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林彪

论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

林彪

1938年7月



  华北抗战,自芦沟桥开始的正规点,到临汾失陷后,即一般地宣告结束,而转入了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正规战则极少)新的时期。
  在正规战的时期中,正规战上的教训,当然很多,如作战地点与兵力部署的不适当,各地正规战相互配合的不够,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的不够,民众运动与正规战配合的不够……等等。但正规战的根本教训是什么呢?我想,这根本教训并不是别的,而是“消极防御”。这个根本教训表现于我军除开极少的且为局部的几个战役是采取了以进攻对待敌人进攻,或在防御中实行进攻外,一般地是采取了设阵待敌的消极防御,即是当敌人正式攻击我军际地的时候,我军并没有实行大举“逆袭”、“反突袭”的攻势,而是一般地采取了单纯的以自己不充分的火力不坚强的工作,抗击敌人猛烈的飞机大炮的消极动作,并且还不是在狭在正面上、短的纵深上进行这种办法的防御,而是在近百里甚至数百里宽大正面上及纵深内进行这种防御,兵力是很散很散的分散在正面和纵深上的。这样地分散兵力去想守住所有的地方的办法,结果使每个地方兵力都不足,处处都易被敌人各个击破,结果使每个地方都不能守得住。华北的正规战一般的就是这样进行的(除了数个胜仗外),就是采取了这样消极防御的战术。很明显的,华北所有挫败的或胜利的战役都证明了这种消极防御的战术,决不是中国抗战的出路。为着郑重说明这一问题,特列述于下:
  一、在地理条件上中国是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家。面积广大,本来是中国最重要长处之一,是战胜日寇的有利条件之一,但这个长处还要我们善于利用它,如果不善于利用,则我们的长处反变成我们的弱点,反变成有利于敌人的条件。在我国这样面积广大的地理条件之下,我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术,这实在是无从防起的。我们如对于一般地点不守,而仅集中兵力守要点,敌人即可从我们不守之处长驱直入。如果我们分兵处处去守,则兵力又不够。虽然我国兵多人多,也仍然不足以去处处守的。即令把四万万五千万男女老少个个统做到“执干戈以卫社稷”,但中国恐怕有四十万万四百万万四……万万个山,四……万万条路,即令每个人守一个山或路或一块平地也是守不完的!何况敌人攻击时总是拿几千几万现代化的军队攻我一山或一路或一地哩!我们如果采取消极防御战术,那有什么可能守得住呢?因此,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我们采取宽而且深的设阵以待的消极防御,是无论如何都是不行的。这样,我们地大的长处便恰恰变成了我们的弱点,变成了有利于敌进攻的条件。反之,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我们若采取一切进退行动都为着进攻敌人的进攻战术,则我们便有了可进可退广大的作战回旋地区,可以自由选择攻击目标、攻击地点、攻击时机,可以自主地作战,可以专作有利之战,不致变为被动地被逼地作战,不致成为无把握地作战。
  二、现代的防御战,是依靠有坚固的现代化的防御工事的。中国过去因民族的不团结和国家的贫困,还没有能够建立起起码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事。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在战术上采取防御的办法便是不利的,便是没有胜利的条件的。若现在才赶做现代式的国防工事,这在时间上财力上又都是来不及的(这不是说现在不应当在一切敌人尚未到而将来必会攻的要点上赶筑工事)。至于中国各地过去的老城寨和天险(如某某关某某山),在今日新式武器发达的情形之下,战争立体化的情形下,它已大大减少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有的完全失掉了作用。它已不能成为防御战的依靠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采取防御战术,便是则刚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三、通过的防御战需要有强大的火战力量,要能在阵前阵内组织浓密不透的火网,借火力大量扑灭敌人的进攻力量。但事实上我军的火战力量比敌人小,敌人的火战力量比我们大。可是我们白刃战的力量却比敌人大,敌人白刃战的力量则比我们小。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我们采取防御的战术,则又会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恰恰便利于敌人优势火力的长处的发挥。敌人可以仅借铁弱(炮弹、炸弹)即可以消耗我军的肉弹,而其步兵等到我们的地形变了原形,地物变成了废物,兵员壮烈牺牲之后,才从容前进。但是,如我们采取进攻的作战,向敌进行进攻的冲锋肉搏,则我之步兵战斗力与白刃战的战斗长处便能充分发挥,敌之重兵器笨重的弱点与缺乏白刃战的力量的弱点,便会立即暴露。
  四、要争取战斗胜利,就要争取战斗行动上的主动,若陷于被动,则必处处追随于敌人,落后于敌人,听命于敌人,被制于敌人,种种困难便会层出不穷地产生的,消极防御就完全是被动性质的,进攻的敌人则是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的,它可以自由选定其攻击目标,攻击时间,攻击地点,攻击方法及进行充分的准备。敌人可以集中绝对优于我的兵力,在出我不意的时间与地点,用我所不料的方法向我进攻,这样我军就当然会吃大亏的。可是,如果我们采取攻击的战术,则我可以自由选定进攻敌人的目标、时间、地点、方法……等等。那时敌人就会陷于被动地位上的一切困难的深坑中。
  五、我国军队素质极不一致,编制、装备、训练、战斗经验,彼此各不相同,各部战斗力悬殊甚大,敌人对我们这个弱点,甚于比我们自己知道的还要深刻,因此,他们极力去抓住我们这个弱点去利用的。它向我军进攻进,总是专门在我们的防线上找出我们战斗力薄弱的部分,作它进攻的目标,首先击破我战斗力薄弱的部队,从我们的软弱处侵入,以突破我军的整个防线。我弱的部队被敌击溃后,我军整个阵线即行破碎,这样就立刻影响到我战斗力强的部队,亦随之而乱,就使我能打的部队,亦变成了不能打的部队,强兵变成弱兵,弱兵变成了溃兵。则我们战斗力不齐,而采取防御战术,就必然遭到这样的坏结果。但我们若采取进攻的作战,与秘密迅速的行动,突然向敌猛攻,敌人在仓惶应战中,便无法知道我军各部的强弱,就不能施展其一贯的首先击破我军弱的部队的诡计了。我军则能以汹涌澎湃之势,合力歼灭敌人。我强的部队固然能无限制地发挥其坚强的战斗力,我弱的部队在强的部队的配合与影响之下,也就能够打得了。
  六、包围迂回为敌作战之惯技。如我军的阵地愈险要、愈坚固、力量愈大,敌人便愈爱采取包围迂回,迫我于阵地以外与之决战,以歼灭我军,或压迫我军自动放弃阵地。我军如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则最便利于敌人遂行其包围迂回的作战惯技,它有充分的时间以及从容进行包围迂回,它可以调足充分兵力,来进行包围迂回,我军因缺乏现代式的国防要塞,无周围式坚固防御阵地,如一受包围迂回,便立即陷于严重的困难中,后路被威胁或被敌截断,军心更易发生惊慌动摇。在这种情况之下,敌人往往可不经剧烈的战斗即能迫我军自动放弃阵地的。但我军如采取进攻的作战,迫敌于应战地位,则敌之包围迂回惯技,即不能或不易实施了,而且我反可以包围迂回敌人,使敌人陷于严重的危险之中。
  七、我军此次的抗战,是革命性的,正义性的,求生存自卫性的战争,所以我军的士气是很忠勇奋发的,敌人的战争性质刚刚与我们相反,因此他们的士气也刚与我们相反。但我军如采取消极防御的战术,则我军虽有忠勇奋发的攻击精神,亦无由发挥,恐慌消沉的情绪反随之而至。敌人士兵的战斗情绪,虽不旺盛,但它却可用进攻的作战,加以提高,以弥补它的这一严重的弱点。可见,在士气的问题上,我们采取防御则不利,如采取进攻则能将我军的义勇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
  八、对敌情的明了与否,是作战决心和处置是否正确的先决条件,也是胜败的基本条件。敌人在我国境内进行与我全民族为敌的侵略战争,我全国同胞都是一致反对它的。在此情形下,一般地我军对敌军的情况就比较明了得多,而对自己的企图与目标则比较地容易荫蔽得多。敌军所处的情形,则恰恰与我相反。可是如果我们采取设阵待敌的防御战术,则敌人可以用较充分的时间用多样的办法对我军进行一而再的情况侦察,直至情况全明之后,它才开始动作,并以疾风迅雷的行动,突临我军阵地猛攻。此时我军虽处本国境内作战,虽有人民的拥护,因敌人来得迅速也会使我们来不及查明敌情,我们对敌情况既陷于不明,处置也就陷于错误,其结果必然遭受到意外的损失。所以在知己知彼的问题上,如我们采取防御,那就有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若采取进攻,那情形就当然会相反的。
  九、如果以为自已的目的,仅在守住某地,因而觉得应当采取防御的战术,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防守的方法不能达到防守的目的,最后(时间耳)必会失去阵地而后退的。只有采取积极的进攻作战,以攻为守才是达到保守目的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达到守住未失的土地的目的,而且因为它是向前进攻的,所以它还能夺回那些已失去的而较易夺回的地点。
  十、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我们的目的是保卫和收复领土也好,保存自已的兵力和民力也好,都只有逐渐地和最后地消来敌人的力量才行。怎样才能消灭敌人的力量呢?“攻击为摧破敌之战斗力和歼灭敌人之唯一手段,故除状况确有不得已之外,常应决行攻击以挽回战势”。(见《战斗纲要》)这是军事原则上一个起码的道理,一个举世所公认的原则。难道我们应当否认它和不执行它吗?
  从上面所述各点看来,中国抗战在战役和战术上,应当采取积极的进攻作战,决不应采取消极的防御作战。可是过去除开一些胜利的战役是采取了进攻的战术外,其他则一般是采取消极防御的战术。这中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想:
  第一、由于不了解敌我彼此之长处和缺点。不知道敌人的主要的长处是在兵器技术方面,其基本的弱点是在政治方面与国度小力量有限的方面,不知道我军的短处是在兵器技术方面,长处是在政治方面与国度大的方面。因为没有明确了解敌我的长处与缺点,因此就不会运用恰恰能发挥自已的长处,避免暴露自已的短处和利用敌人的短处,避免敌人的长处的进攻的战术手段。
  第二、由于战略战术了解上的错误。有不少的人,把战略上抗战、应战、防御战、持久战、守土抗战等等的说明我战略地位的名词与我战略上方针的名词,误认为战术上的名词,把它与战术上的防御战、持久战的名词视为一物,把全国的抗战的总方针,作为每一次战役的实际方针,在每个战役中都采取防御的动作,实行呆守阵地的守土抗战,敌攻击我还击的应战。不知道战略上的抗战、应战、持久战、防御战,主要经过无数的战役上的进攻来进行的。而且不仅把战略上的防御战,误认为战役上的战术上的防御战,并对进攻的意义也没有正确的了解,把战略上所指的进攻与战术上所指的进攻视为一物,即以为我国既无打到三岛去的侵略野心,就以为不应当有进攻,这种了解在战略上当然是对的,但在战役上战术上也这样,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又有的将战术上的进攻了解为一定要去进攻敌人的阵地,却没有想到我们可以进攻向我进攻的运动中的敌人,或采取截断敌人的联络线,进攻其来恢复联络线运动中的敌人,或以我一部包围敌人一点,而以我主力控制于适当地点,求得打击来援的运动中的部队。这种进攻战法,在敌人是在战略上战役上战术上都是向我进攻的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去攻击敌人的坚固阵地的。
  第三、由于有些人怀着保存实力的自私观念和缺乏从根本上去解决敌人的战斗观念,因而不自动去向敌进攻,到了敌人打来时,则不得不勉强应付一下,这样,就自然演成了消极的防御战。这种人是没有了解局部的命运是不能与全民族的命运分离的。是没有了解“复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这句话的意义的,没有了解为着全民族的生存而付以局部的牺牲是必要的。且事实上,愈想单独保存实力的部队,其结果却适得相反,即令它在战斗中消耗不大,它此种部队因缺乏政治上的灵魂,其溃散逃亡往往较这坚决战斗的部队数量上的减员还要更多一些,其质量方面则不但不能提高,且反而降低,因为这样的部队的良好之战斗作风是无由建立,士气无由振作,群众对军队之尊敬与帮助亦无由产生的。攻击是从根本上扑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如果缺乏从根本上解决敌人的观念,那自然就不会采取进攻战术,而采取防御战术了。
  第四、由于不了解战争的政治性质之对于战术上的关系。不少的人,提倡用曾国藩对付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术,以之对付日寇,又有不少的人用过去内战时候的堡垒主义的传统,以之对付日寇。这些相信曾国藩战术思想的人,和相信用堡垒主义对付日寇的人,是没有了解我们的抗战是革命性的战争,敌人是反革命性的战术,没有了解革命性的战争,就应当采取革命性的战术,采取进攻战术。曾国藩对付革命的太平天国的战术和我国过去内战时代对付革命的红军的战术,在今日我国革命性的抗日战争中是不适用的。且敌人的兵器技术条件,敌人的战略地位与内战时代的红军也是绝对不同的。
  中日战争由于敌国小我国大,敌人是反革命性的强盗性的,我们是革命性的正义性的,所以我们是能够战胜敌人的。但由于我国弱敌人强,所以我们又不能够一下子做到战胜敌人,只有在持久战中逐渐转变敌我强弱形势,才能最后地战胜敌人。在此持久战中,我们在政治上的办法应当广泛地实行统一战线,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抗日,并团结世界上和日本方面的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战争的势力。在此持久战中,我们在军事上,便应当根据敌我的优点和缺点出发,实行进攻的战术,以发挥我军的长处,利用敌人的弱点,避免我军弱点的暴露,避免敌人长处的发挥。只有切实这样做才能争取战争的是后胜利,如果不是这样,则尽管我们有战胜敌人的客观良好条件,但胜利仍然不会自然到来的。我们应该把战术上的进攻性,贯注一切作战的行动中,一切防御一切退却都应为着进攻,无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当然是指防御的阵地战)都应当把进攻作为它的灵魂,作为它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胜利。
  在全国第二期抗战中,对于抛弃过去消极防御转变到积极进攻的战术上,已有显然的进步。台儿庄的胜利,便是由于这个进步而取得的。但毫无疑问的,在现在的事实上还需要我们有更普遍更彻底的转变,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才能保障最后的胜利。
  华北正规战的根本教训已如上述。在自芦沟桥起到临汾失陷后止的正规战中,虽然是节节退守的,虽然遭受了不少的挫败(其间当然也有个别胜利的战役),但它却足足支持了将近九个月的长时间,给了敌人以很大的兵力、财力、时间的消耗,给了华北民众以很强的民族观念与抗战决心,同时使军队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得到了很多进步的,而且它掩护了帮助了华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游击战争的开展。
  华北的游击战争,因然是在临汾失守以后,才更普遍地发展起来,此时一切正规军也由正规战改作游击战,但华北的游击战争却不是开始于临汾失守时的,而是在平型关战役中即已正式开始了。平型关之役,某部以最大主力猛攻仰攻平型关之敌之侧背外,并以一小部出至灵丘东北一带作游击战,阻击该方面向平型关增援之敌。平型关伟大胜利的取得,是与该役中游击战争的配合密切有关的。尔后敌人自茹越口突入雁门关直向太原前进时,我留灵丘方面作游击战的部队,便乘势夺回了已失陷的灵丘、广灵、涞源、浑源等县,给了敌人很大的袭击,夺取了敌人不少的辎重,使敌人失掉了这条后方联络线。今日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冀察晋边游击战争根据地,是在平型关战役时就开始创造的。在晋东南,在晋西北等处,也是临汾失陷以前就有了游击战争的。不过,临汾失陷前华北游击战,在当时不是华北抗战的主要形式,而是配合当时主要的正规战的辅助形式,而且那时还一般地仅限于八路军作游击战。到临汾失守后,游击战便变成华北抗战的基本形式了。参加游击战的不仅为八路军,而且一切在华北的正规军,均进行游击战争了。
  对于现已成为华北抗战的基本形式的华北游击战,我们是应当足够地认识它的整个意义,和它的发展条件的。只有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才能够产生出坚持华北游击战的决心、信心和正确的方针,才能保障华北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也可以说,正确地认识华北的游击战争的意义与条件,是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主要条件之一。
  关于华北游击战争的意义,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
  一、华北在人口上、物产上、面积上、形势上都是伟大的力量,无论在中国或在世界上它都占重要的地位,敌人得之可以作为它的续命汤,可以作为它扩大侵略的根据。为着保卫华北,我国曾以正规军正规战与敌人作了很残酷的斗争。但华北全部城市与要道,终于统被敌夺去了。华北成“失陷”的形势。日寇当然大唱其得胜之歌,大做其甜蜜之梦,以为从此华北就完全是它的了。但日寇是想错了。它原来只看到中国正规军、城市、要道的力量,却没有看到华北人民的反抗力量,华北人民与一部军队结合成的游击战争的力量。日本军阀的头脑,是单纯军事观点的,成为日寇兵经的日本《战斗纲要》内,对于估计敌情与决定作战方针上,就根本没有提及战地居民向背之对于军事上的影响。我想日寇在中国战争的最后失败,就会失败在这一点上的。诚然,过去我们的正规战,没有打胜日本,城市与要道确实是失了,如果我们不发展游击战继续奋斗的话,那华北也确就全部变成了日寇的殖民地了。但我们坚持在化北发展军民一体的游击战争,则我们就仍能保卫华北的,我们是能够使日寇在各地的伪政权建立不起,使日寇不能在所有的地方进行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剥削与压迫(收税、做生意、开矿、抽丁、组织伪军)。只要我们进行游击战争,我们就能够保持在日寇步哨以外的地方,仍属于我们、兵力不够分配,是日寇主要弱点之一,因此,它只能占驻大的城市和要道,其他的地方,它就依靠组织汉奸与伪军帮它统治。我们的游击战争,除了能够袭击日寇的较小部队外,对于消灭汉奸政权,是有绝对把握的。华北游击战争,已经在事实上表现了这种作用,已经收复了很多原来失去的城市、乡村、道路。这就证明华北的游击战争,是能担任继续保卫华北的任务的。
  二、集中行动与集中指挥的各兵种联合的有一定后方的大兵团的正规战,负着迎击与歼灭敌人,保卫我国诸战略要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与战略要线的重大任务。但这样重大任务的遂行,单靠正规战的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它必须有游击战争广泛的配合。华北游击战争在广大地区的发展,便能到处分散敌人,牵制敌人,使敌人不能以全力对付我正规战的军队,使我在华北以外的正规战能得到华北游击战争的配合。同时,成为敌人运输军队与军需的津浦、平汉、同蒲、平绥铁路,都在华北境内或经过境内,华北游击战争是能经常截击敌人在这些铁路上的运输,妨碍敌人向西向南侵略的扩大。
  三、华北的游击战争,不仅有保卫华北与配合正规战的作用,而且还有去恢复东北失地的作用。东北四省地区之大,人口之多,物产之富,形势之重要,是用不着说的。敌人在此区域,并没有处处驻有军队,而是利用汉奸与强迫一部分人替它执行剥削与压迫的政策。在它的这种统治区,只要我们的游击战争一发展进去,便立刻可以推翻它的统治而重建我们民族的政权。对于敌人驻兵很少的地方,亦可用游击战争将敌歼灭或驱逐它。我们把游击战争向东北的广大地区发展起来,便可把东北敌人孤立与封锁在几个城市中去。日本在东北所培植的伪军,其战斗力是很薄弱的,不难以政治的瓦解与战斗的进攻去消灭它的,游击队还可从伪军手里夺取日寇的武装,来武装自已。由华北向东北发展的游击战争,首先应在××与××发展起来,并渐与原在××两省西部北部原有的游击战争,衔接起来,和配合行动。应当做到把日寇在东北的统治重新普遍地动摇与崩溃起来。这一任务的遂行对于东北华北及全国都是有很大的重大的意义的。
  四、在华北的游击战争中,将能产生新的伟大的抗战力量,和大量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华北的游击战争,将能使华北各地政治上、社会上、思想上有很大的革新与进步。华北有广大的人口,有巨量的枪支,它必能组织新的大的抗战军队,并使原有各地的零散队伍充实壮大起来,质量上更加提高起来。它能由游击队产生新的正规军,发展新的正规战。这一切军事、政治、社会力量的壮大与进步,它同时也就使我全国抗战总的力量增加起来。华北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新的抗战力量的增加,就要使日寇在华北不能进行如意的剥削,不能畅行其“因粮于敌”的政策,而且在各处游击战争不断地对它袭击下,它就要不断地遭受兵力、财力、物力上的损失,这就使它不仅难达到在中国发洋财的目的,而且还使它大折老本,使它逐渐削弱下去。
  五、华北在形势上是处在日寇对苏作战的侧后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这对于以后日苏战争爆发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到某种时机进行大举反攻敌人时,华北在战略意义上便是我们反攻的支点,进攻的据点。
  六、华北的游击战争是这次全国抗战游击战争中最先发动的地方,它有了最擅长游击战争的八路军的参加。在日寇愈向我内地深入的时候,为着到处分散、削弱与部分消灭敌人,为着保卫失地内的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便应当在所有的失地内进行游击战争。为着提高所有的失地内的军民对游击战争的信心、决心与办法,在华北的游击战争便应当以自已的存在与发展的模范影响别的区域,推动别的区域游击战争的发展。
  上面已经说了华北游击战争的意义。下面再说到华北游击战争的难易条件。我们除了认识华北游击战争的重要意义外,还必须认识它所处的难易条件。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保证华北游击战争发展的基本条件,华北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是些什么呢?
  第一、华北的地形条件,是有利于游击战争的,它有宽广的地区使游击战争能够自由行动,不致被敌所围困与捕捉。在各省交界处都有山,各省内部也有很多地方有山。这些山地是最便于游击战争作依托的。敌人机械化的部队,是不能或不易进入山地活动的。敌人大的部队如进山地则食宿均难,小部进入山地,则易被歼灭。华北的河流,一般的比南方河流的障碍力要小(黄河是例外),平时水小,且冬季多半结冰。另外华北的地面与东北的地面是连接的,中间不仅无水阻隔,且有山相连,这就使华北游击战争的活动区域更宽更自由了。由此可见华北的地形条件,是有利于游击战争的。
  第二、华北有众多的人口,单是河北一省便有三千余万,其他各省的人口也是很多。人是活的力量,是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大量的人口是补充战斗伤亡及建立新的部队的必要条件。华北的人口不仅在数量上很大,而且在政治质量上也是很好的。自“九一八”后华北就处于国防前线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压迫之下,在平津学生所领导的爱国运动影响之下,民众的民族觉醒,是比较提高了。前年红军的东渡,也给了华北民众以抗日的号召。此次全国抗战又首先在华北打起来,因此,华北民众的抗日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且在抗战发动以前,华北已有许多进步的分子,加入了坚主抗战的政党。华北有些地方的民众,还具有相当的游击战争经验。华北的文化水平,也较之于某些落后的省份要好得多。这一切都是有利于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的。
  第三、华北有丰富的物产,出粮食出棉花出煤铁,这丰富的物产,便保证了游击战争物质的需要。
  第四、华北有巨大数量的枪支,散布在各省各处。单是河北一省就有近二十万支的民枪。抗战后,敌我散失在各地的枪支又是很大的数目。有了这样巨量的枪支,就能使各地的游击战争容易发展和有战斗力。
  第五、华北游击战争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它有着全国抗战的配合;它不是孤军奋斗,它与过去的东北义勇军的孤军奋斗是不大相同的。敌人过去可集大力进攻义勇军,但现在却不能象过去那样容易地用集力围攻一处的办法来对付华北了。
  第六、过去对付游击战争,有一个最有力的办法,即是所谓碉堡主义,但这个方法敌人是否能用以对付华北的游击战争呢?我想,一般的它是不可能的,至少也不能做到过去内战那样碉堡封锁的程度的。这一则因华北的地区比过去红军所属的地区不知大了多少倍,而敌人的兵力又很不足,敌人是无从进行全部的包围封锁的。一则因华北的土质是松土,与南方的粘土是不大相同的,且华北竹木很少,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沙土缺乏竹木是不能构筑碉堡,或者是很难构筑碉堡的,再则因中国在华北的游击部队,有的还可附属一部炮兵,足以摧毁堡垒的。此外还因日寇过去没有碉堡主义的传统,其士兵与不能与中国士兵一样地吃苦,自构自筑碉堡。因此种种,日寇一般地是不能用碉堡政策对付华北的游击战,至多只能在某些要点上构筑一些工事。但它却不能普遍筑成无隙空过的碉堡线。
  第七,敌人是孤立的,是没有社会基础与地主武装配合的。虽然它在各地也能扶植一些汉奸,但却不能成为群众性的力量。在游击战争活动下,它在各地进行的汉奸政权与伪军组织,就会建立不起,即令建立起了,也易被我摧毁。因此,敌人就会是孤立的。
  第八、保证华北游击战争胜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最富于游击战争经验的八路军,全部都在华北直接作游击战,它已经和正在将自已宝贵的经验,热心诚意地传给所有在华北的其他军队及新起的人民武装,这此经验,是过去长期的斗争中从无数次的实施与检讨中得出的,这些经验是伟大的力量,它的作用不是纯书本上的理论,或单凭个人的天才,或其他的力量所能代替的,它是有其独特的巨大作用的。华北游击战争,有了这样宝贵的经验的领导,就能保证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