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三卷

第二十三号公报。——战地新闻



  第23号军事公报发表了。其中说:
  “我们已经知道,乌尔班上校不顾天寒雪大率领我们英勇的军队在北特兰西瓦尼亚对叛军作战取得了胜利。与此同时,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获悉格累泽尔中将率领的军队在阿拉德取得了类似的而且毫不逊色的辉煌战果,按照接到的命令,他被指派率领他的由泰奥多罗维奇军的士兵组成的师,在毛罗什河谷向特兰西瓦尼亚采取作战行动。
  叛军的强大纵队企图在萨德拉克附近渡河,因此威胁了我们的左翼。这时格累泽尔中将命令彼得瓦尔登边屯区居民的两个营占领了老阿拉德的第一批房屋,然后又派遣莱宁根营和伊利里亚巴纳特营进行强攻。[139]
  经过顽强的浴血奋战,击败了敌人,摧毁了叛军在毛罗什河右岸建立的以要塞为目标的所有炮台,并缴获了架设在那里的二十三门加农炮,把其中十一门大口径火炮搬入要塞,三门沉入毛罗什河,三门钉死,两门交给帝国皇家军队奥地利—塞尔维亚军处理,四门由英勇的泰梅什堡炮兵拆毁,缴获敌军三辆弹药车。此外,还在许多地方炸毁了敌人的弹药。
  由于居民的敌对态度,老阿拉德受到要塞的榴弹袭击,城内多处着火,通宵燃烧。——在这次战斗中还俘敌四十人。
  根据刚刚接到的炮兵总监努根特伯爵先生2月13日从埃塞格发来的消息,埃塞格要塞当天在没有受到任何攻击的情况下投降了。
  围城军队立即占领了三处城门,14日上午该城城防部队在斜堤放下武器。
  13日从距埃佩尔耶什几小时路程的拜尔托村传来消息说,格茨将军先生的纵队在托尔瑙同将军雅布沃诺夫斯基公爵率领的旅会合后——这一点我们已报道过——正在追击向洛伊特绍逃窜的戈尔盖领导的叛军。
  这些消息说,这支实力确实强大的敌军纵队,配备有大炮和车辆等一长列辎重,他们在穿过齐普斯并破坏了那里所有的桥梁和公路之后,从埃佩尔耶什前往卡绍,以便朝蒂萨河方向同其他叛军匪徒取得联系。
  中将施利克伯爵先生把他的三个旅部署在这个难以推进的、把一切都摧毁的敌军纵队的侧翼托尔瑙,以便在同格茨将军的纵队取得联系之后,立即最有效地向敌军纵队发动进攻。现在已经通过毛尔吉特村,艾恩齐德尔和施默尔尼茨取得了联系。
  格茨将军曾在毛尔吉特村与叛军游动部队交战,俘虏了几名骠骑兵,他们供出有关敌军部署和意图的确切情报。
  同时,舒尔齐希中将指挥的一支大部队在密什科尔茨战据阵地,我们不久就可以得到关于这一地区所发生事件的详细报道。
  维也纳1849年2月17日。”
  从这份捷报中可以看出,埃塞格确实投降了,阿拉德已由帝国军队解了围;他们在毛罗什河畔的战果是否如公报强调的那样重要,以后将会清楚。
  与此相反,在蒂萨河上游帝国军队的处境却非常不妙。最近的一份公报说,施利克在托考伊向占据蒂萨河对岸阵地的匈牙利人射击,而今天我们看到,他匆忙地向西北方向撤退,以避免戈尔盖从背后袭击和受到两面夹攻的危险。
  戈尔盖的机动实在高明。他取道齐普斯侵入沙罗什州,占领了埃佩尔耶什,再从这里继续向海尔纳德河下游进军,正好采取了和施利克完全相同的路线,直接处于他背后,迫使后者从托考伊撤退到深入托尔瑙州十二德里以上的地方,这样就在格茨(在齐普斯)和舒尔齐希(在密什科尔茨)之间占领了一块阵地。这就使戈尔盖能够直接向蒂萨河推进,以他“实力确实强大的”,而且如公报本身所说的有很好的炮兵配备的整个“纵队”去增援马扎尔主力军。他在路过时也许还要向施利克问个好。
  此外,在维也纳流传着下列关于匈牙利的非官方的消息:
  维也纳2月18日。根据佩斯18日最新消息说,不久便可以得到来自蒂萨河地区的决定性的消息。有关塞格丁投降以及它向迫近的塞尔维亚人派出代表团的消息传来以后,克罗地亚总督[注:耶拉契奇。——编者注]在索尔诺克建立起他的大本营,并且为进行一场大战做好一切准备。自愿为帝国军队提供牲畜和粮食的塞格丁居民被征收了五十万盾军税。众所周知,塞格丁的居民至今仍是科苏特最热心的追随者,他们为其军队供应全部给养。在佩斯,逃亡者带来了德布勒森12日以前的消息。梅萨罗什仍掌管国防部,而科苏特更加狂热了。梅萨罗什写信告诉文迪施格雷茨公爵,他和他的部下准备战斗到最后一人,宁死不屈。由于从特兰西瓦尼亚传来了十分不愉快的消息,所以使用这种语言是可以理解的,在那里贝姆似乎成了主宰。根据德布勒森的科苏特派的战报,塞克列人[117]在经过巷战以后,已占领了喀琅施塔得,云云。而相反地根据其他传说,俄国人已前来援助,并且挽救了局势。
  《布勒斯劳报》刊登了一篇来自匈牙利边境的通讯,这篇通讯总的说来是为奥地利人说话的,但它也不得不承认,奥地利在关于特兰西瓦尼亚和蒂萨河彼岸战斗的军事公报中所提供的情况是极不全面的,因为它总是只强调帝国皇家军队的胜利,却只字不提他们取得这些胜利所走过的充满荆棘的道路,因为所有直接来自战场的消息都一致认为,马扎尔人几个星期来进行了拚死的自卫,并使帝国皇家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施利克、奥廷格尔和格茨指挥的部队损失惨重,而已经开始思乡、并对匈牙利骑兵一直深怀敬意的克罗地亚人表示出一种引起他们的总督忧虑的情绪。甚至有人说,克罗地亚营有个别分队投奔了马扎尔人,不过我不能证实这一点。当前正值融雪期,大小道路情况都很糟糕,特别是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的道路,简直不能运输重野炮,这给文迪施格雷茨公爵造成很大困难,要花很大的气力,而且用轮辋很宽的车辆才能运输三磅炮和六磅炮。奥地利炮兵优势所依仗的十二磅炮,根本无法运输。这样当然造成双方在武器上的均势,从而使战斗不可避免地延长。即使战斗结果是无庸置疑的(!),文迪施格雷茨可能还要过许多日子才能向奥里缪茨报告:“全国均已平定!”最后,马扎尔人的战斗队——兵力总有六七万人——大概集结在特兰西瓦尼亚。在这个地方贝姆是绝对的主宰,地理条件又特别有利于顽强的防守。
  维也纳的《劳埃德氏报》也报道,佩斯正大力加强武装:从昨天(14日)开始,向蒂萨河增援的军队源源出发。近日在那里将进行决战。这支向蒂萨河推进的新部队至少有一万一千人。
  《奥地利通讯员》提到塞尔维亚人在森塔战胜了一支力量远远超过他们的马扎尔人。可惜,一向是无所不知的公报对此却一无所知。
  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匈牙利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弗·恩格斯写于1849年2月23日
载于1849年2月24日《新莱茵报》第230号
原文是德文



  注释:
  [117]塞克列人(或塞凯伊人)是匈牙利人的种族集团。十三世纪匈牙利国王将其祖先迁移到特兰西瓦尼亚的山区去保卫边疆。他们大部分是自由农民。塞克利人居住的地区通常被称为“塞克列领地”(Seklerland)。绝大多数塞克列人站在匈牙利革命一边。——第116、139、145、151、166、174、178、180、191、199、206、222、240、254、281、316、397、399、410页。
  [139]边屯区居民是指在所谓的边屯区的全部士兵。
  这一名称指的是十六至十九世纪在奥地利帝国南部地区形成的军事移民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保卫边境,防止土耳其人入侵。边屯区居民(住在边境地区的居民,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克列人、萨克森人)由国家分配小块土地,为此他们有义务服兵役、纳税和承担社会义务。在行政方面,边屯区分成很多小边屯区或者军管区,团管区或连管区,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营管区(例如,柴基营管区、巴纳特伊利里亚营管区等)。这些边屯团和营是以这些士兵家乡的地区、或各该边屯区中心城市的名称,以及构成该军队基础的民族的名称命名的。彼得瓦尔登是团管区的中心。
  莱宁根营是莱宁根伯爵指挥的团的一个营。——第137、165、207、245、247、265、331、335、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