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米塔夫·戈什(Amitav Ghosh, 1956-),印度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理智之环》《阴影线》《罂粟海》等。——译者注
[2] 阿马哈(Ayi Kwei Armah, 1939-),加纳著名作家,著有“人生三部曲”《美好的人尚未诞生》《碎片》和《为什么我们这样有福》等。——译者注
[3] 阿契贝(Chinua Achebe, 1930—),尼日利亚著名作家,著有“尼日利亚四部曲”《瓦解》、《动荡》《神箭》和《人民公仆》等。——译者注
[4] 乔治·拉明(George Lamming, 1927—),出生于中美洲巴巴多斯的作家,著有《在我皮肤的城堡中》《放逐的乐趣》等。——译者注
[5] 威尔森·哈里斯(Wilson Harris),加勒比地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圭亚那四重奏》等。——译者注
[6] 安妮塔·德赛(Anita Desai, 1937—),印度著名女作家,曾三获布克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白日悠光》《被监禁者》《斋戒·盛宴》《崎岖之路》等。——译者注
[7] 芭拉蒂·穆克吉(Bharati Mukherjee, 1940—),印度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老虎的女儿》《黑暗》《茉莉花》等。——译者注
[8] 罗姆默罕(Rammohun, 1772—1833),近代印度伟大的宗教、社会和教育改革家,被尊为“现代印度之父”。——译者注
[9] 拉杰戈帕尔·阿查亚(Rajgopal Acharya, l878—1972),印度律师、政治家、作家、独立运动活动家,曾担任印度总督(1948—1950),也是印度独立后唯一的印度人总督,后任马达拉斯首席部长(泰米尔纳德邦)。他也是印度国大党领袖之一,出任过尼赫鲁总理的内阁成员,任内政部长。——译者注
[10] 莫拉那·默罕默德·阿里(Maulana Muhammad Ali, 1874—1951),巴基斯坦作家、学者,伊斯兰阿玛迪亚运动(Ahmadiyya Movement)领导人之一。——译者注
[11] 真纳(Jinnah, 1876-1948),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被誉为“巴基斯坦之父”。——译者注
[12] 从上下文看,应为Abul Kalam Azad(1888—1958),他是穆斯林学者和印度独立运动的资深领导人之一,曾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和独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长。——译者注
[13] 这些问题及相关概念会在第七章阐述,参见该章第6部分。
[14] 在大量相关的研究中,Franklin Frazier的经典小册子Black Bourgeoisie: The Rise of a New Middle Cla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7 ) 甚为清晰地讨论了这个阶层在美国直到战后基础仍然多么薄弱,缺乏稳定性,并且本质上处于小资产阶级底层。直到1960年代民权运动,美国的非裔中产阶级才出现堪比白人中产阶级的可观发展。
[15] 当然,Alaine Locke所编的The New Negro( New York: Boni, 1925; Atheneum, 1968 )是一部经典选集,它开创性地将哈莱姆复兴运动视为一种自我意识运动。此处参考的是Locke本人的同名文章,就其自身的逻辑来说它是非常有见地的,但下面的术语上是否能成为美国的典范则可讨论,诸如“我们足够好”,“像你一样”等等。如果我们看看此后的一些典型的选集(LeRoi and Larry Neal, ed., Black Fir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68 ], Clarence Major, ed., The New Black Poetr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9 ], Ed Bullins, ed.,New Plays from the Black Theater[ New York: Bantam, 1969 ], June Jordan, ed., SoulScript: Afro-American Poetry[ New York: Doubleday, 1970 ], Orde Coombs, ed., We Speak as Liberators[ New York: Donald Meade, 1970 ],等等),就能清楚地看到它们与1960年代“新黑人复兴”的对立。当然,Locke并没有全面表现哈莱姆复兴运动(而McKay则不同),而我也不打算对1960年代之前黑人文学的发展进行一般归纳。
[16] 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 1898—1976),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此后一直从事戏剧演出和电影拍摄等活动。他在黑人民歌及灵歌的演唱上达到了极佳的境界,许多黑人歌曲由于他的演唱而风靡全球,更由于通过这些歌曲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呼唤自由与正义,而使他成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杰出人物。——译者注
[17] 理查德·莱特(Richard Wright, 1908—1960),美国黑人作家,其作品大量表现美国的种族问题,尤其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主要作品有《土生子》《黑小子》等。——译者注
[18] 弗雷德·汉普顿(Fred Hampton),美国黑豹党领导人,1969年12月4日被美国芝加哥警察暗杀在家中。——译者注
[19] 乔治·杰克逊(George Jackson),美国黑豹党领导人,1971年8月21日在旧金山服刑期间与警察发生枪战,被打死。——译者注
[20] 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美国黑人社团,1966年由牛顿(Huey Newton)和西尔(Bobby Seale)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创建。他们反对美国政府,崇尚社会主义,认为要改变世界必须通过对民众的长期组织和动员,实行武装革命。黑豹党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少数民族和工人阶级解放战斗的组织之一。——译者注
[21] 选集总是成为观念、社会场域和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个有趣标志。我上文已经引证了一些。自1970年代以降,整个黑人作家阶层不断的资产阶级化在Terry McMillan编辑的Breaking Ice: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African-American Fiction( New York: Penguin, 1990 ) 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在导论中,她引用了Trey Ellis的话,后者创造了一个短语:“新黑人美学” ( NBA ),并且给予了赞同性的论证:
历史头一次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本身就是大学生的后代,就像大多数的美学运动,NBA是一个后资产阶级运动,由第二代中产阶级推动。在涂抹掉达到相对富裕的方式,并且常常是彻底的物质主义之后,我们的父辈放任(或促使)我们反戈一击,将我们送到学院里。我们如今觉得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念艺术学院,而不是医学院。(p.xx)
在对这种新的舒适和机遇做出更多的评论之后,McMillan继续用自己的话说道:
如果一位作家极力想说服你接受什么,那么他(或她)就会坚持非虚构性。如今的作品常常是娱乐与传递信息并行,思想煽动和逗人开心并行。一些作家会认为自己的独特体验是"普遍的”。(p.xxi)
[22] 对这个问题的更多讨论,参见我在第五章里对萨义德的论文《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与都市文化》的评论。
[23] 尤可参见Henry Louis Gates, Jr. ed., ‘Race’,Writing and Differenc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里的编者和作者自述(在该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当然,Gates很随意地使用 “第三世界” 这一术语,但是对他来说,它并无多少政治涵义,一如在阐述 “少数族群文学” 时,通过后现代主义无限的 “差异”游戏所带来的另一种语义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