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7)


  在整个过程里,赫尔利对他有机会让双方走到一起是充满信心的。他给罗斯福的信件里已经暗示,成功已经在望。11月29日,他给罗斯福写信,"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协议可能需要两个星期……双方现在似乎急于达成协议……最近的耽搁主要是因为天气……在达成最后协议之前,周恩来必须返回延安得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赫尔利仍然对中国共产党会明白与国民政府达成而不是反对协议将有助于他们的事业这一点有信心。1945年8月14日的中苏条约保证苏联支持国民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第一号总命令说,美国、英国和苏联同意,中国战区的盟军总指挥蒋介石将接受在华日本军队的投降。此后,赫尔利催促蒋介石让毛泽东到重庆来,蒋介石同意了,并在8月16日发出了邀请。
  那时,中国共产党正在要求充分享有对日本的受降权和随后的处置,因此毛泽东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赫尔利敦促委员长不要回绝他以显示他能在和平与战时一样可以领导好国家。赫尔利听说重庆政府将不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他给毛泽东发话,他愿意飞往延安并与毛泽东同坐一架飞机回来,并对毛泽东在重庆期间的安全进行个人担保。毛泽东说他愿意来,但要让周恩来先行协商。不过,根据毛泽东的话,蒋介石明确表示,周恩来的地位不足以做出决断,委员长因此要求毛泽东自己来。而且,他觉得也到了解决双方分歧的时候。
  那时伊万·伊顿上校指挥"迪克西使团"的所有来往通讯。在赫尔利前往延安前,他就告诉赫尔利,共产党认为被邀请去重庆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人民和美国政府需要他们。中国共产党认为,联合政府里的地位能让他们控制中国。还有伊万·伊顿上校觉得也可能达成暂时的过渡性安排,这样中国可以松散地在政府力量、中共力量和地方军阀之间按地区划分,并在中央行政管理下进行合作。
  赫尔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延安,只待了一天。各方都表达了私人的友谊。当他于8月28日飞回重庆时,毛泽东与他在一起。在整个8月的其他时间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一直在进行,到9月,谈判进行的方式要比过去更加友好。调解的赫尔利还坚决相信,双方最终会看到达成妥协的需要。他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让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他说,"我们能够保持对两个政党领袖的尊敬和信心,这一点让人满意"。
  9月22日,赫尔利因为紧急原因而返回美国听取训令。他向国务院报告称,随着会议的进行,中国的两个政党似乎在和解,但关于内战的谣言正在减少。盼着赫尔利回来支持他,蒋介石请求杜鲁门(Truman)总统让大使回国。10月20日,杜鲁门总统说,他会这样做的,因为他相信赫尔利将军的判断和能力。
  不过,赫尔利却不愿意回来。11月6日,他交给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JamesByrnes)一份详尽的辞职信。杜鲁门劝说赫尔利,但赫尔利在27日告诉报界,与他一起工作的外交部的人一直在暗中破坏美国的政策。总统认为他的话是对他政府的攻击而批准他辞职。尽管总统几乎马上就委派乔治·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而在1946年7月11日前,没有人代替赫尔利的职务,直到司徒雷登就任。
  即使在他辞职后,赫尔利仍旧向人们解释是什么出了错误。他说他愿意出席任何公众听证会和在美国国会对美国在华政策作证。由于新闻界的关注,他广泛散布美国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将部分原因也许是不可避免地归咎于"迪克西使团"和那些支持使团的人。观察组告诉他的事情都是他不愿意听的,而他认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解决的。他们预测了内战的爆发而他觉得内战可以避免,他们预见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继续增长而他却认为不是如此。赫尔利对待人就像军队里军官对下属的态度。他最大的错误也许是不依靠他的顾问。不管如何,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既忽视了他的建议也忽视了持有独到见解的"迪克西使团"成员的建议。
  就像上面提到的,"迪克西使团"最初是史迪威把中国所有军队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置于他领导下的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愿意与这个计划合作。1944年9月13日,中共在重庆的两位代表与史迪威见面,史迪威想提供武器给中共以促进他们的参与。"迪克西使团"就是为了更紧密的合作而建立的。
  尽管那时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随着史迪威的召回,"迪克西使团"的地位下降了,就像与鼓励使团建立的史迪威有个人关系一样。在史迪威召回的时候,他还觉得他就要指挥全中国的军队了,他正一直盘算着要访问延安。史迪威的继任者魏德迈,被他形容为"国际大活宝",甚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向他邀请后也没有这个打算。魏德迈曾经说过,赫尔利已经对他说不要去,因为赫尔利觉得司令将军的到来将使他的努力打折扣。魏德迈指出,赫尔利和自己的父亲有外形上的相似之处。
  魏德迈还在回顾里说,这个俄克拉何马人在中国不是代表美国最好的人选。总的说来,虽然魏德迈与赫尔利关系亲密,但大使很少对这位战区指挥官推心置腹。两个人交谈时,赫尔利表现乐观,常常与魏德迈将军分享撮合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经验。赫尔利从不寻求魏德迈将军的帮助,而魏德迈将军对此觉得非常奇怪,因为赫尔利对中国或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而魏德迈将军自认为是马克思问题的专家。当他们在谈判期间待在毛的房子里时,魏德迈将军觉得他与毛泽东和周恩来就马克思主义谈得很投机。

“孤帆远影”免费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