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

弗·恩格斯

炮击



  炮击——为了引起火灾而向城市或要塞发射爆炸弹。炮击有非正规的和正规的两种。非正规的炮击是军舰、野炮连和较少量的攻城炮队向某地点发射爆炸弹,以便恫吓居民和守军,使之早日投降,或者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正规炮击是攻击要塞的方法之一。1815年,在滑铁卢会战以后,普军围攻法国北部的要塞时首次采用正规炮击来攻击要塞。由于法军和波拿巴的拥护者当时士气非常低落,而其余的所有居民又都渴望和平,普军便决定抛弃按部就班的旧的围攻形式,而以短时间的猛烈炮击代替它,这样就可以引起火灾和火药库爆炸,使要塞的全体居民夜不成眠,从而造成居民对司令部的道义上的压力,或者造成大规模的实际破坏和守军极度疲劳,促使要塞早日投降。虽然用平射对防御工事进行正规攻击的方法还继续被采用,但是它与重榴弹炮用爆炸弹进行曲射相比,已成为次要的方法了。在某些情况下只要非正规的炮击就够了,在另外的情况下则必须采取正规炮击,而这两者都肯定能达到目的,所以目前人们认为围攻理论中的一个原则是:用曲射火力消灭敌人的兵员和物资,借此使留在要塞里成为危险的事,正像用平射和跳弹射击毁坏外围工事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对人口众多的中等要塞进行炮击效果最大,因为炮击造成的道义上的影响是迫使司令部投降的手段之一。对大要塞进行炮击需要大量的弹药。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158]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消耗了空前多的炮弹。就是这次战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正规炮击的最鲜明的例子:英法臼炮艇攻击斯维阿波尔格要塞[159]时,曾发射了5000多枚爆炸弹和同样多的实心弹。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10月5日左右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158]指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时期,1854年9月13日(1日)至1855年9月9日(8月28日)法国、英国、土耳其和撒丁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第148页。
  [159]指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时期,1855年8月9—11日(7月28—30日)英法舰队对位于芬兰湾入口处的俄国要塞斯维阿波尔格(苏奥缅林纳)的不成功的炮击。关于这次炮击见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的“英法对俄战争”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1卷第559—560页)。——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