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彭述之

为什么要纪念彭述之?

梁嘉

1983年



  没有陈独秀,相信中国一样会有共产党;没有彭述之,相信中国也一样会有托洛茨基运动;但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便不能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不认识托洛茨基主义便无法明白中国共产党今日的演变和异化。
  世人都知道: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他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25-27年),但彭述之今天已经不为很多人知道:他不但和陈独秀一起领导了那次革命,也一起在革命失败后汲收了教训,反对莫斯科斯大林的“指令”,接受了托洛茨基的纲领路线,并为这个纲领路线自始至终地奋斗到今时今日。
  陈独秀在中国历史上光芒的功绩和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他从革命的民主主义一直走到共产主义。可惜在革命的退潮中,经受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早于四十一年前,从国民党的监狱出来以后,在异常孤立的环境中,他最后竟迷失了方向,思想上表现出了大倒退!
  彭述之却由于他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气魄,经受着更大更多的严重打击和迫害,他居然活到八十九岁。他不但渡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而且看到了新的革命的兴起;眼见一座座冰山——日本军国主义、蒋介石政权的崩倒,也预见了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破产。
  彭氏又有机会看到中国共产党清算自己内部的派系和暴露了当年由康生一手泡制、毛泽东出意发动而加在托派头上的诬陷和污蔑;看到他们把大量的冤假错案推翻。
  最后,也更重要的是彭氏还看到从天安门这个历史事件,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十亿人民的心意,为推翻官僚独裁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吹响号角;往后随之而来遍及全国的新一代的民主运动,参加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捍卫着马克思主义,许多人也自觉不自觉的走近了托洛茨基主义思想。
  如果联系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代的关系,不管功过如何,人们习惯把它冠上一个代表人物的名字。犹之乎康有为、梁启超之于“戊戌政变”、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陈独秀之于“第二次大革命”(1925-27年),和毛泽东之于“第三次革命”(1949年)。彭述之几十年来,却不大为社会普遍认识,可是,并不简单地由于他实际领导过上次的革命、或他对中国最近半世纪来的重大事件都发表过意见。而重要的是这五十多年来,他实在一直都在按捺中国事变的脉膊,一直代表着独立的马列主义的革命政纲和路线,并为这个政纲和路线不懈地策划与组织着一个运动——托洛茨基主义运动;而且坚信这屡受历史考验过来的政纲,一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下一阶段中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彭述之便和中国这段历史建下不能分解的关系。
  只有那些最庸俗的“成王败寇”思想的人,才会曲解一个人对历史所能引起的实在价值;只有那些“个人崇拜”或事后孔明的“先知”们,才去要求一个全能的偶像,我们重视的是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真实。’
  在伟大的历史洪流中,不是人人都能够游登彼岸的,为了中国脱离落后与穷困、为了亿万中国工人与农民获得真正的解放,中国托洛茨基主义运动先后涌现过无数的精英。除了那些早已牺牲在国民党、日帝汪派和毛泽东监狱里的烈士,和少数软骨的变节者外,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的作过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但自始至终,孜孜不倦,而且能够通过这整段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关头,坚稳地执行着革命的原则路线、勇毅地推动着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彭述之应该是第一人。
  彭述之说过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他一向表示自己对马列主义谈不上什么新的发展,但从其毕生的奋斗生涯中,结合着中国近数十年每一重大政治斗争的实践,人们应该承认:是彭述之更为坚定的保卫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他更为坚定的保卫了列宁的原则和传统;没有彭氏的阐释和运用,我们还不易接受俄国的“十月教训”;没有彭氏的教导,我们也不易体会到“不断革命”这理论的真谛,中国的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长成也将要走出更悠长的道路。
  今天,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一样无法阻挡。彭述之与世长辞了,为了中国和全世界劳动人民解放这一艰苦的伟业,他的确已经绞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用尽了最后一次呼吸的。虽然今天彭述之同样也寂寂的去了,但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他,眼见着他多年来在中国和国际教育出来新的一代,耳听着遍及中国大地和海外的革命响应,他无疑应该是含笑而去的。正在继续出版的《彭述之选集》,和他留下的许多著作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已经成为后人研究这整段历史的重要文献,也将为中国今后的革命进程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原载《十月评论》84期,1983年12月出版




感谢 墨绖而歌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