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

卡·马克思

*希腊人暴动。——波兰侨民。——奥地利—普鲁士条约。——关于俄国武装的文件



  1854年4月28日星期五于伦敦


  最近从土耳其来的可靠消息完全证实了“论坛报”对俄国人撤离卡拉法特并进占多布鲁甲以及对希腊人暴动性质的看法。
  “劳埃德氏报”[122]证实了这样的传说:俄国人解除了对卡拉法特的包围,并且撤出小瓦拉几亚的行动已告结束。在君士坦丁堡得到的最新的消息也证实俄国人没有进攻,而是相反地在加强多布鲁甲的防御。
  至于希腊人暴动,“通报”昨天登载了4月25日来自维也纳的一封信:
  “希腊人暴动没有在伊皮罗斯蔓延,但它的真实性质开始显露出来了。如果有人认为民族和宗教利益不曾成为一种无聊的借口,那末希腊王国的海伦匪帮首领们的行为就会消除此类谬见。大家知道,格里瓦斯和察韦拉斯一开始就为谁应当领导暴动者这个问题争执起来。这两个首领继续单独行动并且一有机会就毫不客气地相互攻讦。尤其是林里瓦斯,他自封为基督徒的解放者,但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掳掠和火灾。苏利奥人决定禁止这些希腊首领进入自己领土,他们特别指责格里瓦斯,因为他在上月初曾请求在希腊大主教德温集斯特那里过夜,但第二天劫走了主人的财物和妻子。为了向这种兽行报仇,大主教要求在阿勃迪-帕沙手下当差。然而格里瓦斯的抢劫技艺在梅措房表现得最为高明。这个被俄国人的宣传蒙蔽了的城市,主动地给这位‘大元帅’格里瓦斯打开城门。于是他首先向基督教居民勒索了20万披亚斯特‘爱国’捐。这个数目还不十分大,人们也就缴纳了。可是格里瓦斯并不满足。他亲自访遍最有名和最富裕的市民,劝他们把自己所有珍贵的金银财宝,以捐款的形式送交银行。这种招摇撞骗的伎俩引起了不满,进行得既不顺利,也没有捞到什么便宜。于是格里瓦斯又忽然想出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可以说是抢劫技艺的杰作。他借口奥斯曼军队迫近梅措房,宣称为自卫起见必须把几乎整个城市焚毁,因此让市民们连同自己家眷在市大教堂集中。很快就在那里聚集了差不多4000人。正如格里瓦斯所期望的,他们随身携带了金钱、珠宝和最珍贵的东西,于是梅措房的全部财产就落在他手中了。这时候他开始把人们小群小群地放出教堂,然后让自己的爪牙异常粗暴地抢劫他们。这些就是在此以前在伊皮罗斯暴动中起了最主要作用的希腊首领的功绩。当时格里瓦斯对土耳其人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焚毁城市后他退往拉多维察方向的阿基鲁斯。在伊皮罗斯,除亚尼纳和布阿特以外,梅措房算是最繁荣的城市了。现在它变成了一片废墟,它的居民则变得一贫如洗。在整个城市里保全下来的房子不超过100幢。”
  据传科苏特和马志尼打算到君士坦丁堡来,为此,列施德-帕沙发表声明说,不允许他们踏上土耳其国土。
  建立波兰军团一事似乎没有遭到法国和英国大使的反对,但是碰到了另一种阻碍。维索茨基将军把一份有几千人签名、授权他全权代表很大一部分波兰侨民的文件呈递给土耳其政府和雷德克利夫勋爵。而上校扎莫伊斯基伯爵(查尔托雷斯基公爵的侄儿)也呈递了有许多人签名的类似文件,根据这个文件来看,另一部分波兰侨民则授权他来代表他们办事。英国大使考虑到他们彼此的矛盾,想调和一下双方的要求,并利用维索茨基和扎莫伊斯基为自己效劳,便提议不建立一个而建立两个波兰军团。
  4月17日帕斯凯维奇元帅到达雅西并在当天前往布加勒斯特。
  据“汉诺威日报”报道,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的攻守同盟条约[123]包括以下主要条款:
  “1.奥地利和普鲁士互相保障它们德意志的和其他的领地(in und ausserdeutschen Besitzungen),对两国中任何一国的进攻,将被另一国视作对自己的进攻。
  2.奥地利和普鲁士有互相支援的义务并在必要时采取联合进攻,如果缔约国一方认为德意志的利益处于危急之中,而另一方也同意这种论断的话。需要给予支援的特殊情况,在作为这个条约的组成部分的单独文件中另有规定。为保证条约的效力,有关的军事力量将在一定的规定期限内处于准备状态。关于这种期限以及军事力量的数量和使用方法将另行协议。
  3.邀请德意志联邦全体成员参加这个攻守同盟并遵照联邦法所规定的义务给这个同盟以支援。”
  把这个条约同涅谢尔罗迭伯爵向普鲁士宫廷提出的中立协定比较一下,就可以在它们中间找到许多共同点。同时也必须指出,条约实际上仅仅符合防御政策的需要,如果实行进攻政策时,一切决策还得由有关宫廷另行决定。
  4月25日普鲁士第一议院根据该院委员会的建议批准了3000万塔勒的公债。曼托伊费
  尔先生就此事引用了内阁提出的根据,这些根据,对于力图以爱国的姿态和愚蠢的傲慢态度来掩饰自己内在软弱的普鲁士外交来说,是十分典型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文件in extenso〔全部〕引出来。曼托伊费尔先生说:
  “俄土之间产生的、后来波及西方强国的纠纷,是人所共知的。普鲁士政府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和利益,认为调解这些纠纷和消除各种分歧是适当的。但它的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仿佛有一种什么恶运和这个问题纠缠在一起似的。很多本来有助于恢复和平的尝试并没有得到什么效果——这也许是因为它们作得不合时宜和方法不当。于是分歧的加剧便导致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保证维持和平所作的努力,可以说为恢复谈判奠定了基础。这就是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在这次会议上普鲁士政府一直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平。它本着和解的精神〈作为尼古拉皇帝的“和平使者”〉行事,但它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所以又始终不渝地保持坚决和果敢的态度〈和俄国皇帝在密函中所说的一模一样〉。正因为普鲁士政府〈对于成为俄国的一个省份和改变局势〉没有利害关系,正因为它无私的(uninteressiert)立场已为别国公认,所以它也就能够公开和果断地说话。敌对双方对它的倡议和努力的态度时而感激,时而抱憾。然而政府不想离开它既定的道路。独立是任何大国存在的首要条件。普鲁士政府善于维护这种独立,为和平而行动,并不因这个或那个国家对它的行动是否喜欢而有所顾虑〈大国独立的十分微妙的定义!〉。由于时局更加恶化,政府决定一方面为维护和平作出巨大努力,同时也有责任首先维护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利益。为此目的,它和奥地利签订了条约。德意志联邦的其他成员也将加入这个条约。因此,我们可以切实地指望奥地利和全德意志的合作。政府认为,这个合作是对德意志各邦最好和最可靠的保证。在结成这个紧密的同盟的同时,以前普、奥同西方强国在维也纳会议决议基础上缔结的协定仍然有效。普鲁士并不像英国报刊所说的那样已经同西方强国疏远了。和西方强国的这种协定至今仍然有效。把协定固定下来的议定书已经由普鲁士大使签署,但是还不能呈交议院。这四强国保持着自己先前的地位并将像过去一样为恢复和平而努力,尽管其中两国开始了军事行动〈而这就证明战争是为了转移视线而进行的,和平谈判才是西方政府真正要作的大事〉,至于说到俄国,圣彼得堡内阁最近采取了比较友好与和平的步骤,虽然现在对恢复和平只抱微弱的希望,但它毕竟为新的和谈打开了大门。普鲁士政府表示自己准备到最后一分钟也相信可能实现和平。只要和平还有最后一线希望,普鲁士绝不放弃自己的一切尝试和努力(Mühen)。对于普鲁士有决定性的时刻一旦到来,〈Trema Byzantium!〉〔发抖吧,拜占庭!〕,政府将毫不迟疑、绝不犹豫和毅然决然地行动起来。普鲁士必须准备好迎接这一时刻。只有它每分钟都准备好拿起武器,它的话才具有更大的分量。当俄国和土耳其发生冲突时,西方强国表示了强硬态度,支持了奥斯曼政府。当时普鲁士没有受委托作调停人。除了第三国的权利遭到破坏外,它最为关心的是本国臣民的安宁。东方问题涉及普鲁士比涉及奥地利的程度小,因为奥地利在这个问题上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于是它坚决请求普鲁士不要拒绝和它合作。普鲁士和奥地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限制双方过分的、使恢复和平的使命受到阻碍的要求。正是它们的努力促成了维也纳会议的召开,这个会议被公正地看作是值得庆幸的事件。我国政府不能避开这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它还可以对西方强国起良好的〈对俄国来说〉影响。政府可以充当联系这些国家的纽带,也许还将为增强实现和平的希望作出贡献。至于四强国给俄国政府的照会的草案,那末不应忘记,俄国一直不承认会议,同时不能忘记,由于新情况的出现,这个草案已成为土耳其所不能接受的了。新的维也纳议定书〈在这里曼托伊费尔先生给我们揭开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可以为普遍和平,至少为防止普鲁士和德意志参加战争,提供新的可能。早些时候奥地利要求德意志联邦议会遵守对普鲁士来说也必须遵守的严格的中立,然而政府按自己的打算行事,认为不能同意奥地利的要求。它认为牺牲独立强国的地位和放弃决策的自由都是办不到的。况且,这种中立可能会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我们采取敌对立场的借口,只要它们认为这个立场适合自己的利益。现在西方强国的处境由于它们的新情况〈维也纳议定书[124]〉而发生极大的变化。最不利的情况是,和平将不能实现,然而最有利的情况是,战争所引起的一切严重灾祸不会涉及我国;这是巨大的、无法估价的好处。〈假如谁能理解这样的抉择,我准备给他智能的敏锐以应有的赞扬。〉俄国与西方强国之间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使得普鲁士不得不考虑到它作为大国的地理位置〈与其说大,不如说是长〉,并且为保卫自己利益作好一切必要的准备:手执武器,以防万一。不管怎样,政府面对过去是不畏缩的〈如果这一般能意味着什么的话,那就意味着,它并不以自己的过去为耻〉,同时为它能有机会畅抒己见而感到高兴。”
  不言而喻,委员会认为这一番解释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在“圣彼得堡报”上刊载了下面一些新文件:

“警察司命令

1854年4月15日

  兹奉皇帝陛下旨意,命令如下:当目前交战之际,近卫军和海军部队退伍的兵士,凡自认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勤劳能干者,如愿再度服役,可享有近卫军和陆军退伍军官之待遇。

将军衔侍卫长 加拉霍夫

给政府化了的参政院的命令

  鉴于建立桡桨战船后备队是加强芬兰湾沿岸警戒措施的良策,特命令如下:
  1.组织四个海上非常后备军战斗队作为配备该战船队之桨手;
  2.此种战斗队由下列省份征集的自愿者组成:圣彼得堡省、诺夫哥罗德省、奥洛涅茨省和特维尔省;
  3.责成由海军部长官康斯坦丁·尼古拉也维奇大公殿下以及国家产业大臣、皇室地产大臣和内务大臣组成之委员会采取必要措施来建立此种战斗队。
  
尼古拉
  1854年4月14日于圣彼得堡

海上非常后备军条例

  一、海上非常后备军建立的目的和组成人员:
  1.海上非常后备军建立的目的,在于配合桡桨战船后备队,以防卫芬兰湾沿岸;
  2.该后备军由四个战斗队组成;其编制和内部机构由海军部订定;
  3.身体健康者,不论其出身如何,均可按下述原则自愿参加后备军。
  二、招收办法:
  4.自愿加入海上非常后备军者必须通过合法手续,地主的农民应持有地主或庄园管理人的特别许可书;
  5.圣彼得堡的自愿者一律在海军检察署报名,各省城的向各省长官报名,各县的向各地方警察当局报名;
  6.报名者必须呈交身分证,然后立即发给一张注明报名时间的普通证件。身分证须立刻送到海军检察署,自愿报名者亦须同时前往检察署,如果需要路费,可提前发给一月薪金,并在证件上注明;
  7.责成地方警察当局严格督促自愿者迅速前往圣彼得堡,并予以多方协助,万一自愿者中途生病,应给予必要的关照。
  (第八和第九两点无关重要。)
  三、服役条件:
  10.参加海上非常后备军者从向检察署报名之日起可以领到:
  (a)月薪8银卢布。
  (b)与海军兵士等量的口粮和海上食品。
  (c)农民式的服装,而且准许留à la paysanne〔农民式〕的胡须和头发。
  11.服役期限到1854年11月1日为止;
  12.期满后对任何一个自愿者不得加以阻留;
  13.立功者奖赏办法与现役兵士同;
  14.俘获或在炮艇协助下击沉敌方舰船时,在炮艇上服役的自愿者依据法律有权分享缴获的财物;
  15.参加非常后备军的自愿者如受伤或残废,同军人一样得到照顾和优待;
  16.责成地方当局和社会团体在自愿者服役期间,对其家属予以特别照顾。
  康斯坦丁
  基谢廖夫伯爵
  彼罗夫斯基伯爵
  德米特利·比比科夫”

  再也找不到比上面引用的文件对俄国的描绘更简要、更好的了:皇帝、官员、农奴、à la paysanne胡须、警察司、海军陆战队桨手、村社、陆地和海洋——这是“整个俄罗斯”的全景。


卡·马克思写于1854年4月28日
载于1854年5月15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079号
署名:卡尔·马克思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122]“劳埃德氏报”(《Lloyd》)——英国自由派报纸“劳埃德氏伦敦新闻周刊”(《Lloyd’s Weekly London Newspaper》)的简称,1843年至1918年间该报用此名出版。——第221页。
  [123]奥普条约于1854年4月20日在柏林签订。——第223页。
  [124]指1854年4月9日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举行的例会上签署的议定书。议定书签字国不得在调停俄国和土耳其的冲突的问题上单独行动。拟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未来协议的基础:土耳其帝国的完整,俄军撤出多瑙河各公国,给予苏丹的基督教臣民以不妨害苏丹独立和主权的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以及寻求在调整土耳其政治关系时保证欧洲的均势的必要保障。——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