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1927)

第三篇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第七章 弗洛伊德主义是主观心理学的变种


1.弗洛伊德主义和当代心理学
2.心理和“无意识”的元素
3.主观主义的心理“动力学”
4.性感带理论批判
5.弗洛伊德主义和生物学



  1.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说明了当代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流派的特征,即主观和客观。现在我们必须努力作出准确和详尽的回答:应该把弗洛伊德主义归入这两大流派中的哪一个。[1]
  弗洛伊德本人和弗洛伊德主义者们认为,他们完成了对旧心理学的根本改造,他们为崭新的,客观的心理现象科学奠定了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主义者们,从未力图怎样准确和详尽地表明自己对同时代的心理学及其实践方法的态度。这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大缺陷。精神分析学派在形成的初期就遭到到整个学术界的批评。因此,它自我封闭.,染上了一些完全不适合于科学的、工作和思想上的宗派习气。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只引证和相互引证自己的东西,在较后的时期他们还开始援引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而整个其他的领域对于他们来说,几乎不存在。[2]
  所以,弗洛伊德从来没有认真地努力怎样深入细致地把自己与其他心理学流派和方法加以区分。他对下列方法和学派的态度不明,如内省法(自我观察)、实验法,符茨堡学派(麦塞尔[3]等),分析心理学(B·斯特纳)[4],以及被称之为美国的behaviorism(行为主义,即关于行为的科学的客观主义方法的新尝试)。在弗洛伊德的同时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心身平行论和心身因果论的著名论战。而在这场论战中弗洛伊德却立场不鲜明。[5]
  当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把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凌驾于一切其它的心理学之上时(甚至不花一点气力来分析其它的心理学),他们从一点上来指责它,即把心理和意识混淆。对于精神分析来说,意识只是心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6]
  也许,精神分析和其它心理学的区别确实很大,以致于他们之间已不可能有任何共同之处,甚至不可能有资料统计和界限划分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语言。事实是如此吗?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大概对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然而,果真是如此吗?
  其实,弗洛伊德主义把同时代的主观心理学的一切新弊病都搬进了自已的体系。这一点是容易说明的。只是不要被其宗派的,但一般说来还很明确的术语所蒙骗。

  2.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教条地照搬了渊源于提顿斯,并经过康德所确定的,心理现象的旧分法,即把它们划分为意志(欲望、冲动),感情(情绪、激情)和认识(触觉、表象、思想)。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弗洛伊德主义维护这些现象的本来定义和它们的本来区别。确实,如果我们来考察一下弗洛伊德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组成部分,我们就能看到,它是由触觉、表象、欲望和感情所构成,即正是由结构旧心理学的“心理生活”的那些因素所构成。其次,弗洛伊德不加任何批判地把所有这些心理因素搬进了无意识领域,并保留了它们的本意。在无意识中,我们看到欲望、感情、表象。
  然而,必须知道,这些心理生活的因素只是为了意识而存在着的。因为把心理分为各种成分的做法来自旧心理学,借助于自我观察的一般方法。而自我观察(正如弗洛伊德本人主张的那样)就其一般形式来说,完全不能够使我们超出“正宗的意识”的界限。
  无疑,自我观察完全是有意识的。即使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某些主观主义心理学家本身早在弗洛伊德以前就曾认为,自我观察一方面具有偏见(不能摆脱主观评价),而另一方面又太使心理生活合理化了。所以,自我观察法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造。但是,无论如何,自我观察只能够属于意识的领域。旧心理学还不清楚其它的领域。因此,它把心理和意识相混淆。
  不言而喻,不是其它别的,正是意识迫使旧心理学把心理分成感情、意志和认识因素。意识方面是奠定主观心理学这些基础的主导方面。
  然而,我们有权用和意识的类比法,来建造无意识体系吗?我们有权假定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我们在意识里所发现的那些因素吗?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这种权利。只要排除了意识,保留感情、表象和欲望就变得毫无意义。
  当人用主观意识来表明自己本身的行为时,显然,他不可能说不出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表象的原因。可是,在我们客观地分析这些行为时,在我们努力彻底说明外部经验方面吋,我们无论在哪也找不到行为的这些因素。因为,外部客观经验应该完全依赖于另一种东西,即行为的物质成分。它和欲望、感情和表象并无任何共同之处。
  所以,只从主观主义的自我意识出发,我们的心理生活图画就仅仅表现为欲望、情感和表象的冲突。究竟哪些真正的客观力量是这一冲突的基础呢?至于这一点,自我意识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如果我们把一些欲望和情感贴上“无意识”的标签,而另一些则贴上“前意识”和“意识”,我们就只能陷于自我的内在矛盾之中,却不能走出主观主义的自我意识范围及其所展示的心理生活图画的范围。要否认自我意识方面,就必须否认整个这一图画以及构成因素,必须重新探索认识心理的另一基本方法。客观心理学正是这样去做的。弗洛伊德就用旧的主观主义的砖瓦,企图盖起似乎全新的客观主义的人类心理学大厦。“无意识欲望”难道不是这种旧砖瓦吗?只是变换了另一种模样!

  3.可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做法还要笨拙些:他不仅把意识元素搬到了无意识中,而且在无意识中也还为意识元素全盘保留它们的实物差异性和逻辑清晰性:按照弗洛伊德的着法,无意识原来是一个非常清晰和五光十色的世界,在那里所有的观念和形象完全准确地和一定的实物相对应,所有的愿望有着一定的指向,而感情则保持自己的细微差异和最微妙的转变的全部丰富性。
  我们现在来看看检查是如何进行的。弗洛伊德认为,检查是一种完全无意识地(读者记得,意识不仅不控制检查的工作,甚至也没有想过有没有检查这回事)工作着的“机制”。但是,这个“无意识的机制”是多么灵敏地猜测思想在逻辑上的所有细小差异和感情在道德上的所有细微差别!检查员表现出他在思想观念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他在各种感受之间进行纯粹逻辑的、伦理的和审美的选择。这是否能同他的无意识的、机器性的结构相容呢!
  弗洛伊德所有其它的“心理机制”(例如,读者知道的转移机制)也全都表现出这样一种高度“意识的”和思想观念的特性;它们的机械性确实最少。它们完全不是自然的,不是自然主义的,而是思想观念性的。

  4.这样,无意识丝毫也没有使心迹接近物质的自然;引进无意识丝毫也没有帮助我们把心理规律同整个自然的客观规律联系起来。在精神分析里,主观——内在和物质之间的脱离依然和意识心理学里的那种脱离一模一样。与这种脱离一致的和不间断的外部客观经验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是方法论上出现的矛盾。
  当然,对弗洛伊德来说所有这些困难也出现了。站在主观的立场上,精神分析便失去了直接对待物质的方法。他对物毫无办法:只得要么完全不理它,要么把它溶解在心理中。
  事实上,弗洛伊德及其弟子们从来没有直接地同身体有机体的物质成分和物质过程打过交道,他们只是寻求身体在心理中的反映,就是说,归根到底他们使一切有机的都听命于自我观察的方法,把它心理化。
  弗洛伊德关于性感带(即人体在性欲上易受刺激的部分)的著名学说正是身体心理化的典型。弗洛伊德在这个问题上不依据任何生理学理论,对这些感带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们与身体其他部分在生理学上的联系他完全不感兴趣。弗洛伊德所分析和全面研究的仅仅是它们的心理当量,即从人的内部的自我观察的观点来看,与这些性感带相关联的主观观念和愿望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或那一性感带(例如,生殖器)在身体整个机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性腺内分泌,它对其它器官的工作和形式的影响,它与身体结构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在外部的物质世界里展开的过程,弗洛伊德完全不加以确定,并且根本不加以考虑。
  性感带在机体的物质结构中的作用同它在孤立起来看的主观心理中的作用是如何相关联的,——对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没有给我们作任何回答。结果,出现了性感带的某种重复(加倍):它们在心理中的命运成为完全自主的、不取决于它们在物质有机体中的物理一化学和生物学的命运。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感带学说基础上开始建立人格理论时,精神分析的这些特点表现得尤其突出。关于这个理论我们只提一下最明显表现出它的主观主义的一个方面。
  弗洛伊德断言,哪种肛门带幼稚型性欲(即大便时通道特殊的性感刺激)占上风,就会导致哪一种性格特点的形成,这些特点人将保持一生。这样,肛门性欲通过以下途径形成俭省和吝啬的特点:幼年时为在排便时得到最大的满足而阻留粪便和延长排便过程的激情到成年时(成年人的肛门性欲被排出到无意识中)转变为阻留和积聚与粪便相像的黄金(钱)的激情。
  在这一理论中,既没有谈到人身体结构中性格的任何物质基础,也没有谈到周围环境的物理的和客观社会的影响——一句话也没有谈到。性格形成的整个过程是在孤立起来看的主观心理范围内进行的。在阻留粪便和阻留金钱之间,在粪便与黄金之间只有十分牵强的客观上的相似,可以说是印象相似——而没有任何能在机体本身的物质结构及其周围环境中,即在客观经验中把它们联结起来的物质的、现实的线索。这样,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性感带决定性格和人的行为(要知道,性格完全不能脱离它在人的行为中的物质表现),但完全不涉及身体和身体结构,也根本没有涉及任何物质环境。
  弗洛伊德这样对待有机体的物质构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通过自我观察而得到的内在感受也不可能和客观外在经验的根据直接相关联。可以完全一贯到底地运用的只有一个观点,要不就是另一个观点。最终弗洛伊德也就倾向于始终一贯地运用主观主义的观点:整个外在现实对他来说归根到底只是现实的心理“原则”,而他又是把这个原则和“唯乐原则”一起放到同一个范围里去的。
  某些弗洛伊德主义者(朗克、普菲斯特,格罗德克)断言,精神分析已经能摸索到一个完全独特的存在领域——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似乎是中立的,通过分化,从这个中立的存在中,既可能产生物理的,也可能产生心理的存在。
  无意识深层也属于这种中立存在,只有在它的最上几层(离前意识较近)才开始心身分化。
  诸如此类的论断,从哲学上来说当然是极其幼稚的,它完全避开方法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这一场合却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问:这一“中立的存在”及其分化过程是处在和发生在哪个经验中——在内部的还是在外部的经验中?
  上面提到的那几个弗洛伊德主义者极力回避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在外部经验中诸如此类的存在我们是找不到的。在客观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物质组织极其复杂化的过程,而物质组织在一定的阶段上导致心理(作为物的新质)的出现;当然,在这个经验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不会发现物体和心理是从某个第三者那里分离出来的。这是一个幼稚的形而上学的论断,它从内部的主观的经验中吸取材料,但又给它包上虚假的中立形式。

  5.弗洛伊德的某些支持者们主要在谈该主义的“欲望理论”时指出,精神分析的客观基础是生物学。
  这一论断是毫无根据的。可以十分肯定说,弗洛伊德已把生物学加以心理学化和主观主义化。弗洛伊德主义把机体的所有客观生物的形式和活动过程全都溶解到主观心理之中。精神分析著作中五花八门的生物学术语在这里全都失去了客观稳定性,完全溶解在主观心理的范围之中。
  为证实这一点,只要指出弗洛伊德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分类的就足够了。
  除了性欲之外,他把所有的欲望都集拢成一组一“自我”欲望(Ichtriebe)。这一分类的赤裸裸的主观主义原则是一清二楚的。自不待言,从旧生物学的观点来说,诸如此类的分类是不允许的。即便是活力论者,他们也从未公开承认生物学在什么地方会与“自我”有关系。
  至于欲望的第二种分类(后期),那么它已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质。“爱罗斯”,既然失去任何特定的身体本源,并无一例外地包罗着有机生命的全部现象,它也就比伯格森的“生命冲动”(elan vital)或叔本华的“意志”好不了多少,而对死亡的欲望一点也不比对涅槃的向往好。这样,精神分析在一切方面都忠于内部主观经验的观点。从方法论原则来说,他和意识心理学没有任何本质区别。这是另外一种主观心理学,仅此而已。归根到底,精神分析也是依据自我观察的材料。确实,他对此另作解释,力图用它们来拼凑另一幅人的生理图画;但是,只要还站在内部经验的基地上,对主观材料不论怎么解释,也是解释不清的,从中不可能得到任何客观的东西的。要想得到客观的东西,就必须变换观点本身,而这一点恰恰是弗洛伊德没有做的。




[1] 关于弗洛伊德的批判文献不多。除了已经提到著作外,还有:Dr·Mang,“Geschlechtsleben und seelische Störungen”(Beltrage Kritik der Psychoanalyse),〔马克博士:《性生活与心理紊乱》(对精神分析批判的贡献)〕,1924;Otto·Hinritchsen,“Sexualitat und Dichtung”,(奥托·欣里希斯:《性兴奋与诗创作》)1912;Edgar·Michaelis,“Die Menschheits-Problematik der Freudschen Psychoanalyse,” in Urbild und Maske (Leipzig, 1925)。(埃德伽·米夏埃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人性问题。原始图像与假象》莱比锡,1925。(原注)

[2] 应该说明,正宗的科学到现在还不能完全允许弗洛伊德主义合法化。而在科学哲学界只要谈到它,就甚至至被视为异端邪说。参见:Wittel:“Z·Freud,der Mann,die Schale,die Lehre”(维特尔:《西·弗洛伊德,男人,外表,理论》),1924。有赖斯纳教授的俄译本,国家出版社。在1923年出版的维利·荣格的二十世纪德国哲学述评中,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根本未被提及。而在Meyer—Frienfels(麦耶·佛里恩弗)的概评中也只是几笔带过。(原注)

[3] 麦塞尔(1867—1937)。“二重心理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译者注)

[4] 这都是与弗洛伊德主义发展第―,第二阶段同时代的主观心理学流派。(原注)

[5] 弗洛伊德本人赞同心身因果论,但同时在每一步上又都表现出平行主义者的特点;除此而外,他的整个方法以隐蔽的、模糊的出发点为基础,这种方法以为,一切肉体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心理等价物(在无意识心理中)。因此,可以直接抛弃肉体,只研究其心理的替代物。(原注)

[6] 参见:《梦的解析》,第440页—448页;《自我与伊底》,第7页—12页。(原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