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林彪

在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

林彪

(1947年2月)



  会开了三天,开得很好,这个会的目的,即是在作战前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以求得作战中的一致动作。
  (一)必须打这一仗
  目前作战的意义,目前必须打这一仗,必须准备很大代价打这一仗,准备打他四、五十天,打到天候、敌情及其它情况不许可时再罢手。为何今天要打这一仗呢?我们说:目前需要打这一仗与可能打这一仗。
  先谈需要打:目前南满状况,北满状况,整个东北的今后状况,及关内状况,需要打这仗。首先我们需要打破敌人首先解决南满的企图。我们南满绝大部分城市失守,刚起来的根据地遭受很大损失,主力部队很疲劳,地方部队大部垮了,因此,他们是很困难的。而敌人为了进攻北满,必须先搞掉南满。如南满被搞掉,东北形势将产生很大变化,敌人即可将南满的兵力抽到北满来,进攻北满的兵力即可增加,而敌人的兵源区、粮源区亦增加了。如果我们在南满站住,敌人很大兵力被牵制在南满,无法北进,使我们北满有机会巩固与加深根据地的建设。因此,南满是否站住,是东北局势好转或劣转的一个重要关键。应当把南满与北满看成一个有机的联系,为保存北满根据地,就必须保存南满根据地,所以,必须打这一仗来配合与支持南满。其次北满受天候与地形的限制很大,就是这个时期最好打,如果不在这时打,解冻以后敌人就能以河流牵制我们。为使敌人不能向我进攻,必须利用这一时机向敌进攻,必须歼灭敌人,才能使北满根据地稳住。再次,对东北形势说,敌人现有机动兵力不多。假如敌人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根据现在情况,敌人本无多大机动兵力,但因东北铁路汽车等交通便利,使敌人尚有部分机动兵力。如我们将其仅有机动兵力打掉,那么就可以解决主动与被动的问题,就可以将敌人仅有的主动权转到我们的手里来,如果它不从关内增后,就再无力量向我根据地内部作有重大意义的进攻。所以这一仗对东北形势说来,能起这样的变化。最后从全国范围说,敌人正以各个击破的办法进攻山东,该地我军的负担是很重的,我们必须打这一仗,给他们以配合,且给整个关内形势以配合,这对全国意义是很大的。根据以上客观的需要,我们必须坚决大打。
  但光凭需要不行,还要凭可能性,凭物质的可能条件,我们说这种可能条件是存在的。首先是群众条件:即我们已肃清了土匪与发动了群众,伤兵可以安置了,部队可以补充了,有个家了,有粮食与弹药了,这与过去漂流的现象不同了。过去东北局集中了一切力量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做出了成绩,使我们有了群众的依靠,有了家。为什么红军在江西能站住,而在长征时到处站不住,到了陕北又能站住呢?为什么我们能在北平附近的门头沟站住,在山海关、四平街这些地区我们反而站不住呢?就是群众问题,有了群众就能站住脚,这是个天大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有了家了,觉得较稳当了,不象过去一样的一团糟了,这是东北最大的一个变化。其次,部队本身也与过去不相同了,过去最充实的部队只五、六千人,现在一万多。军心上过去和平呢?战争呢?弄不清楚,现在确定了。过去训练与装备均差,现在不同了。过去没有炮,现在有了。有了炮,就使战争带来了新的力量,使我军过去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应当重视这一技术问题,常常由于技术问题决定了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一切问题。敌人强过我们,不是在政治上、民心上,而是在技术上强过我们,毛主席所说的敌强我弱亦就是指这种技术说的。所以要重视炮兵问题。我们军队的状况变了,由瘦弱变成雄厚了。再次,敌情方面亦有很大变化,敌人更加分散了。在四平撤退时,我们不能再守公主岭,再守长春,再守吉林,不能还手,一方面,因为打得很疲劳,另方面,敌人兵力是集中的,而现在敌人分散了,广大地区,都有敌人在分散着,使我们可以各个击破敌人。再次,从全国形势说,过去国民党向关外的增援可能很大,因为国民党的预定计划是首先解决东北问题,因为东北是要点,而又是我党的弱点。而现在敌在关内已被歼灭五十多个旅了,现在增援东北的可能是极小了。过去打,可以吸引很多国民党军队到关外来,过早打就过早背,这对东北不利,就背不起,而现在则已相当稳固,关内亦很少可能增兵,这是全国形势剥夺了它增援东北的可能性,使我们有可能放手地打这仗。再有,北满天候与地形条件,对我们障碍很大,不管政治条件如何,具体条件依然是具体条件。这一条是有时间性的,过去明知冷,仍坚决打,结果十六号以后,冻坏几千人,只得停下来,现在可以作战了,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集中全部力量作战,也只有这个时机,才能集中全部力量作战。另外,北面的敌人,只有新一军及八十八师,敌人甚空虚,这是个好机会,这个机会必须抓住,如果抓住了,消灭敌人两个师,那就大大减少了东北敌人的主动权。我们甚至就可将全部或大部兵力放在松花江南面,不一定过河,可以到敌人那面去吃粮,如能在长春以西再打个胜仗,则河流的性质就能变了,要知道,河流只是在一定的敌我力量对比上才能发生作用的。最后即使我们打乱了,敌人亦将被我们打乱和歼灭,那时已至泥泞开江季节,它不能进攻,我们仍可利用这一时机整理壮大我们的队伍。故对这仗应当坚决打,勇敢地打和带有冒险性地打,一面打,一面补充,补充来不及,就缩编,准备较大的伤亡,现在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将来就会付出更大代价的。
  以上说明这一仗的需要打与可能打,因此必须决心打。这里本可以联系过去的过程研究,现无时间,以后再总结。总之,在不利的时机不打,“等”、“忍”,而在稍有利的时机必须打,“狠”打。虽然这一战略思想在各种时间上的客观现实上表现不同,但却是按原订计划进行的,是这一阶段照顾另一阶段的。
  (二)怎样打
  总的在战术上说注意攻击准备,不要进行没有准备的进攻。而攻击准备中最重要的是了解情况,即是了解敌情与地形。毛主席的反对主观主义的主张,在军事上更加实用。碰到敌人,情况未弄清,可以慢点打,这一仗打不成还有下一仗。主动与被动,是由种种条件造成的,但主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情况了解与否,有无准备。在彰武附近几十个土匪弄得我们无法动,因不了解情况,因不知道是敌人主力还是土匪,而它可以自由行动,就是因为情况不明,使我们形成被动。你是一师人,他是一营人,你不了解他,你也会挨他打,所以一定要弄清情况,一般的弄清敌情,战场上与战斗上弄清地形。第一次在西面时,弄不清情况,敌人上来,就糊里糊涂地碰上了,来了五路,就弄不清楚。上一次较好。这次出动时,须特别注意敌情与地形的侦察。军事上最重要的是主动与被动问题,而决定这点的除力量外是知己知彼。苏联《兵团战术概则》中说:“攻击必须首先了解情况与地形为基础”,另外又讲选择攻击点问题,它说了许多条件,但最后说:“主攻方向主要是根据地形选择之”。这点看法,一般的书上没有,就是苏联这本书上有,从我自己的体验上,也有这点,即地形条件是选择攻击点的最重要的一条。指挥员必须养成看地形的作风,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一点两面战术,猛打、猛冲、猛追战术都不能用,因为一点放在那儿呢?从那两面进攻呢?如何猛打猛冲猛追呢?不弄清地形是无法使用这些战术的。如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不要害怕由于准备所产生新的困难,即敌兵力增加,工事增加与敌退走,弄不清情况就打,倒不如不打好。不管怎样,必须弄清情况再打,这是铁则,这是胜利的秘诀。但是对于退却的敌人与弱的敌人则不同,对退却的敌人,不管是否弄清情况,都应猛追。对弱的敌人亦不同。可是过去我们打惯了弱的敌人,造成我们不去了解情况的作风,今天敌人变了,你脑子不变,就会犯错误。过去搞好了,是否今天能搞好呢?不一定,就看你用不用脑子。总之,对弱的敌人,不讲技术,是不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的,但对强的敌人,不讲技术就会着着实实地暴露出毛病来。关于攻击准备的时间,在外国的一些军事书上都有规定的,如对仓促做起的工事,需六小时的准备时间,对二天的工事需一天的准备时间,对五天以上的工事,就必需两天以上的准备时间等;国民党的军事教条中,亦是有这一条的。十六师及十八师焦家岭战斗亦可证明这点。十六师是头等部队,一个师,打了两天,伤亡很大,只占领一间房子,就是情况未弄清楚,未很好准备。而十八师是由于事先有了充分准备,集中了四十几个掷弹筒,仅以三十余人的伤亡,将制高点的另一间房子占领了。所以有准备与无准备的进攻,是根本不相同的。所以碰到敌人,不要懵懵懂懂的就打,先用火力将敌牵制住,使它变成被动姿态,查明敌情、地形后再去进攻,如敌已固守阵地与村庄,即进行有系统的进攻。战术条文很多,但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必须强调弄清情况这一条。我为它起了个名,叫不打莽撞仗。
  其次当我们布置好了,准备好了,火力配备好了,包抄到了,攻击开始了,这时,就照原订计划硬干下去。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十六师这一点是很好的,连打七次冲锋,这是光荣的,就是打不下来,也锻炼了部队。这样可以使敌人在精神上支持不了,不要以为第一次冲不开,第二次第三次也冲不开,其实在我每一次冲锋下,敌人的内部在起变化,一次比一次地削弱。在战术动作上,必须有这种蛮干精神,何况今天比前不同了,打了以后就有补充,必须拼命打,打破七次冲锋的记录,除非上面有命令不打。上面不理智的情况较少的,要你们打,你们只管拼命打,一定能打好,至多亦不会产生很困难的问题的。去年提出的拼命仗,就是指这种经过准备以后的死打。
  总的作战方针是: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第一阶段上不要莽撞,第二阶段上就要硬拼,这是这次开会的总的精神。
  (三)战斗作风问题
  有些队伍,叫“打得”的队伍,它有那么一股作风,新兵一去,就学会了这种作风。作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个客观在在,有了作风,就解决了很多问题。部队建立了作风,这是最宝贵的,作风就是学校,就是教员,就是指挥员,作风也会下命令。培养作风是部队的一个重要问题。作风的标准,大家可研究,我提出的即是一月十日电报上所提出的几条。
  首先是不叫苦,但具体的困难要报告,使上面了解,如果只光叫,叫得人家很难受。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怕扑空,不要想回回打胜仗,不怕遭受挫折,打败了撤下来就撤下来,不泄气,不哭脸,这样才能锻炼部队。
  其次,坚决执行命令,遵守攻击时间,否则会把整个局面弄乱了,游击队作战时没有这一问题,但大兵团配合作战时就完全不同了。但在临时情况变化时,在不妨碍整个上级意图时,应当机断专行。机断专行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我们要的是积极的机断专行,站在歼灭敌人的总意图上,站在革命立场上,在不妨碍整个部队协同动作的条件下,去灵活处理情况。这种机断专行是革命军队的本质,我们最希望的,是在整个退却的命令下及防御的情况下,能机断专行地歼敌一部,这就是执行命令的坚决性与具体情况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几个部队,建制不同的部队,友邻部队,如发现情况,就应机动配合,那里有枪声,有炮声,如果不防碍自己的任务,就应向枪声炮声的方向前进,友邻间必须很好地协同,很好地团结。
  部队本身的作风,上下级关系,各部互相间关系,我提的作风就是这三条。同志们尚可研究作风的标准。
  一月十日电令的第四条,是说现在具体情况下的战术。对据守阵地与村庄的敌人,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后再打。对向我进攻的敌人,则或打埋伏,或以一部扼守,主力查明情况后再打。在敌即却时,应不等命令猛追。攻据点敌有增援可能时,应佯攻据点,实行增援,无增援时再攻坚。
  (四)一些问题的说明
  集中兵力问题:小仗应作大仗打,如打其塔木,打一个营,出动了四个师的兵力,而且四个师都打到了仗。集中兵力会发生粮食、行军、宿营等等很多困难问题,这些困难只有忍受,不能为这些困难而不集中兵力。
  一点两面战术不能机械地孤立地了解,而应联系起来看。一点不要了解为孤立的一点,两面不要了解为平分兵力。战术不是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的。
  三三制战术是战术动作的部署问题。平常演习是三三制,作战时不会用,队伍拥在一堆,这是实际锻炼得不够。战斗队形都是由于火力的进步而由密集到分散,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斗动作上却是分散兵力,稀疏兵力。兵力集中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冲锋时密集队形,而是要求在一部人冲锋时,必须有充分的火力掩护与配合冲锋的部队及二梯队,所以兵多不是一下都冲上去,而是必须用三三制的队形。
  攻击时间:白天好还是夜间好,根据情况决定,如无敌机,如我火力能压倒敌人能封锁敌人火力时,还是白天打干脆。在这种条件下,夜间打,因敌有充分工事准备,杀伤我反而大,假如我们火力不如敌人时,则夜间打。对敌人飞机指定人专门打,不要怕飞机。
  打仗时的政治鼓动问题,人人开口,相互鼓动。作战时连排长是管不到的,只有群众性的政治鼓动作用最大。
  文化娱乐工作及干部思想教育必须进行。
  部队要提倡节省子弹,注意检子弹壳,注意节约民夫,节约经费,勿浪费粮食,实报人数,轻伤勿送后方,伤兵不带枪去后方。
  军事上要严守秘密。
  上次作战行动一般的都很好,参战的地方部队如吉北松江的部队都很好,一师在战斗勇气与战术上均好,三师打的亦好,就是战术上有些毛病,十六师打得很勇敢,就是应当注意敌情地形的侦察,十八师等均好,过去批评了一些部队,因情况未弄清,有些批评错了,现已弄清,好的表扬,缺点批评,以后就采取这个办法,这是使部队提高与进步的好办法。



感谢 闲汉 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