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三卷

《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



  一种新的精神在德国破土而出了。它将旧制度推翻在地,它注定了旧世界的灭亡。它要求有一个新社会,一种新生活。
  这就是人民的精神。人民,不要分裂、不要阶级统治的人民已经掌握了主宰的权力,他们把自己的每个成员看成是一个庞大躯干的相互协调的肢体。人民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创造自己的幸福。
  人民意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创立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民将不再受压迫和欺诈,而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形式就是民主的形式。人民已经在准备选举双重代表机构[注:指选举普鲁士国民议会和德国国民议会。——译者注]了,他们对这双重代表机构所期望的是:确立他们的权利,实行国家政权的分权和保障秩序,一句话,期望的是一部新宪法。
  这项工作虽然仅处于准备阶段,但已经是很艰巨的了。被推翻的政权要反抗,个人利益不会自愿服从全体的要求。这两者与服从全体意志并以谋求全体利益为目的的制度为敌,民主对这两个敌人都必须进行坚决斗争:历史经验和当前需要都对它有利。
  尽力配合这项直接的公众工作,也就是创办《新莱茵报》的直接目的。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那些同德意志和普鲁士的宪法有关的问题同别国所探讨的同样或类似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透彻的研究。对于各种思潮,除来源于专制主义或特殊利益者外,它都一视同仁,在民主派之内它不代表任何一个特殊党派,它不以任何先入为主的理论作出发点,也不过早地否定任何一种观点,即使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同情。
  虽然祖国的政治体制是德意志民族决心要解决的最迫切的重大任务,但它决不是最重大的,而且远不是最艰巨的任务。政治民主仅仅是达到彻底改造市民社会的手段。全部希望,全部要求都是为了这个。失业、匮乏、贫困所带来的深重苦难,压在全民族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工人等级的头上。谁都要求,谁都渴望消除这样一种状况,即全体的生存维系于统治者的漫不经心,维系于个人一时的明智或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即渴望消除一种还非常缺乏指导原则和一般设施的状况,而没有这些设施就不可能有自由的活动,不可能有谋生的保证,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活享受。众所公认,在各个方面,即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极重大的改革。全民族都要求在自由愉快的劳动中过自由愉快的生活。
  然而,从意志到行动,从决定到实行之间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挡住去路。不仅必须战胜恶意,更要克服无能。在这里需要不遗余力地克服愚昧无知、狭隘的分立主义和独霸一切的欲望;在这里,必须使由等级不同、地域不同所引起的利益冲突服从于一个建立和维护共同福利的共同的制度,在这里,必须根据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活条件安排劳动、交往和消费,这个伟大民族不是靠战争和剥削而是靠和平交换和共同协作来谋求全体和每一个人的幸福。
  可是,正是在这方面最缺乏充分的准备;在这里,需要早已普遍存在,而人们尚未认识,正是在这种地方,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因此,这也是《新莱茵报》的任务,随着政治讨论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它将越来越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这一任务上来。
  至于为什么选择科伦市作为办报的地点,对这一点无须做任何特别的说明。科伦,这个莱茵省的省会,整个西德意志的首府,为出版大型报纸提供了地利和所需的物质条件,在德国大概再也找不到其他这样的地方了。再者,在科伦,在劳动和交往条件方面肯定将会出现具有进步意义的变化;而且撇开当地居民的爱国心不讲,仅他们的地方利益就会使他们同情一切增进全民族幸福的改良。
  因此可以说,《新莱茵报》在各方面部有着取得成功的最好的前景,但是这里也遇到了经费问题,在办报初期,如订户和广告的数目还不能保证报社的经营,就必须筹集弥补开支所需之经费。为此就需要三万塔勒的资本,其中有一半要留作准备金。这笔资本将由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筹集。
  这笔资本分为六百股,每股五十塔勒;股金分期缴付以使不太宽裕的人也能入股,以利办报。
  认购股票请与下列人员接洽:
  威·克劳特先生,圣阿加塔12号
  沃尔弗先生和卡普费雷尔先生,上街55号
  麦克斯·克默利希先生,圣卡特林楠2B
  埃希先生和海恩先生,小赞德考尔1号。
  外埠认购请致函:丹尼尔斯医生,中街2号。

  1848年4月于科伦


  根据第一批股东达成的“临时协议”对上述办法又作了如下补充:
  (1)认满二百股时即召集一次股东大会,以确定公司章程。公司即行开始工作。
  (2)编辑部的工作及约请撰稿人和通讯员的工作由亨利希·毕尔格尔斯先生负责。

亨利希·毕尔格尔斯写于1848年4月

第一次载于1848年5月17日《威斯特伐里亚汽船》第12期
原文是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