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

巴克莱-德-托利[68]



  巴克莱-德-托利,米哈伊尔——俄国公爵和元帅;1759年生于利沃尼亚,1818年5月25日死于东普鲁士印斯特堡。1769年未满11岁时他就加入俄国军队,在入伍的29年中,他参加了对土耳其人、瑞典人、波兰人的各次战争,但在1798年以前他的军衔一直是不高的。在1806年的战局中他立了功。1807年他率领俄国先头部队以非凡的英勇保卫了普略西什-埃劳[69],在这座城市的街道、教堂和墓地进行了长期抵抗,从此他便有了军事上的声望。1808年他迫使瑞典人退到卡列里亚,1809年他当步兵上将,指挥12000名俄军携带火炮、弹药、粮食和辎重渡过了冰封的波的尼亚湾,从而在更大的规模上重复了查理-古斯达夫横渡封冻的小贝耳特海峡的著名进军。他占领了乌默欧,他的到来促进了酝酿中的反古斯达夫四世的政变,迫使瑞典人求和。[70]1810年以后,他受命主管俄国陆军部。
  1812年他担任第一西方军团司令。由他直接指挥的该军团的主力,根据夸大的官方报道似乎有55万人,可是实际上只有104000人,而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军队总数不超过20万人。因此,俄军的撤退在当时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绝对必要的问题(拿破仑在圣海伦岛写的回忆录[71]中错误地认为最初的撤退计划出自巴克莱-德-托利之手,其实这个计划是普鲁士将军富尔远在俄法决裂以前就制定的[72],而在宣战以后,贝尔纳多特在亚历山大面前重新坚决主张实行这个计划)。巴克莱-德-托利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不向荒谬的出战要求让步,不管这种要求来自俄军普通兵士还是大本营;他撤退得十分巧妙,不断地把他的一部分部队投入战斗,使巴格拉齐昂公爵有可能同他会合,并使契查哥夫海军上将易于进攻敌人的后方。当他像在斯摩棱斯克所发生的情况[73]那样被迫进行会战的时候,他就占领一个不使会战成为决战的阵地。当撤退到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已经不能避免决战的时候,他就在格查茨克附近选择了一个坚固阵地[74],这个阵地从正面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有绕行很长一段路程才能包抄。当库图佐夫到来时,巴克莱-德-托利已把军队部署好,由于俄军将领们的倾轧和俄军对于由外国人指挥神圣战争的不满,最高指挥权转到库图佐夫的手里。库图佐夫故意使巴克莱-德-托利难堪,放弃了格查茨克阵地。这样,俄军不得不在博罗迪诺附近的不利阵地应战。在8月26日这次会战[注:按旧历;关于会战,见本卷第258—263页。——编者注]中,指挥右翼的巴克莱是唯一坚守阵地的将军,他坚守到27日,从而掩护了俄军的撤退,要不是他,俄军就会全军复没。在从博罗迪诺向莫斯科方向撤退以后,正是巴克莱-德-托利再次警告不要进行任何保卫神圣首都的无益尝试。
  1813年战局期间,巴克莱于4月4日攻占托恩要塞,在科尼斯瓦尔塔附近击溃洛里斯顿;5月8日包岑会战失败后,他掩护同盟国军退却,取得格尔利茨会战的胜利,促使万当投降,并且在莱比锡会战中立下战功。[75]在1814年战局期间,他已不指挥独立的兵团,他的活动主要在行政和外交方面,而不在军事方面。他所直接控制的军队纪律严明,这使他在法国居民中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来以后,他从波兰来得太晚没有能够参加滑铁卢会战,但参加了第二次入侵法国。他在去卡尔斯巴德的航途中逝世。晚年受人诽谤,郁郁不乐。他无疑是亚历山大的优秀将领,他朴实、顽强、果断而又明智。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9月10—15日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2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注释:
  [68]从1857年9月10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手写的准备材料中可以看出,“巴克莱-德-托利”这一条目是他们的共同著作,虽然最后文字上的修饰是由马克思完成的。作者在编写该条目时所利用的资料,除了参考书刊以外,还有马尔田斯条约和协定汇编、1827年巴黎出版的若米尼的著作“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第4卷(《Vie politique et militaire de Napoléon》.Tome 4,Paris,1827)、1856年莱比锡出版的德国历史学家伯恩哈尔迪的著作“托尔伯爵生平事迹”(《Denkwürdigkeiten aus dem Leben des Grafen von Toll》.Leipzig,1856)。在这些书中,对1812年卫国战争历史的叙述是带有片面性的,有时还作了极大的歪曲,这不能不影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中对这段历史的某些方面所作的阐述,因为他们在当时缺乏比较客观的资料。这一条目也未能例外,其中不确切地说明了任命米·伊·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的原因、库图佐夫放弃格查茨克附近(确切些说是察列沃-宰米舍附近)阵地的动机以及他在指挥俄军后来的军事行动中的作用。这里无根据地把巴克莱-德-托利与库图佐夫相对立。巴克莱-德-托利虽然是俄国的杰出的军事长官和爱国者,但是他在战略上的天才、对战争性质的理解、作战经验以及在军队和人民中的威信方面都远远不如伟大的俄国统帅。正是因为这些情况,亚历山大一世皇帝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收敛起自己对统帅库图佐夫的反感,同意任命他为总司令。——第92页。
  [69]指1807年2月7—8日(1月26—27日)法俄军队的普略西什-埃劳(东普鲁士)会战——第四次反法同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瑞典)战争中最残酷的会战之一。1806年普军被拿破仑军队击溃以后,东普鲁士就成了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拿破仑的武装力量在那里遇到了同盟国俄普军队的顽强抵抗。拿破仑在普略西什-埃劳尽管伤亡巨大,但是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结果,法军暂时中止了行进,而且它截断俄军和俄国边境的联络的尝试也没有成功。——第92页。
  [70]在俄国和瑞典战争(1808—1809)期间,俄军在巴克莱-德-托利的统率下于1809年3月从芬兰开入瑞典本国领土,这使瑞典贵族为贵族寡头政治的利益而限制王权的反国王古斯达夫四世的密谋提前实现。古斯达夫四世在1809年3月被推翻,不久他的叔父塞德曼兰公爵被宣布为国王查理十三。同年9月,瑞典被迫与沙皇俄国缔结弗里德里希斯哈姆和约,把芬兰割让与俄国。
  恩格斯把俄军横渡波的尼亚湾的进军比做过去瑞典人自己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小的类似的军事行动,亦即1657—1658年丹麦和瑞典战争期间1658年1月底瑞典国王查理十世·古斯达夫的军队横渡封冻的大、小贝尔特海峡向丹麦领土的进军。查理-古斯达夫入侵丹麦迫使丹麦签订对瑞典有利的和约。——第92页。
  [71]指“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历史回忆录,与拿破仑一同作俘虏的将军们编于圣海伦岛,根据完全由拿破仑亲自校订的原稿刊印”1823年巴黎版(《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France,sous Napoléon,écrits à Sainte-Hélène,Par les généraux qui ont partagé sa captivité,et publiés sur les manuscrits entièrement corrigés de la main de Napoléon》.Paris,1823)。——第92页。
  [72]根据富尔的计划,拿破仑一旦入侵,俄国的武装力量应分为三个军团,其中第一军团应依靠1811—1812年在德里萨(立陶宛)特别构筑的营垒,顶住敌人的主力突击,而第二军团应在敌人的翼侧和后方机动。根据弗里德里希二世时代普鲁士陈腐的战略和策略的精神制定的这个计划分散了俄军的兵力,使他们必然被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各个击破。拿破仑的战略意图基本上建立在富尔计划的错误上。但是,俄国指挥部(其中包括巴克莱-德-托利)对于这个计划的错误是清楚的,它在支持富尔计划的亚历山大一世实际上不参与指挥作战以后,就及时定下决心放弃德里萨营垒并退向俄国内地以便俄国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会合。——第93页。
  [73]1812年8月16—17日(4—5日),拿破仑军队同掩护巴格拉齐昂和巴克莱-德-托利军队(这两支军队于1812年8月3日(7月22日)会合)的主力退却的俄国部队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发生会战。拿破仑想强使俄军进行决战没有成功。他以巨大伤亡的代价占领了俄国后卫部队在主力被击退以后所放弃的城市。斯摩棱斯克会战是1812年卫国战争中著名的会战之一,这次会战表明了俄国军队和人民抵抗入侵的征服者的力量的增长,也显露出拿破仑迅速歼灭俄军的图谋的破产。会战以后,拿破仑试图缔结和约,但没有成功。——第93页。
  [74]指在格查茨克西南的察列沃-宰米舍附近的阵地,俄军于1812年8月29日(17日)抵达该地。俄军根据上任不久的总司令米·伊·库图佐夫的决定放弃了这个阵地,库图佐夫打算在兵力较占优势的情况下与法军进行决战,而这需要赢得时间,并需要预定的援军与主力会合。由于这个缘故,俄军从察列沃-宰米舍退到博罗迪诺。——第93页。
  [75]这里提到的是在第六次欧洲国家反拿破仑法国的同盟战争中1813年战局的一系列会战。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的溃败成了欧洲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统治的起义信号。1813年2月,在俄军进入波兰和德国以后,缔结了与拿破仑作战的俄普同盟。1813年春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组成了反拿破仑同盟,同年秋天,奥地利也公开参加了同盟。在1813年战局中,拿破仑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他的军队已被同盟国军击溃,并被赶出了德国。
  1813年5月20—21日(8—9日)在包岑(萨克森)会战中,拿破仑军队战胜了同盟国俄普军队,但是同盟国军在巴克莱-德-托利统率的俄国后卫部队的掩护下秩序井然地撤退。次日,从包岑撤退的俄国部队在格尔利茨附近与法军进行后卫战,俄军取得了胜利。
  在1813年10月16—19日(4—7日)的莱比锡会战(见注55)中,巴克莱-德-托利指挥同盟国军的中路。——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