了以卡普为首的新政府,在工人的打击下,卡普政府最后垮台。——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265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76页。——译者注

  因此,当红军把波兰人从乌克兰赶走时,列宁便主张向波兰进军,并穿过波兰向德国进军。其他一些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都反对这一进军。

  在反对者中有斯大林。他在和乌克兰罗斯塔社记者的谈话(这个谈话发表在1920年6月24日的哈尔科夫《共产党人报》上)中详细论述了作战方面的种种困难。他说:“要知道,我们不仅在和波兰人作战,而且在和动员了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一切黑暗势力并且不断供给波兰人各种给养的整个协约国作战。”斯大林还说:“因此,我认为某些同志所表现的那种骄矜和对事业有害的自满是不切实际的。其中一部分人不满足于前线的胜利,叫喊‘向华沙进军’;另一部分人不满足于只是防卫我们的共和国,使它免受敌人进攻,傲慢地说:只有打到‘红色苏维埃华沙’,他们才能罢休。”①斯大林以肯定的口气说,这种表现是不符合苏维埃政府的政策的。但是,当后来发现列宁不是这样认为的时候,斯大林便改变了看法,站到了主人的一边。

  托洛茨基也反对向华沙进军。因为军队和国家已经精疲力竭了。1919年同波兰谈判时列宁的密使、波兰共产党员尤里安·马尔赫列夫斯基②认为,波兰爆发革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出生在波兰的、曾经担任国际问题技术顾问的卡尔·拉狄克在这方面也具有悲观主义的情绪。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波兰人捷尔任斯基赞同他的这种情绪。但是,当托洛茨基建议立即停止同波兰交战时,支持他的却只有一个李可夫。在托洛茨基不在期间,列宁说服了其他所有的人,于是便通过了继续对波兰进军的决定。③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4卷第294、295页。——译者注
②尤利安·约瑟福维奇·马尔赫利夫斯基(1866一1925)是波兰、俄国和国际革命运动的活动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德国斯巴达克联盟的组织者之一,国际支援革命战士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译者注
③托洛茨基的前引书,第457页。

  为什么列宁不顾托洛茨基和拉狄克的反对而命令红军侵入波兰呢?他们三个人同样都是主张世界革命的,没有一个人在暴力问题上感到有什么顾虑。列宁对于俄国经济困难情况的了解不亚于托洛茨基。拉狄克由于1918年时在柏林住过一个时期,他了解,无论是德国还是波兰都还没有成熟到爆发革命的程度。托洛茨基从事苏维埃工作的经验使他认识到,为时过早的革命是不会预示有任何好的结果的。他反对进军波兰的理由,与列宁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危机期间反对对德国进行革命战争的理由是相同的。这就是:德国和波兰只是孕育着革命,再说这个事实还没有得到确诊。

  但是,列宁既不接受拉狄克提供的情报,也不考虑托洛茨基的怀疑。同平时一样,他所依据的是必要性,而不是知识。他想推广俄国革命,使俄国革命的精神得到恢复,并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充沛精力使之发扬光大。托洛茨基和拉狄克认为,军队是不适合于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他们和列宁之间的惟一区别就是最高领袖和其他一切人之间通常所有的那种区别。国家元首比同类人中的第一个人要大,或者说比不同类人中的最高者要高。他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因而使他在心理上具有一种特点:国家的全部命运都由他来肩负。下级可以大胆地对事物抱怀疑态度,但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却不能这样随便。列宁本人想必是感觉到了俄国革命的红色巨流正在变成一股苍白无力的细流,因为布尔什维主义未能把亿万“被资本主义腐蚀的”农民发动起来。只有西方工人才能保持这种平衡。当然托洛茨基和拉狄克也低估了社会主义在落后的农民俄国取得胜利的可能。他们对通过入侵来发动革命这种主张的反对大概是出于一种下意识的考虑。俄国反对波兰的战争要是一种人民战争该多好。在世界战争期间出了名的布鲁西洛夫将军①到布尔什维克的总司令部去任职后,他号召从前的沙皇军官们要为祖国而战。这就突然发生了托洛茨基所憎恶的俄国民族主义。列宁则找到了新的力量源泉。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都相信暴力,但是最相信暴力的是列宁。他相信,革命是可以靠刺刀尖来输出的。

①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1853一1926)是沙俄将军。1917年5一7月任俄军总司令,1920年起在红军任职。——译者注

  列宁不能容忍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对立场。他有军队,所以他决定要用军队来教训一下波兰,给波兰放一把火,——这火焰能够蔓延到汉堡、柏林、慕尼黑以及更远的西方。列宁已经读过了昂利·巴比塞①的《火焰》这部作品,并从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相信,千百万士兵所痛恨的世界战争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只要推一下这个制度,它就会倒进已经挖好的坟墓中去。列宁开出了红军去进攻波兰。红色的大炮发出了革命的吼声。这吼声将为欧洲无产阶级所听到,他们将起来拯救俄国革命,使之摆脱经济枯竭的危险。莫斯科需要作出抉择:是在国外发动革命,还是向俄国资本主义投降。列宁把赌注押在了革命上,他相信革命必将到来。托洛茨基的信心不那么足。他不认为,解决国内迫切问题的办法能够来自外部——在这个时刻,以这样的方式。他已经把自己的选择放在了新经济政策上。斯大林则根本不相信世界革命。早在1917年8月间,他就在一篇社论中写道:“过去俄国曾经有人说社会主义的光明来自西方。”但是情况已经改变了。在1917年,“西方输入俄国的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和解放,不如说是奴役和反革命”。②

①昂利·巴比塞(1873一1935)是法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火焰》是他1916年在前线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日常的战争生活的真实情况,主人公在对战争的实质考虑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凋转枪口对准战争的罪魁祸首。——译者注
②《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224页。——译者注

  列宁的意志在争论中取得了胜利。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日子里,他制止住了自己那些性急的战友。而在波兰战争期间,他却让自己的革命热情尽情奔泻。

  一支15万人的军队在“年轻的拿破仑”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①(他当时才27岁)的指挥下,在从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历史平原上向西挺进过程中,给予了波兰以重大的打击。在7月4日到20日之间,这支军队每天前进20公里——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距离。

  列宁收获了自己那顽强精神的果实。看来自1917年11月以来,布尔什维克还是第一次感到这样的异常高兴。很多墙壁上写满了“一定要打到华沙!”的口号。共青团员们,俄国的和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们,都大声疾呼,要求“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图哈切夫斯基的进攻使波兰人惊慌失措。皮尔苏茨基元帅写道:“这次进军给军人们留下了令人可怕的神奇莫测的印象。”看来,“要反抗是不可能的……政府发抖了”。②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③、费利克斯·柯恩④和尤利安·马尔赫列夫斯基⑤坐在华沙城下,等待着这种颤抖转变为致死的痉挛那一时刻的到来。这三位波兰问题专家住在一个天主教教士的家里。他们从附近的一个小山上就能够看到华沙,他们希望按自己的爱好把华沙重新打扮一下。列宁管他们叫“波兰临时革命政府”。

①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一1937)是苏联元帅。1918年起历任集团军司令员、工农红军参谋长、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等职。——译者注
②约瑟夫·皮尔苏茨基《一九二○年》(书内附有图哈切夫斯基先生所著《向维斯瓦河彼岸进军》及华沙军事历史问题研究室编写的考证资料)法文版第112一114页。——译者注
③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1926)是波兰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苏联党政领导人,1917年12月起任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内务人民委员、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译者注
④费利克斯·雅柯夫列维奇·柯恩(1864一1941)是波兰、俄国和国际革命运动活动家,生于华沙。1906年是波兰社会党左派领导人,1918年起为苏联共产党党员,1922年后在共产国际担任领导职务。——译者注
⑤尤利安·约瑟福维奇·马尔赫列夫斯基(1866一1925)是波兰、俄国和国际革命运动活动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德国斯巴达克联盟的组织者之一,国际支援革命战士协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译者注

  亚·伊·叶戈罗夫①集团军司令员的军队,在布琼尼骑兵的支援下,向西南即向东加里西亚突破。这条战线(西南战线)的政治委员是约·斯大林。

①亚力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一1939)是苏联元帅。国内战争开始后任集团军、方面军和军区的司令员,1931—1938年·历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和苏联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译者注

  华沙在这双重的打击下,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在莫斯科,俄国的和外国的共产党员们兴高采烈,他们每天都在计算着前进了多少公里。

  由于一件大事没有发生使列宁感到扫兴,感到困惑莫解,这就是:本来措望波兰要发生的革命却总也没有开始。农民们和城市工人们(比亚威斯托克的工人除外)用令人难堪的沉默来对待俄国的和乌克兰的红军战士。国际兄弟情谊的思想没有感动他们。苏维埃军队所激起的不是革命的感情,相反,正如拉狄克所预言的,而是波兰的民族主义。

  1923年2月7—10日,图哈切夫斯基在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发表了几次讲演,他在讲演中表示,在关于1920年欧洲革命前景的问题上,他同列宁完全一致。他说:“西欧无产阶级的状况怎样?他们是否有了革命的准备?来自东方的社会主义洪流给他们带来了解放,使他们受到了鼓舞,但他们能否给俄国以帮助呢?……欧洲能否通过在西方爆发革命来加强社会主义运动呢?事实对这些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在维斯瓦河取得了胜利,那革命的烈火就会燃遍整个大陆……输出革命看来是可能的。资本主义的欧洲已经彻底动摇了。假若我们不在战略上犯错误,假若我们不在战场上遭到失败,那么波兰战争可能会成为联结十月革命同西欧革命的一个环节。”①

  图哈切夫斯基“从我们1920年的战争中”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这就是,造成战争失败的,不是政策,而是战略”。②战略上的一个大错误是西南战线犯的,而这条战线是叶戈罗夫和布琼尼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指挥的。当图哈切夫斯基正在夺取华沙时,斯大林却想要拿下利沃夫并向奥地利或德国突破。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前进得过快了,迂回得过远了。当8月初他站在维斯瓦河上,准备切断这条最后防线,拿下华沙时,波兰人停止了退却,开始进行防御。图哈切夫斯基不止一次地打电报给总指挥部,要求增援。总指挥部命令叶戈罗夫和布琼尼停止在西南战线的军事行动,去支援图哈切夫斯基。但是他们没有这样作。托洛茨基为此指名对斯大林进行了谴责。③图哈切夫斯基则只是说出了犯错误的军队(骑兵第12军和第1军)。

①约瑟夫·皮尔苏茨基的前引书第230--232页。(由于得不到俄文原文,便从法文翻译出了这段引文。——俄文版译者注)
②同上,第254页。(根据大大压缩了的《向维斯瓦河彼岸进军》一文的译文引证,该译文载于《图哈切夫斯基选集》1964年莫斯科俄文版第1卷第167一168页。——俄文版译者注)
③托洛茨基的前引书第458页。

  图哈切夫斯基转回了俄国。叶戈罗夫和布琼尼也退却了。列宁想燃起欧洲革命之火的这一最大的企图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图哈切夫斯基在1923年回顾过去时说,波兰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由于及时防止了工人起义,从而挽救了本国政府。但是,作为一位军人,他对社会的因素估计不足,而对于战略上所犯错误的意义则特别重视。对失败负责的列宁,更深入地看到了事情的政治实质,并进行了引咎自责。托洛茨基写道,列宁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懂得,他所犯的“华沙错误”具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不止一次地想到这个错误,谈到这个错误。①但是列宁关于这一点所说的话,托洛茨基没有引证。著名的德国女共产党员克拉拉·蔡特金则引证了列宁对此所说的话。1920年时她同列宁见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列宁坦率地向她谈了自己在革命战争政策方面的一个失败。蔡特金把列宁的话记了下来,并于列宁去世后在俄国和国外发表了出来。

①托洛茨基的前引书第459页。

  列宁在克拉拉·蔡特金有病时去看望她。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像那时从西方国家到莫斯科来的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我不得不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付出一些代价,病倒在床上。列宁来探望我。他像最温柔的母亲一般,关心地问我是否得到适当的医疗照顾和营养,再三问我是否需要什么东西,等等。在他的背后,我看见克鲁普斯卡娅同志那亲切的脸庞。列宁不相信一切都像我感觉的那么好,那么出色。我当时住在一个苏维埃宫的四楼,对于这一事实,列宁特别感到愤激。那里在理论上固然有一架电梯,但实际上不起作用。

  “‘正像考茨基之流对革命的爱和愿望一样。’——列宁讽刺地说。

  “我们的谈话很快就转向政治问题的范畴。”

  他们谈到了波兰。蔡特金说:“当苏维埃军队由于英勇神速的挺进抵达华沙时,我们和同我们在一起的许多人心中都怀着革命美梦;可是红军从波兰的撤退像严霜一样地摧残了这些美梦,使它们未能实现。”她向列宁描述道:当“红军战士戴着有苏维埃星章的帽子,穿着破旧不堪的制服,许多人还是穿着便服,登着绳底鞋或破皮靴,骑着他们那轻快的小马,出现在波兰的边界上”时,德国的共产党员们是多么激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连同他们那些无产阶级出身的改良主义仆从们,用两只截然不同的眼睛注视着波兰局势的下一步发展:一只眼睛在笑”,是因为波兰这个“世袭敌人”正在遭到极大的困难;“另一只眼睛在哭”,是因为红军日益逼近。

  列宁“潜心沉思,默坐了几分钟。他终于说:‘是的,事情就像或许非发生不可的那样在波兰发生了。你是知道当时的一切情况的;由于那些情况,我们那些勇敢非凡、战无不胜的先锋队未能得到任何步兵的后援和装备,甚至未能吃到足够的干面包。因此他们不得不向波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征收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于是这些人就把红军战士看作是敌人,而不是弟兄和解放者。不用说,他们的感觉、想法和行动决不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的,而是民族主义的、沙文主义的、帝国主义的。我们指望的波兰革命没有发生。受皮尔苏茨基和达申斯基的党羽们蒙蔽的农民和工人,保卫了自己的阶级敌人,让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饿死,对他们进行伏击,把他们打死。’

  “‘我们的布琼尼大概应该算是今天世界上最出色的骑兵指挥官了……但布琼尼和其他革命将领的一切长处,不能弥补我们在军事上和技术上的缺陷①(列宁下面的话在苏维埃的出版物中被删掉了,因此下面的话是根据1929年在伦敦出版的克拉拉·蔡特金《回忆列宁》的英文版引证的。——俄文版译者注),更不必说弥补我们在政治上的错误——指望波兰爆发革命了。拉狄克的预言是正确的。他曾警告过我们。我很生他的气,并责备他有失败主义。但是他的基本论据是对的。他比我们更了解国外的情况、特别是西方的情况。他很有才能,正在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不久以前我们在深夜——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在凌晨,通过电话进行了长时间的政治谈话之后,取得了和解。’”

①以上各段引文见《回忆列宁》人民出版社第5卷第12一13页。——译者注

  图哈切夫斯基和布琼尼的军队到俄国进攻快结束时,总数不超过10万人,他们身上穿的是破烂不堪的军服和便衣,脚上穿的是绳底鞋;他们既没有弹药,也没有后备队;他们吃的粮食是从对他们怀着敌对情绪的农民那里没收来的。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够战胜和征服1200万愤怒的敌人,那简直是不折不扣的梦想。他们如果还呆在波兰,就会遭到坚决的武装抵抗。他们如果出现在德国,就只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应当指出的是,列宁只提到了布琼尼,却一点也没有谈到波兰战争的英雄图哈切夫斯基。看来他是认为只有骑兵用哥萨克的马刀尖才能把革命带给德国。但是实际上德军就是用一小部分兵力也能把布琼尼击退。说实在的,当时连皮尔苏茨基也把抗击叶戈罗夫和布琼尼的全部军队都调来同进攻华沙的图哈切夫斯基作斗争了。

  图哈切夫斯基具有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出色的军人仪表,他虽然是个粗脖子,但他的外表仍有很大的魅力。女人们特别喜爱他,军队和青年们特别爱戴他。但是当30年代末他的末日到来时,这一切品质也未能挽救他。他在自己的讲演中和关于向维斯瓦河彼岸进军一书中试图对他遭到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作为一位军人,他在寻找军事上的错误,他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这些错误,但是他忘记了自己本身的错误:他的军队在波兰走廊和但泽战线上向北和向西深入得太远了,而没有在8月中旬给华沙以直接打击。关于波兰革命的问题成了个宗教信条:当工人们将要进行革命时,只要他们的资本主义的老板或机会主义的领导人不进行阻挠,他们定将进行革命。图哈切夫斯基没有打算对这个无可争议的“真理”加以分析。虽然在半个世纪过程中,这个“真理”实际上并未得到证实,但是这个教条却始终有它的影响,成为蛊惑家们口头上最爱引证的一个论据。

  相反,列宁是位政治家,所以他在寻找政治上的错误。他找到了并说出了根本的失算,这就是对波兰革命所抱的落空了的希望。当时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实现这个希望——由于无知而产生的希望。列宁对克拉拉·蔡特金说,波兰那些“受皮尔苏茨基和达申斯基的党羽们蒙蔽的农民和工人,保卫了自己的阶级敌人”。要是第一次世界战争能使列宁懂得如下一个道理该多好,这就是:工人和农民在自己的祖国受到侵略者的威胁时,他们不管什么阶级不阶级,都是要奋起保卫自己的祖国的。但是《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宣布:工人没有祖国。因此波兰的工人在1920年奋起保卫祖国时,就违背了教规。他们是怎样被“欺骗”的,谁也没有对此清楚地加以说明。关于强烈的波兰民族主义,关于波兰人对俄国人的刻骨仇恨,关于俄国曾积极地参加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而在苏联的帮助下,不久就对波兰进行了第四次瓜分)——关于这些列宁忘记得太快了。当然,列宁是知道事实的。他在1920年10月2日发表的演说中提到了这些事实,他用华沙城中鼓舞了波兰军队的“爱国主义热潮”来说明俄国在华沙城下的失败。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314一315页。——译者注

  列宁关于波兰和德国的革命对于保存俄国革命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这种论据,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波兰革命发生的话,那只会扩大遭受灾难的地区。如果德国革命发生的话(这种可能性极小),那就会导致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干涉,并会把俄国卷入一场大战中去。

  把苏维埃入侵波兰看做是一种“失算”是最正确的。列宁本人也就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少有国务活动家不以类似的错误给自己留下污点而去世的。列宁的错误之所以使人感兴趣,是因为他的错误是他对世界事件的公式化概念、他在政治上的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造成的。他的错误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体系是绝对正确无误的。他过高地估计了革命的吸引力和错误地估计了整个形势。要知道俄国是太弱了。

  使它无法靠武力来进行斗争,它也没有具有一种思想,能够在军事方面很弱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胜利。

  波兰战争使得指挥邓尼金残部的弗兰格尔男爵能够冲出克里木而奔向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因此政治局把军事行动分为两条战线:波兰战线和弗兰格尔战线。列宁把政治局的这个决定打电报告诉在乌克兰的斯大林。斯大林回电说:“收到了您的关于划分战线的便条,政治局本来不该讨论这些琐事。我最多还能在前线工作两个星期,我需要休息一下,请物色一位接替人……至于中央出现的主张同波兰媾和倾向,不能不指出,我们的外交在破坏我们军事上的胜利成果方面,有时候是很成功的。”

  列宁在回电中反驳道:“我不十分理解,为什么你对划分战线不满意。讲讲你的理由。……我们的外交服从于中央,只要弗兰格尔的危险不引起中央内部的动摇,那么我们的外交在任何时候也破坏不了我们的胜利。我们从库班和顿河州收到了令人不安的、甚至是令人沮丧的电报,说暴乱正在可怕地蔓延。他们坚决要求尽快消灭弗兰格尔。列宁。”①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9卷第482页。——译者注

  列宁这些有礼貌的话语勉强地能够掩盖住他的忿怒。他们之间的这种电报往来表明,1920年8月初莫斯科的形势是多么具有两重性,在中央占优势的是一些多么混杂的感情。斯大林是反对同波兰媾和的。首都的很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也都具有这样的思想情绪。看来所有的人,包括列宁在内,都过分地陶醉于苏维埃在波兰所取得的胜利,因此他们把自己看做是赢得了战争胜利的、能够迫使对方接受屈辱性和约条件的彻底的胜利者。如果波兰进行反抗,那就要进行一场冬季战役来对付它,那时波兰那些结了冰的湖泊和河流是会有利于这场战役的。另一方面,列宁拍给斯大林的那封措词巧妙的电报表明,在库班和顿河所掀起的反苏维埃暴动能够在中央引起“动摇”,迫使莫斯科放弃在波兰的赌博,而去进行和平谈判以保证国家的安全。

  实际上,当图哈切夫斯基进攻华沙时,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进行贸易谈判的列夫·加米涅夫和列昂尼德·克拉辛穿上了黑色外交燕尾服,正以调停者的资格,在开始试探同波兰和英国进行和谈的可能性。斯大林在给列宁的电报中所反对的正是这种谈判。(当时的政治局由加米涅夫、党的书记克列斯廷斯基、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组成,布哈林、加里宁和季诺维也夫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国际外交的主要强国——英国决定在使波兰和俄国之间实现和平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它企图干预战争。英国的外交秘书寇松勋爵(他是印度的前总督,他对俄国不管其政治色彩如何,都持坚决敌对态度)在7月12日的照会中由于俄国越过了寇松线(这条寇松线是1919年12月8日由协约国最高委员会通过的)而向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警告。这条线从格罗德诺开始,经过比亚威斯托克,通向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在这里它把俄国和波兰两国分开),从这里起沿着布格河一直往前延伸。图哈切夫斯基越过了寇松线。当时在英国,一些人便进行宣传鼓动替波兰讲话,但是工党人士则进行宣传鼓动为俄国辩护。在欧内斯特·贝文的领导下,码头工人拒绝装载供给波兰的军事物资。(捷克斯洛伐克的运输工人阻止从法国运出的军事物资经过本国运往波兰。)

  列夫·加米涅夫把苏维埃的和平条件通知劳合-乔治时,有意漏掉了条文中的一段,这段条文规定,波兰应建立起一支由两千名工人组成的民警队。英国政府给波兰政府发出了一封电报,劝他们接受苏维埃提出的和平条件。但波兰人还在继续作战。英国人的行为惹恼了法国。

  苏维埃的和平条件总的说来,都属于战胜国使战败的敌人接受的那种条件。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9月25日发表的声明中,公开地叙述了这些条件:波兰应当裁减自己的军队(裁减到6万人);把军事工业“恢复到平时状态”;把军队和民警不需要的武器交给俄国;把从沃尔科维斯克一格赖沃①的铁路交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属它全部所有”。此外,要求波兰在东加里西亚实行全民投票。②这一切将会使波兰成为苏维埃俄国的一个仆从国。

①沃尔科维斯克和格赖沃都在白俄罗斯。——译者注
②《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272一275页。——译者注

  9月底,当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声明公布后,波兰的战局发生了不利于苏维埃俄国的变化,而弗兰格尔的威胁并没有停止。列宁面临着抉择:是屈服于现实条件呢,还是进行一次冬季战役?他决定改变8月份对波兰提出的那些要求,向波兰提出了波俄在寇松线以东的新边界,也就是比1919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所确定的那个边界对波兰更为有利的边界;并同意在东加里西亚“不按苏维埃原则,即劳动者投票表决的原则”(先前的和约条件要求要按照这样的原则),“而按照通常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进行全民投票。

  声明中接着谈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提出了自己的这项建议,便在尽快实现和平方面作了可能作的和必须作的一切”。列宁写道:“如果波兰拒绝接受这项建议,我们深信,那就将意味着波兰下定决心,大概要在法国及协约国其他国家的帝国主义者的压力下,进行一次冬季战役。因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被迫声明,它的这项建议有效期为10天,10天过后,我国驻里加的代表团有权改变所提出的条件。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坚信,错过这个期限就在实际上预先决定了关于冬季战役的问题。”

  波兰于10月5日,即在第十天接受了俄国提出的条件。最后的条约于1921年3月18日在里加签订。

  9月22日,即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声明拟定之前不久,列宁在俄共(布)全俄代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他声明,局面是极其困难的,但“决不表明我们已经完全失败。……波兰不能战胜我们,而我们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难战胜波兰。……就是现在我们也还占领着他们上百俄里的地区。……我们兵临华沙城下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对欧洲的特别是对英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①在英国,工党党员反对英国对波兰的援助,用列宁的话来说,结果建立了两重政权,就像俄国在克伦斯基时期存在的那种情况一样。“权威人士说,英国的孟什维克已经感到他们就是政府了,并且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取代资产阶级政府。这将是英国无产阶级革命总进程的下一个阶段。英国工人运动的这一巨大进展对世界工人运动,首先是对法国工人运动产生丁极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注定要打这场冬季战役,那么,尽管我们已经十分疲惫,但是我们无疑是一定会胜利的。”②

  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声明中感觉到了这个文件是出自列宁这位重要的国务活动家的手笔。而在党的代表会议上则听到了一位宣传家的声音,这位宣传家在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时,滔滔不绝地说,英国的“孟什维克”“也替英困工人群众扫清了通向布尔什维主义革命的道路”。③列宁戴着歪曲现实的俄国眼镜来看世界。他的假预言是由于他一心要把希望实现的东西看成是已经实现的东西而产生的。这些假预言是根据俄国经验而产生的。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276一277、278页。——译者注
②同上,278、180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278页。——译者注

  列宁的侵入波兰的计划是一个广泛得多的、真正宏大的行动计划的一部分。1920年10月2日,列宁在制革业职工代表大会上解释说:“如果波兰成为苏维埃国家,华沙工人得到了他们所盼望所欢迎的苏维埃俄国的帮助,那么凡尔赛和约就会被粉碎,由于战胜德国而建立起来的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垮台。那时法国就会失去把德国同苏维埃俄国隔开的缓冲地带……问题就是这样摆着的:只要红军再胜利地向前推进几天,不仅华沙要被攻破(这倒并不重要),而且凡尔赛和约也要被粉碎。”列宁说,这会向德国人表明,布尔什维克是他们的同盟者,“因为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的苏维埃共和国是世界上反对帝国主义的惟一力量,而现在,帝国主义就是法、英、美的联盟”。列宁声称,法国“正在走向破产”,而在英国呢,连那些工人的老领袖,即从前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人,“今天也转向我们了”。①可见,红军的进攻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制度都造成了威胁。

  当时向列宁提出警告的不仅称托洛茨基和拉狄克,而且还有德国的共产党领袖保尔·莱维。有一次安热利卡·巴拉巴诺娃邀请列宁和莱维到自己家里作客。列宁还没有来得及坐下来,莱维就立即向他提出了一个不断折磨着自己的问题:“在胜利的俄国军队进入华沙之后,德国的革命将会以怎样快的速度爆发呢?”

  列宁回答说:“过3个月爆发,或者过3个星期爆发,或者根本就不爆发。”②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318、319页。——译者注
②安·巴拉巴诺娃《列宁》德文版第89页。

  列宁摇了摇头,站起来,走了。他不让任何东西来妨碍自己,使自己离开历史车轮的强大转动。

  列宁的宏大的企图被沉没在维斯瓦河之中了。列宁并不隐瞒这一点。10月9日,即在波兰接受了他的条件之后过了四天,他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说:“失望情绪还大得很;从我们开始撤退到现在已经6个星期了,至今还在退却。”极端的失望代替了列宁那词藻十分华丽的希望。但他在黑暗中寻找一线希望,也找到了一线希望。“粮食收购量大大超过去年”(这是预料中的事,因为在粉碎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之后,政府控制的地区比以前大得多了)。“波兰国内出现极大的危机:波兰的经济破坏比我们严重得多。”签订了和约之后,“我们能赢得时间,并借此来加强我们的军队。在弗兰格尔战线,我方处于优势……远东的形势是,日本不得不撤走,因为它不可能打冬季战役。这就会使我们得到加强。现时,有一个美国亿万富翁(即华盛顿·B·万德利普——路·费·注)正在莫斯科进行关于租让堪察加的谈判。我们提供这一租让,就会使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列宁指出土耳其斯坦和高加索的“较为复杂的形势”是一些不太有利的因素。“不久前,土耳其人开始向亚美尼亚进攻,其目的是侵占巴统,接着,或许还要侵占巴库。……不管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分歧有多么大,在目前我们并不是得胜而是失败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利用的。……我们的军队装备怎样,我不可能详谈。前一个时期感到弹药缺乏,但是目前困难已减少了。……毫无疑问,波兰人同样会利用休战时机加强自己,在这段时间里也许他们还会调运装备。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照此办理。”

  列宁在结束语中消除了在如下一个方面的错觉,这就是认为似乎布尔什维主义一掌权就开始了公开外交的新纪元。他说:“只要还有战争,作为战争手段之一的秘密外交也就应该存在。我们不能拒绝它。对这种外交的评价取决于对战争的总评价。”①

①以上各处文,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335—338页。——译者注

  这时列夫·加米涅夫就正在英国从事着秘密外交。列宁在用密码发给他的电报中写道:“我们唤起了工人,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胜利。”①当列宁在波兰方面遭到重大失败之后,这个胜利使他多少得到了一点安慰。

  这时,只剩下弗兰格尔男爵了。受他指挥的有75000名装备优良的士兵。布尔什维克派出了15万人的兵力来对付他。10月份,即同波兰停战后,红军在乌克兰向弗兰格尔发起了攻击。布尔什维克的指挥员们斗志昂扬。列宁看了他们的报告后,给他们回电说:“……我担心你们是过分乐观了。要记住,无论如何要紧追敌人,直抵克里木。要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检查一下,进攻克里木的一切涉渡线路是否经过调查研究。②过于8天,即在1920年10月24日,列宁打电报给骑兵第一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说:“弗兰格尔显然在撤走他的部队”,打算龟缩到克里木。列宁建议第1骑兵集团军要集中力量给予打击。③列宁的猜想被证实了:弗兰格尔果然退到了克里木,并在那里加固横沟。红军在找不到浅滩可以涉过的情况下,只好给横沟以迎头痛击。白匪的防御是由几条堑壕线构成的。进攻的红军战士们浪潮般地一批接一批牺牲在保卫横沟的白匪阵地的前面。进攻的战士们利用一堆堆的尸体作为防御敌人火力的掩体。这是国内战争中流血最多的一次激战,是白军的最后挣扎。到11月12日,弗兰格尔及其残部坐上盟国的和俄国的海船撤退到君士坦丁堡去了,被驱逐到那里去了。

  日本人还仍然呆在远东,但是他们表现得很消极。布尔什维克终于能够享受到和平的欢乐了。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那多得不可胜数的任务冲淡了他们的欢乐气氛。

①《列宁全集》中文第2第第49卷第502页。——译者注
②同上,第598页。——译者注
③同上,第614页。——译者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