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从一个村看解放区的文化建设》(1947)

『庄上碰到了困难演他一个戏!』

杭苇



  一九四七年元且,金沟官庄的村民们,依旧在忙着打草鞋、纺线、下湖送粪……但是,他们要在忙里偷闲,来庆祝新年。
  在十几天以前,就准备着要演几个戏,剧本也已经选择好,但为了支援前线,不少村民出伕去了,留在家里的干部和青年,工作又特别忙;以前选定的剧本,又不完全适合目前的中心任务。但尽管是这样,元旦那天的戏还是决心要演,内容也决定更换一些。时间很迫切,离元旦只有两天了,除夕前一天,集体的商量了一下。剧情确定了,扮演的角色分配好了,台词也大体上商量好,规定各人要说些甚么话。最后,又约定:各人在甚么时候和甚么地方上场,甚么时候和甚么地方下台,开幕时说甚么话,落幕时说甚么话,除夕,排一排,各人轮流演一次表情动作,相互交换一些意见,元旦晚上就演出了。
  一共演出了五个戏——支援前线、爬山头、佃户翻身、光明与黑暗和拥军优抗。光明与黑暗是现成的剧本,而且过去演过的,其余都是自编的,支援前线和爬山头又是临时突击的。
  支援前线是识字班演出的。一开幕,庄长先跑出来,说明召开干部会,讨论支援前线,跑到东边后台喊一声:「指导员在家吗?请来开会!」跑到西边后台喊:「各救主任在家吗?请来开会!」一东一西,把妇救会长、儿童队长……一个个都喊过了,一个个都在后台应一声,就出台了。到齐后,就开会,他们一个一个起来唱自己要做那些支援前线工作,最后合起来一面唱,一面跳秧歌舞,为了表示增加生产,还牵了一只羊上台。
  第二个戏是爬山头,是干部和男青年演的,几个主要干部都参加,如庞福担任这一个戏的主角——扯腿儿的,韩玉山饰庄长,纪丕福也参加。这个戏一共有七场。
  第一场、区里来了通知,要出伕,干部看不懂通知,互相传阅;又商量一下出伕问题。
  第二场、两个伕子,在商量开小差,被干部暗暗听到。
  第三场、一个伕子的妻子,因男人出伕,便回娘家去。婆婆问她过年回来不回来,媳妇说:男人过年回来就回来,否则过年就不回来,婆婆叹着气。
  第四场、伕子开小差回来了,干部去说服他,又出伕去了。
  第五场、出伕的妻子回到娘家,见她的弟弟开小差回来,知道自己的丈夫也已经开了小差。
  第六场、急急忙忙回到婆家,那知丈夫又出伕去了,怪她的婆婆不爱自己的儿子,大哭大闹的。
  第七场、找干部,要丈夫,要不到丈夫,就要求到前线去,说可以烧烧火;干部说服她,她不理睬,还是哭看闹着。干部在东边说,她脸向西;干部跑到西,她又脸向东,干部跑东跑面,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说服她。最后,终于被说服了。干部下台,女的向观众劝导,现在是爬山头的时候,劝妇女不要扯腿儿。
  这个戏,内容是现实的,演的又生动,庞福的一言一动,引得大家发笑。韩玉山表演得特别诚恳。据事后了解,这一个戏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从元旦看到的,从听他们报告过去情形中所了解到的,研究他们在编剧内容上,在创作方法上,以及在演出技巧上,是贯彻了「自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个精神的;内容是现实的,又拿这现实的材料去教育群众,在创作方法和演出的技巧上,也都是走群众路线的。
  像这样的编戏讲戏,对观众来说,他们是面熟的;戏的感情,是观众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戏,群众乐于看,看了也感觉到很亲切,因此,也就容易被接受,给他们的教育意义也就大。
  拿演的人来说,即使时间匆促,只要几个人商议一下,戏就可以演出来。因为剧情是熟悉的,表情动作也是熟悉的,真情实露,演戏就不吃力,而且也容易成功。
  这一种戏才是群众所需要的,群众所欢迎的,也才是「有的放矢」;有不少的戏,他们是脱离了群众,他们在无病呻吟,这里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我们曾问过他们,过去演的戏,群众最喜欢看的是那几个?他们说:「苛婆婆」和「婆婆扯腿儿」他们最喜欢看,效果也很大。
  「苛婆婆」是怎样创作和演出的?顺便再介绍一下:纪广文的后娘,对媳妇很虐待。
  一九四五年,中秋那一天,挨家挨户裹饺子吃。他家里裹了两种饺子,一种是白面裹猪肉,是给大家吃的,另外一种是下面裹臭豆腐,这是给媳妇吃的。媳妇吃了很不高兴,就没有上识字班。过后,识字班队长去叫她,媳妇就把这一件事情告诉了队长。识字班知道了,大家抱不平,又报告妇救会。识字班队长和妇救会会长到纪广文家邻近去调查,知道广文的后娘是一向虐待她媳妇的,劳动负担重重的压到她身上去,一件未了,另一件又来了,忙得透不过气来,而婆婆自己,却很清闲。
  事情调查清楚以后,又把这事报告了村干部。村干部讨论了一下,决定编一个戏教育她。庞福、韩玉山、纪丕福,还有剧团副团长王子同他们几个人,啦一啦,戏就编成了。庞福自己饰苛婆婆,纪丕福饰媳妇儿。演戏的前一天,交给妇救会长一个任务,要她动员纪广文的娘一定去看,而且要看完了才好走。
  第二天,戏演出来了:一开幕,婆婆坐在那儿,闲着。媳妇跑出来,问婆婆做甚么饭。婆婆说,包细面饺子少用猪肉包,再包一种下面饺子,用臭豆腐包,这是给你吃的。媳妇不愿意,一面裹着饺子,一面在哭。正在这时,识字班队长去叫她上课,队长看了这情形,回到识字班把这事报告给大家听,后来就派人调查……。
  剧情很简单,但是因为事情很真实,所以很有力量,广文的娘一看就明白,因此,她看过以后,马上就转变了。而且这不仅教育了广文的娘,还教育了村上其他苛婆婆,大家都不敢过份虐待媳妇了。
  金沟官庄的农村剧团,就是这样演戏给大家看的。他们常常演,开村民大会时要演,过年过节要演,村上发生了重大的事情,也就要演。庞福和纪丕福说:「庄上碰到了困难,就演他一个戏!」
  这庄的农村剧团是怎样搞起来的?副团长王子同告诉我们:
  一九四三年八、九月间,十字路剧团开到庄上来演戏。大家看了很高兴,特别是青年们,自己也就学着演。没有剧本,也不知道怎样演法,又没有人指导,几个青年聚在一起,随便啦啦,好耍的试着演。没有家伙,也不用幕布。
  有一次,王子同、纪丕福、纪广隆、纪广兴、唐凤兰几个青年,集体编了一个「参军是光荣」,演出了,对工作有很大帮助;指导员庞福很高兴,给他们借家伙,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他自己也参加了剧团。金沟官庄的剧团能搞得好,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年冬天,演了十几个戏,以后每年都要演十几回戏,在冬天和新年演得特别多。剧本有些是现成的,但大家多是自己编的,纪丕福说的好:「咱自己编吧!自己编的好演。」他们常常照着本庄的事情,你一句,我一句的凑起来,戏编好了,大家也透熟了,演出后很受欢迎。这是值得提倡的自编剧本的好办法。
  演戏常和斗争结合着,对村里的工作,推动作用很大。如巫婆唐秀兰家,成天弄神弄鬼,就拿她做材料,编了反迷信的戏。唐秀兰家看了,回家把供桌子花堂都拉了,还在大会上检讨说:「我以前全是骗人的,大家以后别再上这个当了。」如董玉密在场里睡觉,棉单给人偷去了,他们又编了偷棉单,就在演戏的当天晚上,棉单在夹道里找着了。演了「婆婆扯腿儿」,婆婆也给媳妇上识字班了。庄里人都互相勉励说:「得好上进步,可别叫青年演了戏!」
  演戏与本身的学习也是结合着的。如演了「刘大嫂踏雪寻夫」,这是一个现成的剧本,演完以后检查一下,认识了六十多个字,所以青年也都说:「剧团里又识字,又热闹,咱也参加。」
  一九四四年冬天,剧团正式成立,办了家伙,用被单做幕布;今年春天,幕布也置备了,还添了两把胡琴,化妆用品也有了。经费是民兵生产得来的,不够也募捐一些。
  以前,参加剧团的只有男青年,到了一九四五年年底,才扩大剧团组织,妇女识字班也有人参加了。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是男女分开演的,怕人说闲话,对剧团影响反而不好。其实,现在也在进步了,如今年元旦演的「爬山头」,就参加了两个识字班;秧歌剧「佃户翻身」,也是由四个女的和一个男的合演的,好在男的是一般代表佃户的,男女没有甚么夫妻关系,「爬山头」剧内的女的,又与男演员有亲兄妹关系,所以也没有甚么反映。这一个剧团由干部掌握,男女都正派,平时也深得群众信仰。
  现有团员四七人,内有妇女一二人。他们分三个分队,一个是青年分队,有演员一三人;一个是妇女分队,有演员一三人;另外一个是儿童队,有演员六人,儿童队可以混在青年队演,也可以混在妇女队演。共有演员三十一人,其余的都分配在各股。
  农村剧团是属文委会领导,他们的组织有正副团长各一人,下设五个股:家伙股——掌管锣鼓胡琴的;抄剧股——负责抄写各演员的戏稿子(即台词)的;另外就是道具股、服装股和导演股。每股设股长一人,但服装股有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这样,借起服装来男女可以分工,方便借;演员和职员分工很清楚,各股工作也分得很切实,根据工作,确定各股,做甚么工作,就定名叫甚么股。群众实在是最切实的。
  据说,两个星期开一次团务会议,因为没有看到开会,详细情形不大清楚。其实开会时间可以不必规定,因为即使规定了,不演戏,就没有甚么内容,倒不如在每一次演戏前后,开一次两次会。演戏前,讨论演戏时的各种问题,演戏后,主要是吸收反映,进行检讨。
  假使能在每一次演戏后开一次检讨会,事前搜集一些反映:群众最喜欢看那一幕戏?甚么戏演得不好?甚么人演得最好?甚么人演得不好?一幕戏里有那些演得好?那些演得不好?根据反映来仔细研究;又比如元旦那天,演员在下场前话还没有说完,幕布落下来了;有些演员老是把背向着观众,急得庞福上台去拉转过来,这些问题,开会一检讨就纠正过来了。这样经过几次检讨以后,剧团的水平自然会一步一步提高了。
  听说,演员们不欢迎人家提意见,这是不好的,会束缚着自己,不能前进。群众最公正,你演得好,群众就说你好,你演得不好,群众就会说你演得不好。接受群众的意见,演得好的,以后可以更好些;演得不好的,下次可以改正。这样,就会一次比一次演得好,也就一次比一次更受欢迎了,这有甚么不好呢!
  剧团还领导秧歌队,有队员二十二人,有的是团员,有的不是团员;有高跷四十七付。每逢娶亲、迎送、过年、慰劳、献匾、送参军等,都要用秧歌队;场面大一些的,如过年送参军等,各系统都有秧歌队,就大秧歌队出动,高跷也活跃起来了。
  阴历过年,他们正准备着配合支援前线这个中心任务,大热闹一番,可惜我们离开这庄子了。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