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美军观察组的活动(8)


  中国人有时会向美国人要一些传单或种子之类的东西。他们收集各种书籍、手表和钟、孩子们的玩具、各种维生素和特别的食物,如糖果、云南火腿、白兰地或威士忌,当然还有美国香烟。"迪克西使团"也经常要求提供一些可以作为礼物的东西。给那些提供了重要帮助的共产党重要官员和其他人的礼物必须是特别的,如以羊皮做衬里的皮大衣或是钢笔。有时派克笔是特别礼物,因为中国人认为它是最好的,得到它的人都觉得面上有光。
  作战部从不拒绝向空地救援组提供某些商品和礼物,让他们送给值得致谢的中国人。作战部也送去一些小型武器和弹药,送给提供情报的中国人。但救援组并不能获得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例如,战区总部就拒绝了救援组在1945年7月提出的将某些武器和弹药送给共产党中的个人的要求,其理由是它无权无偿给予这些装备。克雷顿·L.比塞尔(ClaytonL.Bissel)将军对此解释说,在此之前的4月,空地救援组已经提议,"出于防卫的目的"和对帮助美国人逃离日军、平安返回的感谢,"仅仅作为回报"给中国东部的游击队发放一些武器和弹药。他说,当时作战部认真考虑了是否要满足这一要求,但做出的决定是不授权发放这类装备的政策不能有例外。
  彼得金对空地救援组及其当时在延安的代表伊顿感到恼火,他觉得伊顿粗鲁,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彼得金的恼火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军队里不同部门间的不和,即使是"迪克西使团"这样一个小单位也如此。甚至在战争结束后,魏德迈还提醒海军,气象站应该由两个部门合作,因为他们获得的气象信息对两个部门都是同样重要的,尽管海军部门并不这么想。
  第十气象中队为中缅印战区提供所有的气象服务。它曾经有11个人参加"迪克西使团",负责收集气象信息,并培训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让他们学会如何测量气温、估算云量及在预期的时间将数据送回。共产党在此之前没有气象系统,但"迪克西使团"一到达,他们就要求在使团指导下尽可能地提供帮助。男女都被分配来接受训练,成为气象观测员。看到有女人接受训练,教练有时会感到吃惊,因为他以为会与男子共事。就像在舞会上,不论男女都穿着棉服,让人很难区分。
  美国人与中国人一起工作时,偶尔也有机会看到,东方人有时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将古老的传统融入现代。一天杨照辉少校走进一间屋子,一些共产党士兵正在学习如何操作气象站。有一个人在用算盘,但用不好。他最终只能用计算尺进行计算。其他人取笑他不会用算盘,只好依靠外国的发明。一些中国人用这种古老的工具来进行很长的除法计算,其速度之快让杨照辉惊诧。
  在延安,第一个负责气象观测的人是查尔斯·R.多尔少校。多尔刚到不久就建议尽早建立一个A级气象观测站。1944年10月,多尔的助手威廉·E.凯迪(Cady)军士长开始指导来自第十八集团军的12名通讯员。这一课程进行了三到四周。毕业的学员于是被送到野外,在那里提高无线电通讯报告的质量,并由他们来建立新的观测站。而且每日阜平、河北和延庆的天气报告也与延安的一起送到成都。
  1945年4月,中国人开始建造一个发电厂和容纳气象设备及气象员工作场所的房子。气象站有20英尺长,11英尺宽,花去了7000美元的黄金。它坐落在居住区一座没有警哨的山顶。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来到那里。伊顿之前的指挥官都没有担心过它的安全问题。
  开始,气象员没有可与共产党人共享的气象设备。接受"迪克西使团"气象员报告的是总部第十气象中队的指挥官理查德·埃尔斯沃斯上校。由上校安排,将气象设备送往延安,这样他们可以升起气象气球,获取海拔高的地方的大气数据。气象员教授中国人如何使用这些气球,于是一天24小时的气象观测开始了。美国人向中国人提供氢气发生器来给气球充气。人们可以通过中星仪来观测气球,由此计算风速。气球充满了一定量的氢气。如果知道气球上升的速度,就可以计算比如2000或是5000英尺时的风的情况。地面上的人跟踪气球,根据气球上升时横向移动的速度来判断它的速率。当气球到达一定高度时,就会爆炸。
  在中国人受到更好培训的其他地方,会建立起一个设施,用无线电向地面的接收者发送各个海拔天气和大气压的信息。这一信息对天气预测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由于延安的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可视的观测方法还在继续使用。第十气象中队教授中国人从野外往回发送信息,然后通过"迪克西使团"的无线电将其转发至成都。气象中心对信息进行评估,把它添加到飞行员送来的关于天气、大气压、风力和云量的报告里。
  第二十轰炸大队尤其依赖这类信息,因为它不仅执行轰炸任务,而且还从其基地印度向成都运送汽油。成都附近有四个机场,是由农民以人力建造的。这些气象信息对1944年6月15日开始的由成都出发向日本发起的轰炸行动也至关重要。这些轰炸的目的是要摧毁日本的生产力,但根据战后的评估,从中国起飞的第二十轰炸大队的B-29轰炸机只使日本钢的供应量下降了不到2%。

“孤帆远影”免费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