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伊拉克] 白雅帖《流亡诗集》

关于白雅帖的其它资料和作品


Ø 歌手与月亮(何足道 译)
Ø 穷人日记(张洪仪 译)
Ø 乡村集市
Ø 破碎的坛坛罐罐
Ø 第二十号掩体(郭黎 译)
Ø 白雅帖,阿卜杜·沃哈布(Abdu al-Wahabal-Bayati 1926—)(李碌)
Ø 自由体新诗与沙基尔·赛亚卜、白雅帖(节选。仲跻昆著)



歌手与月亮



  l

我看见他玩弄着心脏与红宝石

  2

我看见他死去

  3

他的衬衫有草莓的污迹
一把短剑插入他的心脏
围绕他破碎的长笛的一切
和他眸子里绿色的月亮
交叉座落在黑夜与房屋的凉台之间
他静静地僵卧在人行道上


(何足道 译)


《世界诗库 (西亚 中亚·非洲)》





穷人日记


作者:[伊拉克] 阿卜杜勒·沃哈布·白雅帖,译者:张洪仪


时代的拜火教躲在寂静的角落哭泣
没有星辰,只有主人、强盗
和被雇用的诗人
他们把孩子、街头的穷人的尸体
当作剑鞘
写下死者的真言
写下神圣的经典
光在哪里
我们世世代代就像磨盘
在长长的队列里用口粮换口粮
暴君、国王把我们一次次出卖
我们仍然坚毅
站着死
站着出海
驶往遥远的未来之都
……

[伊拉克]阿卜杜勒·沃哈布·白亚帖:《白亚帖诗歌全集》第三卷,贝鲁特欧达出版社,第53—56页。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第712页
滑明达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乡村集市



太阳,瘦小的毛驴,苍蝇
一双旧军鞋
在众手传递,农夫向空地凝望:
“待新的一年来到
我双手一定捧满钞票
我要来买这鞋。”
鸡叫声从笼中出逃,小圣徒:
“挠你肌肤者有如你的指甲”,“通往地狱之路
比天堂更近”。苍蝇
疲乏的收割者:
“耕耘播种,我们颗粒无食
我们种地,卑贱劳碌,他们饱食。”
从城里回来的人:“哦,好凶的瞎眼兽!
被它摔倒的我们死去的人、女人的身子
还有好心肠的做梦人。”
牛哞,卖镯子和香水的女贩子
像蜣螂在蠕动:“我亲爱的百灵鸟,啊,浮云!
损坏了受虐待的岁月的人,香水涂上也不灵。”
黑色的枪,犁,火
在熄灭,那铁匠,瞌睡诱惑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
“不!鸟以类聚
大海不堪去洗净罪行、泪迹。”
日当午
卖葡萄的少女收起筐篮:
“我情人的眼睛是两颗星
他的胸脯是玫瑰,开在春季。”
集市荒芜了,还有小店铺,苍蝇
孩子们追逐它,远远的地平线
茅屋在枣椰林打呵欠



破碎的坛坛罐罐



真主,光芒辉映的地平线,奴隶们
摸索着他们的锁链:
“拂晓时,兴建你的城镇
在维苏威火山旁边,它不喜欢
低于星星的物体[1]
让猛烈的爱情,深深的欢乐
燃烧在你火一样的心间。”
小贩们,他们的兀鹰在饥饿中
挣扎,似人非人的
独眼者
在新开辟的大道的岔路口茫然:
“一定要患昼盲症!
为了夜晚。一旦曙光初照
羊儿忘记了它苍老的牧人的脸
儿子骑在老子身上,面包浸透了泪水
带着灰烬的滋味,玻璃眼珠
安在侏儒的头颅,它不承认曙光喷薄欲出。”
寡妇们紧跟似人非人的怪物而行
在天空下,没有明日,没有坟茔
真主,光芒辉映的地平线,奴隶们
摸索着他们的锁链
“新水源!
从我们已死去的生命中喷出的水源
新水源
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者吧
让洪水冲走
这些丑陋的坛坛罐罐,还有鼓
让大门敞开,迎着明媚的太阳和春光!”


[1] 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海拔1280米,公元79年的一次大爆发,把盛极一时的庞培、赫库兰尼姆、斯塔比奥城全部覆没。此后火山仍不断爆发。



第二十号掩体



像从厮杀中归来的士兵们的片刻清闲
像肺病患者在咳嗽之夜的孤寂
我们的歌声扬起,我们徘徊着,地上没有身影
我们等待着,夜,带来邮政消息:
“第二十号掩体
我们仍然平安,孩子们
——还有虱子和死者——向亲人们致意。”
生涩、变形的回忆在逝去,还有那帐篷
狂风、明天和黑暗
像我们在长途跋涉后的脸:
“妈妈!我们仍然平安。”狼群
在嗥叫,在失眠的沙漠嗥叫:
“喂,弟兄们,从哪儿下手?从这里!”咳嗽之夜
还有我们那哭着被退回的信件:
“没什么值得一提,亚法和同志们仍然
在桥下,在火光之柱上[1]
他们没有了头颅,在空中翻腾
我们的血仍然流淌
在陈旧的墙上,盗贼依然存在
我们贫瘠的土地仍遭受蝗虫侵占。”
就在这里,妈妈!绞架和大火
就从这里,他们下手,我们起步,道路
崎岖又漫长
“绝不苛且偷生!”

亚法,明天我们回到你身边,和丰收一起
和燕子、春天一起
和从流放地、集中营归来的同志们一起
和曙光、云雀一起
和母亲们一起

“第二十号掩体
我们仍然平安,孩子们
漂泊流浪的兄弟们
从我们偏远的地洞里,向亲人们致意。”


[1] 亚法:巴勒斯坦港口城市。


译者介绍:这里选译的几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白雅帖的艺术特色,《乡村集市》用白描式的“蒙太奇”手法,不加任何“画外音”,形象地概括出各种人物的情绪和心声,以及阿拉伯乡村集市的风貌;《破碎的坛坛罐罐》以寓意中写实的方法,洋溢着除旧迎新的充沛的革命激情;《第二十号掩体》则从一个巧妙的叙述角度,讴歌了巴勒斯坦人民苦难的生活和悲壮的斗争。无论取材、布局还是表现方式,都严谨、娴熟,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体察和概括浓缩的现实主义功力。

郭黎 译自《阿拉伯现代诗选》牛津—贝鲁特1969年版。





白雅帖,阿卜杜·沃哈布

(Abdu al-Wahabal-Bayati 1926—)


  伊拉克诗人。1926年生于巴格达郊区。家庭生活贫苦,自幼体验了人间的不平和压迫。他喜欢独自观望太阳的升起、落下,从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中萌发出诗情,与诗结下不解之缘。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遨游在阿拉伯古典诗歌和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王国。他不肯步别人的后尘,创作伊始就寻求新的韵律,谱写个人的心曲。白雅帖1950年毕业于巴格达高等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执教。同年发表了处女作《天使与魔鬼》,它是一本悲观色调浓重的诗集。
  1953年白雅帖结婚,连得二子。1954年担任进步刊物《新文化》的编辑,不久杂志被封,他被逮捕,送进监狱后转入集中营。1955年被迫流亡国外,颠沛于叙利亚与黎巴嫩之间。同年出版诗集《破罐》。作品谴责了外来侵略,表达人民要求自由独立的强烈愿望,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无意义的厌倦,反映出诗人受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双重影响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1956年白雅帖侨居埃及,任《共和国报》编辑,1957和1958年以阿拉伯伊拉克诗人身份出席国际会议,并应邀访问苏联。1958年伊拉克革命胜利后回国。1959年被任命为驻苏文化参赞。1961年辞去职务,受聘于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其间出版了《光荣属于孩子们和橄榄树》(1956)、《流亡之歌》(1957)、《寄自柏林的二十首诗》(1959).《不朽的话》(1960)等四个诗集。诗人以一个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的战士的姿态出现,诗作充满昂扬的斗争精神,独具风格。
  1963年伊拉克政府吊销了白雅帖的护照,1964年他移居开罗。1968年当局恢复他的国籍,并邀请他同国观光。70年代诗人回国定居。60年代,白雅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诗集《火与话》(1964),《贫困与革命的历程》(1965)、《来与不来的人》(1966)、《生活之死》(1968),《死狗的眼睛》(1969).《写在泥上》(1970)记录了诗人不断探索的足迹。他运用历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城市、河流作为象征,把过去、现在、将来统一起来,表现人在社会和宇宙间的经历,表达“参加革命和为革命而死实际上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和更新”的信念。其中《生命之死》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体现出他多年的艺术追求。70年代,他又发表《大海集》,《盗火者的自传》(1974)、《舍拉兹的月亮》(1975)等。
  白雅帖是伊拉克自由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阿拉伯先锋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之一,被评论界视为“阿拉伯现代诗歌中的重要现象”。作品译成多种文字,本人经常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享有世界声誉。

(李碌)


《外国名作家大词典》
编者:张英伦 吕同六 钱善行等
广西新华书店,1989年10月第1版.





第六节 自由体新诗与沙基尔·赛亚卜、白雅帖



  现当代的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与代表诗人还有赛亚卜和白雅帖。

  白雅帖(‘abd al-wahab al-Bayati 1926-1999)是伊拉克,也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生于巴格达,1950年毕业于巴格达高等师范学院。曾从事新闻和教育工作,作过进步刊物《新文化》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阿拉伯报刊尤其是贝鲁特的《文学家》杂志上发表诗歌。由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行动,具有强烈的革命观点而遭迫害,1954年被革职,被迫流亡国外,先后旅居于黎巴嫩、埃及、叙利亚、前苏联。1958年“7·14革命”后回国,1959年被任命为伊拉克驻苏联文化参赞。后因与当局政见不合,再次被迫流亡,1961年应聘于莫斯科大学任教,1964年旅居开罗。1968年伊拉克当局恢复诗人国籍。20世纪70年代诗人曾回国定居,后任伊拉克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文化中心主任。

  白雅帖诗作颇丰,有诗集《天使与魔鬼》(1950)、《破壶》(1954)、《光荣属于孩子们和橄榄树》(1956)、《流亡诗抄》(1957)、《不朽的话语》(1960)、《火与话》(1964)、《贫困与革命之旅》(1965)、《行尸走肉》(1968)、《一个职业政治家的日记》(1970)、《在世界七道门上的情诗》(1971)、《海之书》(1972)、《盗火者自传》(1974)、《设拉子之月》(1978)……有诗剧《尼沙布尔的审判》(1963),并写有诗论《我的写诗经验》(1968)。

  在哲学观点上,白雅帖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又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矛盾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他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他的诗歌中交相辉映,独具一格;时而表现出乐观、昂扬的战斗精神,时而又对祖国、民族、人类充满了忧患意识。其诗往往意象万千,寓意深远,如在《紫罗兰的愁绪》一诗中,诗人写道:

  劳动的千百万
  不会梦见蝴蝶之死
  梦见紫罗兰愁绪万千
  或是闪闪发光的风帆
  夏夜在绿色的月光下航行
  或是像情痴将幻影迷恋
  劳动的千百万
  赤身裸体
  被撕成碎片
  为世界造船的千百万
  为情人做手绢的千百万
  哭泣的千百万
  在歌唱
  在痛苦
  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钢厂、矿山
  在咀嚼太阳,将死亡吞咽……


《阿拉伯现代文学史》
作者:仲跻昆著 页数:623
昆仑出版社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