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 第一册(1921―1925)

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

[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文件(一九二三年十一月)]



A.宣传方针


  一、政治 最近期间可略偏重于下列几种政治上的及外交的宣传:
  1.反对英美帝国主义之各方面的宣传。
  2.中俄亲善及承认苏俄(以爱国主义为立足点之分数当加多:中国可以利用俄国抵制英美日;俄国实际上决不能侵略,而必须经济的政治的合作。
  3.国民党之改组(反对非政党说,提倡健全的国民运动的政党,当就现有的国民党着手。)
  4.反对曹吴及外交系(当注全国目光于直系,对其他军阀不必与以同等之攻击;不可落于普遍否认的稚气,当以竭力求变更现状为宣传的最近目标)。
  5.反对研究系——宪法派(证明宪法非民众实力不能保证;研究系借“法律条文”投机与外交系借“西餐礼节”卖国有同等的罪)。
  6.各省的现实政治之批评(如省区及地方组织尤当注意如山东哈尔滨等有C.P.所能支配之新闻机关者)。
  7.地方自治之实际建设(如职业选举之类,当以能实行为前提:如哈尔滨市议会——中国,日本,俄国平民——之选举权等,都可借此相机引起中国商人,工人等的政治运动)。
  8.五权宪法的研究——(应当借革命的一权说,民党所谓五权宪法,不过组织上的问题而并非“权”)。
  9.其他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之宣传及介绍。
  10.近时德国革命形势之论述。
  此中尤以反对英美及直系为最重要。
  二、劳动 劳动群众中,除上述的政治外交问题当以极浅近的口号宣传外,并须特别注意下列几项:
  1.经济斗争(须有组织有步骤之坚决斗争,勿作孤注一掷)。
  2.经济斗争与政治及外交之关系(当取中国实际经验作例,如海员唐山京汉等)。
  3.自然及社会科学之常识,共产主义之浅释(当与工人以整个的科学的奋斗的人生观)。
  4.普通集会组织的方法。
  5.世界劳动运动史略及现势。
  已有的《工人周刊》及《劳动周报》当尽力推销于工人及党员之间。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Popularization)。
  当尽力编著通俗的问答的歌谣的小册子。
  有可能的地方当设贫民学校。
  三、农民 农民间之宣传大致与工人中相等,但材料当取之于农民生活;尤其要指明农民与政治的关系,为具体的经济改良建议之宣传,如协作社,水利改良等,尽可以用外国译语,只求实质能推广农民运动。
  四、文化 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
  1.反对东方文化派(纯粹的东方派是幻想的退步的思想;纯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是个人主义,伪慈善主义;共产派当宣传为斗争而互助,斗争乃为将来全人类之互助;无斗争即无生活)。
  2.文学的及科学的宣传主义。
  3.反对宗法社会之旧教义。
  4.反对基督教的教义及其组织(如青年会)。
  5.健全的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及社会观及“集体主义”的人生观(反对个人主义;各个人当择一宗旨,结为团体,服从其分配工作以达共同目的,亦即自己之目的;个人生活当然因此得一部分的满足,同时亦当自求生活保证,求身心的强健;结团体本是为着各个人的目的;个人的安全亦是为着团体的工作。既有团体(或社会)便有各团员间之相当关系(或新的习俗),非此不能维系;决不应以为共产主义便真是“过激主义”——蔑视一切个人私德)。
  共产党员人人都应是一个宣传者,平常口语之中须时时留意宣传,在这一时期,大家都当以上述的方针为标准去实行。至于材料,可以取之于C.P. S.Y之出版物。出版物及团体内的宣传教育方法亦另定暂时的办法,见教育宣传委员会的组织法。

B.教育方法


  甲、

  一、各地方之政治讨论(每次大会由教育委员选择《前锋》或《向导》论文作材料)。
  二、各小组之政治讲演(除现时政治问题外,最好每组以党纲草案为根据逐段讨论研究——此于新加入之同志有大益处)。
  三、各小组之组织原理讲演(以章程为材料)。

  乙、

  四、国内劳动运动及各地现实的劳动生活,每小组均当加以讨论(以《工人周刊》等为材料)。
  以上各种材料及讲演员之分配当由各地方教育委员负责——每月报告中央教育委员会。
  各地C.P.及S.Y各推一教育委员合作——可以共同报告——(但S.Y.所用材料当注重青年方面,如《中国青年》,《青平〔年〕工人》及S.P.章程纲领;C.P.党纲却亦为S.Y.所必须研究,此为两团体之政治的共同精神)。

  丙、

  五、各地有可能时,设社会科学的研究会(任取何名,如哈尔滨之青年学院),大致可如下法组织:——(亦可利用其他学会,掺入自己材料)新青年,社会科学讲义,译著的关于主义之书籍为材料(党员的新译著随时报告中央);每月召集会员几次,预指材料及问题,或请人讲演或共同问答;结果若有疑问,可寄到名义上的“社会科学会”(即中央教育委员会)令答复。再则可令会员从事实际调查各种中国现实问题如劳动状况等。


  根据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第一号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