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史沫特莱传(1987)

译文后记



  和麦金农先生相识,始于1984年10月出席武汉《史沫特莱在中国》讨论会期间,尽管由于某种原因麦金农先生未能与会。当时就得知,他的《史沫特莱传》初稿已告完成。1985年7月呼和浩特《纪念斯诺八十寿辰学术讨论会》上,我为他翻译了作为发言稿而从中选出的一段,并告诉他,郭沫若的《洪波曲》不是一首诗。
  以麦金农夫妇合作名义写成的这部著作,终于在《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一位美国激进女性的生平与时代》的书题下于1987年在美国和英国同时出版,我读后就觉得果然不负十年辛苦,是任何人想要再写史沫特莱传记就不能不认真利用的重要参考书,但是我并不想翻译。
  甚至在成都听人转告,麦金农出席南京1988年中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时曾经表示,在中国“只有”两个人能译这部著作,其中一个是江枫时,虽然怀疑“只有”二字一定是传言口误,仍然由于作者的信任而感到鼓舞,却依旧没有改变原来的主意,因为手头很忙,想让别人去译,我自己还要写一部中国人写的史沫特莱传,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直到《光明日报》国际部的郑德鑫同志来找,邀我为他和陈凤丽、徐炳和同志已经动手在译的译文校订,我才参加了这项工作,只是不曾料到一半以上的译文要由我来完成。
  现在这部《史沫特莱传》,就是在郑德鑫同志热心劝诱和督促下,和他们几位合作的成果。我感谢他的劝诱和督促。他们译稿的基础都不错,我的校订主要是统一全书风格。在这一点上,他们就不得不容忍我把我的文字趣味强加于人,甚至改译了个别段落。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动没有明显误译的每一句。
  在翻译标准问题上,不同的译家各有一说,在某些观点上甚至大相径庭,但必须“忠实”却是一致的共识。不同语言之间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近似。而纷纭众说大体不外两种:一种主张“但求神似”,另一种则认为不应也不可能单求神似。
  以诗歌翻译为例,我曾一再主张,必须力求形神皆似,并进而认为形似而后神似,因为神以形存,亡其形者亦必失其神。虽然以诗歌翻译表现最为明显,其实散文翻译亦复如是。原作是怎样说的,译文也应该釆取尽可能相同或近似的说法。说法变了,味道就变。所以,散文翻译,我也主张,应该尽可能贴近原文。我的校订,也就是尽可能贯彻这种主张,而让读者尽可能知道原作者是怎样说的,在大量引用的材料中史沫特莱本人或其他有关人当初又是怎样说的。
  对于一般读者,这是一部开卷有益而且可读性很强的人物传记,对于学习和研究史沫特莱,则是一本史料翔实的重要参考书,必须力求译文的忠实才能保持原作价值。我希望我们的译文做到了对于原作的绝对忠实,但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成果之间一定会有差距,如果能够得到读者和专家们的指正,我们会不胜感激。
  我相信这部译作一定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但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决心即使赔钱也要出而且要出好的精神,在当前经济效益不能不优先考虑的气候下,仍然值得尊敬。
  最后,还要专门感谢尊敬的康克清同志,受到史沫特莱敬重而且也敬重史沫特莱的康大姐特为本书题词,不仅是再一次提倡学习史沫特莱,而且也是从她的切身体会中指出了这位伟大女性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人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同时,我也要借此机会向美国的雪莱·克纳普(Sheik Knapp)女士诚挚申谢:感谢她在史沫特莱研究中所给予的友情支持,是由于她的热心寄赠,我才得以及时读到了这部有价值的史沫特莱传记著作。

江枫
1990年6月28日沈阳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