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卡·马克思

*印度起义



  伦敦的报纸在讨论印度起义的目前形势时,充满了它们从最初就怀有的那种乐观情绪[249]。它们不但告诉我们对德里的攻击已获胜利,而且告诉我们这是发生在8月20日。当然,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件事就是围攻军队的现有人数。一位炮兵军官在8月13日由德里城下的兵营寄来一封信,说明到8月10日为止英国军队实有兵力的详情如下:

 

英国军
官人数

英国土
兵人数

土著军
官人数

土著土
兵人数

马匹

司令部…………………………

兵…………………………

兵…………………………

兵…………………………

     第一旅

皇家第七十五团………………

东印度公司火枪兵第一团……

库马昂营………………………

     第二旅

皇家猎兵第六十团……………

东印度公司火枪兵第二团……

帖木儿营………………………

     第三旅

皇家第八团……………………

皇家第六十一团………………

锡克第四团……………………

向导队…………………………

库克队…………………………

30

39

26

18

16

17

4

15

20

4

15

12

4

4

5

598

39

570

502

487

251

493

153

249

13

9

4

4

16

435

319

365

196

709

520

共计………

229

3342

46

2024

520


  由此看来,英军在德里城下兵营内实有的全部兵力截至8月10日是5641人。我们还得从这个数目中减去120人(112名士兵和8名军官),因为根据英国的报道,他们在8月12日攻打起义者在城外英军左前方新设的炮台时已阵亡。因此,到尼科尔森准将率部与围攻军会合前,战斗人员只有5529[注:马克思的计算中有差误,应该是5521人。——编者注]人。尼科尔森是从菲罗兹普尔率领下列部队护送一个二级攻城炮兵纵列前来的:轻步兵第五十二团(约900人),第六十一团一部(约4个连,360人),鲍切尔野炮连,旁遮普第六团一部(约540人)以及木尔坦的一些骑兵和步兵——共约2000人,其中有1200多名欧洲兵。这样,在尼科尔森部队到来时驻在营地的5529人再加上这些兵力,总数为7529人。据称,旁遮普省督约翰·劳伦斯爵士又派来了援军,包括步兵第八团的余部,第二十四团的3个连,并携有自白沙瓦开来的佩顿上尉部队的骑炮兵的3门火炮,旁遮普步兵第二团和第四团以及旁遮普第六团的另一部。但是这支部队,估计人数最多有300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锡克人,现在还没有到来。如果读者还记得大约一个月以前曾在张伯伦指挥下由旁遮普开来了援军[注:见本卷第298页。——编者注],你们就会明白,正像那支援军当时只足以把里德将军的部队补足到它在亨·巴纳德爵士指挥时的原数一样,新的援军也只能把威尔逊准将的部队补足到它在里德将军指挥时的原数。对于英军唯一现实的援助就是攻城炮兵纵列终于到来。但是即使所期待的3000人到达兵营,而且英军总数达到1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的忠诚都十分值得怀疑),那时又将怎样呢?据说,他们要把德里包围起来。但是,姑且不论企图用1万人包围这个设防坚固的、城墙长达7英里以上的城市是多么可笑,英军只有先使朱木拿河改道,才能考虑包围德里的事情。不然英军早上进入德里,起义者就能在晚间离开它,或者渡过朱木拿河向罗希尔汗和奥德进发,或者顺朱木拿河而下,朝穆特拉和阿格拉方向前进。不管怎样,如果一个四边形地区有一边为围攻军所不能接近,但却给被围者准备了一条交通线和退路,那末如何包围这种地方,在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给我们提供上面那张表格的那位军官说:“大家一致认为,用强攻夺取德里是谈不上的。”
  同时他告诉我们,在兵营里真正指望的是“对城市连续炮击几天,在城墙上打出一个足够大的缺口来”。可是这个军官又补充说:
  “根据适中的估计,敌人现在已经集结了将近4万人,而且有无数门运用得很好的火炮;他们的步兵也是勇武善战的。”
  如果考虑到伊斯兰教徒在据守城池时通常所表现的那种拼死顽抗的精神,那末,人数不多的英国军队通过“一个足够大的缺口”闯入城内以后,是否能再从这个缺口闯出来,就大成问题了。
  事实上,英军要以现有兵力攻打德里而获得成功,只有一线希望,那就是起义者发生内讧,弹药耗尽,士气沮丧,对自己力量失掉信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们自7月31日到8月12日连续不断地进行的战斗,看来很难证实这种假定。同时,加尔各答的一封来信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英国将军为什么违反一切作战原则决心留在德里城下。
  来信中这样写道:“几星期前曾发生过我们的部队是否应当从德里城下撤走的问题,因为他们每日战斗,弄得疲惫不堪,不能再支持难以忍受的疲劳。但是这种想法遭到约翰·劳伦斯爵士的坚决反对。他明白地告诉那些将军们,他们的退却将是使周围的居民起来暴动的信号,而这一定会立即使他们陷于危急的处境。这个意见占了上风,约翰·劳伦斯爵士并答应把他所能搜罗的一切援军派来。”
  约翰·劳伦斯爵士既把旁遮普的部队完全调空,旁遮普现在也可能爆发起义,而这时德里城下兵营中的士兵很可能由于雨季末期从地面散发出的瘴气而病倒和成批地死亡。范科特兰特将军的部队,据四个星期前的报道,已到达喜萨尔并继续向德里推进[注:见本卷第300—301页。——编者注],但以后再也没有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显然,他们不是在途中遇到什么严重的阻碍,便是半路上被解散了。
  英国人在恒河上游的处境实际上是万分危急的。哈弗洛克将军受到奥德起义者的行动的威胁,他们从勒克瑙取道比都尔前进,并企图在康波尔以南的法特普尔附近切断哈弗洛克的退路;同时瓜廖尔的队伍从朱木拿河右岸的一座城市卡耳皮向康波尔运动。这个分进合击的运动可能是由据说掌握着勒克瑙的最高指挥权的纳那·萨希布指挥的,这个运动第一次显示出起义者具有某些战略观念,而英国人则似乎只是一味吹嘘自己愚蠢的离心战法。例如,我们听说,从加尔各答派来增援哈弗洛克将军的步兵第九十团和火枪兵第五团,在第纳普尔被詹姆斯·乌特勒姆爵士截留,他打算把他们经由法扎巴德带到勒克瑙去。伦敦“晨报”称颂这个作战计划,认为这一着很高明,因为据说这样勒克瑙就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右面受康波尔的威胁,左面受法扎巴德的威胁。根据一般的作战原则,兵力远居劣势的军队如果不设法集中自己分散的队伍,反而自行分为两部,中间为敌军整个隔开,那末这只能使敌人毫不费劲地就把他们消灭掉。实际上,就哈弗洛克将军来说,问题已不在于援救勒克瑙,而在于援救他自己和尼耳将军的少数部队的残部。很可能,他必须退到阿拉哈巴德。阿拉哈巴德位于恒河和朱木拿河汇合处,是这两河之间的达普[250]的锁钥,的确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阵地。
  看一下地图就可以知道,企图收复西北各省的英军的主要作战线是沿着恒河下游流域的。因此,第纳普尔、贝拿勒斯、米尔扎普尔的阵地,尤其是必定成为真正作战行动起点的阿拉哈巴德阵地,应当予以加强,就是说应当把孟加拉省本部的所有较小而在战略上又无关紧要的地点的警备部队都集中到那些地方。目前这一主要作战线本身也处于严重威胁之下,这可以从一封由孟买寄给伦敦“每日新闻”的信里的如下一段话看出来:
  “不久以前第纳普尔三个团哗变,截断了阿拉哈巴德与加尔各答之间的交通(河上的轮船来往除外)。这次哗变是最近所发生的事件中最为严重者,因为距加尔各答不到200英里的整个比哈尔州现已暴乱蜂起。今日消息称,桑塔尔人[251]又起暴乱,有15万嗜血和劫掠成性的野人在孟加拉横行,情况的确会骇人听闻。”
  只要阿格拉还能坚守,对于孟买军来说,次要作战线就是通过印多尔和瓜廖尔到阿格拉的道路,而对于马德拉斯军来说,次要作战线就是通过萨加尔和瓜廖尔到阿格拉的道路,旁遮普军以及占领阿拉哈巴德的部队则必须恢复他们与阿格拉的交通。但是,如果动摇不定的中印度各王公公开起来反对英国,同时孟买军内部的起义变得严重起来,那末对目前军事行动的一切估计就都要落空了,那时除了从克什米尔到科摩林角整个国土上发生大规模的屠杀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确切预言了。在最好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一切,就是把决定性的事件推延到11月,即欧洲军队开来的时候。甚至这一点是否能够办到,也还要看科林·坎伯尔爵士的才干。关于他,除了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以外,我们迄今一无所知。如果他是一个称职的人,那末他就会不惜任何代价,不管德里攻陷与否,成立一支人数虽不多但却有战斗力的军队来进行野战。可是我们仍然必须再说一遍:问题最终取决于孟买军队。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10月6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10月23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151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249]“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在本文开始处附加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我们收到了10月7日以前的一批伦敦报纸。”——第327页。
  [250]达普(两河流域)——此处指的是印度恒河和朱木拿河之间的地区。——第331页。
  [251]桑塔尔人是印度的一个民族,祖先是德拉维达人。桑塔尔人居住在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北奥里萨等地的山区。——第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