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英国贸易的震荡[256]



  英国贸易的大震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有三种明显的形式,伦敦和利物浦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困窘,苏格兰的银行业恐慌,工厂区的工业衰落。关于这方面的事实,在我们星期五的报纸上已经以大量英国报纸摘要的形式,作了详细的叙述。但是它们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发生的后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
  虽然,正像我们在以前一篇文章中所预料的那样[注:见本卷第343页。——编者注],政府终于被迫停止了1844年银行法的效力,然而政府在做出这种处理之前,英格兰银行为了挽救自己已经大胆地使它的许多主顾吃尽了苦头。但是,终于在11月11日晚上,英格兰银行的首脑人物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向政府求援;他们所得到的回答就是暂时停止上述法律各项条款的效力。政府的这项命令将立刻提交给应该在月底开会的议会去批准。如我们早已指出的,停止这项法律的效力,必然会使目前的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和。这样做就消除了银行法在金融市场于贸易动荡时期自然产生的货币紧张现象之外所引起的人为的紧张现象[257]。
  在目前这次危机中,英格兰银行妄想挽狂澜于既倒,曾五次提高它的贴现率。10月8日,贴现率被提高到6%,12日提高到7%,22日提高到8%,11月5日提高到9%,9日提高到10%。这样迅速的变动,与1847年危机时的那种变动相比,真是一个惊人的对照。当时最低贴现率在4月提高到5%,在7月提高到5 1/2%,在10月23日才提高到最高点即8%。此后它就一直下降,在11月20日降到7%,在12月4日降到6%,在12月25日降到5%。此后的五年是贴现率不断下降的时期,它下降得如此匀称,就仿佛是按照计算尺的指示进行的一样。这样,在1852年6月26日,它达到了最低点,即2%。从1852年到1857年这五年又出现了相反的变动。1853年1月8日的贴现率是2 1/2%,1853年10月1日是5%,从此以后,经过连续多次的变化,它终于达到目前这样的高度。迄今为止,过去十年中利率的上下波动,只是现代贸易的各周期性阶段所常有的现象。简单地说,这些阶段就是:在恐慌时期信贷完全收缩;然后逐渐扩大,在利率降到最低点的时候,这种扩大达到自己的最高限度;那时又开始相反的变动,即逐渐收缩,在利率涨到最高点并且又开始恐慌时期的时候,这种收缩达到自己的最高限度。但是,只要比较仔细地研究一下,就可以在目前这个时期的后半段中发现一些根本不同于以往各个时期的现象。在1844年到1847年的繁荣时期,伦敦的利率摇摆于3%和4%之间,所以整个这段时期是利息较低的信贷时期。当利率在1847年4月10日上升到5%的时候,危机已经开始了,只有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措施,才使危机的普遍爆发推迟了几个月。另一方面,在1854年5月6日已经达到5 1/2%的利率,后来又连续下降到5%、4 1/2%、4%和3 1/2%;从1855年6月16日到9月8日,利率一直是3 1/2%。然后它又朝着相反的方面经过同样的变化,上升到4%、4 1/2%、5%,到1855年10月又达到了在1854年5月曾达到过的最高点,即5 1/2%。两个星期以后,即1855年10月20日,短期期票的利率上升到6%,长期期票的利率上升到7%。但是接着又出现了倒退现象。在1856年,利率时而下降时而上升,到1856年10月,又达到了6%和7%,也就是说,达到了前一年10月的水平。1856年11月15日它曾上升到7%,但是并没有保持在这个数字上,而是上下跳动了好几次,有一次整整三个月保持在5 1/2%的水平上。只是在今年10月12日,当美国的危机开始影响英国的时候,它才恢复到原来7%的高度。从此以后,利率就迅速地和不停地增长,其结果终于是几乎完全停止贴现。
  换句话说,在1848年至1857年这个时期的后半段中,利率的波动更剧烈更频繁,而从1855年10月到1857年10月是货币奇缺的两年,利率在从5 1/2%到7%这个范围内来回波动。同时,尽管利率很高,生产和交换仍然以从未想像过的速度不停地发展。一方面,这种例外现象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从澳大利亚和美国及时流入黄金,使英格兰银行能够间或放松它的硬性条件;而另一方面,十分明显,危机在1855年10月就已应该开始,它是由于一系列短暂的动荡而被推迟下去的,因此危机的最后爆发,无论就征候的强度或就蔓延的范围而言,都要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危机。贴现率在1855年10月20日、1856年10月4日和1857年10月12日周期性地回涨到7%这一有趣的事实,就完全可以证明刚才所说的这个论点,即使我们此外并不知道,英国在1854年已经发生预先的崩溃,欧洲大陆上在1855年10月和1856年10月就已反复出现过恐慌的一切征候。然而,总的说来,如果不谈这些使事态恶化的情况,1848—1857年这一时期是与1826—1836年和1837—1847年这两个时期非常相似的。
  的确,我们听说,实行英国贸易自由就可以改变这一切,但是如果别的什么还没有得到证明,那末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自由贸易派的医师只不过是些骗人的庸医而已。正像在以往的各个时期一样,在一系列丰收之后接着是一系列歉收。尽管有自由贸易派的万应灵丹,英国小麦及其他一切农业原料的平均价格在1853—1857年甚至比在1820—1853年还要高;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工业不管谷价高昂,仍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现在,仿佛是为了使人根本无法诡辩,它在高度丰收的情况下遭到了前所未闻的崩溃。
  我们的读者当然会明白,英格兰银行目前这种10%的贴现率只是名义上的,伦敦给第一流有价证券实际支付的利息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数字。
  “每日新闻”写道:“在自由市场上所索取的贴现率远远地超过了英格兰银行的牌价。”
  “纪事晨报”写道:“英格兰银行本身除了极少数的情况(例外情况,而不是常规),并没有按照10%的利率办理贴现;而在自由市场上所要的利息则与官方的牌价根本不符。”
  “先驱晨报”写道:“用第二流和第三流的有价证券不论以任何条件都弄不到钱,这已经造成了大量恶果。”
  正像“地球报”[258]所写的,“由于这一切,事情就陷入僵局;资产超过负债的公司纷纷倒闭;似乎是发生了一场普遍的商业革命。”
  金融市场的这种困难以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得商品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都降低了价格。在几个星期之内,利物浦的棉花价格跌了20—25%,糖跌了25%,谷物跌了25%,随着咖啡、硝石、牛油、皮革等也都跌了价。
  “晨邮报”写道:“期票贴现和以实物为抵押取得贷款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旗帜报”写道:“在明辛街[259],贸易十分紊乱,除了以货换货以外,不可能销售任何商品;根本谈不上支付现金。”
  但是,如果在苏格兰不发生银行业的恐慌,这一切灾难不能这样快地使英格兰银行屈服。在格拉斯哥,西区银行倒闭以后就是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倒闭,于是资产阶级中的存户和劳动者阶级中持有银行券的人都来向银行提款和挤兑,结果发生了一场大骚动,使格拉斯哥市的市长不得不向刺刀求援。很荣幸地有阿尔盖公爵这样一位尊贵人物任董事长的格拉斯哥市银行,拥有实付资本100万英镑,备付资本90595英镑,有96个分行分布全国各地。它可以发行72921英镑,而苏格兰西区银行可以发行225292英镑,总共为298213英镑,即约占苏格兰全部合法流通手段的十分之一。这两家银行的资本几乎都是农村居民的小额存款。
  在苏格兰发生的恐慌自然影响到英格兰银行;11月11日从它的金库中提取了30万英镑,11月12日又提取了60万到70万英镑汇往苏格兰。此外,爱尔兰的银行还提取了另一些款项,英国的一些地方银行又收回了大量存款,所以英格兰银行的银行部处于破产的边缘。可能,普遍危机对于上述这两家苏格兰银行说来,只是提供了一个体面地下台的口实,因为这两家银行早已彻底腐烂了。然而事实仍然是:曾经在1825—1826年、1836—1837年和1847年顶住了将英国和爱尔兰各家银行扫荡一光的几场风暴的驰名的苏格兰银行体系,自从1845年那迫使苏格兰接受的皮尔的银行法生效以来,第一次遇到了大规模的挤兑现象;在苏格兰的银行中第一次听到了这样的呼声:“要黄金,不要纸币!”甚至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爱丁堡也第一次遭到拒绝。那些替皮尔的银行法辩护的人以为,如果这项法律不能根本防止金融危机,那末它至少能保证在流通中的银行券的兑换,——这种想法现在站不住脚了;银行券持有者分享了存款人的命运。
  至于英国工业区的一般状况,下面这两段文字刻划得淋漓尽致——一段是摘自“经济学家”杂志上刊载的曼彻斯特贸易通报,另一段是摘自伦敦“自由新闻”[260]上发表的一封来自麦克尔士菲尔德的私人信件。曼彻斯特通报对最近五年来的棉花贸易作了一番比较,然后接着说道:
  “本周内,价格逐日迅速下跌。许多种物品都不能标价,因为根本找不到买主;而且即使标了价,这种价格与其说取决于实际需求,还不如说取决于主人的状况和顾虑。根本谈不上什么当前的需求。国内市场上堆积的存货,今年冬天也难望销完。”(关于国外市场存货过多的情形,通报当然避而不谈。)“现在到处都迫于必要缩短了工作时间,估计目前在全部生产部门中已有五分之一以上都采用了这种办法。反对广泛实行这种办法的抗议,一天比一天减少,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是:把工厂完全关闭一个时期是否更好一些。”
  麦克尔士菲尔德的来信者说道:
  “现在至少有5000名熟练的手工业者及其家眷,清早起床后不知从哪儿可以弄到填肚子的吃食,而只好向济贫所请求帮助。可是由于他们是属于体力强壮的贫民,他们必须进行这样的选择:或者是去做每天可领4辨士的碎石工作,或者是到习艺所去接受那罪犯般的待遇,去吃那份从壁上一个小洞递送的有害身体而又少得可怜的食物。对于那些只习惯于操作最纤细的物质即纺织丝绸的人来说,建议他们去做碎石工作,就等于拒绝帮助他们。”
  英国的作者们认为,英国的这次危机同1847年的危机相比,有一个优点,即这次危机并没有为大量吸收资本的投机,例如铁路股票的投机,开辟广阔的场所。但是事实远非如此。因为英国人在国外,无论是在欧洲大陆和美国,都大量参与了投机活动;而在本国,他们的剩余资金主要是投在工厂企业中,所以目前这次震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带有工业危机的性质,因此它震撼了国家繁荣的根基。
  在欧洲大陆上,这种传染病一方面从瑞典蔓延到意大利,另一方面从马德里蔓延到布达佩斯。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关税同盟[261]的最大进出口贸易中心、德意志北部的主要金融市场——汉堡。至于法国,法兰西银行已经把它的贴现率抬高到英国的水平;禁止谷物出口的命令也作废了[262];所有的巴黎报纸都接到了秘密警告,不许表示悲观;金银兑换商受到宪兵的威胁,路易·波拿巴本人在一封口气相当虚夸的信中告诉他的臣民说,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对财政coup d’état[注:直译是:政变;这里是:改革、变革。——编者注]有所准备,因此,“邪恶只存在于想像之中”[263]。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11月13日
载于1857年11月30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183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256]在马克思的1857年的笔记本中,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英国的金融危机。皮尔法暂停生效”。——第345页。
  [257]“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附加了这样一句话:“‘富尔顿号’带来的消息,即我们通过电报收到并于今晨发表在本报上的消息,证实了这种看法。”——第345页。
  [258]“地球报”(《The Globe》)是一家英国报纸“地球和旅行家”(《The Globe and Traveller》)的简称,1803年在伦敦出版,辉格党机关报,在该党执政时期是政府的官方报纸;1866年起成为保守党的机关报。——第348页。
  [259]明辛街(Mincing Lane)是伦敦的一条街,是殖民地商品批发交易的中心地。
  “旗帜报”(《The Standard》)是英国保守派的日报,1827年创办于伦敦。——第349页。
  [260]“自由新闻”(《The Free Press》)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报纸,1855年至1865年由乌尔卡尔特及其拥护者发行于伦敦。——第350页。
  [261]确立了共同关税线的德国各邦于1834年成立了关税同盟。这个同盟是由于必须建立全德市场而产生的,它逐渐地包括了除奥地利和某些小邦以外的德国各邦。普鲁士在同盟中起着领导作用。——第351页。
  [262]马克思指的是拿破仑第三于1857年11月10日签署了一项法令,废除了1856年9月8日和1857年9月22日的关于禁止谷物、面粉以及其他食品出口的法律。——第351页。
  [263]“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附加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弄错,在我国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哲学家像我们的‘泰晤士报’和‘独立报’的同仁那样,认为只要人民假装高兴并三呼万岁,灾难就能避免。”——第3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