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弗·恩格斯

印度军队[372]



  印度的战争正在逐渐转入分散的游击战争的阶段,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注:见本卷第389、500—501、523—525页。——编者注],这是必将面临的和最危险的一个发展阶段。起义者在正规战、在城市和营垒防御战中接连失败后,逐渐化为一些从2000人到6000或8000人的比较小的队伍,每一支小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各自独立行动,但也随时准备联合起来对任何可以单独予以奇袭的英军部队进行短促的战斗。在科·坎伯尔爵士的野战军战斗部队被引出勒克瑙大约80英里以后,巴雷利未经战斗就弃守了,这是起义者的主力在这方面的一个转折点;卡耳皮的弃守对于土人的第二支大队伍,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两种情况都是把最后可以防守的中心作战基地放弃了,因此全军作战已不可能,起义者就分成许多较小的队伍,向四面退却。这些机动的队伍并不需要大城市作为中心作战基地,他们在所到的各个地区有办法弄到生存资料、补充弹药和增添新兵;而且,一个小城镇或大村庄,对于每一支小队伍来说都可以成为整顿队伍的中心,其价值正如德里、勒克瑙或卡耳皮对于较大的军队一样。经过这样的变动,战争就不是那么吸引人了;起义者各支队伍的行踪无法详细了解,而有关的情报也很混乱;英军指挥官的作战行动几乎无法加以批评,因为这些行动所依据的前提根本就是模糊的;胜败成了唯一的标准,而这样的标准无疑是最能骗人的。
  土人行踪不定的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严重。勒克瑙被攻占以后,他们向四面八方退却,有的往东南,有的往东北,有的往西北。最后一支队伍最强,被坎伯尔一直追到罗希尔汗。他们在巴雷利集中,进行了整顿,但是当英军赶到时,他们没有抵抗就放弃该地,又向不同的方向撤退了。关于撤退的各条路线,现在是详情不明。我们只知道一部分人撤往尼泊尔边境的山岳地带,同时有一支或几支队伍似乎是向相反的方向推进,前往恒河和达普(即恒河和朱木拿河两河流域)。但是,坎伯尔刚刚占领了巴雷利,原来向东撤退的起义者就立即与奥德边界的几支队伍会合起来,袭击了有少数英军警备部队留守的夏贾汉普尔;这时又有其他的起义队伍沿着这个方向赶来。总算警备部队运气好,琼斯准将带着援兵在5月11日就赶到了并击败了土人,不过土人也得到了向夏贾汉普尔集中的队伍的支援,于15日又包围了这个城市。同一天,坎伯尔留下一支警备部队防守巴雷利,自己率兵前去解围,但是直到5月24日他才对起义者发动进攻,并击退了他们,而参加这次联合行动的各支起义队伍又向不同的方向散开了。
  当坎伯尔在罗希尔汗边界这样作战的时候,霍普·格兰特将军在奥德的南部带着自己的部队东奔西跑,这除了使部队在印度的炎炎夏日之下疲惫不堪而遭到折损以外,毫无结果。对他说来,起义者是太神速了。他们到处都是,只是在他要去搜寻的地方就没有了;当他以为可以在前面碰上他们时,他们早又绕到了他的背后。顺恒河而下,在第纳普尔、贾格迪斯普尔和布克萨尔一带地区,路加德将军也跟在这样的影子后面追来追去。土人使他不停地奔波,在把他诱离贾格迪斯普尔以后,就突然向该地的警备部队袭击。路加德又赶回去。接着就有电讯报道说,他已于26日获得了胜利。这些起义者的战术和奥德、罗希尔汗的队伍的战术完全相同,这是很明显的。但是,路加德所获得的胜利未必有很重大的意义。这样的队伍能够经得起多次失败而不致于丧失士气和兵力。
  这样,到5月中,印度北部所有的起义部队都放弃了大规模的战争,只有在卡耳皮的军队除外。这支军队用比较短的时间在这座城市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作战中心。他们有大量的粮食、弹药和其他储备,有许多火炮,甚至还有铸造厂和步枪制造厂。虽然这支军队和康波尔的距离不超过25英里,坎伯尔却不去惊动他们;他只是派兵在朱木拿河靠达普那一岸即东岸监视着他们。罗斯和惠特洛克将军早已向卡耳皮进军;最后,罗斯终于到达,在卡耳皮前沿阵地附近经过多次交锋才把起义者打败。同时,在朱木拿河对岸监视的队伍开炮轰击城市和要塞;起义者突然撤守,把他们最后这一支大军分成若干独立的队伍。根据现有的报道,还完全弄不清楚他们所选择的路线;我们只知道有些队伍前往达普,另一些队伍到瓜廖尔去。
  于是,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比哈尔和文迪亚山脉,从瓜廖尔和德里到果腊克普尔和第纳普尔,整个地区都布满了活跃的起义队伍。他们由于有了十二个月的作战经验而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组织性;他们吃过不少败仗,但是每一次败仗都还不能决定大局,英军只是占了一些小便宜,因而他们仍然斗志昂扬。的确,他们所有的据点和作战中心都失败了,大部分储备品和大炮都损失了,重要的城市全落在敌人的手里。但是另一方面,英军在这一大片地区内所占领的仅仅是一座座城市,而在旷野地带所占领的也只是他们的机动部队偶然停驻的小块地方;英军不得不追击机警灵活的敌人而又毫无希望赶上他们;英军被迫在一年当中最致命的季节采取这种疲于奔命的作战方式。当地印度人能够比较自如地经受本国夏季正午的炎热,而欧洲人单单是呆在烈日下就几乎要送命;印度人在这种季节能够每日行军40英里,而他们北方的敌人走上10英里就吃不消了;对于印度人,甚至热带的霪雨和潮湿的密林都没有多大害处,而欧洲人在雨季或潮湿地带只要一劳累,痢疾、霍乱和疟疾便跟踪而来。我们现在没有关于英军卫生状况的详细材料,但是根据罗斯将军部队中暑人数和被敌人杀伤人数的比例数字,根据关于勒克瑙警备部队中疾病流行、第三十八团在去年秋天开到时有1000多人而现在几乎不到550人这份报告,再根据其他一些迹象来看,我们可以断定4月和5月的夏季酷热,已经在那些为了顶替去年在印度参加战役的晒得黝黑的老兵而于最近派去的青壮年中间奏效了。以现有的军队,坎伯尔无法举行哈弗洛克式的强行军,也无法在雨季展开一次像围攻德里那样的攻城战。尽管英国政府又在派遣强大的援军,但他们能否补足在今年夏季战局中所受的损耗是令人怀疑的事情,在这次战局中英军所遇到的是除非在最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不肯交锋的敌人。
  起义者的战斗行动现在开始有点像阿尔及利亚的贝都英人在反抗法国人时所采取的行动了,不同的是,印度人远不是那样狂热,并且不是善于骑马的民族。后面这一点在一个拥有广阔平原的国家里是很重要的。起义者中间有许多伊斯兰教徒很可以组成优秀的非正规骑兵队;可是到目前为止印度那些擅长骑马的主要民族还没有参加起义。起义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可是这样的兵种不适于在旷野同英军作战,成为平原游击战争的累赘,因为要在这种地方进行游击战,主要是靠非正规的骑兵。起义者趁英军在雨季被迫休战的时期能把这个缺陷弥补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后将会看到。这段休战时期给土人以整顿和补充兵员的充分机会。除了组织骑兵以外,还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冷天一到,只靠游击战是不行的,必需建立起作战中心,要有储备品、大炮以及营垒或城市,以便使英国人在冬季结束以前闲不下来;否则,游击战等不到明年夏天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就要熄灭了。瓜廖尔看来是对起义者有利的据点之一,要是他们真的占据了它的话。其次,起义的成败决定于起义能否扩大。如果分散的队伍不能设法穿过罗希尔汗进抵拉吉普坦纳和马拉提人地区,如果他们的行动仍然局限于北部中央地区,毫无疑问,只要今年一个冬天,就会使这些队伍溃散,并且成为盗匪,他们很快就会甚至比白面孔的侵略者更引起居民的憎恨。


弗·恩格斯写于1858年7月6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8年7月21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381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372]本文标题是根据马克思1858年的笔记本加的。——第5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