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

战争短评(十六)



  色当的投降决定了法国最后一支野战军的命运。它同时也决定了麦茨和巴赞军团的命运,关于解救巴赞军团的问题现在已经谈不上了;这个军团同样将被迫投降,可能是在这个星期,而几乎肯定地不会迟于下个星期。
  剩下的一个巨大的营垒——巴黎,是法国最后的希望。巴黎的筑垒工事是集古今筑垒工事之大成,然而这些工事还从来没有经受过考验,因此关于它们的价值,意见不仅分歧,甚至彼此完全矛盾。考察一下与此有关的事实,我们就会有可靠的根据做出自己的结论。
  蒙塔朗贝尔是法国骑兵军官,同时是一位具有卓越的也许是绝伦的天才的军事工程师。他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第一个建议实行并亲自制订了在要塞周围可使要塞免遭炮击的距离上建立独立堡垒的计划。在他以前,外国工事——卫城、眼镜堡等——或多或少都是和要塞围墙连在一起的,它们同要塞围墙的距离恐怕从来没有比斜堤脚同要塞围墙的距离更远。他提出在离要塞围墙600—1200码甚至更远的地方,建立一些足以独立抵御围攻的又大又坚固的堡垒。在法国,这个新理论许多年来都受到轻视,而在德国,由于1815年以后莱茵河线需要筑垒,它却获得了热心的拥护者。在科伦、科布伦茨、美因兹,后来又在乌尔姆、拉施塔特和盖尔曼尔斯海姆等城的周围,都建立了独立堡垒。这时,阿斯特等人对蒙塔朗贝尔的建议稍有修改,从而产生了以德国派著称的一种新的筑城体系。法国人逐渐地也开始认识到独立堡垒的好处,而在构筑巴黎的防御工事期间,他们立刻明白了:如果没有独立堡垒的掩护,在城市周围构筑很长的要塞围墙是无益的,因为在要塞围墙的某一处打开缺口,就会使整个要塞陷落。
  现代战争不止一次地证明了这种以主堡为核心而在周围设有独立堡垒的营垒的重要意义。曼都亚就它的地位说来是一个营垒,1807年的但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这样的营垒,而且这是阻止过拿破仑第一的仅有的两个要塞。1813年,但泽依靠它的独立堡垒(大部分是野战工事)又有可能进行了长期的抵抗。[51]1849年拉德茨基在伦巴第的整个战局都有赖于维罗那营垒,而这个营垒本身就是著名的四边形要塞区[52]的核心。同样,整个克里木战争也取决于塞瓦斯托波尔营垒的命运;而塞瓦斯托波尔所以能够坚持那么久,只是因为联军无法完全包围它,无法阻止被围者获得补给和援军。[53]
  塞瓦斯托波尔对于我们是最合适的例子,因为它的筑垒面积,比前几个营垒都要大。但是巴黎比塞瓦斯托波尔要大得多,环绕它的堡垒线长约24英里。而要塞的威力是否也会相应地增大呢?
  筑垒工事本身是可以作为榜样的。它们非常简单:一道由棱堡组成的普通的要塞围墙,在中堤之前连一个三角堡也没有;堡垒大部分是带棱堡的四角或五角形堡垒,完全没有三角堡或其他外围工事;有些地方设有角堡或冠堡[54],以掩护外面的高地。这些工事与其说是为了消极防御,不如说是为了积极防御而设的。人们估计,巴黎的守备部队将走到平地上,利用堡垒作为两侧的支撑点,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出击,使敌人不可能对任何两三个堡垒进行正规的围攻。这样,堡垒就可以阻止敌人过于接近城市的守备部队,而守备部队也应当防止攻城炮队轰击堡垒;他们应当经常破坏围攻者的工程作业。此外,堡垒到要塞围墙的距离使得敌人至少在夺取两三个堡垒以前,是无法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炮击的。再补充一点:处于塞纳河和马尔纳河汇合处的这个城市的位置,这两条河的非常曲折的河道以及受威胁最大的东北方的群山,是极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在设计要塞工事时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如果上面这些条件都能实现,而200万居民能够按时得到粮食供应的话,巴黎无疑将是一个非常坚固的要塞。供应居民的粮食的采购工作如果及时着手并且不断做下去,那末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很值得怀疑的是,这在目前是否已经做了。以前的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些仓忙决定的甚至是些毫无意义的工作。例如,没有饲料而豢养备用的牲畜,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可以料想:如果德军将像通常那样坚决地行动,那末他们将会发现,巴黎没有足够的粮食以应付长期的围攻。
  但是关于主要的条件,即关于积极防御(守备部队不是从要塞围墙后面杀伤敌人,而是走出要塞去攻击敌人)能够说些什么呢?要想充分发挥防御工事的威力,要想不让敌人利用要塞的弱点(即在主壕附近没有作掩护用的外围工事),在巴黎的保卫者中间就必须有一支正规部队。这就是这些筑垒工事的设计者的主导思想。他们认为,被击败的法军一发现他们无力在平地上阻止敌人,就应当退向巴黎,参加首都的保卫战:或者直接地参加,即组成足够强大的守备部队,不断攻击敌人,阻止敌人进行正规的围攻以至全面的包围;或者间接地参加,即在卢瓦尔河以南占领阵地,充实兵力,然后一遇到有利时机便攻击围攻者的薄弱地点(在非常长的包围线上是一定会出现薄弱地点的)。
  但是,法军统帅部在这次战争中的全部行为促使巴黎丧失了进行防御的唯一最重要的条件。全部法军只剩下了留在巴黎的部队和维努亚将军的一个军(即第十三军,原来由特罗胥指挥),共约5万人;这些部队大部分,甚至全部是由第四营和流动自卫军组成的。此外也许还可以加上2—3万人的第四营和外地来的数量不确定的流动自卫军,即没有受过训练的,根本不适于野战的新兵。在色当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过,在战斗中这种部队的用处是多么小。无疑地,当后有堡垒可以退守的时候,他们将会比较可靠,而几个星期的教育、训练和战斗,当然也会提高他们的战斗素质。但是像巴黎这样大的要塞的积极防御,则要求大量的兵力在平地上进行机动,要求在担任掩护的堡垒前相当的距离上进行正规战,要求作突破包围线或阻止敌人完成包围的尝试。而要攻击比较强大的敌人,就需要突然和勇猛,因此部队应当经过良好的训练和教育,目前巴黎的守备部队未必是适用的。
  我们估计,联合起来的德军第三、第四两个军团的18万人,将在下星期内出现在巴黎附近,用骑兵机动部队包围巴黎,破坏铁路,从而消除大量补给的一切可能,并准备进行正规包围,这一包围将在第一、第二军团攻陷麦茨后到达这里时完成。此后,德军还会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派往卢瓦尔河以南去肃清这个地区,并粉碎编成新的法军的一切企图。如果巴黎不投降,正规围攻就将开始,而在法军没有进行积极防御的条件下,围攻的进展是会快一些的。如果只从军事方面考虑,那末事态的正常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军事方面的考虑可能被政治事件压倒,而预言这种事件却不是本文的任务。


载于1870年9月7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737号



  注释:

  [51]但泽(格但斯克)在拿破仑第一对欧洲各国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曾经两次遭到围攻。
  1807年3—5月,拿破仑对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由普军和俄军联合部队组成的但泽守军对围城的法军的一个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另一支俄国部队曾试图去解围以支援守军行动。由于军火不足,在守军自由退出要塞的条件下,但泽投降了。
  1813年初,参加第六次欧洲各国反法同盟的俄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包围了拿破仑军队所占领的但泽,但在通往该城的要冲遭到了顽强抵抗。但泽抵抗了将近一年,经受了三次正规围攻,最后被迫投降。——第95页。
  [52]意大利(又称威尼斯)四边形要塞区是意大利北部维罗那、列尼亚哥、曼都亚和培斯克拉四个要塞所组成的极为坚固的筑垒阵地。在十九世纪战争中,四边形要塞区作为军队作战的基地曾起过很大作用。在1848—1849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维罗那由于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并掩护通往奥地利的道路,曾被拉德茨基指挥的反革命的奥军用来作为对皮蒙特军队作战的主要基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213—220、264—269页)。——第95页。
  [53]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时期,法国、英国、土耳其和撒丁的军队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军队从1854年9月至1855年8月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第95页。
  [54]角堡和冠堡是要塞主墙前面的辅助性的外部工事。——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