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引言(3)


  本书探讨了"迪克西使团"成立的原因,它为既定使命所做的努力,以及从使团的存在所引发的辩论中探寻其成就。对使团的评价有几个时代的观点:50年前的、战争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的。共产党人和美国人的观点都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国民党几乎一直反对这一使团,但他们可能是故事中惟一贯穿始终的线索。正如史蒂芬·M.哥尔德斯汀(StevenM.Goldstein)所认为的,在"迪克西使团"存在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对与美国和睦相处的愿望并不是中共误导华盛顿的一项策略,也不是其要求无条件地与罗斯福政权建立联系。它更是预见美苏会在全球范围内合作所做的真诚的反应。
  在延安观察组建立的50年后,它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其中一件事就是,近些年来,中国人以一种近乎怀旧的情绪来回忆使团,就像我所采访的大部分使团成员一样。在1978年和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邀请"迪克西使团"成员及其眷属回访中国,给予其红地毯的礼遇。1991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邀请我访问延安,参观"迪克西使团"驻地和飞机跑道、修复后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博物馆和其他历史遗迹。在我看来,中国正努力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二战时期中美之间的合作精神上。在他们看来,"迪克西使团"显示了他们是愿意与美国官方团体和睦相处的。中国人对使团的重要性的评价与美国人截然相反,它与毛作为民族英雄的复活是同时的。

“孤帆远影”免费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