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三卷

德国军队在松德维特的失败[1]



  什列斯维希。这样一来,德国军队又一次被打败了,德意志—普鲁士的政策又一次遭到彻底破产!隆重许诺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结局就是如此!——德国军队把本来可以利用的初捷时刻白白地浪费在无益的谈判之中,敌人之所以不得不参加谈判,仅仅是为了赢得准备重新抵抗的时间。而当俄国宣称,德军如果不撤离日德兰,就要进行干涉的时候,他们仍未看出休战协定整个建议的基础是什么,他们缺乏勇气接受这场迫在眉睫的战斗,这场期待已久的、不可避免的与俄国人的战斗!不,强权政治已经束手无策,它胆怯地让步了,“英勇”的卫士们在退却时被“小小的”丹麦人战败了!这不是由于明目张胆的叛国行为,就是极端无能的表现,以致整个事务无论如何必须交给别人来掌管。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是否终于认为应当做它早就有责任做的事,也就是说,它自己来接管对外政策呢?或者,在这里,它是否也会因“希望当局能执行自己的职责”[2]而转到议事日程上去呢?
  下面转载《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报》的关于丹麦人进攻松德维特的一则报道:
  伦茨堡5月29日。在阿尔森城外执行警戒任务的联邦军队定于昨天(28日星期日)换防。丹麦人想必获悉了这一消息,因为在这一地区他们的间谍活动得很有效。丹麦人得到了最近几天又从芬宁调到阿尔森来的军队的有力增援,在河的这一岸登陆了,而德国人方面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动的全部意义,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部队的来回调动上了。德国人在布置了新的警戒线之后不久,突然在杜佩尔高地附近遭到丹麦步兵和炮兵的强大优势兵力的进攻,同时,在埃尔肯松德以西(阿尔讷尔和特雷珀附近)出现了一批战舰和炮艇,作出也要在这里登陆的样子。很明显,丹麦人想以此来分散德国的兵力,然而,他们却收效甚微。于是在杜佩尔高地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都由于炮火猛烈而遭到重大伤亡(具体数字尚未公布)。丹麦人英勇地进行了战斗。他们的人数估计有八千,在舰上炮火以及侧翼的地面炮火的掩护下投入战斗,而我们的兵力大概还不到七千。战斗进行了几小时才见分晓。直到晚上七点钟左右,德国军队终于被迫开始取道格拉文施泰恩向北撤退到克瓦尔斯,而丹麦人则推进到距我们后卫部队驻地格拉文施泰恩约一小时路程的地方。


弗·恩格斯写于1848年6月2日左右
载于1848年6月3日《新莱茵报》第3号
原文是德文



  注释:
  [1]本文谈的是德国与丹麦争夺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的战争中的一件事。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尽管霍尔施坦和南什列斯维希的大部分居民是德国人,但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两公国被并入丹麦君主国。在1848年三月革命影响下,两公国的德国居民的民族运动加强了,并开始具有激进民主主义的性质,成为争取统一德国的斗争的一部分。当地居民反对丹麦统治的武装行动,得到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志愿兵的支援。普鲁士、汉诺威以及德意志联邦的其他各邦也把自己的军队派往两公国。然而,普鲁士政府由于害怕人民骚动和革命的深化在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问题上立场是动摇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自由派的多数,暗中也想牺牲民族统一而与丹麦统治集团达成协议。英国、瑞典和沙皇俄国偏袒丹麦,并要求从两公国撤出联邦军队,使事情复杂化了。
  恩格斯说沙皇俄国可能进行了干预,指的是1848年5月8日涅谢尔罗迭总理大臣交给柏林内阁的照会。照会中提出这一要求,并以俄国将同普鲁士断交来威胁。所有这些情况对德意志联邦军队和志愿兵反丹麦的军事行动的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848年5月30日,《交易所》报第11179号登载的关于联邦军队失败的报道,德国大部分报纸后来加以转载。关于这些事件,并见恩格斯的《战争的喜剧》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38—40页)。——第5页。
  [2]恩格斯引用了1848年5月26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决议的词句来讽刺这个议会的无所作为。见恩格斯的《法兰克福议会》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17页)。——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