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马克思 -> 传记·回忆·评论

中央编译局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的介绍



说明:本文转自中央编译局网站,原标题为《以科学态度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普及读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
作者:柴方国(中央编译局马恩列斯著作编译部主任)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4期


  编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中央赋予中央编译局的首要职责。60年来,中央编译局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编译和研究成果,大量编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集本、选集本、单行本和专题读本,适应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阅读需要,形成并不断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的版本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集本,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著作的精选本,入选文献既要体现理论的系统性,又要适合一般读者的需要。选集的编目原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书信中选编或节录各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完整地反映经典作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重要论述,使读者通过精炼的篇幅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精髓。选集的编译出版,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篇幅适中、编选科学、重点突出的读本,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1965—1966年,中央编译局编译完成4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但未正式发行。1972年,经过重新编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问世,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9篇,书信96封,总计211万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多次重印,广泛发行,发行量高达900多万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推动了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理论学习的需要,中央编译局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进行全面修订,编译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仍为4卷,充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著作所占比例,对各卷篇目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实了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献,删除一些观点重复的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部译文经过重新校订,以求更准确、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蕴;同时,对注释和索引做了大量的增补和订正,增写了各卷说明,对相关著作的写作背景及主要思想进行扼要评价。1995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总计270万字,出版后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版本。

  随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文献编译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新版本的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也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在文献选辑、语言翻译、资料编辑等方面难以很好地适应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2009年,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正式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和标志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课题组根据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对全部译文重新做了审核和修订,对原有的各类资料做了增补、审核和修订,重新编写了全部著作的题注,增加了对各篇著作主要理论观点的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体现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的水平,是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文本和权威教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出版后,得到中央领导、学术界和理论宣传部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不同性质、篇幅的版本毕竟不能互相代替,社会各界期待编译出版质量更高的选集本。为保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质量,特别是重要著作译文的统一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央编译局决定充分利用文集的编译和研究成果,编译出版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基本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定位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普及读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集中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同时兼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选集》第3版编为4卷,所收著作按编年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正文和资料部分总字数约为310万字。

  第1卷选辑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1859年的32篇著作,其中论述中国问题的10篇文章和论述印度问题的两篇文章分别集中编排。

  这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在革命实践中运用和丰富的重要时期。19世纪40年代起,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压迫进行声势浩大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命运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的世界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早期著作标志着他们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初步阐述了他们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他们深入研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科学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新世界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他们积极参与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纲领和策略原则,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亲自参加1848—1849年革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斗争策略,指导工人阶级斗争实践。革命失败后,他们全面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撰写和发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不断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等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密切关注、热情支持波兰、中国、印度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和罪恶行径,论述了民族解放运动同国际工人运动的关系。

  第2卷为政治经济学专卷,内容包括马克思《资本论》3卷节选和经济学手稿摘选,同时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4篇经济学论文。这一卷既是整部选集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用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著教材。

  本卷首篇著作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叙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对唯物史观做了经典表述。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阐述了《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工资的实质,指出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恩格斯的两篇书评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贡献,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

  《资本论》第1、2、3卷节选是本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和矛盾性质;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内容极其丰富,除经济学内容外,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贯穿全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他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阐发了关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在1857—1858年手稿的三个片断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及其界限,考察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所有制形式,评述了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的重大意义,阐明了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

  在1861—1863年手稿的三个片断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原因,具体论述了未来社会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问题,指出在未来社会中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

  第3卷选收马克思和恩格斯1864—1883年间的25篇著作。

  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诞生,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开始在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建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国际工人运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国际工人协会和各国工人政党与组织的活动,同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热情支持并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创举。马克思在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成立宣言、共同章程和其他文献中,恩格斯在《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论权威》等著作中论述了工人阶级组织的作用、斗争目标以及工人阶级国际团结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工人阶级建立独立政党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必要性,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权威、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等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全面总结了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心各国工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论住宅问题》等著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进行社会改造、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哥达纲领批判》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等著作扼要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斗争目标及策略原则。

  《流亡者文献》、《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等著作论述了欧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革命前景,阐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阐述了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卷收录了恩格斯的两部重要理论著作《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欧根·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而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恩格斯通过对杜林观点的彻底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重要著作。在本卷节选的部分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重要成就,批判了自然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思维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自然研究中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问题;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人与动物在对待自然界方面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利用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同时强调人们必须考虑自己的活动在自然方面造成的影响,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由《反杜林论》中的《引论》第1章《概论》及《社会主义》编的第1章《历史》和第2章《理论》改编而成。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用凝练而通俗的语言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做了系统阐述,马克思称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的两篇重要文献《卡尔·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概述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毕生革命活动,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伟大一生。

  第4卷选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16篇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95年间写的102封书信。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立承担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他呕心沥血整理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发表或再版了马克思的许多重要论著,并为许多著作撰写了序言,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真理进行了不懈努力。他深入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许多重要理论著作,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他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研究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社会革命问题,帮助和指导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组织,开展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进一步团结和壮大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他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法德农民问题》、《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等著作中重申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斗争目标,并根据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论述了工人阶级政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遗产和思想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思想精髓和理论品格,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卷主要收录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以及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个时期主要实践活动的书信。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指出人们的物质关系构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强调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是国家、法、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历史进程产生反作用,影响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形式。

  有关《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创作的书信。这些书信既包括他们对有关著作结构和阐述方法的构思和解释,也包括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和观点的阐发、修改和补充,生动地反映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书信。在论述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巴黎公社和欧美各国工人政党斗争实践的书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密切关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进程,并及时提供理论上和斗争策略上的指导,主张在始终坚持革命立场毫不动摇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伟大目标。

  关心欧洲和亚洲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前途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信中支持被压迫民族、殖民地国家反对外来压迫和殖民统治的斗争,论述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对于国际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意义。

  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广泛涉猎各个科学领域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妇女运动、文学艺术、语言、民族史、军事等领域做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科学见解,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   

  在新版选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某一著作写的序言、导言一般同原著作编在一起,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如果原著作没有收入选集,或者序言、导言本身已成为独立的论文,则按照写作和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

  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篇目、译文及资料的改动情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本的编译传统和编辑原则,以第2版选收文献为基础,充分利用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译成果,对整体结构做了必要调整,对各卷篇目做了适当增删和调序。

  增加篇目。第1卷增加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第2卷充实了《资本论》节选的内容,增加了《资本论》第1卷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章节,《资本论》第2卷关于劳动期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的章节,《资本论》第3卷关于价格变动的影响、货币经营资本、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贵金属和汇兑率的章节;增加了恩格斯写的《〈资本论〉第三册增补》;增加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三个片段,即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及其界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增加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三个片段,即危机问题、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资本的生产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第3卷增加了马克思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第3稿以及《自然辩证法》中的部分内容。第4卷增加了恩格斯的《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以及他为《〈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撰写的序言;在这一卷的书信部分,增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4封书信,即恩格斯1847年11月23—24日给马克思的信、马克思1858年2月22日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马克思1864年11月4日给恩格斯的信、恩格斯1895年3月8日给理查·费舍的信。

  删除篇目。由于第1卷增加了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考虑到早期著作的分量和选集篇幅,第1卷删去恩格斯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调整篇目。第1卷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按写作时间编在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之后、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之前;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1850年3月》前面;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中国和印度的文章前面;《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2版序言原收入第4卷,现根据序言与原著作合编的原则编入第1卷。第2卷编为经济学专卷:(1)将经济学著作以外的其他5篇文献调整到第3卷,这5篇文献为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论蒲鲁东(给约·巴·施韦泽的信)》,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年第2版序言;1870年第2版序言的补充)》、《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编为该卷首篇文献,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排在《资本论》节选前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编入经济学手稿摘选部分。第3卷中恩格斯1875年3月18—28日给奥·倍倍尔的信按写作时间编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前面,恩格斯《反杜林论》编在《卡尔·马克思》前面,马克思《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摘自关于1871年9月24日伦敦庆祝大会的报道)》原文为纽约《世界报》对马克思大会讲话的摘要报道,按照文献性质编为附录。第4卷按写作时间将恩格斯《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年)》编为首篇文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节选)原收入第4卷,现按写作年代编入第3卷,并增补了部分内容。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对所有文献的写作和发表时间按最新版本进行了仔细核查和考订,以保证编排顺序和相关说明的科学性。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所收全部著作均采用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译文。为充分保证经典著作译文质量、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我们在编译选集时再次仔细审阅了全部译文,重点查看译文是否真正贴近原意、准确可靠、明白晓畅。通过审读,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译文体现了目前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理解和编译水平,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原意,没有明显的缺陷、“硬伤”。但是,译事繁难,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经典著作翻译尤其不可能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在审读时我们也发现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并经慎重研究后做了修改。现将主要修改之处列举如下:

  (1)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有一段引文涉及《〈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

  “我们在那里写道:‘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这段引文是恩格斯从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俄译文转译的,因此同序言德文手稿稍有出入,主要问题是个别地方意思一致,用词不同。按照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历史的原则,我们按恩格斯转译的引文翻译,显示恩格斯译文与德文原稿的细微差别:

  “我们在那里写道:‘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所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呢,还是它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俄国的土地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2)《资本论》第3卷第30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德文原文是: Der letzte Grund aller wirklichen Krisen bleibt immer die Armut und Konsumtionsbeschr nkung der Massen gegenüber dem Trieb der kapitalistischen Produktion, die Produktivkr fte so zu entwickeln, als ob nur die absolute Konsumtionsf higkeit der Gesellschaft ihre Grenze bilde.

  这段话是马克思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著名论断。马克思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片面从群众消费不足解释经济危机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群众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应当说,原译文作为整句话来理解,意思是准确清楚的。但是,我们注意到,现在有些文章在引用这段话时只引用前半句,造成误解。为避免歧义,我们这次对这句话做了修改: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3)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有一段话:

  “这时我们收到了赫希柏格的《年鉴》,里面载有《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这篇文章,如赫希柏格本人对我说的,正是苏黎世委员会的三个委员写的。这是他们对过去的运动的真正批判,因而也就是他们为新机关报的立场所提出的真正纲领,既然这一立场是由他们来决定的。”

  德文原文是:Inzwischen ist uns das H chbergsche “Jahrbuch” zugekommen und enth lt einen Artikel: “Rückblicke auf die sozialistische Bewegung in Deutschland”, der, wie H?chberg selbst mir gesagt, verfasst ist grade von den drei Mitgliedern der Züricher Kommission. Hier haben wir ihre authentische Kritik der bisherigen Bewegung und damit ihr authentisches Programm für die Haltung des neuen Organs, soweit diese von ihnen abh ngt.

  这封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1878年10月德国实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的改良主义倾向而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信中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告诫德国党领导人在筹办党报时要坚持正确的办报立场,不要向赫希柏格、伯恩施坦、施拉姆等人的错误倾向表示妥协、迁就。为更加清楚地表达作者原意,我们将原译文作如下修改:

  “这时我们收到了赫希柏格的《年鉴》,里面载有《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这篇文章,如赫希柏格本人对我说的,正是苏黎世委员会的三个委员写的。这是他们对过去的运动的真正批判,如果报纸的立场由他们决定,那么这也就是他们为新机关报的立场所提出的真正纲领。”

  3.为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附有精心编写的各卷说明、注释及各种索引等资料。这些资料既为学习和研究原著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又对把握理论精髓和思想实质起到引导作用。

  各卷正文前面附有本卷说明,简要介绍有关时期的历史背景、时代主题,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主要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扼要说明本卷所收文献的理论要点、思想精髓。

  各卷附有注释以及人名索引、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所有注释和人名都根据国内外最新版本进行考订,力求做到考证严谨、内容翔实,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注释部分,我们采取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做法,为选集所收各篇著作编写了导读性的题注。题注力求贴近原著原意,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有关著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简要评价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帮助读者掌握原著的要义、精髓和指导意义;结合国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最新版本,在仔细考证基础上,适当介绍有关著作的写作过程和流传情况,为读者学习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在题注中对重要著作的一些早期的中译本也做简要说明,帮助读者了解这些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情况。

  第4卷正文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102封书信,这些书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便于读者学习和检索,我们除了在该卷说明中进行综合介绍,还专门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书信分类索引”,对所收书信按主要内容进行大致分类,附在该卷卷末。

  第4卷还附有名目索引和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的名目索引是分卷编写的,附在各卷卷末。这种做法便于分卷检索,但不利于读者完整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论述及其发展脉络,因此,我们在编译新版选集时把各卷著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汇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概念、观点、论述,以及主要国家地区、党派团体、组织机构、历史事件、流派学说、学科术语等条目,编成涵盖整部选集内容的名目索引。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新增内容,按时间顺序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时期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活动。

  所有这些资料都经过全面审核和修订,努力做到内容可靠、编排科学,便于读者查考和检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著作的内涵。

  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的版本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在编选和编排上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充分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基本内容,既照顾到经典作家思想发展脉络,又突出了重点著作、重要论述的地位。编入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著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系统而有重点地辑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充分体现经典作家科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着重展现了论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阶级性。

  探索、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也反映在他们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不同时期革命运动的分析和总结,对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现状及发展道路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不同科学领域的理论探讨,论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等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批判了把唯物史观片面化、庸俗化的错误观点,强调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出历史进程表现为社会生活各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都要认真地加以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运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即公开表明它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从新版选集所收著作中可以充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立场和阶级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被新的社会形式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强调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为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提供了理论武器。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不仅体现于理论本身的彻底、鲜明,也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表现为他们对工人阶级现实状况和历史命运的真诚关怀,表现为他们毕生为劳动大众的利益从事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胸怀和胆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真诚地写道:“工人们!我谨献给你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试图向我的德国同胞真实地描述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前景……我想要的不限于和我的课题有关的纯粹抽象的知识,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的: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这样做,我感到既高兴又骄傲。”〖ZW(B〗〖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81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ZW(B〗〖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2卷第5页。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论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科学理论并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们宣传并捍卫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斗争目标和斗争形式、无产阶级的阶级团结、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的根本原则,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帮助无产阶级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革命的行动纲领。他们历来重视把理论原则和革命运动的实际状况和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条件,抓住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斗争目标和任务。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之初,马克思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工人运动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了致力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保护和发展的宽泛目标,起草了包容广泛的章程,从而使国际无产阶级迅速联合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帮助法国工人党制定党的纲领、在理论上给予指导时,鉴于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同意法国工人党把要求法定最低工资等经济要求写进党纲。恩格斯对德国某些工人活动家在美国从事工人运动时远离运动、空谈学理的作风提出批评,指出应当参加真正的工人运动,接受运动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工人运动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根据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现实,对待科学理论,反对把任何社会形态看做固定不变的东西,反对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从收入新版选集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运用唯物史观及时研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新情况,从中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不断丰富和深化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趋势和革命斗争策略的论述。他们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做出虚构。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那种不顾实际情况把他们的理论照搬照抄的错误做法,强调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不能把“唯物主义”当做标签贴到一切事物上去,必须研究全部历史,必须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从中得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走向反面。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版本的特色。

  编译经典著作的过程也是对经典作家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脉络的认识和理解过程,这种认识和理解随着版本研究、文本研究和思想研究的进程不断深化。在我国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传播史上,各个时期的编译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理论观点理解不够透彻深入,对某些历史事实把握不够细致确切,在译文和注释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文版本的影响,这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在资料部分,过去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本很多地方采用外国编者编写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不符合我国读者的需要,个别史料和观点甚至不符合事实。随着我国经典著作编译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经典著作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这种情况发生了彻底改变,我国的经典著作编译工作日益表现出自觉、自主和自信。从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时起,特别是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时起,我们按中央提出的“更加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的要求,对多种外文版本加以考察、比较,选择最权威、最可靠的版本作为依据,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编译和研究成果,科学编校,精心审核,力求在文献考证、译文审校、资料编写方面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展示我们自己的版本的风格和特色。

  以注释编写为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两篇著作中都提到希腊化罗马时期(公元前323—公元642年)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该学派实际上是当时以亚历山大里亚城为中心的各种学术思潮的总称。过去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外文版本对该学派或者未作注释,或者注释定性不准,内容概括不全,偏重介绍该学派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对其他方面的介绍过于简单。我们在编译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仔细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等外文版本注释以及多种百科全书释义,查阅了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和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等哲学史文献,对该学派做了总体说明,介绍了该学派的历史文化背景、科学成就以及哲学和神学观念,对正文中反复提到的犹太学者斐洛做了专门说明。新编注释力求既能提供有关该学派的基本信息,又能帮助读者理解正文的内容。注文如下: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是希腊化—罗马时期(公元前323—公元642年)以亚历山大里亚城为中心的各种学术思潮的总称。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埃及的一个港口城市,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各种学派的聚集地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在科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科学方面,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综述转向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深入研究,各种专门学科,如数学、力学、地理学、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等,都有长足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在哲学和神学方面,该派将古犹太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结合起来,对犹太教及以后的基督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派认为神灵的启示是最高的知识源泉,对圣经进行比喻性诠释,与侧重从字面和历史意义上进行解释的安提阿学派相对。其主要代表是犹太学者斐洛·尤迪厄斯。斐洛不是基督徒,但因其哲学促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希腊化,恩格斯在《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中称他为‘基督教的真正父亲’。斐洛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欧利根和普罗提诺。”

  马克思用英文写作的《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谈到沙皇俄国对我国黑龙江地区的侵略行动。俄国编者在编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15卷时为这篇文章加了一条注释,认为沙俄1849—1855年远征黑龙江,考察黑龙江邻近地区以及库页岛和乌苏里地区,为签订1858年《瑷珲条约》和确立中俄边界奠定了基础。显然,这是从俄国编者的立场出发曲解历史,为沙俄的侵略行为进行辩护。我们在根据原文校订正文的同时,对这条注释进行了认真审核,根据历史事实修改为:“《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以后,历代沙皇政府觊觎中国的黑龙江地区,图谋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沙皇俄国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加紧其侵略黑龙江的活动。1849—1855年,俄国海军上将根·涅韦利斯科伊率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建立侵略据点。随后,在东西伯利亚总督尼·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指挥下,大批俄国侵略军闯入黑龙江地区,对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再如人名索引。恩格斯1851年6月19日在写给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称魏德迈为“汉斯”,而魏德迈的名字中并没有“汉斯”的字样。恩格斯为何这样称呼魏德迈,现有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版本以及魏德迈传记未予说明,国外有关专家也没有做出解释。经过查阅共运史文献资料,我们终于找到线索:当时魏德迈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普鲁士当局驱逐,“非法”滞留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不便进行公开活动,1851年6月10日他致信马克思,说为谨慎起见,以后来信在信封上“不要写我的名字,只写汉斯即可”。马克思6月16日将此信转给恩格斯,此后两人一度在给魏德迈的信中称他为“汉斯”。根据考证结果,我们在人名索引中做了相应说明。我们希望通过细致扎实的资料文献考证工作,贯通历史、文化上的诸多间隔,减少读者阅读原著时的障碍,帮助读者更加真切地接近经典作家的思想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外文版,包括历史考证版,一般只介绍各篇著作的外文版的出版流传情况,不提中文版本。为适应我国读者需要,我们在编写题注时专门增加了对重要著作的一些主要中文版本的介绍。例如,《资本论》题注注明“《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是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译者是陈启修;《资本论》第1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36年6月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译者是侯外庐、王思华;《资本论》3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38年8、9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译者是郭大力、王亚南。”《共产党宣言》的题注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多种中译本:1920年8月出版的陈望道译本,1930年出版的华岗译本, 1938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仿吾、徐冰译本,1943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博古校译的译本,1949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纪念《宣言》发表100周年的中译本,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仿吾译本。《反杜林论》题注注明该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由吴黎平翻译,1930年上海江南书店出版;同年上海昆仑书店还出版了钱铁如翻译的《反杜林论》上册。”这些中文版本介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的传播情况,提示读者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历程。

  编译经典著作,堪称代圣人立言,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编译选集本,编选和译校都考验编译者的眼界和水平,要求编译者务必坚持科学的态度,充分尊重原著,把握思想精髓,同时适应阅读需要。经过精心编校和审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与过去的选集版本相比篇目结构更合理,译文更可靠,资料更翔实,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的需要。当然,我们也相信,随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事业的进展,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和中文第2版编辑、编译工作的不断推进,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本的版本资源将不断丰富,文献资料条件将不断改善,编译水平也将不断提高,现在这个版本还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此外,编译选集类读本,重在少而精。我们注意到,主要由于充实、增加了各种资料,选集篇幅越来越大,书越出越厚。如何删繁就简,以更加精炼的篇幅、更加合理的结构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普及读本,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成为我们今后编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