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十七卷

如何击败普军



  1859年意大利战争后,在法国的军事力量达到全盛的时期,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也就是现在将巴赞军团围困在麦茨的那位亲王,写了一本“如何击败法军”的小册子[64]。现在,当德国按照普鲁士制度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正所向无敌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将来究竟是谁并且用什么方法击败普军。当德国最初仅仅为了抵御法国chauvinisme〔沙文主义〕而进行的战争看来正逐渐地但是确实地变为一种为了新的德国chauvinisme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时候,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多兵之旅必获胜”,——拿破仑喜欢这样解释作战胜负的原因。而普鲁士正是按照这个原则行动的。它设法创建“多兵之旅”。当1807年拿破仑禁止它保持4万人以上的军队时,它开始使新兵经过6个月的训练后复员回家,而代之以另一批新兵;因此到了1813年,它能够从450万人口中派出一支25万人的作战军队。后来,这条现役期短、预备役期长的原则获得更加充分的运用,而且变成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兵士服2—3年的现役,不仅是为了受到良好的军事训练,同时也是为了经过严格的训练养成绝对服从的习惯。
  普鲁士制度的弱点也正在这里。它必须兼顾两个不同的、归根到底是互不相容的任务。一方面,要求把每个体格适于服役的男子都变成兵士,并建立一支常备军;常备军的唯一目的是成为国民学习使用武器的学校,并在遭到外来攻击时成为团结国民的核心。从这方面来说,上述制度是纯粹防御性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这一支军队又应当是半专制政府的武力后盾和主要支柱;为了这个目的,就需要把这个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的学校变成培养绝对服从上级的精神和忠君的精神的学校。而这一点只有通过长期的服役才能做到。在这里这两个任务的不相容也就表现出来了。防御性的对外政策要求在短期内训练大量兵员,以便在遭到外来攻击时拥有大批后备力量;而对内政策却要求用较长时间来训练数量有限的兵员,以便在国内发生暴动时有一支可靠的军队。这个半专制君主国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它规定兵士的现役期为整整3年,并根据财政状况限制征集的人数。备受赞扬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已经变为征兵制,和其他国家的征兵制不同的地方只是它更为严格。这个征兵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花费更多的钱,占用更多的人员,而服预备役的时间也比任何国家长得多。同时,原来为了自卫而武装起来的民众,现在变成了驯服的、准备随时进攻的军队,变成了寡头统治集团的政策的工具。
  1861年,普鲁士的人口略多于1800万,并且每年有227000名年满20岁的青年应当服兵役。其中足有一半在体格上立刻或者至多再过一两年便可以服役。但每年应征入伍的新兵不是114000人,而是不超过63000人,可见几乎有一半身体健康适于服役的男子没有受军事训练。凡在战时到过普鲁士的人,都会因看到大批身体健壮的20—32岁的青年安闲地呆在家里而感到惊讶。特派记者战时在普鲁士所看到的那种“暂时失去生活气息”的情形,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想像罢了。
  从1866年以来,北德意志联邦在3000万人口中每年征集的新兵不超过93000人。如果将体格适于服役的青年男子全部挑选出来,那末即使经过最严格的体格检查,其数目也至少可以达到17万人。一方面由于王朝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由于财政上的需要,才限制了征集的人数。军队仍然是对内实现专制制度的目的、对外进行寡头统治集团所需要的战争的驯服的工具;但是全国所有防御的力量远不是都已经准备好而可以使用的。
  虽然如此,这个制度比大陆上其他大国军队的过时的基干兵制度还是有极大的优越性。按照人口比例,普鲁士征集了比他们多一倍的兵士。普鲁士依靠它的制度能够把这些人训练成好兵;这个制度消耗着国家的资源,因此,如果不是路易-拿破仑经常企图侵占莱茵河疆界,如果不是人民渴望德国的统一而本能地把这支军队看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那末人民对于这种制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容忍的。一旦莱茵河地区的安全和德国的统一有了保证,这个军事制度就必将成为不能忍受。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如何击败普军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具有同样多人口、同样才能、同样勇敢和同样文明的国家,实现了普鲁士仅仅在纸上谈到过的一切,即把每一个体格适于服兵役的国民都变成兵士;如果这个国家把平时的现役期和受训时间缩短为只是为了这个目的所真正需要的时间;如果它保持必要的组织,以便像普鲁士最近所做的那样以有效的方法来充实它的战时编制,那末我们肯定地说,这个国家对普鲁士化的德国会具有和普鲁士化的德国在这次战争中对法国所具有的同样巨大的优势。普鲁士的第一流权威人士(包括陆军大臣冯·罗昂将军)认为,两年的服役期完全足以把一个农村青年训练成一个好兵。如果国王陛下的那些迂腐的军官们允许的话,我们甚至愿意指出,对于绝大部分的新兵有18个月(即两个夏季和一个冬季)的时间就足够了。但是精确的服役期限的长短是次要的问题。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普鲁士人服役6个月以后便有了出色的成绩,而且这还是些刚刚摆脱农奴地位的人。主要的问题在于真正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如果战争将一直继续到德国的庸人现在所叫嚣的那种可悲的结局,即肢解法国,那末我们可以相信,法国人一定会采取这样的原则。到目前为止他们虽然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不是一个善战的民族。他们已厌恶在像法国军队这样一种实行现役期很长而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不多的基干兵制度的军队中服役。他们很愿意在现役期短而预备役期长的军队里服役;他们甚至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这能够使他们洗雪耻辱并恢复法国领土完整的话。而到了那时,“多兵之旅”就将属于法国,只要德国不采用同样的制度,那末这支多兵之旅的行动就将和这次战争中的多兵之旅的行动一样取得同样的结果。但有以下的不同:正像普鲁士后备军制度同法国的基干兵制度相比是一个进步(因为它缩短了服役期而增加了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的人数)一样,这个新的真正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同普鲁士的制度相比也将是一个进步。战时军队的数量将有更大规模的增加,而平时军队的数量则将减少;每一个国民都将亲自而不是通过代役兵来参加解决政府之间的争端的武装斗争;防御将更加坚强,而进攻将更为困难,因此军队的扩大本身,归根到底将节省开支,并将成为和平的保证。


载于1870年9月17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746号



  注释:

  [64]恩格斯指1860年初写成并在当时以单行本出版的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的备忘录“论法军的战术”(《Ueber die Kampfweise der Franzosen》)。——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