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弗·恩格斯

*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如果英国人借端向中国人挑起的这场争执达到顶点,那末可以预料,其结果将是一次新的陆海军远征,与1841—1842年因鸦片争端而引起的远征[166]一样。当时英国人轻而易举地从中国人那里抢走了大宗银两,这很可能引诱英国人再进行一次同样的尝试;英国人虽然非常厌恶我们的海盗本性,然而他们自己却保留了大量的为我们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共同祖先所特有的古老的海盗式掠夺精神。但是自从英国人为贩卖鸦片而进行了那头一次顺利的掠夺以来,中国的局势已有重大的变化,因此令人十分怀疑的是:在今天进行同样的远征能否得到多少相同的结果。毫无疑问,新的远征同1841—1842年那次一样,将从香港出发。参加那次远征的舰队有:两艘装有74门炮的军舰,8艘巡航舰,许多轻巡航舰和二桅横帆舰,12艘蒸汽舰和40艘运轮船;全部兵力,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共计15000人。这次新的远征使用的兵力大概不会比这更少;的确,我们下面叙述的许多理由将说明,他们会使用比这多得多的兵力。
  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随后在10月1日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的军事行动的基地。这种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横贯中国中部的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长江把中国分为截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在南京下游约40英里的地方,有一条大运河流入并穿过长江,它是南北各省之间的通商要道。采取这种进攻步骤的用意,是夺取这条重要水道就会置北京于死地,并逼迫清帝立即媾和。1842年6月13日,英军在亨利·璞鼎查爵士率领下到了吴淞江口,逼近吴淞。吴淞江由南流来,在紧靠长江注入黄海的地方流入宽阔的长江口。吴淞江口是位于它南面不远的上海的港口。吴淞口两岸筑有许多炮台,可是它们全被毫不费力地攻下了。接着一支入侵的军队向上海进发,上海未经任何抵抗就失守了。长江两岸和平怕事的居民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和平生活,现在才第一次经历战争。虽然英军当时没有遇到居民的什么抵抗,可是江口本身和接近江口的海道却造成极大困难。长江口非常广阔,它的两岸在入海处半为泥滩,而由于海面在离岸许多浬内是一片黄浊色(黄海即由此得名),几乎很难辨认出来。打算驶入长江的船只不得不谨慎地沿南岸前进,不断地用水砣测量深度,以免碰上由流沙冲积而成的堵塞江道的浅滩。由江口直到巨大的崇明岛末端,到处都有这种沙洲;崇明岛位于江口中心,把江口分为两条水道。过了这个长约30英里的崇明岛以后,长江两岸即开始高出水面,可是水道却十分曲折。海潮可涨到约在去南京中途的镇江,实际上,对沿江上驶的船只来说,在未到镇江以前所看到的只是一种江口或海湾,到这里才开始现出河流的轮廓。英国舰队在到达这个地点以前,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障碍。从舟山停泊处开始的这段80英里的航程,费了它十五天功夫。在崇明岛附近,有几艘较大的船只搁浅了,不过涨潮后就驶开了。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他们在应战以前好像就已料到战斗的结局,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绞死或者淹死;后来从井中曾打捞出许多尸体。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就焚烧了自己的房屋,本人也投火自尽。在这次战斗中,英军损失了185人,他们为了对此进行报复,在劫城的时候大肆屠杀。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可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对岸的瓜州城投降了,并交出了300万元的赎金,英国海盗自然极满意地将这笔款项放进腰包里去了。
  过了镇江,航道深达30浔[注:一浔等于1.83米。——编者注],因此,就深度来说航行已很便利,可是某些地方的水流非常湍急,每小时达六七浬以上。但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制止这些军舰开往南京。8月9日,英军终于在南京城下抛锚了。结果不出英军所料。清帝[注:指道光皇帝。——编者注]恐惧万分,只得于8月29日签订条约[167];而现在英国人就是借口中国人似乎破坏了这个条约而提出了以新的战争相威胁的新要求。
  如果这次新的战争真正开始的话,它大概还会按前一次战争的样子来进行。可是,现在有许多原因使英国人不能指望得到同样轻易的成功。那一次战争的经验,中国人是不会白白放过的。不久以前在珠江的军事行动中,中国人在炮兵射击和防御方法上技术大有进步,以致使人怀疑在中国军队中是否有欧洲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就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因此毫无疑问,英国人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材生。其次,如果英军这次又企图溯长江而上,他们很可能遇到人为的障碍,而这好像是他们在上次战争中所没有遇到的。再者,而这是最重要的理由,再度占领南京,未必会在北京朝廷中引起像上次那样的惶恐不安。长期以来,南京及其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在起义者的手里,而且起义者的一个或几个领袖都以南京为自己的大本营[168]。在这种情况下,英军占领南京,对于清帝来说将是求之不得的。将起义者赶出南京,这倒是替清帝效劳,但英军占领这个城市后,要守住它,将是一件相当困难、麻烦和危险的事情,而且近来的经验已经证明,纵使敌军盘踞南京,这对于北京或者清廷的政权也不会马上造成致命的后果。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4月初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4月17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990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166]恩格斯指的是1839—1842年的第一次对华鸦片战争(见注101)。英国军舰于1839年9月就来到广州,但是在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中国之前,军事行动只是一些个别的规模接触。——第186页。
  [167]指1842年的南京条约(见注101)。——第190页。
  [168]这里讲的是中国的太平军起义(见注72)。1851年太平军建立的“太平天国”的元首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他被太平军立为“天王”。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即以南京作为天国首都。——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