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从土改中学习(1950)

我在土改中的学习

汪瑄



  相比前两篇,这篇其实水了一些……汪先生看到的,前两篇的作者也有目睹,而汪先生与他们相比却少了些东西——他未能以群众的眼睛去看社会(全篇大半都是我、我、我),因此也未能展示出农村的阶级斗争的图式来(地主的阴谋,贫雇农的反击,他完全没写到,土改在它的笔下如同某种参与者干劲非常足的普通行政工作一样)。他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尽力为斗争一方服务的第三者,群众的心声对他来说还暂不存在。他以后的思想改造如何,我不清楚,只希望新一代投入这一事业的青年人,能克服这一弱点。

(录入者 江风 按)


  本文作者汪瑄,很可能是当时北大的一个法学老师,后来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成为最早的一批博导,不知现在是否还健在了。
  录入者的遗憾,我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套话较多,一看就是从各种学习材料上复制粘贴的。但这不等于说作者内心一定另有一套想法,他只是觉得重复“党的指示”,就是态度认真的表现。
  非常有趣的一个点,是汪老师的思路,与21世纪中国当代左派的思路,是相通的,即:群众是党落实工作的工具,党要善于发挥群众的力量;身为党的一份子,“我”也要善于使用群众的力量。就是说,党和“我”都是劳动阶级外面的某种存在。这当然是阶级社会分工意识的体现,也是主流共产主义实践最终烟消云散的原因之一。
  但能否说今天的左派,就是当年那个“党”的继承者?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客观的说,它早已膝下无人。就以本文来说,汪老师得出结论,不能以为“读经典”就能让自己提高觉悟,一定要参与斗争实践。事实上,这个问题上,汪老师很可能也是复制粘贴了学习材料上的结论。
  但今天的左派,要做到“参与实践”,那可是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原因就在于,当年的“党”,以及那个下乡参与土改的年青法学家汪老师,是宏大群众斗争的一分子。他们的内在动力,言行的逻辑,都与阶级之间的战争直接相关。而今天的左派,远离任何社会斗争。他们与20世纪的共产主义实践毫无关系,而是资本主义全胜时代的孝子贤孙。

(李星 按)


我在土改中的学习

汪瑄



  我这次参加京郊土改工作,虽然认识到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但是主要的动机却是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得一点经验。京郊区土改工作就领导方面说是异常坚强的,各土改工作组的同志大多是工农出身具有近十年实际斗争经验的老干部,对于政策及工作方法的掌握都是没有问题的。这对于初次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机会。在为时很短的土改工作中虽然在为人民服务方面说成绩极为有限,但在学习方面收获实在太大了。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自己许多缺点,在若干基本问题上增加了不少的了解,使我在思想改造上提高了一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加土改工作的动机是为锻炼自己,改造自己,主要是从个人出发,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识是不够明确的。在未下乡以前,我为了更易于和农民接触,虽曾特地换了一套服装,下乡以后又特别在小节上注意,譬如在农民家派饭的时候对于窝窝头咸菜绝不露出吃不惯的神色,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要显得关切,对于农家的小孩要乐于接近等等,自以为这样就算尽到能事了,所以在接近农民的时候遇到困难即觉得工作不容易做而有点灰心。看看老干部与农民相处的融洽无间,有如一家人一样,真是令人羡慕。后来经过深刻检讨才认识到与农民接近是不能抱着过去士大夫对于田园风味的欣赏态度的,专从技术上注意也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熟悉农村情形,农民的风俗习惯,思想情况,以及他们的语言。因此,首先必须放下知识份子的臭架子真心诚意向农民当小学生,特别要提高对为人民服务的热诚,并且要做到毫无勉强的自然的程度。这样才会取得农民的信任,乐于与自己接近,所以接近群众时最要紧的不在细微末节,而在主观上的努力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古人说的“诚于中而行于外”,这个诚字是很要紧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主观上尽到能力便可不问客观上的效果(主观的动机与客观的效果是应该结合的),而是说若没有主观的认识,客观的效果是难得到的。例如初下乡时还保持着城内工作习惯,有时农民到工作组来,自己就不愿将正在做的工作放下来和农民接谈,有几次只是敷衍了几句或因为事情不接头甚至说“张组长不在你回头再来吧”。这种态度是很大的错误。老干部每次看见农民到工作组来,就是很亲切的招呼,不管怎样都要腾出工夫来接谈,直等到农民心满意足地回去。所以只要有一次交谈立刻就熟识了,又在工作组分配工作的时候,对于较轻易的工作我很乐意去做,情绪很高;但对于较困难的工作就有点畏难,情绪不够高,如参加农民小组会,有的小组因为多系贫农阶级觉悟高,自己就愿意参加,有的小组因为多系半农半商成分,阶级觉悟不高,自己就畏难不愿参加,这种畏惧困难,避重就轻的态度,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好表现的劣根性,也就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而不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基本上是由于对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没有明确的认识,经过这次土改工作,我认识到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必要,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最后丢掉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

农民的高度劳动观点


  过去我自以为是好劳动的,常常自己扫地,上街买菜买米,高兴的时候在住屋的周围开辟过一块花园和菜圃,虽不算躬耕,至少该算喜爱劳动的了。下乡以后在学习及正式划阶级的过程中我才了解了怎样才算是劳动,过去的骄傲变成了内心的汗愧,农民清楚地告诉我必须有四个月的时间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如耪地、收割)才能算是劳动。从这个标准来看,自己过去的劳动真是微不足道了。翻身后的农民常常说:“地主被打倒了,不用给地主交租子,以后土地是自己的,一定要好好劳动,多打一点粮食,才对得起帮助我们翻身的解放军和毛主席。”又在分果实的自报公议会上,很多贫雇农表示不要求土地,很多佃中农要求拿出一部份土地分给少地农民,他们认为土地虽然较少但以后是种自己的土地一定可以多生产,土地多了怕劳动不好会影响生产,这一方面表现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表示农民对劳动的重视,他们所最关心的不是要求更多数目的土地而是如何在土改后把生产搞好,并且相信在自己政府的号召下一定可以搞好生产。

阶级斗争的普遍真理


  在工作中,每天都有各种不同阶级的人到工作组来,从和他们不断的接触当中,渐渐体会到由于阶级的不同,他们抱着对土改不同的态度,贫雇农对土改的拥护是最坚决彻底的。中农是拥护土改,但存有若干思想顾虑,担心提高成分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至于地富一般是反对土改,不过富农大多是采取观望态度,没有显著的反抗,地主则是坚决反对的,他们造谣恫吓,恶意破坏,挑拨离间,威胁利诱,用尽一切方法阴谋破坏土改。从这种种不同的态度,我深刻了解了“在阶级社会里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这句话的真理。
  阶级斗争的事实在土改中也特别显著,从农民的诉苦我知道了许多地主压迫农民的事实,从地主的阴谋破坏,我看到了地主的顽强的反抗,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只有经过激烈的斗争即革命才能获得解决,任何调和、折衷、或改良主义的说法都是反革命的统治阶级制造出来的烟幕,它的唯一目的只是维持反动阶级的统治。
  从对于人的阶级性的理解,我觉悟到小资产阶级或其他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份子的改造是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因为人的阶级性是由于人长期在社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及特殊生活方式慢慢养成的,所以要改变原来的阶级性必须从生活着手,也必须是个长时间的过程,过去以为只要多读马列名著就能成为马列主义者,或只要下决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就可以达到思想改造,现在觉得这是不正确的,要把屁股移到无产阶级这边来,决不是专靠熟读名著或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只有在长期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在与农工密切结合过程中,才能逐渐完成思想改造的任务。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没有参加过群众运动的人很难体会到群众的伟大力量,我过去虽然也学习了群众观点,但,对于群众力量的真正体会这还是第一次,土改中如划阶级没收分配等工作都是极为繁重的,若不依靠群众力量,专靠工作组的同志,必然会束手无策或犯主观主义的严重错误。譬如对地主的土地、房屋、农具、牲口及粮食等的调查,如果没有群众的雪亮眼睛,一定会受地主蒙蔽而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对于地主的狡赖及其破坏阴谋,只有群众能够加以揭破使其向人民低头。即对农民本身来说,划阶级及分果实等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力量,工作组也是无法进行的。可是由于群众的伟大力量,划阶级及没收分配等极繁重的工作,在短短三星期内就顺利完成了。
  在土改中我也深深体会到群众的智慧,例如在选举农民代表会的时候,关于选举方法根据群众意见采取了投豆的方法,由于大多数农民不识字,票选是不适合的,而举手的方法又恐碍于情面也不便采用,至于投豆的方法即由农民提出若干候选人,依次列坐于长凳上,在每人背后放一只空碗,投票人手持相当于应选人数的豆子,在其所欲选举的候选人背后碗内分别将豆投入,这方法既简便又秘密,充分发挥民主的精神,我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方法,对于群众的智慧确实觉得惊叹。
  由于对群众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我体会到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其了解群众的力量,共产党的领导方法也就是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的,群众路线不外乎如何发挥群众的力量,善于领导的人就是知道如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过这一番深刻的体会,我认识到过去只是口头上走群众路线。我过去虽也常遇事征求别人的意见,但只是表示自己作风“民主”,别人的意见只作为“参考”,并没有予以适当尊重的诚意。这说明我过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群众的伟大力量,不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受小资产阶级的自高自大思想所支配,没有真正建立起群众观点。
  以上只是叙述了我的主要的几点心得。总之,在土改中的收获实在是太丰富了;不仅学到了许多实际的知识,并且发现了自己许多严重的缺点,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经过土改以后,我觉得必须从头做起,土改中的丰富的收获一方面将我的思想从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一步,同时为今后的思想改造指示出正确的方向。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